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心脏介入手术的成熟,诸多冠心病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从而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尽管如此,研究表明在临床实践中,大部分存在典型心绞痛结合实验室检查存在动态演变的患者,经冠脉造影显示无明显冠脉狭窄或病变,经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症状反复、无明显减轻的患者多数为冠脉微循环障碍。冠脉微循环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效果以及预后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冠状动脉微循环 微循环 冠状动脉 CMD
  • 简介:摘要微循环障碍已被认为是系统性的微血管疾病,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与外周微循环障碍间存在着紧密联系。CMD患者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外周微循环异常,通过评价外周微血管功能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状动脉微循环情况。外周微血管系统可发挥间接评估冠状动脉微循环的作用,具有临床应用前景,但未来还需要更多的大样本研究来确定可有效预测CMD的外周微循环检测方法和诊断界值。该文对外周微循环障碍与CMD的联系进行了综述,以期从外周微循环角度为间接评估冠状动脉微循环提供新思路。

  • 标签: 冠状动脉循环 外周微循环 相关性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针对目前交通微循环不畅带来城市干线路网交通压力突出、居民微循环出行环境日益恶化的现状,本文在分析交通微循环改善内在机理的基础上,以深圳市龙华新区交通微循环改善为例,探讨了交通微循环改善的思路与基本对策,为其他城市交通微循环改善提供一定的经验参考。

  • 标签: 交通微循环 运行效率 改善对策
  • 简介:摘要微循环障碍是休克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近10年来,许多有关微循环障碍机制的研究都涉及血管内皮细胞糖萼损害、大循环-微循环失偶联、血管低反应性以及微循环监测等方面。据此,该文讨论如何将这些研究结果应用于烧伤患者,目的是提醒临床医师在烧伤休克和烧伤脓毒症休克治疗过程中关注微循环改善情况,维持血流动力学的协调性。此外,随着精准、可靠的微循环监测技术的发展,有必要开展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以揭示大循环微循环指标相结合的目标导向性休克复苏方案的临床意义。

  • 标签: 烧伤 休克 微循环障碍 烧伤脓毒症休克 血管内皮细胞糖萼损害 血管低反应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在进行冠脉脉血流患者进行治疗时,将心可舒片应用于患者治疗中的效果,并分析心肌声学造影应用于患者治疗评估中的作用分析临床可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在开展时,研究人员将我院中收入的2019年4月至2021年6月作为研究时段,在该时段内,将我院中资料收集有效的60名存在冠脉微循环障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本次研究中,根据患者入院时间段,将患者进行随机两组均分组内各设置30名冠脉微循环障碍患者进行随机对照实验,给予患者不同的治疗方案,针对对照组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研究人员采用复方丹参片作为治疗药物实验组内,患者在接受临床治疗时采用心可舒片对患者进行治疗,在治疗完成后,医务人员针对所有患者采用超声声学造影对患者的微循环障碍改善状况进行判断,分析组间差异。结果:在本次研究结果中发现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对比,发现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差异显著(P<0.05)。针对患者治疗完成后的各项心肌声学造影指标进行判断,发现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后差异显著存在(P<0.05)。结论:在针对冠脉微循环障碍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将心可舒片应用于患者的治疗中,能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在针对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进行评价时,将心肌声学造影应用于其中,能够给予患者一种无创且有效的病情评估方法,有助于保障患者的病情得以有效的监控。

  • 标签: 心肌声学造影 心可舒片 微冠脉循环障碍 预防分析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随着对冠状动脉疾病研究的深入,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诊治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从冠状动脉微循环疾病的定义、危险因素、临床分型、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冠状动脉微循环疾病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缺血 冠心病
  • 简介:摘要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免疫细胞,也是神经血管单元(NVU)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内皮细胞、周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共同构成NVU,在维持血脑屏障(BBB)完整性、调节脑血流量(CBF)和维持脑基本功能上有重要作用。由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会导致脑循环障碍,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本文围绕小胶质细胞的特性、亚型,与脑微炎症及脑微循环的关系,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 标签: 小胶质细胞 神经血管单元 脑微循环 神经炎症 神经系统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瘫儿童在针灸治疗下,其脑微循环改善效果。方法:在本院儿科2020年6月份到2022年8月份收治的脑瘫儿中选出58例,以看护人意愿分组,均有29例患儿,观察组采取针灸疗法,对照组以单一基础性治疗为主,比较有效治疗率与脑微循环指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治疗后有效治疗率分别可达到96.55%、72.41%;脑微循环指标VA(28.69±5.35)cm/s、(23.63±2.15)cm/s;BA(39.67±3.55)cm/s、(31.57±2.12)cm/s;MCA(59.57±3.24)cm/s、(50.27±3.55)cm/s;ACA(48.97±2.15)cm/s、(43.26±2.52)cm/s,观察组居高,组间数据比对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P=0.030/0.000)。结论:脑瘫儿的脑微循环能在针灸治疗下得以充分改善,针灸疗法具有可行性。

