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原发性免疫血小板减少(primaryimmunethrombocytopenia,ITP)是儿童常见的良性出血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自发性免疫紊乱所致的独立血小板减少(以血小板计数〈100×109/L为ITP的诊断阈值)。根据国际ITP工作组(InternationalWorkingGroup,IWG)最新指南,统一将ITP命名为“免疫血小板减少”,以更准确表述其发病机制及出血症状[1]。尽管该国际指南已将本病相关问题进行规范,关于儿童ITP的特点,涉及药物治疗及观察、治疗相关出血症状与血小板减少及其住院与门诊诊治方式等问题,不同国家对儿童ITP的管理方式各异[2]。结合国际标准与中国特点,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相关专家制定《儿童原发性免疫血小板减少诊疗建议》(以下简称为《建议》)[3],作为规范儿童ITP诊治的国内指南。本文就《建议》所涉及内容进行进一步探讨和补充。

  • 标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原发性 儿童 诊疗 解读 出血症状
  • 简介:摘要探讨儿童原发性免疫血小板减少(ITP)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之间的关系。应用免疫胶体金法检测100例ITP患儿(病例组)和10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血清中的Hp抗体,比较这两组儿童Hp抗体阳性率的差异。病例组血清Hp抗体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不同年龄间的血清Hp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诊断组和持续慢性组ITP患儿的血清Hp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TP的发病可能与Hp感染有一定关系。血清Hp抗体阳性率与患儿的病程、年龄无明显相关。

  • 标签: 儿童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幽门螺杆菌
  • 简介:目的:观察藤草煎治疗成人慢性原发性免疫血小板减少及合并抑郁情绪的效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慢性成人原发性免疫血小板减少合并抑郁情绪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抑郁情绪评定。67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常规给予维生素C及泼尼松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藤草煎治疗。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93.8%,对照组总有效率82.9%,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SDS评分治疗前分别为(59.72±6.31)、(61.46±7.45)分,治疗后分别为(42.53±10.06)、(50.37±9.68)分,两组患者SDS评分治疗后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药藤草煎治疗慢性成人原发性免疫血小板减少,疗效肯定,并且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的抑郁情绪,值得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成人 慢性 抑郁 藤草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患者出现病症的原因以及治理策略。方法我院收治的36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患者,依据各例患者的血小板数量进行分组,记录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小板含量、百分率以及聚集功能。结果36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患者中有10例为CMV-IgM阳性,26例为CMV-IgM阴性;8例为B19-IgM阳性,28例为B19-IgM阴性;20例为MP-IgM阳性,16例为MP-IgM阴性。治疗前A、B、C三类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无差异,治疗后三类差异显著。A类患者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5);C类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功能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的发生与多种原因有关,与血小板聚集状况以及生物感染关系密切,进行合理控制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原发性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诊治分析 血小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PT)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对2005年12月~2007年3月间诊治的50例PT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病发病高峰年龄在40~60岁之间;大多伴有出血症状与血栓症状,骨髓象巨核细胞明显增多;羟基脲联合α干扰素治疗有效率达100%,随访6个月,无1例转为继发白血病或者骨髓增生综合征。结论PT患者具典型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临床应予以重视,以防误诊。

  • 标签: 血小板增多症 原发性 羟基脲 &alpha 干扰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间49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病发病高峰年龄在40~60岁之间;治疗3个月至6个月后,所有患者血小板计数均恢复正常;羟基脲联合α干扰素治疗有效率达100%,所有患者随访1~3年,无死亡病例,未发现继发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综合征(MDS)者。结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临床表现缺少特异性,容易漏诊,其以脾大、血栓、出血及神经系统症状多见。羟基脲联合α干扰素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可获得较好疗效。

  • 标签: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临床 特点
  • 简介:遗传血小板减少是一类以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罕见疾病。近几十年来,尽管该疾病的分子发病基础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如发现大部分患者存在异常表达的基因,然而,其病理生理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清楚,诊断也较为困难。本文结合文献和我们的实践经验,对遗传血小板减少的分类、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血小板计数和形态学的特点作一综述,以助于提高临床医师和检验医师对该类疾病的诊断。

  • 标签: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计数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脾切除手术的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疗效,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13年9月间收治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患者93例病例情回顾分析,其中28例内科保守治疗无效后转行脾切除手术,术后随访5年。分别于术后3天、1周、1月、半年四个时间点复测血小板水平,比较手术前后血小板计数和各时间点总有效率差异。结果28例患者术前平均血小板计数为(35.6±8.4)×109/L,术后3天、1周、1月、半年复测平均血小板分别为(186.5±37.1)×109/L、(367.0±54.9)×109/L、(322.8±46.3)×109/L和(168.5±23.4)×109/L,结果显示术后血小板技术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天、1周、1月、半年总有效率分别为78.57%、96.42%、82.14%和92.85%;结果显示脾切除术后总有效率高且稳定。结论脾切除手术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安全有效,且血小板上升迅速,并稳定维持在正常水平。

  • 标签: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脾切除 疗效分析
  • 简介:念珠菌血症常常出现血小板减少,甚或呈现血小板减少。本文就目前有关念珠菌与血小板相互作用文献作一综述。发生念珠菌血症时,血小板可通过纤连蛋白等黏附于念珠菌,激活后释放α颗粒中多种抗真菌物质,引起细胞膜破坏和崩解,封闭和或延迟真菌芽管产生和菌丝延长,有效地抑制真菌早期阶段生长。而念珠菌依靠自身结构成份和代谢产物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念珠菌扩散。因此,血小板抗念珠菌免疫损耗是念珠菌血症出现血小板减少现象的内在机制,早期检测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42a和PAC1,将有助于念珠菌血症的早期诊疗。

