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公民认同特别是少数民族成员的公民认同危机问题越来越突出。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必须加强对少数民族成员实施公民教育,以期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认同感。本文主要对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首先,公民认同危机及其相关方面;其次,公民教育的内含和外延;再次,少数民族公民教育的实施问题。

  • 标签: 公民认同 少数民族 公民教育 国家认同
  • 简介:当前,我国已进入深化改革的深水区。面对新形势新阶段、新任务新挑战,进一步深刻对"四个认同"的认识、深入开展"四个认同"宣传教育、切实践行"四个认同"活动、凝聚"四个认同"能量,提高"四个认同"之文化自觉等,是开创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新局面的客观需要,是创新工作方法、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这一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现实需要,更是加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举措之一。

  • 标签: “四个认同” 民族团结 教育
  • 简介:摘要文化认同是指文化群体或文化成员承认群内新文化或群外异文化因素的价值效用符合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认可态度与方式,而“民族凝聚力”是使民族结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以确保其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力量。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都是需要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去进行的,正确理解文化认同,充分发挥文化认同的力量,以此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从而促进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与发展。

  • 标签: 四个认同 文化认同 民族凝聚力
  • 简介:人类与生俱来的自我意识、生与死的知识、乡愁、社会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群体归属意识、民族意识与文化关怀,共同构成了国家意识与国家认同的逻辑起点。个体国家认同的建构,既是个体的主观心理活动,也是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是其对社会生活规则的了解、遵守与内化,对想象的共同体的归属和认可,进而树立起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主体意识。

  • 标签: 国家认同 少数民族学生 文化融合 想象的共同体 社会化过程 自我意识
  • 简介:从地缘文化出发,研析不同族群、宗教、语言、风俗、制度等文明差异,是社会人类学的一个崭新视角。青海作为一种地缘文化的范式,鲜明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多元生成的某些规律,表明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主体社会的同质性只能来自对不同族群文化异质性的广泛包容,在这个基础上,中国人的政治行为和经济理论将最终突破地域、种族、制度的差异,形成全民族认同的社会共同体价值。

  • 标签: 地缘文化 族缘意识 湟洮区域 中华民族
  • 简介:摘要: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备受欺凌,为反抗外来侵略,追寻一条“救亡图存”的道路,部分知识分子转变学术研究,以提高国民素质,凝聚民族力量反抗帝国主义为己任。钱穆有感于民族兴亡,国家危难,撰写《国史大纲》一书,其《引论》部分,饱含着对国家、民族“温情与敬意”,提出国民应该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历史;号召国人重视学习历史,反抗外国侵略,保护、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对比中西方文化,从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社会经济的优越性上唤醒、增强民族自尊心。书籍,已经不仅仅是普及知识教科书,还鼓舞了一批有志青年参军入伍,共赴国难,成为国民的思想武器。

  • 标签: 钱穆 《国史大纲·引论》 民族认同
  • 简介:摘要:初中历史教育不仅仅关乎学生历史知识与历史常识的教育,它还负担着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学习民族文化也是在学习当下社会,从民族文化中能够找到民族的共性与特征,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本文从民族文化认同教育的重要性出发,着重研究讨论民族文化认同教育的策略问题,以期为初中历史课堂的民族文化教育效果提供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参考建议。

  • 标签: 初中历史 民族文化 认同教育
  • 简介:少数民族政党认同问题是一个关系到民族自治地方杜会政治稳定、政治有序的基础性问题,也是制约相关领域理论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就转型期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而言,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以及民主化的大背景下如何使少数民族成员持续保持较高水平的政党认同度,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平稳发展、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 标签: 民族自治地方 少数民族 政党认同
  • 简介: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归属感、接纳度、文化、社会等4个方面的认同状况进行了研究。对5所大学的1100名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己所属民族有着较高的认同,在性别、专业、年级、学校属性等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居住地、民族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民族聚居地显著高于非民族聚居地,纳西、白、回等民族显著高于傣、哈尼、彝、苗等民族

  • 标签: 西南地区 少数民族 大学生 民族认同
  • 简介:回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其饮食习惯、人生礼仪、民族禁忌、经济形态等都直接源于伊斯兰教的规定,并深受其影响。回族成员是如何与主流文化进行交流的?与主流文化交流沟通的心理机制是什么?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90名我国回族大学生施测,考察了回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文化适应策略以及民族刻板印象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回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顺序依次是主流文化认同、积极民族认同和消极民族认同;他们最常用的文化适应策略依次是整合、分离和同化;其民族刻板印象存在显著的“内群体偏好”效应。分离的文化适应策略在积极民族认同民族刻板印象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同化的文化适应策略在消极民族认同民族刻板印象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 标签: 民族认同 文化适应 文化适应策略 内群体偏好 民族刻板印象
  • 简介:摘要:文化社会中自我文化认同体系是民族区域政治团结统一、稳定发展的根基,是民族之间相互交往、和睦共处的思想之魂,是国家维系其他民族以加强团结和维系特定族群以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最根本的在文化上的自我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利益共同体意识,并在此指导提出增强中华优良传统和文化自信的理论认同,一方面,应继续着眼于新形势下我国基层文化行政部门自身的素质建设,推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果进一步繁荣发展并传承兴盛,不断满足我国亿万人民群众对繁荣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物质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应高度重视与加强民族对国家的社会认同,参与文化主体意识下社会整体的主体价值构建,培育国民文化素养与综合能力,不断提升本民族主体精神,传承并创新中华五千年传统民族文化,增强自觉的社会认同与认知的能力,为我国全面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魂培根。

