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最至关重要的因素是冠脉微循环的受损情况,近些年来,我国在医疗行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由此冠脉微循环的重要性也是得到了医疗领域的高度认知,所以要必要着重探究急性心肌梗塞后冠脉微循环障碍相关检测手段和相关治疗方法,本文则是在此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究。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冠脉微循环 治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模态影像技术评价山羊动物模型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的价值。方法雌雄不限,按5~8月龄随机挑选实验用萨能奶山羊10只。麻醉后经股动脉选择性插管,于不同分支冠状动脉远端缓慢注入1 ml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混合液(含微球计数约1.14×106/ml),建立CMD动物模型。成功建模7 d后行双能量CT心肌灌注成像(DECT-MPI)、SPECT心肌灌注成像(SPECT-MPI)、PET心肌灌注成像(PET-MPI)、心脏MR心肌灌注成像(CMR-MPI)影像学检查,之后处死实验动物行心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组织病理学为金标准,评估几种影像学方法评价CMD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应用ROC曲线评估几种影像学方法诊断CMD的价值。结果10只实验动物,3只死亡,其余7只成功完成造模并进行了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共评估119个心肌节段,证实有缺血心肌节段18个,正常心肌节段101个。以病理学为金标准,DECT-MPI、SPECT-MPI、PET-MPI诊断CMD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55.56%、98.02%,66.75%、98.83%,93.75%、97.68%;因MR检查操作时间长,要求麻醉时间长,仅有1只实验动物顺利完成了CMR-MPI检查,准确度为88.24%。结论本研究提供了一种无创影像学评估CMD的大型动物建模方法。DECT-MPI、SPECT-MPI、PET-MPI、CMR-MPI在评估CMD具有较好的效能,几种无创影像学方法评估CMD各有优缺点。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 线计算机 正电子,发射型体层摄影术 单光子,发射型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冠状动脉疾病
  • 简介:【摘要】 突聋作为耳鼻喉科常见的急难症,虽然其发病机制尚无明确定论,但大量研究证实内耳微循环障碍作为突聋的最重要病因之一已被广泛认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突聋患者存在血脂、血糖、尿酸、同型半胱氨酸等血液学指标的异常,这些因素可能通过影响内耳微循环进而导致突聋的发生并有可能影响预后,故本文将对近些年国内外学者在引起内耳微循环障碍相关因素的作用机制及其与突聋的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望为突聋的预防、发病机制、个体化治疗以及预后提供新的思考与方向。

  • 标签: 突聋 微循环 糖尿病 高脂血症 尿酸
  • 简介:摘要该文报道抗精神类药物致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发生反复晕厥及急性左心衰竭一例。通过分析其临床特点及诊治过程,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了可能的发病机制。值得注意的是,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并不罕见,临床上需仔细辨别,以防漏诊、误诊。

  • 标签: 心力衰竭 晕厥 微循环 抗精神类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感染性休克患者微循环障碍分型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2019年3-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资料完整的感染性休克患者,收集患者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血细胞比容及动脉血乳酸水平。采用旁流暗场成像设备监测患者舌下微循环,测总血管密度、灌注血管密度、灌注血管比例、微血管流动指数、异质性指数。记录患者30 d生存情况。采用Cox 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感染性休克患者30 d病死率的危险因素。结果64例感染性休克患者舌下微循环障碍中淤滞型18例,稀释型11例,异质型18例,高动力型17例,各型间的平均动脉压[淤滞型为(77±9)mmHg(1 mmHg=0.133 kPa),稀释型为(80±11)mmHg,异质型为(78±12)mmHg,高动力型为(88±12)mmHg]、总血管密度[淤滞型为(10.84±3.01)mm/mm2,稀释型为(9.64±1.72)mm/mm2,异质型为(11.39±2.18)mm/mm2,高动力型为(11.87±2.67)mm/mm2]、灌注血管密度[淤滞型为(5.93±1.94)mm/mm2,稀释型为(6.86±1.48)mm/mm2,异质型为(8.31±1.78)mm/mm2,高动力型为(9.68±2.46)mm/mm2]、灌注血管比例[淤滞型为52.45(46.25,63.33)%,稀释型为73.70(61.50,75.20)%,异质型为71.25(67.95,77.00)%,高动力型为80.70(77.25,86.45)%]、微血管流动指数(淤滞型为1.34±0.45,稀释型为1.70±0.38,异质型为1.82±0.28,高动力型为2.25±0.33)、异质性指数[淤滞型为0.68(0.51,1.87),稀释型为0.57(0.49,0.64),异质型为0.70(0.59,0.91),高动力型为0.40(0.37,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30 d累计生存率淤滞型为7/18,稀释型为4/11,异质型为10/18,高动力型为14/1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患者舌下微循环障碍类型(淤滞型:RR=4.551,95%CI 1.228~16.864,P=0.023;稀释型:RR=4.086,95%CI 1.011~16.503,P=0.048)、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RR=1.077,95%CI 1.006~1.153,P=0.032)是感染性休克患者30 d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微循环障碍普遍存在,且无法通过大循环参数预知微循环障碍类型。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与其微循环障碍类型相关,提示常规监测微循环可能有助于指导血流动力学治疗。

