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探讨儿童原发性免疫血小板减少(ITP)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之间的关系。应用免疫胶体金法检测100例ITP患儿(病例组)和10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血清中的Hp抗体,比较这两组儿童Hp抗体阳性率的差异。病例组血清Hp抗体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不同年龄间的血清Hp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诊断组和持续慢性组ITP患儿的血清Hp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TP的发病可能与Hp感染有一定关系。血清Hp抗体阳性率与患儿的病程、年龄无明显相关。

  • 标签: 儿童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幽门螺杆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人类血小板抗体检测在免疫血小板减少患儿治疗中的意义。方法现随机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儿童免疫血小板减少共60例,按照患儿的住院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儿均采用多次血小板输注进行治疗。实验组患儿进行2~5次血小板输注,对照组患儿进行5次以上血小板输注,对比两组患儿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结果实验组患儿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有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免疫血小板减少患儿的临床治疗中采用人类血小板抗体检测能够提高血小板输注的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人类血小板抗体检测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免疫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01月至2018年01月收治的免疫血小板减少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行西医治疗)和观察组(行中医治疗)各20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并对两组患者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治疗效果方面,观察组(85.00%)明显高于对照组(65.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4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治疗免疫血小板减少不仅能够有效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还能够显著减少毒副作用,维持基本疗效,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中医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免疫血小板减少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所致的出血性疾病,有部分患者对于一线治疗的糖皮质激素及二线治疗的脾切除无效或不耐受,近年来小剂量美罗华在免疫血小板中的应用反应良好,副作用可防可控,治疗安全有效。

  • 标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自身免疫性疾病 美罗华 B细胞功能异常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免疫血小板减少(ITP)患儿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4月收治的患有ITP的患儿50例,按照奇偶数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儿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糖皮质激素联合幽门螺杆菌根除疗法治疗,观察两组患儿在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同时选取来我院检查的20例患者为空白组,进行后期的对照。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2.0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P<0.05)。同时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患有ITP的患儿,临床上给予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的基础上,再加以幽门螺杆菌根除疗法进行治疗,可提高治疗的效果,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 标签: 幽门螺杆菌感染 糖皮质激素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比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和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免疫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综合效果。方法将2013年7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诊治的76例免疫血小板减少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观察组用rhTPO治疗,对照组用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48%,对照组为93.33%,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者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rhTPO和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免疫血小板减少的效果基本相同,但是rhTPO治疗的不良反应较少、综合效果更好,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

  • 标签: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 大剂量地塞米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联合减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6例免疫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rhTPO联合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接受rhTPO联合减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71%;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rhTPO联合减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血小板减少疗效佳,不良反应少,是治疗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一种有效治疗措施。

  • 标签: 糖皮质激素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生成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人血免疫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免疫血小板减少紫癜(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ITP)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于我院初次诊断的ITP患儿,血小板计数均小于等于20×109/L,同时伴有皮肤、黏膜出血,给予大剂量人血免疫球蛋白(800~1000mg/Kg.d)冲击治疗2天后,开始给予足量醋酸泼尼松片(5mg/片)1.5~2mg/Kg.d口服,4周内逐渐减停。电话随访出院ITP患儿转归(痊愈、转为慢性ITP)情况。结果90例重症ITP患儿给予人血免疫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后,截止随访时82例未出现病情反复,8例转为慢性血小板减少紫癜,转慢率为8.89%。

  • 标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人血免疫球蛋白 激素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原发免疫血小板减少(ITP)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Th17细胞的百分率并初步阐明T细胞亚群、Th17细胞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ITP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及Th17细胞的百分率。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TP患者组外周血中的CD4+T细胞百分率、CD4+/CD8+T细胞比率降低(P<0.05),CD8+T细胞、Th17细胞的百分率升高(P<0.05),CD3+T细胞百分率降低(P>0.05),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TP患者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紊乱,由CD4+T细胞百分率降低,CD8+T细胞百分率升高造成。ITP患者Th17细胞百分率升高。Th17细胞可能参与ITP的发病过程。

  • 标签: ITP T淋巴细胞亚群 Th17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相关血小板减少(PAT)和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PCITP)的鉴别,寻找最佳的处理方法。方法对在成都市青羊区妇幼保健院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妊娠相关血小板减少和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69例进行回顾分析,对其发生时期、处理方法、妊娠结局进行回顾分析。结果PAT一般发生在妊娠中晚期。血小板计数多大于50×109/l,多在产后一周恢复正常。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PCITP多发生在孕前和妊娠早期,血小板减小程度较重,PCITP组剖宫产率和产后出血率较PAT组均有显著差异,血小板小于50×109/l,有明显出血倾向或紧急手术前,可输血小板。分娩方式视血小板多少有无产科指征而定。结论ATP和PCITP各有其特点,不同病因可导致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视血小板减少的轻重程度而采取不同处理。

  • 标签: 妊娠相关血小板减少症 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间49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病发病高峰年龄在40~60岁之间;治疗3个月至6个月后,所有患者血小板计数均恢复正常;羟基脲联合α干扰素治疗有效率达100%,所有患者随访1~3年,无死亡病例,未发现继发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综合征(MDS)者。结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临床表现缺少特异性,容易漏诊,其以脾大、血栓、出血及神经系统症状多见。羟基脲联合α干扰素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可获得较好疗效。

