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吞噬和细胞运动蛋白2(ELMO2)对胰腺细胞株人源胰腺细胞系-1(PANC-1)的趋化运动能力、细胞黏附能力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2018年9月至2019年7月应用小干扰RNA技术对PANC-1中ELMO2蛋白进行敲减。采用配对设计方法,分为ELMO2蛋白敲减组、阴性敲减链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建立不同浓度的CXC趋化因子配体12(CXCL12)浓度梯度,应用趋化运动实验、细胞黏附实验和细胞侵袭实验来研究ELMO2蛋白对细胞迁移运动能力、趋化运动能力和转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应用免疫共沉淀技术对ELMO2蛋白与G蛋白阿尔法亚基i2蛋白(Gαi2)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组间比较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结果将RNAi干扰链转染进入PANC-1细胞株,细胞中ELMO2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在趋化因子浓度为10 μg/L时,实验结果显示,敲减组定向跨膜的移动细胞数量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36.67±1.21)个比(75.67±1.76)个,t=18.27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趋化因子浓度为10 μg/L的条件下,实验结果显示,敲减组细胞黏附率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0.47±0.02)%比(0.79±0.01)%,t=19.85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趋化因子CXCL12浓度为10 μg/L时,实验结果显示,敲减组穿越基质胶的细胞数量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侵袭能力明显减弱[(84.33±2.03)个比(132.00±0.58)个,t=22.61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构建吞噬与细胞运动蛋白2的过表达质粒(代号质粒362)载体,在Flag标签蛋白抗体的免疫沉淀物中发现Gαi2蛋白的条带。结论ELMO2蛋白的敲减可以减弱胰腺细胞的趋化运动能力、黏附能力和侵袭能力。外源性免疫共沉淀试验结果表明,ELMO2蛋白与Gαi2蛋白存在直接相互作用关系。

  • 标签: 胰腺癌 趋化性 转移
  • 简介:摘要胰腺导管腺癌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未分化癌是一种极其罕见的恶性肿瘤,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及影像学检查均无特异性。其诊断主要依赖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可辅以放、化疗,愈后理想,但术后需定期密切随访。本文报道了一例胰腺导管腺癌伴破骨样巨细胞未分化癌患者诊治情况,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了讨论。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外周血中辅助性T细胞(Th17细胞)及其细胞因子水平在急性胰腺炎(AP)诊治中的作用。方法将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82例AP患者分为轻度组(MAP)36例、中度组(MSAP)26例、重症组(SAP)20例,以25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4组外周血中Th17细胞及其细胞因子水平,并分析其与炎性因子和APACHEII及Ranson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三组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例及白细胞介素(IL)-17、IL-21、IL-22、IL-23水平显著升高,且以SAP组的细胞因子水平最高(SAP>MSAP>MAP),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AP组IL-6、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及APACHEII、Ranson评分均明显高于MSAP和MAP组(均P<0.05)。Th17细胞比例及其细胞因子水平与炎性因子、APACHEII、Ranson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AP患者治疗后,Th17细胞相关因子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Th17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在评估AP早期炎症反应、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效果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胰腺炎,急性 Th17细胞 细胞因子 炎症反应 病情评估
  • 简介:目的:研究毛茛总苷体外对人胃癌细胞MGC803和人胰腺癌PATU898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采用AlamarBlue和瑞-姬染色方法检测毛茛总苷对人胃癌细胞MGC803和人胰腺细胞PATU8988增殖的作用;PI染色法观察毛茛总苷对MGC803和PATU8988细胞周期的影响;AnnexinV/PI双染实验法检测毛茛总苷对MGC803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用AlamarBlue检测及瑞-姬染色法,其结果显示毛茛总苷对人胃癌细胞MGC803和人胰腺细胞PATU8988表现出具有较好地增殖和抑制作用,其48h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222.05μg/mL,341.23μg/mL;用PI单染法,其结果显示毛茛总苷对2株肿瘤细胞细胞周期无明显影响;用AnnexinV/PI双染法,其实验结果显示毛茛总苷可诱导MGC803细胞凋亡。结论:毛茛总苷在体外可以明显抑制MGC803和PATU8988的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诱导细胞凋亡有关,而与细胞周期阻滞无关。

  • 标签: 毛茛总苷 胃癌 胰腺癌 MGC803 PATU8988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腺细胞株PANC-1中肿瘤干细胞的体外耐药性。方法经胰腺癌肿瘤干细胞表面标记途径和侧群(SP)细胞途径,分离人胰腺细胞株PANC-1内SP/NSP(非SP)细胞、CD44+CD24+/CD44-CD24-细胞亚群,采取MTT方法检测亚群细胞体外化疗药物耐受性,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耐药基因ABCG2、ABCB1和PLK-1表达情况。结果人胰腺细胞株PANC-1内SP细胞构成比为(7.58±0.54)%,CD44+CD24+细胞构成比(2.58±0.85)%;SP、CD44+CD24+细胞化疗耐受性更强、抗凋亡效果更为明显;经荧光定量RT-PCR表明,SP、CD44+CD24+细胞耐药基因ABCG2、ABCB1和PLK1具有较高表达。结论人胰腺细胞株PANC-1内SP及CD44+CD24+细胞存在明显化疗耐受性。