  • 标签: 脓毒症 感染性休克 微循环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CT心肌灌注成像(CT-MPI)定量指标评价猪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模型的价值。方法10只实验中华小型猪,麻醉后经股动脉选择性插管,通过导丝缓慢注入左前降支远段1 ml微球混合液(含微球0.5×105/0.5 ml),建立CMD模型。分别于建模前60 min及建模后10 min行CT-MPI静息态和负荷态扫描。测量CT-MPI的定量指标,包括心肌血流量(MBF)、心肌血容量(MBV)。以实验猪建模前后CT-MPI指标的变化为自身参照标准,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建模前后静息和负荷状态下MBF、MBV的差异。之后处死动物并行病理检查证实CMD心肌节段。结果8只猪完成实验(2只猪于建模时死亡)。CMD区静息MBF、MBV分别为(98.6±20.9)ml·100 ml-1·min-1、(9.0±2.8)ml/100 ml;负荷MBF、MBV分别为(87.6±14.6)ml·100 ml-1·min-1、(8.0±1.8)ml/100 ml。CMD区静息和负荷MBF及MBV与非CMD区比较均减低(P<0.001)。HE染色低倍镜下显示损伤心肌与正常心肌并存,高倍镜下显示心肌细胞质黏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心肌细胞排列疏松,细胞核部分出现皱缩以及心肌细胞间质水肿。结论本研究通过动态CT-MPI评价CMD动物模型,表明CMD心肌节段在静息和负荷状态下的MBF值和MBV值均较造模前明显减低,MBF、MBV变化值可作为动态CT-MPI评价CMD的定量指标。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脂多糖(LPS)诱导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中微循环的变化,探讨乙酰化白藜芦醇对其干预作用及机制。方法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LPS处理组、乙酰化白藜芦醇预处理组和白藜芦醇预处理组,每组8只。采用气管内滴注LPS(5 mg/kg)的方法制作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观察病理变化、肺组织湿/干重比值,用伊文思蓝法检测肺微血管通透性,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肺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的含量,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骨架重构相关蛋白FAK、cofilin的表达变化,免疫荧光观察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单层细胞间隙改变情况。结果LPS干预4 h后,大鼠肺部损伤明显,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的含量增高,肺湿/干重比值及通透性明显增加,FAK-cofilin通路明显激活,肺微血管内皮单层细胞间隙明显增加;乙酰化白藜芦醇预处理显著减轻了LPS导致的急性肺损伤,减少了炎症因子的释放,并且抑制了FAK-cofilin通路的激活及肺微血管内皮单层细胞间隙的增加。结论肺微循环的改变参与了LPS诱导肺损伤的发生发展,乙酰化白藜芦醇能够通过抑制FAK-cofilin通路减轻肺损伤。

  • 标签: 急性肺损伤 脂多糖类 FAK-cofilin通路 微循环 乙酰化白藜芦醇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在静息状态下,组织多普勒(TDI)联合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I)评价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绞痛(ANOCA)患者微循环功能障碍(CMD)及左心功能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7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就诊的78例ANOCA患者,所有受试者均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使用TDI检查、2D-STI检查评价左心功能,使用经胸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SE)测定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储备(CFVR)评价微循环功能。根据CFVR将ANOCA患者分为CMD组(CFVR<2)和对照组(CFVR≥2),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TDI参数包括等容收缩时间(IVCT)、等容舒张时间(IVRT)、射血时间(ET)以及Tei指数,2D-STI参数包括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达峰时间(TTP)、达峰时间离散度(PSD)。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TDI和2D-STI参数对CMD的预测价值,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构建CMD的联合预测模型。结果共纳入78例患者,年龄(55.5±11.2)岁,女性43例(55%),CMD组38例(49%),对照组40例(51%)。与对照组相比,CMD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比例高,Tei指数高、IVCT长、TTP长、PSD高、ET短、GLS绝对值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VCT延长、Tei指数增高、PSD增高、GLS绝对值降低是CMD的正相关因素。ROC曲线显示,联合以上预测因子对CMD有较高的诊断价值,AUC=0.884,敏感度为82%,特异度为80%。结论TDI联合2D-STI在评价ANOCA患者CMD及左心功能损伤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有助于此类患者诊断、预测以及进一步危险分层。

