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1例69岁女性患者行卵巢癌细胞减灭术后接受白蛋白紫杉醇+卡铂方案化疗6个周期,此后予奥拉帕利300 mg口服、2次/d。服用奥拉帕利前血小板计数(PLT)151×109/L,用药第14天PLT为17×109/L,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检测结果阳性,考虑为奥拉帕利所致免疫血小板减少。患者未再服用奥拉帕利。先后给予血小板生成素、艾曲波帕、甲泼尼龙及输注血小板等治疗,但患者反复出现PLT回升和降低,最高为67×109/L,最低为4×109/L。

  • 标签: 血小板减少 卵巢肿瘤 奥拉帕利
  • 简介:摘要免疫血小板减少是以孤立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常见出血性疾病,部分患者病程持续超过12个月,发展为慢性免疫血小板减少( chronic immune thrombocytopenia,CITP)。CITP病因复杂。传统的一线治疗对CITP患者疗效有限,研究中的二线治疗(血小板生成素及其受体激动剂、利妥昔单抗和脾切除术)、免疫抑制剂、全反式维甲酸、阿托伐他汀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为CITP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该文就近年来CITP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希望有助于制定CITP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 标签: 儿童 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生成素 免疫抑制剂 造血干细胞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少与原发免疫血小板减少(ITP)的血常规、外周血及骨髓细胞形态的相似处与区别点。方法抽取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42例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少患者作为肝病组,另抽取同期收治的34例原发性ITP患者作为ITP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常规、外周血及骨髓涂片细胞形态。结果两组患者的外周血细胞形态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ITP组血小板计数低于肝病组(P<0.05);肝病组骨髓增生程度Ⅱ级6例(14.3%,6/42)、Ⅲ级18例(42.9%,18/42)、Ⅳ级18例(42.9%,18/42),ITP组骨髓增生程度Ⅱ级23例(71.9%,23/34)、Ⅲ级9例(28.1%,9/34)、Ⅳ级0例(0),两组患者骨髓增生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TP组巨核细胞数量高于肝病组(P<0.05)。结论联合血小板计数、外周血及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有利于鉴别诊断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小与原发ITP。

  • 标签: 骨髓细胞 形态 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小症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母亲患免疫血小板减少(ITP)可能诱发新生儿血小板减少(nTP),从而导致新生儿出血。母亲脾切除史和既往曾生育过严重nTP患儿作为nTP的高危因素已达成共识,但其他因素如母亲血小板计数等尚未明确。方法回顾分析ITP母亲生育的145例新生儿发生严重nTP和出血的风险。结果有脾切除史(OR=4.4)及既往曾生育过严重nTP患儿(OR=46.9)的母亲所生育的患儿更易在生后24 h内发生严重nTP。母亲曾生育过严重nTP患儿(OR=42)、孕期接受治疗(OR=2.4)、孕期或分娩时血小板计数低的母亲所生育的患儿更易在生后前几天血小板最低时出现严重nTP。但这些高危因素并没有增加新生儿出血相关并发的风险。结论本研究明确脾切除史或既往曾生育过严重nTP患儿的母亲所生育的新生儿患严重nTP的风险。通过检测血小板计数最低值,进一步明确了其他三个高危因素:孕期接受治疗、孕期或分娩时的血小板计数低。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多发性骨髓瘤(MM)合并免疫血小板减少(ITP)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例诊断为MM合并ITP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例1最初有ITP的临床表现,后来被诊断合并有MM。例2诊断为ITP并冒烟型骨髓瘤。2例患者在接受泼尼松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有所恢复,例1接受PCD(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方案诱导治疗后,获得完全缓解。结论MM患者血小板减少不仅是由于骨髓内浆细胞的异常增殖所致,还要考虑与ITP进行鉴别诊断。糖皮质激素治疗MM同时对ITP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治疗 诊断
  • 简介:摘要免疫血小板减少(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儿童常见的以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出血性疾病,其发生机制主要基于血小板生成减少或破坏增加。ITP的发生并非单独归因于免疫系统异常,随着细胞自噬在细胞生长、发育、分化等方面的作用逐渐被揭示,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细胞自噬在维持造血干细胞、巨核细胞、血小板的正常数量和功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旨在对细胞自噬在儿童ITP发生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标签: 儿童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细胞自噬 血小板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儿免疫血小板减少治疗中大剂量地塞米松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01-2021.12期间接治的68例免疫血小板减少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入院登记时间先后顺序和1:1的比例在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纳入34例患儿。对照组予以常规剂量地塞米松治疗(0.25mg/kg/d),观察组予以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1mg/kg/d)。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血小板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周、2周及4周后,观察组血小板计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不良反应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予以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小儿免疫血小板减少疗效较常规剂量更为显著,加大剂量后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安全良好。