  • 标签: 念珠菌血症 血小板减少症 机制
  • 简介:目的探讨妊娠相关血小板减少(PAT)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分娩的60例PAT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血小板减少组(妊娠期检查发现2次以上血小板计数〈100×10^9/L)。选择同期在同一家医院分娩的60例正常孕妇纳入血小板正常组(血小板计数≥100×10^9/L)。采用回顾分析方法,比较两组孕妇的分娩方式、麻醉方式、产前凝血功能、产时出血量及所产新生儿出生时情况,并观察血小板减少组患者治疗情况、产后血小板恢复情况等。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孕妇年龄、分娩孕龄及初产妇与经产妇所占比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①两组孕妇分娩方式及剖宫产时麻醉方式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9.40,42.57;P〈0.05)。血小板减少组分娩方式以剖宫产为主,并且其中剖宫产分娩者的麻醉方式以全身麻醉为主。血小板正常组分娩方式以阴道分娩为主,其中剖宫产分娩者的麻醉方式全部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或蛛网膜下腔麻醉。②血小板减少组孕妇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时全身麻醉率均有随血小板减少程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x2=3.11,P=0.04;x2=17.51,P=0.00)。③两组孕妇产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和阴道分娩及剖宫产产时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4,1.61,0.42,0.93,1.58;P〉0.05)。④两组孕妇所产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及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60,1.206;P〉0.05)。⑤本组血小板减少组孕妇产前及产后未做特殊治疗�

  • 标签: 妊娠 血小板减少 妊娠合并症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是临床常见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好发于儿童群体,现阶段其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晰,临床诊断通常需要与其他合并血小板减少疾病进行鉴别,大部分患儿预后良好,但同时存在一些慢性难治性病理出现反复发作不良情况,临床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现就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治疗进展展开研究分析,旨在为临床治疗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提供有利依据。

  • 标签: 儿童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病因 治疗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强的松联合低分子肝素应用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ITP)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血液科ITP患者84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患者,观察组予以强的松联合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对照组单独使用强的松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以及治疗后1、2、3月的血小板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差异,治疗后1、2、3月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的有效率为69.04%,观察组88.10,观察组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强的松应用于ITP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明显提高了治疗后的血小板计数,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低分子肝素 强的松
  • 简介:摘要为了提高对儿童假性血小板减少的认识,通过复习假性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发生机制、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的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实践的体会,进行了有关介绍。只要提高了对本的认识,就可以避免误诊误治。

  • 标签: 假性血小板减少症 诊断 治疗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对产妇分娩方式、麻醉方式的影响。方法对2009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83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就分娩方式、麻醉方式等情况进行回顾行分析。结果83例患者中经阴道分娩26例,剖宫产57例,剖宫产患者中血小板<50×109/L者35例,分娩前后使用血小板制剂,有出血倾向及血小板<20×109/L者13例行泼尼松治疗,剖宫产术患者血小板>70×109/L者采用硬膜外麻醉,<50×109/L者选用全身麻醉。结论大多数轻度血小板减少孕妇处理得当可经阴道试产,预后良好,中重度血小板减少孕妇及时、规范处理,剖宫产术终止妊娠,相对安全。

  • 标签: 妊娠期 血小板减少症 分娩方式 麻醉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原发性血小板增多(essentialthrombocythemia,ET)应用阿司匹林及奥扎格雷对血小板(PLT)功能的影响,探讨血小板功能干预治疗药物的选择。方法观察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采用奥扎格雷治疗;另选取26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治疗不同时期血小板表面的CD62P、PAC-1水平。结果ET患者血小板CD62P、PAC-1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应用阿司匹林及奥扎格雷均可明显降低CD62P、PAC-1,p<0.05;停药3个月后奥扎格雷组CD62P及PAC-1指标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p<0.05。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T患者血小板功能异常活化,我们应重视PLT功能的干预治疗,阿司匹林具有作用持久的特点,但对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患者,可选择周期应用奥扎格雷改善PLT功能,防止血栓发生。

  • 标签: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血小板功能 阿司匹林 奥扎格雷
  • 简介:摘要目的对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方法我院选择2012年8月~2013年8月间诊治的36例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紫癜患者,同时选择36例正常妊娠的孕妇,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对两组产妇进行比较,观察组产妇的产后出血率及剖宫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的患者,在进行生产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制定分娩的时间,保证母婴顺利度过围生期。

  • 标签: 妊娠期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临床护理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0-0060-0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晚期血小板减少出血的临床护理。方法对20例妊娠晚期血小板减少出血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0例血小板减少的晚期妊娠病例在分娩前血小板均明显增加,临床均无皮肤黏膜出血。结论妊娠晚期血小板减少出血,护理工作极为重要,正确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对患者早日康复十分有益。

  • 标签: 妊娠晚期 血小板减少 出血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病因、临床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我院儿科2011年5月~2013年10月救治的218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考察其发病原因、临床治疗措施以及预后。结果经研究发现,新生儿血小板减少主要由以下因素所导致感染性疾病,占全部病因的47.2%;围生期新生儿窒息缺氧,约占23.9%;寒冷损伤,约占13.3%;子宫内感染,约占6.4%;新生儿溶血,约占5.5%。另外,患儿遗传、免疫等方面因素也具有一定程度影响。经病因治疗后,大多数患儿能够康复,但病情严重者则可能出现预后不良的情况。结论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是新生儿期的常见病症,病因复杂多样,易发生多种脏器出血等并发,应及早诊断、积极采取对因治疗措施,以改善预后。

  • 标签: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 病因 治疗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