  • 标签: 负荷超声心动图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 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储备 组织多普勒成像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高压氧治疗对断指再植术后微循环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研究期:2019年1月-2020年12月,纳入70名断指再植术患者,按照治疗模式的不同对患者进行分组,一组为观察组(手术治疗+高压氧辅助治疗,n=35),另一组为对照组(常规手术治疗,n=35),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在治疗后,末端血液循环评分指标比较,观察组患者高于对照组患者,患侧局部疼痛评分指标比较,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针对断指再植术后患者,高压氧辅助治疗措施,能够有效修复患者的损伤局部毛细血管,形成侧枝循环,改善再植指体的微循环灌注,提高断指再植的成活率,效果显著,方案值得推荐。

  • 标签: 高压氧 断指再植术 微循环
  • 简介:摘要周细胞是微血管的一种壁细胞,与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共同构成神经血管单元,维持脑基本功能。周细胞功能障碍会导致脑微循环功能障碍,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围绕周细胞的特性、鉴别、亚型、与脑微循环的关系以及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 标签: 周细胞 脑微循环 神经血管耦连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 简介:摘要动物肠系膜微循环活体观察装置的技术关键在于观察装置能够模拟腹腔内环境。微循环观察装置的技术要求:观察盒要能"保温、保湿、灌流、固定",灯光照明要具备"强、聚、冷"特性。皖南医学院科研人员设计研制了一种新型肠系膜微循环观察装置,经实际使用发现,该装置能满足"保温、保湿、灌流、固定"的微循环观察研究技术要求,显微镜光源采用LED光源并具备"强、聚、冷"特性。该观察装置设计巧妙合理、技术稳定、操作方便、微循环观察效果良好,较好地解决了体外肠系膜微循环模拟腹腔内环境的技术难题,使微循环观察研究更加方便自如,为肠系膜微循环观察研究较理想的装置,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动物 肠系膜 微循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法舒地尔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溶栓治疗后再灌注损伤和微循环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92例经静脉溶栓治疗的ACI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予静脉溶栓及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法舒地尔,均持续治疗14 d。于治疗前后,检测两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水平,记录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脑卒中专门化生存质量量表(SS-QOL)评分。于治疗结束后,检测两组大脑中动脉(MCA)和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并记录两组治疗期间用药安全性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SOD、MDA、NSE、S100-β水平及NIHSS、SS-QOL评分分别为(107.38±32.75)U/ml、(6.28±2.11)nmol/ml、(5.15±1.37)μg/L、(6.11±1.96)μg/L、(5.03±1.27)分、(192.45±11.62)分;对照组分别为(94.53±25.71)U/ml、(7.46±2.34)nmol/ml、(6.08±1.96)μg/L、(7.52±2.34)μg/L、(6.32±1.36)分、(148.63±10.43)分,治疗后观察组的氧化应激、神经功能指标及NIHSS、SS-QOL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BA和MCA的Vm、Vd、Vs分别为(29.17±2.15)cm/s、(20.15±2.63)cm/s、(55.67±4.11)cm/s、(76.98±8.77)cm/s、(46.64±5.12)cm/s、(103.48±10.52)cm/s,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03±2.03)cm/s、(15.37±2.06)cm/s、(46.92±4.83)cm/s、(66.54±7.93)cm/s、(40.02±4.38)cm/s、(92.06±9.58)cm/s(均P<0.05)。结论法舒地尔能减轻ACI患者溶栓治疗后再灌注损伤程度,改善患者微循环指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良好。

  • 标签: 法舒地尔 急性脑梗死 溶栓 再灌注损伤 微循环
  • 简介:摘要对血流动力学状态暂时平稳或处于休克恢复阶段的重症患者,维护循环稳定和器官功能时需要及时发现血流动力学异常,避免随意化、无目标的监测治疗。我们提出重症血流动力学监测治疗方案——大循环微循环结合(CHOLKIT)方案,包括中心静脉压、心率、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乳酸、血钾、灌注指数和足趾温度七项指标,并对每一项指标设立明确的目标值。在此基础上,建立了CHOLKIT评分量表。CHOLKIT方案既包含大循环指标,亦包含微循环指标,既有灌注指标,亦有代谢指标,期望通过多位点、多角度的监测,更全面地反映血流动力学状态及机体氧供需是否平衡。在CHOLKIT方案的基础上,再行个体化、器官化监测,有助于临床血流动力学监测治疗的规范化。