  • 标签: 小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地塞米松 常规剂量 大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凝血功能指标检验用于免疫血小板减少(ITP)患者血小板输注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我院取ITP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临床是否出血划分小组,采集全部患者标本做好血细胞分析,做好凝血功能指标检验,观察效果。结果:两组比较,出血组Fg明显较低,R、K较高,、MA较低(P<0.05)。结论:凝血功能指标检验用于免疫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输注治疗中,可预测出血风险,指导ITP患者科学输注血小板

  • 标签: 凝血功能指标检验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输注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两种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方案治疗儿童原发性免疫血小板减少(ITP)的效果及安全。方法前瞻队列研究。将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收治共90例ITP患儿纳入研究。单剂组利妥昔单抗用量为375 mg/m2(最大剂量600 mg),只用1次;四剂组利妥昔单抗用量为100 mg/(次·周)[体重≥30 kg者200 mg/(次·周)],连续4周,每周1次。采用秩和检验、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分析组间疗效、安全及治疗费用等指标的差异。结果90例患儿中男41例、女49例,用药年龄6.8(4.1,10.0)岁,其中单剂组27例,四剂组63例,两组患儿在总有效率、完全有效率和部分有效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1%(11/27)比33%(21/63)、26%(7/27)比19%(12/63)、15%(4/27)比14%(9/63),χ2=0.45、0.54、0.00,均P>0.05]。单剂组起效时间显著快于四剂组[1(1,1)比3(2,6)周,Z=-3.24,P=0.001]。单剂组比四剂组在持续有效率、1年时总有效率、1年时完全有效率、1年时部分有效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9/27)比30%(19/63)、30%(8/27)比24%(15/63)、19%(5/27)比14%(9/63)、11%(3/27)比10%(6/63),χ2=0.09、0.34、0.04、0.00,均P>0.05]。两组在疗效持续时间、半年内复发率、1年内复发率、复发时间、不良反应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剂组住院次数、住院天数和用药量显著低于四剂组[1(1,1)比4(4,4)次、5(4,7)比8(5,8)d、400(250,500)比400(400,800)mg,Z=-8.67、-3.03、-4.05,均P<0.05]。结论两种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方案治疗儿童ITP的效果及安全没有差异,但单剂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方案更为经济和方便,更适合用于儿童ITP的二线治疗。

  • 标签: 血小板减少 儿童 利妥昔单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免疫血小板减少紫癜(ITP)儿童骨髓巨核细胞形态学。方法:选取我院免疫血小板减少紫癜患儿30例(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作为观察组,选择非ITP患儿3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骨髓巨核细胞计数及形态学进行分析,观察相关结果。结果:观察组标化骨髓巨核细胞计数明显增加(436.37±98.74)个/(1.4cm×3cm),对照组为(28.45±11.23)个/(1.4cm×3cm);两组裸核型骨髓巨核细胞计数对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幼稚型骨髓巨核细胞计数高,产板型骨髓巨核细胞计数低,颗粒型骨髓巨核细胞计数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颗粒量积分低,退行变积分高,细胞浆量积分高,P<0.05。结论:在免疫血小板减少紫癜患儿诊断中,骨髓巨核细胞有发生明显的改变,可将骨髓巨核细胞形态学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协助疾病的诊断,值得借鉴。

  • 标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儿童 骨髓巨核细胞形态学
  • 简介:摘要目的归纳曾被误诊为免疫血小板减少(ITP)的50例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主要原因和鉴别诊断经验,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参照儿童再障和ITP诊断标准,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20年12月上海市同济医院儿科收治的外院误诊病例的病初资料和本院复诊检测结果,归纳误诊原因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在同期收治的165例儿童再障中,共有50例(30.3%)曾被误诊为ITP。分析归纳主要误诊原因为:1.临床表现不符合"典型ITP",未按照国际指南标准行必要的骨髓检查以明确诊断,共22/50例。2.骨髓检测结果解读有误。在28例初诊行骨髓涂片检查者中,6例(21%)骨髓显示典型再障骨髓象,但仍被诊断为ITP。3.骨髓涂片结果不典型者,未行骨髓活检以助诊断(15/28例,54%)。4.初诊时符合ITP诊断标准,但经糖皮质激素等治疗无效后,未行必要复查以核实诊断(7/28例,25%)。结论临床应严格参照执行相关疾病诊断标准,以避免经验错误。诊断ITP需要慎重,尤其是临床表现不典型,或一线药物无效者,必须进行骨髓检查(必要时行骨髓活检),并按诊断标准正确解读检测结果,以避免临床误诊或漏诊。

