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间49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病发病高峰年龄在40~60岁之间;治疗3个月至6个月后,所有患者血小板计数均恢复正常;羟基脲联合α干扰素治疗有效率达100%,所有患者随访1~3年,无死亡病例,未发现继发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综合征(MDS)者。结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临床表现缺少特异性,容易漏诊,其以脾大、血栓、出血及神经系统症状多见。羟基脲联合α干扰素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可获得较好疗效。

  • 标签: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临床 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不同类型免疫抑制剂治疗原发免疫血小板减少的效果进行探讨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 2014年 3月至 2016年 11月接收的 48例 原发免疫血小板减少患者为治疗对象,按照简单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24例对照组采用环孢素进行治疗, 24例治疗组采用 CD20单抗进行治疗。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远近期有效率相比无明显差异性 (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不良反应发生较少 (P<0.05)。结论 :两种免疫抑制剂治疗原发免疫血小板减少均具有一定的效果,但环孢素不良反应较高, CD20单抗有效率高且不良反应较少,为治疗的首选药物。

  • 标签: 免疫抑制剂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效果
  • 简介:摘要免疫血小板减少紫癜(ITP,Immunethrombocytopenicpurpura)是一种自身抗体介导血小板减少的综合。紫癜多数由血小板数量的减少引起,所以称为血小板减少紫癜。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免疫血小板减少紫癜,血栓血小板减少紫癜发病率相对较低,但其致死率却非常高。近年来研究证实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和机体免疫反应有关,故也称为自身免疫血小板减少紫癜。该病的血液学特征是外周血中的血小板减少血小板的表面结合有抗血小板抗体1。目前,临床上采用排除法诊断免疫血小板减少紫癜,将其分为原发性、继发性两类。该病的治疗目标是提高血小板计数到安全水平。研究表明ITP是异质性疾病,其发病过程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异常、血小板生成障碍2。

  • 标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发病机制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地榆升白片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的疗效。方法将46例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方法。结果治疗前后的血小板均数经统计学检验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论地榆升白片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有显著疗效。

  • 标签: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地榆升白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慢性免疫血小板减少紫癜应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的疗效及预后。方法纳入我院45例2017年2月—2018年4月儿童慢性免疫血小板减少紫癜患儿。随机数字表分组,对照组选择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则选择糖皮质激素加上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比对两组疗效;血小板上升的时间、血小板计数达到峰值时间;施治前后患儿血小板计数的情况;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疗效、血小板上升的时间、血小板计数达到峰值时间、血小板计数的情况相比对照组有优势,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无异于对照组,P>0.05。结论儿童慢性免疫血小板减少紫癜应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的疗效及预后肯定。

  • 标签: 儿童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联合减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6例免疫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rhTPO联合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接受rhTPO联合减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71%;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rhTPO联合减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血小板减少疗效佳,不良反应少,是治疗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一种有效治疗措施。

  • 标签: 糖皮质激素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生成素
  • 简介:摘要目的对联合运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和糖皮质激素对新诊断原发免疫血小板减少(ITP)治疗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新诊断ITP患者7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35例)及对照组(3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糖皮质激素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研究组患者联合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小板水平、药物使用安全及不良反应进行记录对比。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1.43%,对照组为60.00%,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联合运用rhTPO和糖皮质激素对新诊断ITP来说,较单独使用糖皮质激素临床效果较好,对血小板水平有显著改善作用,安全高,不良反应少,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糖皮质激素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静脉用丙种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免疫血小板减少的疗效。方法:选取 2018年 1月至 2018年 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84例免疫血小板减少患者展开研究;患者被随机分为各 42例的参考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与单独甲泼尼龙治疗和甲泼尼龙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在治疗前无显著差异, P>0.05;接受甲泼尼龙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的研究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 122.5±12.7) *109/L显著高于接受单独甲泼尼龙治疗的参考组患者的( 71.6±7.5) *109/L, P<0.05, P<0.05;同时,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 92.9%显著高于参考组患者的 7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 P>0.05;且各种不良反应均处于可控范围。结论:在治疗免疫血小板减少患者的过程中,采用丙种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控制状况,临床上可广泛予以推广应用。

  • 标签: 丙种球蛋白 甲泼尼龙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静脉用丙种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免疫血小板减少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为了促进免疫血小板减少治疗效果的提升,研究就静脉用丙种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的具体应用效果展开深入的探讨,将本院64例免疫血小板减少治疗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并在分组后分别实施不同的治疗措施,将两组患儿治疗后得到的不同治疗结果进行比对。结果:经治疗对比后发现,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96.87%,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81.25%,观察组患儿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较大(P<0.05)。结论:在免疫血小板减少患儿治疗期间采用静脉用丙种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的方式可以有效的促进患儿治疗效果的提升,改善患儿预后。