  • 标签: 脑瘫儿童 脑微循环 针灸疗法
  • 简介:摘要:城市交通领域占总体碳排放的比例较大,在国家“双碳”目标要求下,转变城市交通发展理念势在必行。新型城市交通发展理念强调通过先进管控手段强化现有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益,控制基础设施建设增长速率,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本文以探讨城市交通微循环设计要素为出发点,分析城市交通微循环在促进城市交通发展中发挥作用的根本逻辑,从而为城市交通发展环境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方案,为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达成贡献力量。

  • 标签: 碳达峰 碳中和 城市交通微循环
  • 简介:摘要:探讨前列地尔脂质乳剂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糖尿病患者PCI术后微循环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40例我院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均为首次发病在12h之内。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给予常规治疗同时,PCI后即刻开始给予患者前列地尔脂质乳剂注射液共7天;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疗法。给予前列地尔治疗7天后对两组进行心肌声学造影,比较心肌微循环的血容量、血流量,灌注峰值强度,心肌开始灌注时间及灌注达峰时间,比较两组心肌微循环供血的效果。比较分析两组治疗后血sICAM-1,sVCAM-1, 白细胞黏附分子CD_(11b),CD_(18)水平进行检测和相关分析。结果:前列地尔组与对照组比较:1.心肌微循环的血容量、血流量,灌注峰值强度,心肌开始灌注时间及灌注达峰时间,均有显著差异,p < 0.05。2.血sICAM-1,sVCAM-1, 白细胞黏附分子CD_(11b),CD_(18)水平进行检测均有显著差异,p < 0.05。结论:前列地尔通过降低血液中细胞黏附因子sICAM-1、sVCAM-1、CD11b以及CD18表达,减轻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再灌注损伤,改善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再灌注微循环

  • 标签: 心肌梗死 前列地尔 微循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高血压疾病者,肾脏微循环比改变同视网膜病变关联情况。方法:选取120例高血压患者,根据患者有无视网膜病变分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观察视网膜病变发病情况,测定肾脏微循环指标,对肾脏微循环、视网膜两项病变关联分析,分析相关性情况。结果:120例患者中,42例患者合并视网膜病变,高血压合并视网膜病变组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组高血压病程、尿微量白蛋白、血尿酸、胱抑素C均是高于高血压非视网膜病变组(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高血压患者,肾脏微循环病变、视网膜病变存在相关性,且呈现正相关。结论:高血压合并肾脏微循环病变者容易发生视网膜病变,因此需加强对高血压患者肾脏微循环病变的观察,警惕视网膜病变发生风险。

  • 标签: 高血压肾脏微循环病变 视网膜病变 相关性
  • 简介:摘要:新生儿尿素循环障碍作为先天性代谢缺陷病,在临床中是比较少见的。但是此病发展迅速,致死率高,往往会给家属带来非常严重的打击。如何提早识别尿素循环障碍患儿,及时治疗,减少后遗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提高患儿日后的生活水平,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 标签: 新生儿   尿素循环障碍    早期识别    护理
  • 简介:摘要视网膜的微循环改变与青光眼密切相关。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是一种无创检查,可同时提供视网膜以及其血管信息,对视网膜各层微循环的检测效果良好,近年被运用到青光眼的研究和监测中。放射状盘周毛细血管(RPC)密度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呈正相关,因而在青光眼评估中尤为重要。OCTA对视网膜微循环改变的评估主要在视盘旁区和黄斑区。青光眼患者视盘旁区全层和RPC血管密度显著下降,其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变薄以及视野缺损均匹配,并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黄斑区则呈现血管密度下降,无血管区面积显著增大的趋势。对比不同类型和阶段的青光眼,晚期青光眼以及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的OCTA改变更显著。OCTA结果可受到高度近视和眼压变化的影响,视盘旁区的OCTA改变对青光眼的诊断价值更高。总体来看,OCTA可以为青光眼视网膜微循环评估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本文从视网膜微循环的OCTA表现以及青光眼视网膜微循环的OCTA图像改变,包括青光眼视盘旁区微循环OCTA改变、黄斑区微循环OCTA改变、OCTA评估青光眼黄斑区与视盘旁区微循环的影响因素及诊断价值比较几个方面就OCTA对青光眼视网膜微循环的评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青光眼/诊断 视网膜 微循环 血管密度 光相干断层扫描
  • 简介:摘要尿素循环障碍是一组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的遗传代谢性疾病。为提高我国相关领域医生对该病的诊疗管理水平,特制订“中国尿素循环障碍诊断治疗和管理指南”,基于当前可获得的临床证据,针对尿素循环障碍诊断、治疗和管理相关12个临床问题提供了对应参考意见。

