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研究羟苯磺酸钙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患者眼底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8年6月-2019年12月期间眼科收治的,100例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实验组(72眼)和对比组(74眼)。对比组患者给予阿卡波糖片及二甲双胍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羟苯磺酸钙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裸眼视力、眼底微循环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结束后,实验组的治疗效果、裸眼视力、眼底微循环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羟苯磺酸钙在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治疗中,患者的裸眼视力和眼底微循环情况明显改善,同时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有效提升,临床价值显著。

  • 标签: 羟苯磺酸钙 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 眼底微循环
  • 简介:四、西部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保障 ,西部发展循环经济需要解决的制度问题的重点,(五)积极培育循环经济主体意识  发展循环经济的非正式制度建设的目标

  • 标签: 制度障碍 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制度
  • 简介:四、西部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保障 ,西部发展循环经济需要解决的制度问题的重点,(五)积极培育循环经济主体意识  发展循环经济的非正式制度建设的目标

  • 标签: 制度障碍 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制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和分析把PDCA循环护理应用到吞咽障碍患者饮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15年8月起到2017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所有吞咽障碍患者中选取其中的68例患者作为本次的观察研究对象,将这68例患者按照不同的护理方法分为PDCA组和常规组,前者给予PDCA循环护理,后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吞咽能力和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没有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PDCA组的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DCA组患者护理后的吞咽能力和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PDCA循环护理应用到吞咽障碍患者的护理当中,能够显著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吞咽能力和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PDCA循环护理 吞咽障碍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吞咽障碍作为脑血管疾病后常见并发症,在临床护理期间应当做好护理计划,分析护理计划是否切实可行。PDCA循环护理中含有计划、执行、检查及总结阶段,系统性较强,为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采取PDCA循环护理模式可提升护理质量,对改善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PDCA循环护理 吞咽障碍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腺肽α1联合连续血液净化(CBP)对重症脓毒症患者肾功能、微循环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抽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漯河市中心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91例重症脓毒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4例,予CBP治疗)及治疗组(47例,予胸腺肽α1联合CBP治疗),均连续治疗1周。测定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尿酸(UA)、尿量]、舌下微循环指标[灌注血管壁比例(PPV)、小血管灌注比例(PPVs)、平均血流指数(MFI)、血流变异指数(FHI)、总血管密度(TVDs)、灌注血管密度(PVD)],记录两组治疗期间凝血功能障碍、低血容性休克、低血压、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治疗7 d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贯序器官功能衰竭(SOFA)评分及随访28 d病死率评估患者预后。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7 d后BUN、Scr、UA、FHI降低,而尿量、PPV、PPVs、MFI、TVDs、PVD升高(P<0.05);治疗7 d后,治疗组BUN、Scr、UA、FHI低于对照组,而尿量、PPV、PPVs、MFI、TVDs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14.89%,7/47)与对照组(29.55%,13/44)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治疗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随访28 d病死率(8.51%,4/47)与对照组(15.90%,7/44)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一CBP治疗相比,胸腺肽α1联合CBP治疗重症脓毒症,可调节患者肾功能及微循环,改善预后,安全可靠。

  • 标签: 脓毒症 胸腺肽α1 连续血液净化 肾功能 微循环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Braden评分,联合局部皮肤温度和局部组织氧饱和度作为局部微循环指标,构建创伤重症患者压力性损伤风险预后模型,并开发可视化列线图。方法选取浙江省某三甲医院2020年06月1日至2020年08月31日期间所有进入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的创伤患者,采取Braden量表评估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测量患者骶尾部受压部位皮肤温度与血氧饱和度,作为微循环评价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基于Braden评分联合微循环评价指标的创伤重症患者压力性损伤预后模型及可视化列线图,并与单纯Braden量表构建的预测模型比较。通过计算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判断预测模型区分度。C指数对最佳模型进行内部验证、H-L拟合优度检验、整体鉴别指数观察预测模型效果。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52例患者,其中33例发生压力性损伤,占21.71%。Braden量表联合局部皮肤温度与局部组织氧饱和度后曲线下面积为0.866,模型内部验证C指数为0.847。H-L拟合优度检验结果为8.37,P=0.051,即模型具有良好区分度与一致性。模型整体鉴别指数=0.144,P=0.023。结论Braden量表联合局部微循环指标构建创伤重症患者压力性损伤预后模型具有良好区分度与一致性,较单纯Braden量表预测效力提高14.4%,据此构建列线图,能够为临床提供快捷、方便可靠的预测工具。