  • 标签: 丙种球蛋白 甲泼尼龙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泼尼松联合长春新碱治疗慢性免疫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及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中山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期间收治的136例慢性免疫血小板减少患儿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两组,分别予以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对照组中男33例,女35例,年龄(11.13±2.83)岁,采取泼尼松治疗;研究组中男34例,女34例,年龄(11.12±2.28)岁,在泼尼松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长春新碱治疗。持续治疗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细胞免疫功能变化情况以及不同疗法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采用t、χ2检验。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CD3+、CD4+、CD4+/CD8+分别为(54.87±4.59)%、(33.97±3.85)%、(1.85±0.36),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2.35±5.24)%、(31.03±3.70)%、(1.72±0.21)],研究组CD8+为(23.78±2.38)%,低于对照组的(25.32±2.4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83、4.720、2.572、3.733,均P<0.05)。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4.12%(64/68),高于对照组的79.41%(54/6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3,P=0.01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9,P=0.730)。结论泼尼松联合长春新碱治疗慢性免疫血小板减少患儿具有较好的效果,并且对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具有积极影响,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泼尼松 长春新碱 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细胞免疫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TPO)联合糖皮质素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的疗效观察。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研究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0月本院血液科收治的66例原发性ITP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的用药情况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试验组给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加糖皮质激素治疗,对照组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疗效结果经治疗后,试验组完全反应20例,有效10例,无效3例;对照组完全反应13例,有效8例,无效12例。试验组有效率为90.91%,对照组有效率63.63%,两组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²=5.23,P=0.020)。结论rhTPO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ITP患者的效果优于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 标签: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糖皮质激素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疗效观察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81岁。主因间断胸闷、心悸22余年,加重伴呼吸困难6d于2011年9月20日入院。查体:脉搏63/min,血压135/70mmng(1mmHg=0.133kPa),自动体位,轻度混合呼吸困难,颈静脉稍充盈,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

  • 标签: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肺栓塞 治疗
  • 简介:摘要原发性血小板增多(essentialthrombocythemia,ET)是一种以骨髓中巨核细胞异常增生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增多为主要临床特点的骨髓增殖肿瘤(myeloproliferativeneoplasm,MPN)。由于JAK2V617F的发现对ET研究的重要意义,WHO已经对ET的诊断标准进行了修订。由于JAK2/MPL突变均需启动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可用于靶向治疗的特异性JAK2激酶抑制剂已经被设计出来,并已进入临床试验。

  • 标签: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发病机理 诊断 治疗
  • 简介:遗传血小板减少是一类以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罕见疾病。近几十年来,尽管该疾病的分子发病基础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如发现大部分患者存在异常表达的基因,然而,其病理生理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清楚,诊断也较为困难。本文结合文献和我们的实践经验,对遗传血小板减少的分类、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血小板计数和形态学的特点作一综述,以助于提高临床医师和检验医师对该类疾病的诊断。

  • 标签: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计数 诊断
  • 简介: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ITP)是小儿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特点是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问延长和血块收缩不良,骨髓中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巨核细胞的发育受到抑制。部分病人可以查到血小板抗体,据北京儿童医院1980-1995年因出血性疾病住院病儿4000例统计,其中血小板减少紫癜为1044例,占25.1%。

  • 标签: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巨核细胞增多 出血性疾病 食疗 血块收缩不良 北京儿童医院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TIP)患儿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8(IL-18)的含量,研究其在ITP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30例ITP患儿和15例正常儿童血清TNF-α、IL-18含量。结果TIP组血清TNF-α、IL-18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TNF-α含量与IL-18呈显著正相关(rs=0.573,P<0.05),与血小板数量呈显著负相关(rs=-0.567,P<0.05)。结论TNF-α、IL-18与TTP发病密切相关。

  • 标签: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TNF-&alpha IL-18 白细胞介素-18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核抗体(ANA)对成人免疫血小板减少紫癜(ITP)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对大剂量地塞米松(Dex)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大剂量Dex治疗的94例(ANA阳性者26例)ITP病例资料,比较ANA阳性与阴性患者之间的临床特征及疗效的差异。结果ANA对患者的临床特征无影响。ANA阴性ITP对大剂量Dex治疗总反应率高于ANA阳性者,但二者之间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1)。ANA阴性ITP的完全反应(CR)率显著高于ANA阳性(P<0.001),并且ANA阴性ITP患者血小板的平均增值(109.838×109/L)显著高于ANA阳性者(49.423×109/L)(P<0.001)。结论ANA可以作为预测大剂量Dex治疗ITP疗效的有效指标,ANA阳性ITP患者对大剂量Dex治疗的初始疗效较差。

  • 标签: 抗核抗体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大剂量地塞米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重症原发免疫血小板减少患者2次妊娠病情变化、母体并发及新生儿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至2020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具有2次分娩结局的非重症原发免疫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2次妊娠期不同阶段血小板计数、药物治疗、母体并发及新生儿情况。采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配对样本t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0例非重症原发免疫血小板减少患者中,18例为初产妊娠前诊断,22例为初产妊娠期首次诊断,2次妊娠前血小板水平及治疗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二胎组与初产组比较,妊娠早、中、晚期平均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轻、中、重度减少患者的构成比,母体出血评分及药物治疗率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次妊娠期母体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早产、贫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二胎组产后出血及严重产后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0.0%(12/40)和22.5%(9/40),分别高于初产组的7.5%(3/40)和5.0%(2/40)(χ2值分别为6.64和5.17,P值分别为0.010和0.023);二胎组产后出血量高于初产组[500 ml(213~795 ml)与300 ml(163~400 ml),Z=-2.34,P=0.019]。二胎组新生儿出生体重、被动免疫血小板减少发生率、颅内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与初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二胎组新生儿出生1周内最低血小板计数为(202.2±106.7)×109/L,低于初产组[(222.5±91.8)×109/L,Z=-2.04,P=0.041]。结论非重症原发免疫血小板减少患者二胎妊娠与初产相比原发病情无明显加重,妊娠期母体并发发生率无明显增加,但分娩期产后出血风险增加,新生儿被动免疫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增高。

  • 标签: 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特发性 妊娠并发症,血液 血小板减少 妊娠结局 婴儿,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