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免疫血小板减少(immunethrombocytopenia,ITP)是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过程。抗血小板黏膜糖蛋白抗体IgG产生,使网状内皮系统(主要是脾脏)对血小板破坏增加[1]。血小板破坏速度超过骨髓再生能力时出现血小板减少。急性型ITP是自限性疾病,常见于有病毒感染的儿童。慢性型ITP好发于20~30岁女性,发病率为0.0001%~3%[2]。妊娠期ITP发生率为1‰~2‰,

  • 标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妊娠期 血小板破坏 诊断 网状内皮系统 抗体IGG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免疫血小板减少(ITP)复发的因素,分析相应干预措施对其效果的影响,降低ITP患者的复发率。方法回顾分析邢台市第一医院2011年3月~2017年6月收治的106例ITP患者复发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通过酶联免疫法检测患者的单疱病毒(HSV)、腺病毒(ADV)、EB病毒(EBV)、血清巨细胞病毒(CMV)特异性IgM抗体量,并与正常50例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对比分析病毒感染对ITP复发的影响。同时,106例观察组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激素组和中药组2组,各53例,其中激素组给予激素干预治疗,中药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G水平、临床效果以及在感染率复发率的变化。结果ITP复发患者检出HSV抗体4例,ADV抗体8例,EBV抗体16例,CMV抗体30例,总病毒抗体有58例,占54.72%,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患者的病毒抗体检出率(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血清IgM、IgA以及IgG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中药组患者的血清IgA和IgG水平明显高于激素组(P<0.05),而血清IgM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血小板达正常时间和出血症状控制时间明显低于激素组患者(P<0.05);患者的感染率和复发率明显低于激素组(P<0.05)。中药组治疗总有效明显高于激素组。结论病毒感染是引发免疫血小板减少病情复发的重要因素,给予中药干预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缩短血小板恢复时间,改善出血症状,降低患者的感染率和复发率。

  • 标签: ITP 复发 影响因素 干预
  • 简介:摘要原发免疫血小板减少(PrimaryimmunethrombocytopenicpurpuraITP)是一种常见的以皮肤黏膜、内脏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体液和细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巨核细胞数量和质量异常、血小板生成不足是该病的主要发病机制。近年来,随着对ITP发病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补体作用、滤泡辅助T细胞的异常等许多观点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将对ITP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发病机制 细胞免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免疫血小板减少紫癜的临床治疗措施。方法将收治80例免疫血小板减少紫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治疗,治疗组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血小板减少紫癜采取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用药可有效控制病情,提高治愈率。

  • 标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甲基强的松龙 丙种球蛋白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免疫血小板减少(ITP)患者外周血sCXCL16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0例ITP患者治疗前后及3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浆中sCXCL16、IFN-γ和IL-4的含量,并对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治疗前ITP患者血浆中sCXCL16含量明显升高(P<0.05),ITP患者治疗前血浆中SCXCL16与IFN-γ水平的呈正关系(r=0.504,P<0.001),与IL-4水平呈负相关(r=0.413,P<0.05)结论ITP患者外周血浆中sCXCL16表达水平升高,提示其可能通过对Th1/Th2免疫平衡的影响参与ITP的发病。

  • 标签: CXCL16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Th1/Th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ITP)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20例ITP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分析其临床表现、病因、治疗、疗效。结果120例患儿中急性型占80%,慢性型占20%,婴幼儿(<3岁)占58.5%,经过随访急性转为慢性ITP2例(1.9%),30%的患儿发病前1~3周有感染史;2.9%的患儿在发病前曾有预防接种史。应用激素和IVIG治疗效果显著,有效率达100%。结论ITP患儿绝大多数为急性型,预后良好。本病与感染、预防接种相关。激素与IVIG仍为治疗首选。