  • 标签: 创伤 压力性损伤 预测 Braden量表 微循环 ICU 风险 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心肌超声造影(MCE)结合运动负荷试验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心肌血流灌注异常改变。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4月就诊于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临床诊断为非对称性HCM的患者27例作为HCM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9例为对照组,均行常规超声心动图、静息及运动负荷状态下MCE检查,定量分析两组室间隔各节段的心肌血流灌注参数:平台峰值强度(A值)、曲线上升斜率(β值)及A×β值。根据舒张末期心肌厚度,将HCM组室间隔分为肥厚节段和非肥厚节段,与对照组室间隔的MCE参数进行对比,计算两组的心肌血流量储备值,并分析心肌血流量储备值与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及左心室重构指数(LVRI)的相关性。结果无论静息还是负荷状态下,HCM组室间隔肥厚及非肥厚节段的A值、β值及A×β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负荷状态下,HCM组室间隔肥厚节段的A值、β值及A×β值均低于非肥厚节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M组心肌血流量储备与LVMI及LVRI呈负相关(r=-0.899、-0.676,均P<0.001)。结论静息与运动负荷状态下,HCM患者的肥厚心肌及非肥厚心肌均存在微循环障碍,其心肌血流量储备与LVMI及LVRI均呈负相关。

  • 标签: 超声造影 肥厚型心肌病 心肌微循环 运动负荷
  • 简介:I型糖尿病,即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nsulin—dependentDiabetesMeilitus,IDDM)是因为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所导致;Ⅱ型糖尿病,即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on—insulin—de—pendentDiabetesMellitus,NIDDM)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的相对不足,且存在胰岛素抵抗而引起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糖尿病患者由于缺乏适宜的内源性抗氧化网络代偿机制,最终激活敏感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并导致机体氧化还原稳态的失衡。本文主要对糖尿病氧化应激反应增强的机制及缺血再灌注后对各脏器微循环的影响进行综述。

  • 标签: 氧化应激反应 I型糖尿病 缺血再灌注 脏器微循环 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细胞信号转导途径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临床用药血塞通后,眼底微循环、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方法以我院门诊部于2015年7月-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86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对比两组,组数均为43例,其中对比组(常规降糖治疗),观察组(加用血塞通药物),对治疗前后患者视力变化进行统计,比较用药前后患者眼底微循环、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结果用药后观察组视力提高优于对比组,同时视网膜CRA、PCA的PSV、EDV水平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比组。结论使用血塞通,能有效改善患者视力,纠正异常的血液流动学。

  • 标签: 视网膜病变 血流动力学 血塞通 糖尿病 微循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和黄斑功能评估仪(MAIA)微视野计分别测定高、中、低度近视及正视者视网膜黄斑区微循环及黄斑区视功能,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选择2019年2─8月至南昌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患者及志愿者共112例(112眼),其中高度近视组(A组,屈光度≤-6.00 D)46例、中度近视组(B组,-6.00 D<屈光度≤-3.00 D)37例、低度近视及正视组(C组,-3.00 D<屈光度≤+0.50 D)29例。使用OCTA和MAIA微视野计分别测定各组视网膜黄斑区微循环及黄斑区视功能。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各OCTA参数及各MAIA微视野计参数,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视网膜黄斑区微循环与黄斑功能的相关性以及各OCTA参数、各MAIA微视野计参数与眼轴长度(AL)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A组、B组、C组深层黄斑区毛细血管密度(MVD)分别为44.5%±6.6%、47.2%±7.4%、48.4%±5.3%;3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49,P=0.035);两两比较中,A组低于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A组与B组、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浅层MVD、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B组、C组视网膜光敏感度(RS)分别为(27.7±2.2)dB、(28.0±1.8)dB、(29.2±1.0)dB,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16,P=0.004);两两比较中,A组低于C组,B组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15);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B组、C组黄斑完整性指数(MI)分别为47.7±31.0,40.9±27.2,25.1±22.6,3组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18,P=0.004);两两比较中,A组高于C组,B组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24);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固视稳定性(FS)指标(P1、P2、63%BCEA、95%BCEA)及检测时间(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浅层MVD与RS无相关性(r=0.184,P=0.052),深层MVD与RS呈正相关(r=0.281,P=0.003),FAZ面积与RS呈负相关(r=-0.277,P=0.003)。深层MVD与AL呈负相关(r=-0.254,P=0.007),浅层MVD、FAZ面积均与AL无相关性。RS与AL呈负相关(r=-0.439,P<0.001),MI、t均与AL呈正相关(r=0.386,P<0.001;r=0.276,P=0.003),FS指标(P1%、P2%、63%BCEA、95%BCEA)均与AL无相关性。结论:OCTA联合MAIA微视野计对研究高度近视及其他屈光度近视患者的视网膜形态及功能变化有意义,OCTA检查中的深层MVD以及MAIA微视野计检查中的RS、MI可用于检测不同度数近视患者的视网膜形态及功能变化。

