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凝血功能指标检验用于免疫血小板减少(ITP)患者血小板输注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我院取ITP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临床是否出血划分小组,采集全部患者标本做好血细胞分析,做好凝血功能指标检验,观察效果。结果:两组比较,出血组Fg明显较低,R、K较高,、MA较低(P<0.05)。结论:凝血功能指标检验用于免疫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输注治疗中,可预测出血风险,指导ITP患者科学输注血小板

  • 标签: 凝血功能指标检验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输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免疫血小板减少应用凉血逐瘀汤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中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所有原发免疫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实验要求抽取出36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开展实验。通过抽签随机分组方案将所有患者均分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西药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在使用西药的同时给予凉血逐瘀汤治疗。根据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17(94.44%),显著优于对照组的13(72.22%),且两组对比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明显差异,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凉血逐瘀汤应用于原发免疫血小板减少患者的治疗中,不仅能提高治疗效果,还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运用价值。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鸡尾酒”疗法治疗持续、慢性儿童原发免疫血小板减少临床疗效。方法选取ITP患儿48例,随机分为2组各24例。治疗组采用“鸡尾酒”治疗(自拟仙芍丹归汤、小剂量甲泼尼龙片、脾氨肽、复方芦丁片、多维片),对照组予归脾汤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患儿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参数,包括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平均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包括NK细胞表面标志物(CD3^+)、辅助T细胞表面标志物(CD4^+)、抑制T细胞表面标志物(CD8^+),以及CD4^+/CD8^+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总有效率66.67%,高于对照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3,6个月后治疗组血小板计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个月治疗组PC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鸡尾酒”疗法治疗持续、慢性ITP儿童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鸡尾酒”疗法 儿童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参数 T淋巴细胞亚群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原发免疫血小板减少(ITP)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Th17细胞的百分率并初步阐明T细胞亚群、Th17细胞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ITP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及Th17细胞的百分率。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TP患者组外周血中的CD4+T细胞百分率、CD4+/CD8+T细胞比率降低(P<0.05),CD8+T细胞、Th17细胞的百分率升高(P<0.05),CD3+T细胞百分率降低(P>0.05),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TP患者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紊乱,由CD4+T细胞百分率降低,CD8+T细胞百分率升高造成。ITP患者Th17细胞百分率升高。Th17细胞可能参与ITP的发病过程。

  • 标签: ITP T淋巴细胞亚群 Th17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西班牙的一个儿童继发性免疫血小板减少(ITP)大型队列研究的发生率和结局。方法回顾观察研究两个西班牙大学儿科医院在2009年至2019年诊断为ITP的4月龄~18岁儿童,使用临床图表记录相关数据:性别、诊断时年龄、并发症状及相关特征、结局和治疗。结果442例患儿中,有87例(19.6%)诊断为继发性ITP,免疫接种后ITP常见于年幼儿。继发于自身免疫疾病(AD)和免疫缺陷病(ID)的ITP发病年龄较大,起病更隐匿,且血小板水平高于原发性ITP。从ITP发病到AD或ID确诊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2年和2.6年。免疫接种和病毒感染后ITP的缓解率显著高于原发性ITP患儿,但AD和ID患儿的ITP缓解率更低。结论继发性ITP的病因与其预后密切相关,故甄别其病因至关重要。大多数患儿的病因在ITP发病时即被诊断,但AD和ID的诊断往往较晚,需定期随诊排查。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相关血小板减少(PAT)和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PCITP)的鉴别,寻找最佳的处理方法。方法对在成都市青羊区妇幼保健院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妊娠相关血小板减少和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69例进行回顾分析,对其发生时期、处理方法、妊娠结局进行回顾分析。结果PAT一般发生在妊娠中晚期。血小板计数多大于50×109/l,多在产后一周恢复正常。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PCITP多发生在孕前和妊娠早期,血小板减小程度较重,PCITP组剖宫产率和产后出血率较PAT组均有显著差异,血小板小于50×109/l,有明显出血倾向或紧急手术前,可输血小板。分娩方式视血小板多少有无产科指征而定。结论ATP和PCITP各有其特点,不同病因可导致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视血小板减少的轻重程度而采取不同处理。

