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2 个结果
  • 简介:民族精神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认同教育,引导学生自觉传承中国精神、形成稳固的国家认同是高校民族精神教育的价值旨归。民族精神与国家认同的本质共通,使国家认同成为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维度与理论根基,任何民族精神都带有该民族所依附国家的国民特色与国家特征,具有极强的国家蕴意。将国家认同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论视域,民族精神教育的核心主题从本质上是对国家认同构成要素的集中强调。反思全球化时代跨国家认同与次国家认同对国家认同的双向夹击,能够有效地回应民族精神教育所面临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发展。

  • 标签: 民族 国家 民族精神 国家认同 民族精神教育
  • 简介:在少数民族身份认同形成过程中集体记忆发挥着凝聚共识的重要作用,而在集体记忆的建构中大众传媒影响巨大.媒介通常采用年代划分作为对历史事件评价标准并用类比的方式来进行记忆建构,同时以一种权威角色的定位来建构集体记忆,通过叙事的不同引用方式大众传媒对公众记忆塑造产生重要的影响.大众传媒分类并储存了过去的历史,而这些被中介化的过去也变成了合理化的权力来源并被用以凝聚少数民族的共识和加强认同.

  • 标签: 集体记忆 少数民族 身份认同 媒介建构
  • 简介:欧洲朝一个“大欧洲”范围的统一的欧洲联邦的方向努力,《欧盟宪法条约》的出台就是这种倾向的一个证明,《欧盟宪法条约》被寄予厚望可以建构欧洲的民主生活空间,塑造欧洲范围的公民社会与集体认同,从而逐步实现欧盟的合法性基础从成员国家的授权向欧洲公民直接授权的转变,为欧洲联邦的建立奠定基础。无论从制度建设还是人文趋向上.都必须着力加强的方面。但是2005年在法国、荷兰的全民公决中,《欧盟宪法条约》被否决,这一事宾证明欧盟的民主基础依然薄弱.要塑造欧洲的公民社会与欧洲特征的集体认同仍然有漫长的路要走。

  • 标签: 欧洲公民 集体认同 合法性基础 宪法爱国主义
  • 简介:从沈从文的早期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作家对湘西文化的迷恋。然而随着作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回归,创作逐渐达到艺术的顶峰。文章试图从沈从文的文化选择入手,分析对其创作的影响。

  • 标签: 湘西文化 传统文化 沈从文 认同与回归
  • 简介:初入职的成人教育教师是成人教育的新生力量,其身份认同不仅影响职业生涯,对成人教育质量也产生重要影响。可通过重新认识师生关系、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参加入职指导、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开展自我研究、注重教学反思,关注专业知识结构的优化、注重多种专业技能的融合等四种策略,帮助初入职的成人教育教师对自我身份进行认同

  • 标签: 初入职 成人教育教师 身份认同
  • 简介:《静静的顿河》是肖洛霍夫众多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文本。从哥萨克民族身份角度探析葛利高里悲剧性命运的深层原因。他表面游走于白军与红军之间,实质上被当作双重“他者”存在,而这都是葛利高里身份认同失败和哥萨克族群抗争所致,但归根结底还是哥萨克民族身份造成了葛利高里的个人不幸与整个民族的悲剧命运。

  • 标签: 葛利高里 双重“他者” 身份认同 族群抗争 悲剧性
  • 简介:本研究从认知角度调查了白族高中生在三语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认同、主流文化认同和西方文化认同情况。通过对大理市某高中的高三白族学生进行调查,发现白族学生对主流文化和民族文化有较高的认同,同时,对西方文化认同度较低,说明西方文化对白族高中生的主流文化和民族文化并未产生威胁。然而,白族学生对本族文化的认同并没有对主流文化认同高,说明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加强本族文化的传输和教育,以保证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 标签: 白族高中生 文化认同 三语环境
  • 简介: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大学生党员、团员更是大学生中的骨干力量,他们对自身身份的认同状况将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当前大学生对党、团员的文化身份、政治身份、价值观身份的认同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值得思考。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体的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 标签: 身份认同 文化身份 价值观身份
  • 简介:从政治哲学的自由与平等观念出发,思考与审视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社会福利方式,以便缓和阶级矛盾和社会冲突,却遭到不同程度的批判。认为福利虽然增进了公民对国家的认同,但在某种程度上也使得公民对国家产生依赖感,这更强化了国家对公民的控制而使公民丧失了独立和自由。认为通过福利建构起来的认同与忠诚是虚假的,更应该通过良好的顶层设计,使得公民在开放、自由、平等、民主的共同体中,在对话与协商基础上,真诚的建立起真正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对福利国家的批判与反思,有助于我们客观与公正地思考社会福利对稳定秩序,产生认同所起到的有限作用。这对我国推进和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标签: 福利国家 共同体 公民身份
  • 简介:港澳大学生国家认同问题有着特殊性和复杂性,是"一国两制"背景下港澳意识形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运用生态位理论阐释港澳大学生国家认同维度,对其时间生态位、空间生态位、功能生态位进行探讨,分析港澳大学生国家认同面临的困境。从生态位理论视角提出加强学校教育、促进与内地文化交流、对港澳大学生进行政策扶持等措施来建构港澳大学生国家认同