  • 标签:
  • 简介:摘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常发生微循环功能障碍(CMD),导致心肌损伤进一步加重,预后严重不良。近年来,随着冠状动脉功能学及影像评估技术的进步,CMD的临床诊治措施不断丰富。本共识依据近年临床研究、国内外相关指南、共识及建议,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对急诊PCI相关CMD的诊断及防治策略给出具体建议,以期改善我国STEMI患者的预后。

  • 标签: 心肌梗死 微循环功能障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早期黄斑区微循环变化及其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9月于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确诊的不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患者75例75眼作为NDR组、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33例33眼作为NPDR组,另收集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35人35眼作为对照组。采用RTVue XR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仪扫描受检者黄斑区3 mm×3 mm的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图像,采用Angio Vue软件系统对检测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并比较3个组患者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及周长、非圆度指数(AI)、浅层和深层FAZ轮廓异常分级、浅层毛细血管网(SCP)和深层毛细血管网(DCP)血流密度和FAZ旁宽300 μm区的毛细血管(FD300)血流密度,并分析各指标与视力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NDR组和NPDR组间黄斑区FAZ面积、FAZ周长、AI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948,P=0.146;F=2.632,P=0.075;H=5.582,P=0.061)。对照组、NDR组和NPDR组黄斑区浅层FAZ轮廓异常眼的比例分别为22.9%(8/35)、37.3%(28/75)和54.5%(18/33),深层FAZ轮廓异常眼的比例分别为42.9%(15/35),70.7%(53/75)和87.9%(29/33),其中NPDR组浅层及深层FAZ轮廓异常眼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随着DR病情程度的加重,无论是浅层还是深层FAZ,轮廓异常眼的分级均呈现逐渐升高趋势(χ2=9.827、9.030,均P<0.05)。对照组、NDR组和NPDR组旁中心凹DCP血流密度分别为[52.50(50.70,54.80)]%、[50.40(48.40,52.60)]%和[48.30(43.60,51.55)]%,DCP血流密度分别为[49.90(47.70,51.80)]%、[47.30(45.20,50.10)]%和[45.80(41.30,48.60)]%,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21.719、21.652,均P<0.001),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PDR组中心凹SCP血流密度、中心凹DCP血流密度、FD300血流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旁中心凹SCP血流密度、SCP血流密度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5.290、5.534,均P>0.05)。糖尿病患者的旁中心凹SCP血流密度及SCP血流密度与LogMAR最佳矫正视力(BCVA)均呈负相关(rs=-0.305、-0.330,均P<0.05),浅层FAZ轮廓分级与LogMAR BCVA呈正相关(rs=0.353,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出现临床可见眼底病变前即可出现旁中心凹DCP血流密度、DCP血流密度及FAZ轮廓的异常,糖尿病患者旁中心凹SCP血流密度、SCP血流密度及浅层FAZ轮廓分级等微循环异常与视力存在相关性。OCTA在监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进展和识别影响视功能的微循环参数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微循环 视力 光相干断层扫描 血管成像 中心凹无血管区 血流密度
  • 简介:【摘要】研究羟苯磺酸钙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患者眼底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8年6月-2019年12月期间眼科收治的,100例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实验组(72眼)和对比组(74眼)。对比组患者给予阿卡波糖片及二甲双胍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羟苯磺酸钙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裸眼视力、眼底微循环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结束后,实验组的治疗效果、裸眼视力、眼底微循环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羟苯磺酸钙在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治疗中,患者的裸眼视力和眼底微循环情况明显改善,同时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有效提升,临床价值显著。