  • 标签: 妊娠相关血小板减少症 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两种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方案治疗儿童原发性免疫血小板减少(ITP)的效果及安全。方法前瞻队列研究。将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收治共90例ITP患儿纳入研究。单剂组利妥昔单抗用量为375 mg/m2(最大剂量600 mg),只用1次;四剂组利妥昔单抗用量为100 mg/(次·周)[体重≥30 kg者200 mg/(次·周)],连续4周,每周1次。采用秩和检验、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分析组间疗效、安全及治疗费用等指标的差异。结果90例患儿中男41例、女49例,用药年龄6.8(4.1,10.0)岁,其中单剂组27例,四剂组63例,两组患儿在总有效率、完全有效率和部分有效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1%(11/27)比33%(21/63)、26%(7/27)比19%(12/63)、15%(4/27)比14%(9/63),χ2=0.45、0.54、0.00,均P>0.05]。单剂组起效时间显著快于四剂组[1(1,1)比3(2,6)周,Z=-3.24,P=0.001]。单剂组比四剂组在持续有效率、1年时总有效率、1年时完全有效率、1年时部分有效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9/27)比30%(19/63)、30%(8/27)比24%(15/63)、19%(5/27)比14%(9/63)、11%(3/27)比10%(6/63),χ2=0.09、0.34、0.04、0.00,均P>0.05]。两组在疗效持续时间、半年内复发率、1年内复发率、复发时间、不良反应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剂组住院次数、住院天数和用药量显著低于四剂组[1(1,1)比4(4,4)次、5(4,7)比8(5,8)d、400(250,500)比400(400,800)mg,Z=-8.67、-3.03、-4.05,均P<0.05]。结论两种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方案治疗儿童ITP的效果及安全没有差异,但单剂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方案更为经济和方便,更适合用于儿童ITP的二线治疗。

  • 标签: 血小板减少 儿童 利妥昔单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免疫血小板减少紫癜(ITP)儿童骨髓巨核细胞形态学。方法:选取我院免疫血小板减少紫癜患儿30例(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作为观察组,选择非ITP患儿3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骨髓巨核细胞计数及形态学进行分析,观察相关结果。结果:观察组标化骨髓巨核细胞计数明显增加(436.37±98.74)个/(1.4cm×3cm),对照组为(28.45±11.23)个/(1.4cm×3cm);两组裸核型骨髓巨核细胞计数对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幼稚型骨髓巨核细胞计数高,产板型骨髓巨核细胞计数低,颗粒型骨髓巨核细胞计数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颗粒量积分低,退行变积分高,细胞浆量积分高,P<0.05。结论:在免疫血小板减少紫癜患儿诊断中,骨髓巨核细胞有发生明显的改变,可将骨髓巨核细胞形态学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协助疾病的诊断,值得借鉴。

  • 标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儿童 骨髓巨核细胞形态学
  • 简介:摘要目的归纳曾被误诊为免疫血小板减少(ITP)的50例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主要原因和鉴别诊断经验,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参照儿童再障和ITP诊断标准,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20年12月上海市同济医院儿科收治的外院误诊病例的病初资料和本院复诊检测结果,归纳误诊原因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在同期收治的165例儿童再障中,共有50例(30.3%)曾被误诊为ITP。分析归纳主要误诊原因为:1.临床表现不符合"典型ITP",未按照国际指南标准行必要的骨髓检查以明确诊断,共22/50例。2.骨髓检测结果解读有误。在28例初诊行骨髓涂片检查者中,6例(21%)骨髓显示典型再障骨髓象,但仍被诊断为ITP。3.骨髓涂片结果不典型者,未行骨髓活检以助诊断(15/28例,54%)。4.初诊时符合ITP诊断标准,但经糖皮质激素等治疗无效后,未行必要复查以核实诊断(7/28例,25%)。结论临床应严格参照执行相关疾病诊断标准,以避免经验错误。诊断ITP需要慎重,尤其是临床表现不典型,或一线药物无效者,必须进行骨髓检查(必要时行骨髓活检),并按诊断标准正确解读检测结果,以避免临床误诊或漏诊。