  • 标签: 生态位 一国两制 国家认同
  • 简介:“一带一路”辐射沿线诸多国家。由于地域、宗教、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一带一路”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就是要达成最基本的文化认同。本文旨在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阐明文化认同的实现路径。从宏观层面讲,政府应大力弘扬、宣传中国文化,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总体战略规划。从中观层面讲,企业应积极响应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号召,结合自身利益大力搭建文化交流合作平台。从微观层面讲,个人可依靠政府及企业所提供的广阔平台成为文化交流的实践者,促进沿线各国的文化认同

  • 标签: “一带一路” 文化认同 路径选择
  • 简介: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关键,对提升公民思想政治素质有重要意义。当前进城务工人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上呈现出情感与行为不一致、自觉实践的意识不强以及认识不系统等问题。增强进城务工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需要进城务工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素质,需要制定有效的奖惩机制和激励措施。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城务工人员 认同
  • 简介: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精英为了寻求救国之路,开始注意并逐渐认同马克思主义学说,并对马克思主义的许多重要观点进行了介绍宣传,在试图用马克思主义为三民主义做出新的解释后,最终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使得刚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得到了良好的舆论和政治支持,迅速成长壮大,为两次国共合作奠定了思想基础,改变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走势。

  • 标签: 国民党精英 民生主义 马克思主义 国共合作
  • 简介:在中华民族历史演进的过程中,产生于祭神活动而逐步扩展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五礼”,尤其是嘉礼中的养老敬老爱老的礼仪,凝聚成民族的美德。从燕礼、飨礼到馈食鸠礼;从靡粥鸠杖礼、读律令礼到千秋宴礼,礼仪万变,皆是养老敬老爱老礼仪的延续,皆是养老敬老爱老内容的增益。弘扬美德,用孝心、用爱心、用良心、用责任心来养老敬老,能使中国以重新崛起的态势,跨越千年,再创中华民族文明的辉煌。

  • 标签: 历史演进 文明 礼仪 养老敬老爱老 弘扬美德 时代风尚
  • 简介:冷战结束后,中日关系的发展越来越困难,两国在历史、领土等方面的争议和分歧越来越表面化,而由于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使更多的人能通过各种媒体发表自己的观点,对政府的决策带来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两国实力时比发生的变化以及时历史的不同看法导致双方民族主义情绪持续升温,从更高层次上影响着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

  • 标签: 中日关系 两国关系 民族主义情绪 冷战 领土 分歧
  • 简介: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内在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汇聚人心、凝聚力量的源泉。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缔造者,是伟大民族英雄,他的民族主义思想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梳理毛泽东民族主义思想发展历程,对这一思想的丰富内容进行系统阐述,力求对毛泽东的民族主义思想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认识。

  • 标签: 毛泽东 民族主义 民族独立 民族团结
  • 简介:国务院“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开启了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新动能——民族文化旅游。要坚持共享的发展理念,将民族文化旅游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开展民族村寨旅游潜力评级分类,划定开发和保护的重点区域,开展乡村旅游扶贫重点工程,为民族地区贫困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坚持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倾力营造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觉,把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到城市、乡村建设、景区景点开发和旅游的各方面,加快民族文化旅游供给侧改革,全域推进广西民族文化旅游建设。

  • 标签: 广西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 资源开发 路径
  • 简介:本文以电影文本主角阿黛尔的身份认同困境为核心论题,从电影中的语言、身体、空间、活动场域等几个维度出发,运用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等性别符号分析理论、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对权力控制体系如何制约阿黛尔的行为进行了具体分析。本文对阿黛尔的自我性别身份在对权力体系的归顺与反抗中表现出的“流动性”进行解析,从而使电影文本在符号学理论背景下呈现出关于个体“身份认同困境”的新意义。

  • 标签: 阿黛尔的生活 同性恋 符号学 法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