  • 标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再生障碍性贫血 儿童 诊断标准 误诊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泼尼松联合长春新碱治疗慢性免疫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及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中山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期间收治的136例慢性免疫血小板减少患儿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两组,分别予以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对照组中男33例,女35例,年龄(11.13±2.83)岁,采取泼尼松治疗;研究组中男34例,女34例,年龄(11.12±2.28)岁,在泼尼松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长春新碱治疗。持续治疗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细胞免疫功能变化情况以及不同疗法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采用t、χ2检验。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CD3+、CD4+、CD4+/CD8+分别为(54.87±4.59)%、(33.97±3.85)%、(1.85±0.36),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2.35±5.24)%、(31.03±3.70)%、(1.72±0.21)],研究组CD8+为(23.78±2.38)%,低于对照组的(25.32±2.4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83、4.720、2.572、3.733,均P<0.05)。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4.12%(64/68),高于对照组的79.41%(54/6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3,P=0.01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9,P=0.730)。结论泼尼松联合长春新碱治疗慢性免疫血小板减少患儿具有较好的效果,并且对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具有积极影响,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泼尼松 长春新碱 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细胞免疫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重症原发免疫血小板减少患者2次妊娠病情变化、母体并发及新生儿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至2020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具有2次分娩结局的非重症原发免疫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2次妊娠期不同阶段血小板计数、药物治疗、母体并发及新生儿情况。采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配对样本t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0例非重症原发免疫血小板减少患者中,18例为初产妊娠前诊断,22例为初产妊娠期首次诊断,2次妊娠前血小板水平及治疗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二胎组与初产组比较,妊娠早、中、晚期平均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轻、中、重度减少患者的构成比,母体出血评分及药物治疗率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次妊娠期母体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早产、贫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二胎组产后出血及严重产后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0.0%(12/40)和22.5%(9/40),分别高于初产组的7.5%(3/40)和5.0%(2/40)(χ2值分别为6.64和5.17,P值分别为0.010和0.023);二胎组产后出血量高于初产组[500 ml(213~795 ml)与300 ml(163~400 ml),Z=-2.34,P=0.019]。二胎组新生儿出生体重、被动免疫血小板减少发生率、颅内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与初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二胎组新生儿出生1周内最低血小板计数为(202.2±106.7)×109/L,低于初产组[(222.5±91.8)×109/L,Z=-2.04,P=0.041]。结论非重症原发免疫血小板减少患者二胎妊娠与初产相比原发病情无明显加重,妊娠期母体并发发生率无明显增加,但分娩期产后出血风险增加,新生儿被动免疫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增高。

  • 标签: 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特发性 妊娠并发症,血液 血小板减少 妊娠结局 婴儿,新生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血细胞分离机血小板去除治疗中采用综合护理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择医院在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就诊的40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20例/组,两组均接受血细胞分离机血小板去除治疗,对照组提供常规护理,观察组提供综合护理,将两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患者的干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100.00%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AS评分(33.69±5.87)分和SDS评分(34.74±6.84)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细胞分离机血小板去除治疗中采用综合护理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血细胞分离机血小板去除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术期合并原发免疫血小板减少(ITP)病例预防出血及血栓形成的临床应对方案。方法回顾分析1例ITP患者并发围术期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资料,并汇总复习相关文献资料。结果ITP患者不仅需关注血小板减少相关出血风险,也应当关注发生血栓事件风险。手术及升血小板治疗均有可能是ITP患者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围术期建议常规监测血常规、凝血功能及血管超声检查,适时停用升血小板药物,必要时需抗凝治疗,以预防及早期发现深静脉血栓。结论围术期的ITP患者需警惕血栓发生风险。