  • 标签: 羟苯磺酸钙 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 眼底微循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腺肽α1联合连续血液净化(CBP)对重症脓毒症患者肾功能、微循环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抽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漯河市中心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91例重症脓毒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4例,予CBP治疗)及治疗组(47例,予胸腺肽α1联合CBP治疗),均连续治疗1周。测定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尿酸(UA)、尿量]、舌下微循环指标[灌注血管壁比例(PPV)、小血管灌注比例(PPVs)、平均血流指数(MFI)、血流变异指数(FHI)、总血管密度(TVDs)、灌注血管密度(PVD)],记录两组治疗期间凝血功能障碍、低血容性休克、低血压、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治疗7 d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贯序器官功能衰竭(SOFA)评分及随访28 d病死率评估患者预后。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7 d后BUN、Scr、UA、FHI降低,而尿量、PPV、PPVs、MFI、TVDs、PVD升高(P<0.05);治疗7 d后,治疗组BUN、Scr、UA、FHI低于对照组,而尿量、PPV、PPVs、MFI、TVDs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14.89%,7/47)与对照组(29.55%,13/44)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治疗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随访28 d病死率(8.51%,4/47)与对照组(15.90%,7/44)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一CBP治疗相比,胸腺肽α1联合CBP治疗重症脓毒症,可调节患者肾功能及微循环,改善预后,安全可靠。

  • 标签: 脓毒症 胸腺肽α1 连续血液净化 肾功能 微循环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心肌超声造影(MCE)结合运动负荷试验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心肌血流灌注异常改变。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4月就诊于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临床诊断为非对称性HCM的患者27例作为HCM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9例为对照组,均行常规超声心动图、静息及运动负荷状态下MCE检查,定量分析两组室间隔各节段的心肌血流灌注参数:平台峰值强度(A值)、曲线上升斜率(β值)及A×β值。根据舒张末期心肌厚度,将HCM组室间隔分为肥厚节段和非肥厚节段,与对照组室间隔的MCE参数进行对比,计算两组的心肌血流量储备值,并分析心肌血流量储备值与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及左心室重构指数(LVRI)的相关性。结果无论静息还是负荷状态下,HCM组室间隔肥厚及非肥厚节段的A值、β值及A×β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负荷状态下,HCM组室间隔肥厚节段的A值、β值及A×β值均低于非肥厚节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M组心肌血流量储备与LVMI及LVRI呈负相关(r=-0.899、-0.676,均P<0.001)。结论静息与运动负荷状态下,HCM患者的肥厚心肌及非肥厚心肌均存在微循环障碍,其心肌血流量储备与LVMI及LVRI均呈负相关。

  • 标签: 超声造影 肥厚型心肌病 心肌微循环 运动负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肥胖类型对男性非阻塞性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15年12月至2021年8月可疑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的男性患者资料。所有患者行一日法静息和负荷13N-氨水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心肌灌注显像。以体重指数(BMI)≥28 kg/m2为判定全身肥胖的标准,以腰围≥90 cm为判定腹型肥胖的标准,以负荷心肌血流量(MBF)<2.3 ml·min-1·g-1或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2.5为判定CMD的标准。依据BMI及腰围对患者进行分组,并比较各组患者的MBF、CFR、CMD患病率,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和心功能间的差异。结果共纳入136例研究对象。依据BMI和腰围被分为对照组(n=45),单纯腹型肥胖组(n=53)和复合型肥胖组(n=38)。3组间的静息M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2,P=0.994)。单纯腹型肥胖组[(2.44±0.85)ml·min-1·g-1]及复合型肥胖组[(2.49±0.71)ml·min-1·g-1]负荷MBF较对照组[(2.82±0.64)ml·min-1·g-1]低(P均<0.05),但前两组间的负荷M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2)。单纯腹型肥胖组的CFR低于对照组(2.87±0.99比3.32±0.62,P=0.012),复合型肥胖组的CFR(3.02±0.91)虽然也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7)。单纯腹型肥胖组(62.3%)及复合型肥胖组(52.6%)的CMD患病率均高于对照组(22.2%)(P均<0.01)。腰围(OR=1.057,95%CI:1.013~1.103,P=0.011)是男性CM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非阻塞性冠心病的男性患者中,腹型肥胖可能与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下降有关,单纯腹型肥胖的男性患CMD的风险最大。

  • 标签: 肥胖 男性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心肌血流量 微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