  • 标签: 血流动力学 监测 微循环 临床方案 评分量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女性X综合征患者血清雌二醇(E2)、氧化应激水平与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女性X综合征患者120例,均接受冠状动脉造影,通过压力导丝精确定位技术,测量并计算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根据IMR值将患者分为低IMR组和高IMR组,另外选择同期体检中心的40名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组。检测3组受试者血清E2、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高IMR组合并糖尿病比率高于对照组和低IMR组(P<0.05),低IMR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IMR组血清E2、SO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低IMR组,血清IL-1、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低IMR组(P<0.05);低IMR组血清E2、SOD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IL-1、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高IMR组和低IMR组患者血清E2水平与IL-1、TNF-α水平呈负相关(P<0.05),与SOD水平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血清E2水平降低、SOD水平降低、IL-1水平升高、TNF-α水平升高为女性X综合征患者冠脉微循环阻力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女性X综合征患者血清E2水平降低是诱发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重要因素,血清E2水平降低导致机体在氧化应激状态时失去相应拮抗作用,可能是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形成和进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 标签: 雌二醇 白细胞介素1 超氧化物歧化酶 X综合征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女性X综合征患者血清雌二醇(E2)、氧化应激水平与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女性X综合征患者120例,均接受冠状动脉造影,通过压力导丝精确定位技术,测量并计算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根据IMR值将患者分为低IMR组和高IMR组,另外选择同期体检中心的40名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组。检测3组受试者血清E2、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高IMR组合并糖尿病比率高于对照组和低IMR组(P<0.05),低IMR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IMR组血清E2、SO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低IMR组,血清IL-1、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低IMR组(P<0.05);低IMR组血清E2、SOD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IL-1、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高IMR组和低IMR组患者血清E2水平与IL-1、TNF-α水平呈负相关(P<0.05),与SOD水平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血清E2水平降低、SOD水平降低、IL-1水平升高、TNF-α水平升高为女性X综合征患者冠脉微循环阻力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女性X综合征患者血清E2水平降低是诱发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重要因素,血清E2水平降低导致机体在氧化应激状态时失去相应拮抗作用,可能是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形成和进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 标签: 雌二醇 白细胞介素1 超氧化物歧化酶 X综合征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 简介:摘要脓毒症患者普遍存在维生素C缺乏,并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目前,脓毒症仍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脓毒症时机体可出现微循环障碍,甚至发展为器官衰竭。外源性补充维生素C,可能是脓毒症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之一,既可改善机体微循环,亦可通过参与机体去甲肾上腺素的合成、改善外周血管阻力、提高灌注压而影响患者预后。但近年来亦有许多不同的研究结果。本文就维生素C改善脓毒症患者微循环的作用机制、安全性及目前所开展的临床研究等方面做一概述。

  • 标签: 脓毒症 感染性休克 维生素C 微循环 去甲肾上腺素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SSc和其他CTD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差异,探讨SSc患者甲襞微循环的特点,进一步分析甲襞微循环改变与脏器受累的关系,阐明甲襞微循环在SSc病情监测中的意义。方法①收集60例SSc患者和55例其他CTD患者,记录所有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以及胸部CT、肺功能、心脏超声等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修订的Rodnan皮肤评分(mRSS)。所有患者均行甲襞微循环检查。②采用Cutolo定性评估方法、半定量评分系统和"田牛甲襞微循环加权积分法"评估SSc组和其他CTD组患者甲襞微循环检查结果,探讨SSc甲襞微循环的特点。③分析甲襞微循环改变与SSc患者关节受累、内脏受累以及自身抗体之间的关系。④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秩和检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 SSc和其他CTD患者甲襞微循环Cutolo定性评估结果比较,SSc组患者甲襞微循环异常例数(52例)比其他CTD组明显增多(21例),活动期和晚期所占的比例升高(占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853,P<0.01)。② SSc和其他CTD患者甲襞微循环半定量评分结果显示:SSc组患者与其他CTD组比较,毛细血管数量评分[(1.67±0.60)和(0.72±0.46),t=8.347,P<0.01]、不规则扩大的毛细血管评分[(1.22±0.88)与(0.74±0.50),t=3.178,P<0.01]、微出血评分[(0.30±0.39)与(0.10±0.21),t=3.090,P<0.01]、毛细血管排列失规则评分[(0.38±0.38)与(0.18±0.32),t=2.729,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 SSc和其他CTD患者甲襞微循环"田牛甲襞微循环加权积分法"评估结果显示,SSc患者管袢数明显减少(Z=-4.194,P<0.01),输入支管径(t=3.704,P<0.01)、输出支管径(t=3.913,P<0.01)、袢顶直径均明显增宽(t=4.586,P<0.01),畸形管袢数比例(Z=-2.677,P<0.01)、巨型管袢增多(χ2=8.040,P=0.013),袢周渗出(Z=-2.278,P=0.023)较其他CTD组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④甲襞微循环改变与脏器受累的关系:有呼吸系统受累的SSc患者,甲襞微循环活动期和晚期所占的比例(66%,33/50)高,而无呼吸系统受累的患者早期和活动期(60%,6/10)所占的比例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0.114,P=0.045)。有关节受累的SSc患者,甲襞微循环75%(12/16)表现为活动期和晚期,而无关节受累的患者,66%(229/44)表现为早期和活动期(Z=5.550,P=0.057)。结论与其他CTD相比,SSc患者甲襞微循环具有特征性,甲襞微循环异常改变与呼吸系统受累相关,可作为评价病情的客观指标。