  • 标签: 胰腺癌 PANC-1 肿瘤干细胞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2月50例急诊收治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时间段50例急诊收治轻中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在入院时采集血样,观察两组在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NLR、降钙素原(PCT)等指标的差异;并根据观察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两组WBC、CRP、NLR、PCT的差异;最后通过Pearson法分析各指标与急性胰腺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①观察组WBC、CRP、NLR、PCT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②死亡组WBC、CRP、NLR、PCT均高于存活组,差异有意义(P<0.05);③Pearson法分析发现,WBC、CRP、NLR、PCT与急性胰腺炎病情严重程度存在正相关性(P<0.05)。结论:NLR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随着NLR的升高,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越高,可推广使用。

  • 标签: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急性胰腺炎 预测价值 C反应蛋白 白细胞计数 降钙素原
  • 简介:摘要伴有破骨样巨细胞胰腺未分化癌(UCPOGC)是胰腺导管腺癌的一种罕见的特殊亚型。肿瘤成分复杂,其中可见3种细胞类型:肿瘤细胞、单核组织细胞和破骨样巨细胞。肿瘤细胞异型性显著,通常不表达或仅灶性表达上皮标志物,而弥漫表达间叶源性标志物波形蛋白,因此常被误诊为肉瘤;后两者表达组织细胞标志物,缺乏上皮分化。现报道2例UCPOGC,分析临床病理学特征,并查阅相关文献,重点讨论其组织起源及预后相关因素,以提高临床与病理医师对该肿瘤的认识水平。

  • 标签:
  • 简介:胰腺转移性肿瘤较为少见,通常临床表现隐匿,且无特异性,易被忽视。其中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更罕见,国内外报道仅数十例,且多为个案报道。本文报道本科近10年来仅有的2例胰腺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病例,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探讨。

  • 标签: 胰腺转移性肿瘤 肾透明细胞癌 临床表现 病理分析 临床病理特征 个案报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在早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病情严重程度评估中的价值。方法①动物实验: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及SAP 3、6、12 h组,每组6只。通过逆行胰胆管注射5%牛磺胆酸钠制备SAP大鼠模型,分别于制备后3、6、12 h处死大鼠取肝脏、肾脏、肺脏、胰腺组织及血清标本;Sham组仅翻动胰腺后立即取组织和血清。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镜下观察胰腺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肝脏、肾脏、肺脏、胰腺组织MIF水平。②临床研究:采用观察性研究,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腹部疼痛发作时24 h内(血淀粉酶为正常参考值上限3倍)的72例成人患者,临床诊断符合胰腺炎(AP)标准。抽取静脉血,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MIF水平;记录24 h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根据修订后亚特兰大(Atlanta)标准将患者分为SAP组(17例)、中重症急性胰腺炎(MSAP)组(25例)、轻症急性胰腺炎(MAP)组(30例),进行组间比较。结果①动物实验结果显示,SAP组大鼠制模后血清、肝脏、胰腺MIF水平均于6 h达峰值,与Sham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血清MIF(ng/L):2 862.79±238.33比1 728.32±197.59,肝脏MIF(ng/L):2 141.39±328.07比1 372.70±163.41,胰腺MIF(ng/L):4 468.00±1 324.31比1 572.06±108.40,均P<0.01〕;制模后12 h血清、肝脏、胰腺MIF水平虽有下降,但仍显著高于Sham组。但SAP大鼠肺脏、肾脏MIF水平在制模后3、6、12 h与Sham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临床观察显示,SAP、MSAP、MAP患者早期血清MIF水平依次降低,分别为(14.83±2.99)、(10.17±2.64)、(7.21±2.47)μg/L;APACHEⅡ评分也依次降低,分别为(10.41±3.74)、(7.60±3.18)、(4.00±2.41)分。相关性分析显示,SAP、MSAP、MAP患者血清MIF水平分别与相应组的APACHEⅡ评分有较好的相关性,表现为MIF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SAP:r=0.51,P=0.03;MSAP:r=0.45,P=0.02;MAP:r=0.45,P=0.01)。结论MIF可预测早期SAP的发生,且与早期AP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 标签: 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 重症急性胰腺炎 大鼠 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外源性褪黑素是否能够抑制急性胰腺炎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和治疗组,分组处理24小时后测血清淀粉酶、内毒素浓度,Tunel法进行原位凋亡检测。结果血清淀粉酶、内毒素浓度检测,对照组<治疗组<实验组,血清淀粉酶浓度,实验组和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任意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unel原位凋亡检测,对照组<治疗组<实验组,任意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源性褪黑素能够抑制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