  • 标签: 西藏 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藏族
  • 简介:戏曲电影是电影大家庭中的一个门类。一个多世纪以来,戏曲电影在国内外的广泛传播,深刻地影响了世界人民对古老文明而又生机焕发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伴随着戏曲电影的诞生,戏曲电影研究从未止步。目前,综观戏曲电影研究,系统的、全方位的、中华民族审美文化身份认同的研究还比较欠缺。在世界多元文化交融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语境下,进一步全面而深入地展开戏曲电影民族审美文化的学术研究,建构戏曲电影民族审美文化身份认同的理论体系和范式框架十分有必要。

  • 标签: 戏曲电影 民族审美文化 身份认同
  • 简介:当今全球化的语境在造成全球文化日益一体化的同时,也给各民族文化带来了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文化本土化的诉求正是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在文化领域的反映.以“失语症”和“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等为例,分析文化本土化诉求的悖论现象,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对此悖论的解决方案.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破除全球化和本土化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破除对纯洁的民族身份的偏执,而着眼于其发展和建构,在书写“现在”中展现生命价值和民族性格.

  • 标签: 全球化 本土化 民族身份认同
  • 简介:西藏工作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必须放到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上来,牢牢把握反分裂斗争主动权。西藏高校作为反分裂斗争的前沿阵地,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必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在民族团结教育过程中,贯穿“五个认同”教育,帮助大学生们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是实现民族团结教育的根本途径。

  • 标签: 五个认同 高校 民族团结 西藏
  • 简介:欧洲的一体化有肴深刻的文化机理。欧洲各民族文化的相通性、同源性及认同感是欧洲得以实现一体化的文化基础。欧洲的一体化从欧洲民族传统文化意义上讲,实际上是对希腊文化、罗马法、基督教伦理文化认同的结果。

  • 标签: 希腊文化 罗马法 基督教伦理 欧洲一体化 文化认同
  • 简介:摘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是指共同体对生活的深入 ,构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实践的意义与追求的现实。共同体意识是以文化的作用、内容为导向 ,以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实践对文化的表达、思想对外在思想的引领 ,通过中华文化认同的意识逐步深刻 ,对接共同体意识文化的加强 ;由初步承认到认可再到赞同发扬、经 "归属达致 ",转向 "自觉 "认知与理解的梯级 ,以文化心理归属走向共同体意识阐发的价值归属、文化自觉的自由抉择走向共同体意识诠释的理性自觉 ,连接共同体意识表达的文化关系 ;文化目标、载体、方法以文化内聚力、影响力、认同力的提升 ,通过价值表达的利益性诠释、主体说服的情感性共鸣、动力激发的心理性契合 ,链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

  • 标签: 文化认同 共同体意识 民族教育
  • 简介:文化具有永久性,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是民族之根,民族之魂。民族文化认同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是物质力量无法替代的,具有继承性、稳定性、延续性。青海各民族、宗教文化历史上互相包容,没有因为民族文化、信仰价值的差异而导致长期冲突,相反在长期的和睦共处中各得其所。民族文化认同关系到民族自身文化的继承以及国家社会的稳定发展。

  • 标签: 多民族 文化认同 国家认同
  • 简介:非本质主义民族认同不关注政治、战争和民族起义等本质要素,而注重文化、艺术和语言等要素在民族认同中的建构作用。詹姆斯·乔伊斯主要从灵显叙事、城市表征和多元文化等多维度建构小说中的非本质主义民族认同。在故事层面,乔伊斯忽略了典型的民族英雄和民族情绪的宣泄,而是通过灵显叙事中的反英雄展现民族认同的“缺失”;在空间书写上,乔伊斯通过城市中随处隐现的英国殖民统治的“图腾”,表征爱尔兰民族认同的“消解”;在话语与文化层面,乔伊斯从不列颠“他者”文化和多元文化呈现爱尔兰民族认同的“杂糅”。乔伊斯非本质主义民族认同的核心思想是解构传统民族认同的“逻各斯”,实则是爱尔兰民族认同一种“缺席的”在场。

  • 标签: 詹姆斯·乔伊斯 民族认同 非本质主义 灵显叙事 城市表征 多元文化
  • 简介:在拓荒小说《啊,拓荒者》和《我的安东尼娅》中,薇拉·凯瑟通过再现西部开发时移民在边疆的扎根历程,热情讴歌了19世纪末欧洲移民在美国西部垦荒的艰苦创业史。小说中移民们努力开创的不仅是个人怀揣的美国梦,更是在构建美国西部神话的过程中实现由独立外来个体到国民集体的身份确立。凯瑟的拓荒故事打开了一个民族共同的集体历史记忆,也折射出她在多民族语境下对美国民族认同民族价值观构建的参与。

  • 标签: 薇拉·凯瑟 拓荒小说 国家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