  • 标签: 硬皮病,系统性 甲襞微循环 半定量 定性 病情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使用改善微循环障碍药物对于处于CKD5期的病患血管钙化的改善作用。方法:对我们医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64例进行血液透析的病患进行研究。根据病患使用改善微循环药物的情况对病患分为研究A组(34例)和研究B组(30例),其中,研究B组未使用过改善微循环药物,研究A组病患使用过改善微循环药物。分别对病患进行临床指标、生化指标和血管钙化指标进行检测。结果:研究A组与研究B组的病患在高血压率、糖尿病率、BMI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A组与研究B组的病患在TG、TC、CRP、脉压差的比较存在差异,P<0.05;研究A组比研究B组的病患的血管钙化阳性率、血管僵硬率和穿刺部位硬结率都低,P

  • 标签: 改善微循环药物 尿毒症期 血管钙化 药物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电刺激迷走神经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观察电刺激迷走神经对失血性休克犬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30条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假失血休克组(SHAM组)、休克组(HEM组)、迷走神经切断组(VGX组)、迷走神经刺激组(STM组)、胆碱酯酶抑制组(THA组)5组,每组6条。采用股动脉快速放血法制作失血性休克模型,将左侧迷走神经远端连接刺激电极,于制模成功即刻(0 min),以5 V、2 ms、1 Hz强度的电压持续电刺激30 min。各组犬均行经右颈外静脉置入5F Swan-Ganz漂浮导管,股动脉置管,经压力传感器连接多功能监测仪,股静脉置管备用。使模型稳定40 min,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在休克前、0 min和180 min时分别取股动脉血检测乳酸值,模型制备完成后每小时记录1次尿量。并记录氧供和氧耗的数值。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制模成功后,SHEM组平均动脉压MAP(mmHg)高于其余4组[(121.30±8.66)、(40.70±0.82)、(41.30±1.21)、(40.50±1.23)、(41.20±1.17),F=110.156,P<0.01],STM组和THA组在90 min时MAP(mmHg)高于HEM组[(65.30±10.63)、(59.30±5.85)、(54.00±5.66),F=105.649,P<0.01]。犬血乳酸值(mmol/L)在0 min时HEM组高于SHAM组[(5.58±0.57)、(0.79±0.18),F=51.454,P<0.01],在180 min时HEM组高于SHAM、STM及THA组[(9.93±2.04)、(0.86±0.14)、(3.19±0.42)、(3.50±1.12),F=75.875,P<0.01]。120 min及180 min时除SHAM组外其余组尿量均减少,但STM组和THA组均高于HEM组[(11.00±1.80)、(10.00±1.20)、(7.00±1.00) ml/h;(11.00±1.00)、(9.00±1.20)、(4.00±0.82) ml/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9.772、129.037,P<0.01)。180 min时除SHAM组外,犬血中氧供及氧耗均降低,STM组和THA组氧供[(284.0±14.8)、(260.7±18.1) ml/min]HEM组[(179.1±7.5) m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 375.026,P<0.01);HEM、VGX、STM和THA组氧耗[(73.6±6.6)、(71.5±4.3)、(78.4±3.2)、(73.6±9.2) ml/min]均低于SHAM组[(138.0±18.4) m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667,P<0.01)。结论电刺激迷走神经对失血性休克具有潜在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有关。

  • 标签: 胆碱能抗炎通路 失血性休克 电刺激 迷走神经 血流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