  • 标签: 血小板减少 紫癜 临床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进行儿童免疫血小板减少患者中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小板相关抗体的效果探究。方法:本次选取主要为疑似儿童免疫血小板减少患者71例,对各个患儿进行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分析检测结果。33例作为观察组、健康体检儿童38例作为对照组,试验起始于2022年1月内,终止于2022年12月内,对两组患儿进行结果:检查后发现71例疑似患儿中有27例患儿抗GPⅠb自身抗体、抗GPIX自身抗体、抗GPⅡb自身抗体、抗GPⅢa自身抗体、抗GMP140自身抗体等检查结果呈阳性,见表1。另比较27例阳性患儿与其余44例患儿CD16 CD56 NK细胞比例,发现27例患儿水平更低(P<0.05),见表2。后完善骨髓涂片,排除其他血液系统疾病,确诊为儿童免疫血小板减少,随即对27例确诊为儿童免疫血小板减少患儿进行免疫球蛋白封闭抗体等治疗,疗效显著。结论:儿童免疫血小板减少患儿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小板相关抗体会出现明显异常变化,在诊断中需要关注其变化,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 标签: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淋巴细胞亚群 血小板相关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免疫血小板减少脾切除术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6月至2012年1月所收治的21例免疫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血象及骨髓检查、术前准备)和经脾切除术治疗后的血小板变化。结果21例患者总有效率83%,显效率71%,复发率4.70%,无严重并发和死亡病例。结论脾切除术治疗免疫血小板减少患者疗效确切,有效率高,复发率低,安全、副作用少。

  • 标签: 免疫性 血小板减少症 脾切除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健脾补肾方治疗原发免疫血小板减少(ITP)的疗效。方法将66例西医诊断为原发免疫血小板减少,中医辨证为气不摄血型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均给予泼尼松1mg·kg-1·d-1,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自拟中药健脾补肾方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7.9%,对照组有效率为63.6%,治疗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证侯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90.1%,对照组有效率为60.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健脾补肾方联合激素治疗ITP的疗效优于单用激素治疗,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今后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 标签: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健脾补肾方 气不摄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患者出现病症的原因以及治理策略。方法我院收治的36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患者,依据各例患者的血小板数量进行分组,记录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小板含量、百分率以及聚集功能。结果36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患者中有10例为CMV-IgM阳性,26例为CMV-IgM阴性;8例为B19-IgM阳性,28例为B19-IgM阴性;20例为MP-IgM阳性,16例为MP-IgM阴性。治疗前A、B、C三类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无差异,治疗后三类差异显著。A类患者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5);C类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功能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的发生与多种原因有关,与血小板聚集状况以及生物感染关系密切,进行合理控制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原发性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诊治分析 血小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免疫血小板减少(ITP)患儿骨髓巨核细胞数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统计分析我院近5年来89例新诊断的ITP患儿的临床资料和骨髓细胞学资料,探索ITP患儿骨髓巨核细胞数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新诊断的ITP患儿骨髓巨核细胞数越多,治疗效果和预后越好。结论ITP患儿骨髓巨核细胞数与其疗效和预后密切相关,从而可用骨髓巨核细胞数早期预测ITP患儿的疗效和预后。

  • 标签: 骨髓巨核细胞数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预后
  • 简介:摘要原发性血小板减少发病率育龄期女性高于男性,而产后气血津液虚损,多虚多瘀是其特点。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是初诊ITP患者的一线治疗,若选择产后母乳喂养,糖皮质激素需慎用,中药治疗产后血小板减少有明显优势,既可以提升血小板,又能减少激素副作用,徐瑞荣教授经验方治疗本病,疗效显著。

  • 标签: 徐瑞荣 产后 膏方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 简介:摘要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就是使用自动化程序在一次无菌密闭的管道系统内通过密度、梯度离心,进行血小板的分离和去除,并将其他血液成分同步回输至患者体内。能及时去除患者外周血中大量增生的血小板,防止血栓发生,又可避免血液中其他成分丢失,是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及其他骨髓增生性疾病的临床辅助治疗的重要手段。

  • 标签: 血小板 采集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PT)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对2005年12月~2007年3月间诊治的50例PT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病发病高峰年龄在40~60岁之间;大多伴有出血症状与血栓症状,骨髓象巨核细胞明显增多;羟基脲联合α干扰素治疗有效率达100%,随访6个月,无1例转为继发白血病或者骨髓增生综合征。结论PT患者具典型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临床应予以重视,以防误诊。

  • 标签: 血小板增多症 原发性 羟基脲 &alpha 干扰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