  • 标签: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临床 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联合减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6例免疫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rhTPO联合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接受rhTPO联合减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71%;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rhTPO联合减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血小板减少疗效佳,不良反应少,是治疗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一种有效治疗措施。

  • 标签: 糖皮质激素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生成素
  • 简介:摘要原发性血小板增多(essentialthrombocythemia,ET)是一种以骨髓中巨核细胞异常增生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增多为主要临床特点的骨髓增殖肿瘤(myeloproliferativeneoplasm,MPN)。由于JAK2V617F的发现对ET研究的重要意义,WHO已经对ET的诊断标准进行了修订。由于JAK2/MPL突变均需启动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可用于靶向治疗的特异性JAK2激酶抑制剂已经被设计出来,并已进入临床试验。

  • 标签: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发病机理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核抗体(ANA)对成人免疫血小板减少紫癜(ITP)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对大剂量地塞米松(Dex)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大剂量Dex治疗的94例(ANA阳性者26例)ITP病例资料,比较ANA阳性与阴性患者之间的临床特征及疗效的差异。结果ANA对患者的临床特征无影响。ANA阴性ITP对大剂量Dex治疗总反应率高于ANA阳性者,但二者之间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1)。ANA阴性ITP的完全反应(CR)率显著高于ANA阳性(P<0.001),并且ANA阴性ITP患者血小板的平均增值(109.838×109/L)显著高于ANA阳性者(49.423×109/L)(P<0.001)。结论ANA可以作为预测大剂量Dex治疗ITP疗效的有效指标,ANA阳性ITP患者对大剂量Dex治疗的初始疗效较差。

  • 标签: 抗核抗体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大剂量地塞米松
  • 简介:摘要浅谈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并急性肺栓塞1例。结论对症支持治疗、纠正可逆转的危险因素、重视原发疾病的治疗可能是急性肺栓塞患者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

  • 标签: 原发性血小板 急性肺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为避免EDTA抗凝剂诱发血小板聚集引起假性血小板减少的错误结果报告。方法采用仪器法和手工法进行血小板计数和血涂片瑞-姬氏染色法观察血小板形态。结果改用枸橼酸钠抗凝剂后仪器检测血小板计数不受干扰。结论加强血小板减少现象原因的综合分析可纠正EDTA抗凝剂诱发的血小板聚集引起血小板假性减少

  • 标签: EDTA抗凝剂 假性血小板减少症 血液分析仪 血小板计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脾切除手术的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疗效,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13年9月间收治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患者93例病例情回顾分析,其中28例内科保守治疗无效后转行脾切除手术,术后随访5年。分别于术后3天、1周、1月、半年四个时间点复测血小板水平,比较手术前后血小板计数和各时间点总有效率差异。结果28例患者术前平均血小板计数为(35.6±8.4)×109/L,术后3天、1周、1月、半年复测平均血小板分别为(186.5±37.1)×109/L、(367.0±54.9)×109/L、(322.8±46.3)×109/L和(168.5±23.4)×109/L,结果显示术后血小板技术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天、1周、1月、半年总有效率分别为78.57%、96.42%、82.14%和92.85%;结果显示脾切除术后总有效率高且稳定。结论脾切除手术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安全有效,且血小板上升迅速,并稳定维持在正常水平。

  • 标签: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脾切除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年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ITP)患者的免疫学检测特点。方法收集已经确诊为ITP的成人患者的外周血标本,检测血小板血小板相关抗体(IgG、IgM和IgA)、补体C3、C4以及ANA和ENA。结果成年患者外周血血小板(PLT)≤30×109/L90例(68.7%),PLT>30×109/L4l例(31.3%),且血小板相关抗体IgG增高105例(80.1%);血清补体C3、C4减低发生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自身抗体阳性15例,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ITP患者免疫学指标的测定与统计分析对于完善发病机制、明确诊断、实施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相关抗体 补体 自身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联合小柴胡汤对难治免疫血小板减少紫癜的治疗效果。方法糖皮质激素(泼尼松)每天每公斤体重按1.5mg的剂量,小柴胡汤方药党参,柴胡,炙甘草,生姜,黄苓,半夏,大枣,每天使用1付,水煎后,分早晚两次服用。观察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治疗前后变化,心烦、腹胀、纳差、出血等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皮肤淤点、淤斑治疗后消失,月经量多、经期延长患者均恢复正常,心烦纳差症状消失;治疗1个月时,血小板恢复正常7例,显示有效5例,效果不明显及无效7例。结论针对难治免疫血小板减少紫癜,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切脾等治疗无效或效果欠佳情况下,使用糖皮质激素联合中药小柴胡汤可收到一定效果。

  • 标签: 糖皮质激素 小柴胡汤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治疗
  • 简介:摘要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是临床常见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好发于儿童群体,现阶段其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晰,临床诊断通常需要与其他合并血小板减少疾病进行鉴别,大部分患儿预后良好,但同时存在一些慢性难治性病理出现反复发作不良情况,临床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现就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治疗进展展开研究分析,旨在为临床治疗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提供有利依据。

  • 标签: 儿童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病因 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