  • 标签: 高度近视 黄斑区毛细血管密度 视网膜光敏感度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微视野计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知识可视化分析,探讨2000至2019年休克和脓毒症微循环领域研究进展。方法收集2000至2019年科学网(Web of Science)及万方数据收录的休克和脓毒症微循环研究领域相关文献。应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并绘制文献增长柱状图和曲线图;应用CiteSpace 5.0 R1软件对国家、研究机构、作者信息进行提取及整理并生成相关共现网络,分析该领域主要研究力量分布及合作关系;应用CiteSpace 5.0 R1软件对关键词及相关引文进行分析并绘制共被引文献网络,分析该领域前沿及热点信息。结果共收集中文"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2 000篇,英文"article"及"review"1 823篇,中文文献只进行发文量、研究机构及作者的统计描述,所有英文文献均纳入可视化分析。在发文量方面,2009至2019年休克和脓毒症微循环研究领域英文文献数量呈稳步上升趋势,中文文献于2011年呈现下滑趋势;而在发文质量方面,该领域文章影响因子大多集中在6以下,高影响因子文章数量较少,且每年数量保持稳定。英文文献分析显示,全球发文量排名前3位的国家依次为德国(430篇)、美国(401篇)、荷兰(223篇)。从研究机构上看,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以113篇位列Web of Science首位;国内发文最多的研究机构为南方医科大学(71篇)。作者共现网络分析显示在全球形成了三大科研团体,其中以Can Ince、Daniel De Backer及Jean-Louis Vincent对该领域贡献最大。中文发文量最多的前3位作者分别是牛春雨(20篇)、赵自刚(18篇)、段美丽(13篇)。关键词共现分析显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围绕在"血流""一氧化氮""失血性休克""灌注",而"心源性休克""急性肾损伤""液体复苏""舌下微循环""病死率""氧化应激"和"重症患者"等突增关键词则体现了研究前沿。共被引文献网络分析显示,"舌下微循环"和"斑点阴影分数"相关文献最为活跃,表明微循环检测技术不但是休克和脓毒症微循环研究领域的热点,更可被视为未来的新兴话题,这也与突增关键词分析结果相吻合。结论通过知识可视化分析可以直观显示,微循环领域一直是休克和脓毒症治疗与科研的重点,其主要研究力量大多集中于欧洲发达国家,未来研究趋势多偏向于微循环监测技术。

  • 标签: 休克 脓毒症 微循环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
  • 简介:内容摘要:区别于传统双层幕墙系统,CCF(Closed Cavity Facad)密闭双层幕墙由外层玻璃、内层玻璃、隔热铝型材形成的内有遮阳百叶的密闭腔体以及集中供气系统组成的幕墙产品。其内外两层玻璃的密封性能要求较高,一般不设置开启窗。密闭腔体通过空气干燥净化系统供气,使密闭腔体内部的气压值永久保持略高于室外气压值,使其具有洁净、不结露的特点。因本系统在国内无可参考案例,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空气压缩系统管道输入压力值和底部换气孔面积的大小、换气时间、输入气压均需要试验进行研究。

  • 标签: CCF封闭式双层幕墙 环保节能 动态幕墙 高性能幕墙
  • 简介:摘要此次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去研究并分析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在临床中的价值所在,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对照法,将相应的患者用计算机进行相关的分组,其中五十名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性的护理干预,另外五十名患者作为干预组进行康复护理的相关干预,染病后再去统计相关的数据结果,可以发现干预组中的患者各项指标都明显比对照组更好,充分说明了在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中进行康复护理可以很好的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并且患者的恢复效果也非常好,这一举措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急性脑卒中 吞咽障碍 康复护理
  • 简介:急性造血功能障碍(acutearrestofhemotopaisis,AAH)又称急性自限性再障综合征或急性再生障碍危象,是指在多种原因下(感染、药物最为多见)出现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外周血可表现为一系或多系减少,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如发热、贫血、出血或出血倾向等,病情多具有自限性,大多数可自行恢复或经对症治疗后恢复,因为特殊的血象改变,需要与急性再障性贫血、浆细胞白血病等疾病相鉴别,

  • 标签: 急性 造血功能障碍 不良反应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及抑郁的发生情况,并分析患者住院期间的急性应激障碍、焦虑、抑郁对随后1个月时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抑郁的预测效应。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9 —12月选取哈尔滨市某三级甲等医院457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在住院期间(入院1周内)及随后1个月时分别使用急性应激障碍量表(ASDS)、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问卷中文平民版(PCL-C)、贝克焦虑量表(BAI)以及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BDI-Ⅱ)对其进行调查。结果457例AMI患者住院期间ASD、焦虑、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31.29%(143/457)、42.23%(193/457)和29.98%(137/457);1个月时AMI患者PTSD、焦虑、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30.20%(138/457)、10.50%(48/457)和26.48%(121/457)。交叉滞后模型分析结果显示,AMI患者在院期间的急性应激障碍(β=0.11,P<0.05)、焦虑(β=0.16,P<0.01)、抑郁(β=0.25,P<0.01)对1个月时的创伤后应激障碍预测作用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住院期间的焦虑、抑郁分别对1个月时的焦虑(β=0.34,P<0.01)和PTSD(β=0.16,P<0.01) 、抑郁(β=0.59,P<0.01)和创伤后应激障碍(β=0.25,P<0.01)预测作用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急性应激障碍的高警觉、再体验与分离症状群对创伤后应激障碍预测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MI患者住院期间的急性应激障碍、焦虑、抑郁对随后1个月时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抑郁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应加强对AMI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干预,及时疏解其焦虑、抑郁、恐惧等负性情绪,从而有效降低其后期创伤性应激障碍的发生。

  • 标签: 应激障碍,创伤后 焦虑 抑郁 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交叉滞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