  • 标签: 褪黑素 胰腺炎 肠黏膜上皮细胞 凋亡
  • 简介:目的探讨靶向封闭dysadherin基因对胰腺细胞PANC1、BxPC3体外侵袭移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应用脂质体转染方法将小分子RNA(siRNA)转染细胞。实验分为dysadherin—siRNA转染(dysa)组、阴性对照siRNA转染(HK)组、脂质体对照(对照)组、。采用RT—PCR、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转染细胞的dysadhefinmRNA及蛋白表达;采用Transwell侵袭小室检测转染细胞体外侵袭移行能力。结果转染dysadherin—siRNA(5nmoL/L)的PANC1和BxPC3细胞的dysadherinmRNA表达较HK组细胞分别下降95.4%、52.1%(P〈0.05);dysadherin蛋白表达亦分别降低91.2%、83.6%(P〈0.01)。PANC1细胞的对照组、HK组和dysa组穿膜细胞数分别为163.2±15.5、154.4±17.3和53.6±7.9;BxPC3细胞的对照组、HK组和dysa组穿膜细胞数分别为30.7±3.2、27.5±2.8和4.7±2.4。dysa组显著低于HK组和对照组(P值均〈0.01)。结论应用RNA干扰技术沉默人胰腺细胞株PANC1、BxPC3的dysadherin基因可使细胞的侵袭移行能力下降。

  • 标签: 胰腺肿瘤 RNA干扰 移行细胞 DYSADHERIN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腺导管腺癌是常见的胰腺疾病,白细胞介素-6(IL-6)是一种具有多效活性的细胞因子,对胰腺疾病的分化、预后、治疗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对近年来关于IL-6在胰腺疾病中的作用相关的研究作一综述。

  • 标签: 白细胞介素6 急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 胰腺导管腺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叉头框蛋白O3(FOXO3)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胰腺细胞运动和增殖的影响。方法检索LinkedOmics数据库胰腺癌患者胰腺癌和癌旁组织FOXO3表达。Western印迹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胰腺细胞系和人胰腺星状细胞HPSC中FOXO3表达。选择低表达FOXO3的PANC-1、MIAPaCa-2胰腺细胞,分别转染FOXO3过表达质粒和阴性对照质粒。克隆形成实验、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和细胞周期检测各组胰腺细胞运动和增殖能力。结果LinkedOmics数据库中,64例胰腺癌患者癌组织中FOXO3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组织(t=8.36,P<0.001)。PANC-1细胞过表达FOXO3后细胞克隆数为(30.0±6.6)个(40倍视野下计数),低于阴性对照细胞的(92.7±6.7)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4,P<0.001)。PANC-1和MIAPaCa-2在上调FOXO3表达后细胞划痕修复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Transwell实验PANC-1细胞FOXO3过表达后(每个100倍视野下)穿膜数(21.0±6.6)个,低于转染阴性对照质粒细胞的(55.7±8.5)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59,P=0.005 )。MIAPaCa-2细胞检测结果与PANC-1基本一致。PANC-1和MIAPaCa-2在过表达FOXO3后,细胞在G0/G1期的比例下降,而在S期比例增加。结论FOXO3在胰腺癌中表达降低,上调FOXO3表达后能够显著抑制胰腺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还使细胞周期停滞在S期。FOXO3是治疗胰腺癌的潜在靶点。