  • 标签: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血栓 围术期
  • 简介:摘要慢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CLPD)病程中常出现免疫血小板减少(ITP)。ITP的发生与原发病密切相关,由于部分CLPD发生率低,而CLPD相关ITP可使原发病的出血风险增加,这使部分原发病诊断和治疗复杂化。由于目前CLPD相关ITP研究较少,因此笔者通过对近年来CLL、NHL、HL等常见CLPD相关ITP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指导临床工作。

  • 标签: 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 血小板减少 白血病,淋巴细胞,慢性,B细胞 淋巴瘤,非霍奇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应用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检测的价值。方法:分析目标为我院门诊或住院的血小板减少患者80例,分析时间设置为2020年2月-2021年2月,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将患者分为五组(ITP组、AA组、MDS组、血液肿瘤组、肝病组)及对照组(正常体检者),采用酶联免疫法对PAIgG、PAIgA、PAIgM三项进行测定。结果:ITP组PAIg阳性24(例)80.00%、AA组8(例)66.67%、MDS组3(例)60.00%、血液肿瘤组9(例)40.91%、肝病组5(例)45.45%,五组PAIg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ITP组PAIgG阳性19(例)63.33%、AA组6(例)50.00%、MDS组1(例)20.00%、血液肿瘤组6(例)27.27%、肝病组4(例)36.36%,单独检测PAIgG阳性率比联合PAIg三项检测低。结论:血小板相关抗体是判断血小板减少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诊断依据,有助于了解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机制,提高临床应用价值,充分展现其应用前景。

  • 标签: 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相关抗体 检测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应用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检测的价值。方法:分析目标为我院门诊或住院的血小板减少患者80例,分析时间设置为2020年2月-2021年2月,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将患者分为五组(ITP组、AA组、MDS组、血液肿瘤组、肝病组)及对照组(正常体检者),采用酶联免疫法对PAIgG、PAIgA、PAIgM三项进行测定。结果:ITP组PAIg阳性24(例)80.00%、AA组8(例)66.67%、MDS组3(例)60.00%、血液肿瘤组9(例)40.91%、肝病组5(例)45.45%,五组PAIg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ITP组PAIgG阳性19(例)63.33%、AA组6(例)50.00%、MDS组1(例)20.00%、血液肿瘤组6(例)27.27%、肝病组4(例)36.36%,单独检测PAIgG阳性率比联合PAIg三项检测低。结论:血小板相关抗体是判断血小板减少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诊断依据,有助于了解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机制,提高临床应用价值,充分展现其应用前景。

  • 标签: 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相关抗体 检测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余惠平教授自拟扶正解毒经验方治疗儿童原发免疫血小板减少(ITP)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在SymMap数据库、TCMID数据库中检索扶正解毒经验方和ITP靶标,对验方潜在靶标与ITP靶标取交集靶点。在String数据库获得靶标间相互作用关系,进行聚类分析,获得扶正解毒经验方治疗ITP的核心靶标群。采用DAVID数据库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挑选分类非特异性疾病的通路,构建“中药-靶标-通路”网络。结果扶正解毒经验方治疗ITP的潜在靶标共有500个。通过PPI网络聚类分析获得16个基因簇,其中Cluster 1得分65.663,为扶正解毒经验方治疗ITP的潜在核心靶标群。该核心靶标群共富集到114个通路,其中4个1级分类目录分别为人类疾病(Human Diseases,50%),有机系统(Organismal Systems,25%)、环境信息处理(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17%)和细胞过程(Cellular Processes,8%)。TNF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等非特异性疾病的通路富集程度较高。网络节结点中聚集度较高的中药为仙鹤草(Degree=66)、炙甘草(Degree=64),靶标蛋白为MAPK3(Degree=51)、MAPK1(Degre=50),通路为PI3K-Akt信号通路(Degree=29)。结论自拟扶正解毒经验方治疗儿童ITP以仙鹤草、炙甘草为主药,与调节血小板数量、黏附和聚焦有关。

  • 标签: 药理作用分子作用机制(中药)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网络药理学 扶正解毒经验方 儿童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样时间段2018.10~2021.09,研究样本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患者60例,分析治疗方法,探讨其临床疗效,分段随机化分组,对照组/30(予达那唑治疗),实验组/30(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对比患者(1)治疗有效率;(2)不良反应发生率(肝酶升高、过敏样改变、头痛、头晕)。结果:较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疾病运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有较好治疗效果,同时治疗安全较高,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