  • 标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再生障碍性贫血 儿童 诊断标准 误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剂量(0.1 mg/kg)西达本胺治疗原发免疫血小板减少(ITP)的作用及机制。方法①应用C57BL/6J小鼠建立ITP被动模型,灌胃给予0、0.01、0.1、0.5、5.0 mg/kg西达本胺,观察治疗前后ITP小鼠模型外周血血小板计数。②应用C57BL/6J小鼠建立ITP主动模型,灌胃给予0.1 mg/kg西达本胺,观察治疗前后ITP小鼠模型外周血血小板计数;4周后处死小鼠,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细胞中CD4+CD25+Foxp3+自然调节T细胞(nTreg)比例并应用ELISA方法检测小鼠外周血IL-6水平。③分离IT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低剂量西达本胺共培养72 h后检测nTreg细胞比例;免疫磁珠法分离CD4+CD25+调节T细胞(Treg细胞)以及CD4+CD25-效应T细胞,将二者以1∶4比例混合共培养,加入低剂量西达本胺干预,检测Treg细胞对效应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①低剂量西达本胺可明显提高ITP被动模型鼠外周血血小板水平。②低剂量西达本胺可显著提高ITP动物模型外周血血小板水平,降低出血相关死亡率。③低剂量西达本胺可显著提高ITP动物模型脾细胞中nTreg比例、降低血清IL-6水平。④低剂量西达本胺可显著提高IT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体系中nTreg细胞比例、增强Treg细胞对效应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论低剂量西达本胺可促进nTreg生成、增强Treg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降低IL-6水平,促进免疫耐受,对ITP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 标签: 西达本胺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调节性T细胞 免疫耐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升血小板胶囊联合泼尼松对原发免疫血小板减少患者Treg细胞和Th17细胞的影响。方法:抽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原发免疫血小板减少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其实施升血小板胶囊联合泼尼松治疗。结果:升血小板胶囊与泼尼松联合治疗方案落实后,进一步促进了患者血小板计数的增加,Treg细胞和Th17细胞表达水平呈良好趋势,血清IL-10、IL-17含量明显减少。结论:在原发免疫血小板减少的治疗中,升血小板胶囊联合泼尼松的应用,可对Treg细胞和Th17细胞产生积极影响,应引起重视。

  • 标签: 升血小板胶囊 泼尼松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Treg细胞 Th17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PT)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对2005年12月~2007年3月间诊治的50例PT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病发病高峰年龄在40~60岁之间;大多伴有出血症状与血栓症状,骨髓象巨核细胞明显增多;羟基脲联合α干扰素治疗有效率达100%,随访6个月,无1例转为继发白血病或者骨髓增生综合征。结论PT患者具典型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临床应予以重视,以防误诊。

  • 标签: 血小板增多症 原发性 羟基脲 &alpha 干扰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ET)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对本院2011年2月至2012年3月间诊治的50例ET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病发病高峰年龄在40-60岁之间;大多伴有出血症状与血栓症状者,骨髓象巨核细胞明显增多;羟基脲联合α干扰素治疗有效率达100%,随访6个月,无1例转为继发白血病或者骨髓增生综合征。结论ET患者具典型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临床应予以重视,以防误诊。

  • 标签: 血小板增多症 原发性 羟基脲 &alpha 干扰素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 60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 ET)的临床特征、治疗及转归。 方法: 对2015年 1月至 2019年 6月诊断的 60例 E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 60例 ET患者中,男 24例,女 36例,中位年龄 49.5( 18~ 81)岁。 JAK2V617F、 CALR、 MPL-W515基因突变分别占 46.7%、 20%、 3.3%。 JAK2V617F阳性患者起病平均年龄较阴性者大、脾大者占比较多。 JAK2V617F阳性组比 阴性组患者白细胞、血红蛋白水平均更高,但血小板水平较阴性组低, 形成血栓比例更高。结论: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患者因临床表现缺少特异性,JAK2V617F基因突变在 ET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不同基因突变 ET患者有着不同的临床和血液学特征,治疗需个体化分层治疗。

  • 标签: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临床表现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