  • 标签: 胰腺肿瘤 叉头框蛋白O3 细胞增殖 侵袭 细胞周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gG1重链(IGHG1)编码基因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胰腺细胞(PANC-1)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65例胰腺癌患者,手术取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胰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IGHG1 mRNA表达水平,分析IGHG1表达与胰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将PANC-1细胞分为对照组、IGHG1阴性对照组(si-NC)和干扰IGHG1表达组(si-IGHG1),分别检测PANC-1细胞IGHG1 mRNA表达、增殖、迁移、侵袭与凋亡,及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及Bax、Bcl-2、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胰腺癌组织中IGHG1 mRNA表达水平为(2.47±0.23),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的(1.03±0.12)(P<0.05),IGHG1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和淋巴转移有关(P<0.05);与正常组HPDE细胞mRNA(1.05±0.14)及蛋白(0.68±0.05)比较,对照组PANC-1细胞IGHG1 mRNA(2.67±0.23)及蛋白(0.97±0.1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和si-NC组相比,si-IGHG1组PANC-1细胞细胞凋亡率[(5.34%±0.65%)、(5.54%±0.81%) vs (45.62%±2.84%)]、Bax[(0.34±0.05)、(0.32±0.04)vs (1.13±0.12)]、caspase3[(0.43±0.05)、(0.45±0.06)vs (1.22±0.13)]、E-cadherin[(0.78±0.12)、(0.81±0.11)vs (1.34±0.08)]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IGHG1 mRNA[(2.67±0.23)、(2.61±0.21)vs(0.87±0.11)]及蛋白[(0.97±0.11)、(1.01±0.10)vs (0.51±0.04)]表达水平、细胞存活率[(98.21%±0.56%)、(97.89%±0.67%)vs (46.67%±1.23%)]、迁移[(76.12%±2.72%)、(74.23%±3.41%)vs (28.55%±2.63%)]及侵袭[(85.32%±3.71%)、(83.27%±3.45%)vs (37.58%±2.63%)]能力、N-cadherin[(1.12±0.13)、(1.04±0.11)vs(0.61±0.08)]、Vimentin [(1.03±0.11)、(0.97±0.09)vs(0.49±0.07)]、Bcl-2[(0.87±0.08)、(0.89±0.09)vs (0.62±0.07)]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IGHG1在胰腺癌中高表达,且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相关,干扰IGHG1表达可抑制胰腺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EMT。

  • 标签: IgG1重链 胰腺癌细胞 增殖 迁移 侵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Fas/FasL介导的胰腺细胞凋亡与Th1/Th2偏移的关系。方法检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中aFas、SCD4浓度,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APACHE2标准评分,BalthazarCT严重指数评分,分析患者血清中aFas、SCD4浓度与APACHE2标准评分,BalthazarCT严重指数评分的关系;检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中Th1(IFNr、IL-2)/Th2(IL-4、IL-10)偏移相关的细胞因子水平,并探讨其与APACHE2标准评分,BalthazarCT严重指数评分的关系。结果提示CD4+T细胞的减少与胰腺炎的严重程度有关,胰腺炎sCD4与sFas浓度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重症胰腺炎及轻症胰腺炎组中IL-4、IL-10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胰腺炎IL-4、IFN-γ浓度与胰腺炎严重程度存在明显相关性。结论对于重症胰腺炎来说,免疫系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过度的炎性反应,被认为是急性重症胰腺炎最常见的死因。淋巴细胞被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Fas介导的异常的细胞凋亡能明显影响细胞因子,可能的机制可能是Fas介导的Th细胞的凋亡。Th1/Th2细胞免疫漂移与急性胰腺炎有关,胰腺炎早期时炎症反应占优势,之后抗炎反应占优势,与临床上急性胰腺炎发病过程相符,对于临床治疗胰腺炎有一定指导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ANP大鼠炎症反应及腹腔巨噬细胞极化状态的影响。方法将30只Sprague Dawley雄性大鼠分为对照组,ANP组,低(0.5×106个细胞)、中(1×106个细胞)、高剂量(2×106个细胞)BMSCs治疗组。采用胰胆管逆行注入5%牛黄胆酸钠1 ml/kg的方法制备ANP模型。BMSCs在制膜后1 h内经大鼠尾静脉注入。取大鼠胰腺组织行病理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精氨酸酶1(Arg1)蛋白表达阳性的巨噬细胞。取外周血检测淀粉酶、TNF-α、IL-1β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通过腹腔灌洗从灌洗液中获取巨噬细胞,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巨噬细胞TNF-α、iNOS mRNA表达,流式细胞技术检测M1(F4/80+CCR2+)型和M2(F4/80+CD163+)型巨噬细胞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各治疗组大鼠胰腺组织病理损伤较ANP组明显减轻。ANP组大鼠胰腺组织内出现较多的iNOS、Arg1阳性巨噬细胞,而对照组及各治疗组无或仅有少量阳性细胞。3个治疗组中,中剂量BMSCs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ANP组大鼠比较,除血淀粉酶外,中剂量治疗组血TNF-α[(99.5±11.8)ng/L比(185.5±27.5)ng/L]、IL-1β[(24.1±3.7)ng/L比(128.5±66.1)ng/L]、MPO[(643.8±98.4)ng/L比(2131.9±261.4)ng/L]水平,腹腔巨噬细胞TNF-α(2.16±0.98比6.53±3.45)、iNOS(2.32±1.88比7.37±2.98)mRNA表达量,巨噬细胞M1型与M2型比值(1.53±0.10比2.02±0.31)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NP组和3个治疗组的上述所有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静脉注射同种异体BMSCs可抑制腹腔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降低腹腔巨噬细胞M1型与M2型比值,减轻ANP大鼠的炎症反应。

  • 标签: 胰腺炎,急性坏死性 巨噬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极化 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