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总结了12例腹腔镜下腹膜代阴道术的护理配合。术前随访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手术间及各种器械的准备工作;术中熟悉手术相关步骤,密切配合麻醉医师、手术医师。回访3月至半年,12例患者手术均成功。

  • 标签: 腹腔镜 腹膜代阴道成形术 手术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老年急性腹膜炎患者在临床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0年2月——2013年2月期间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老年急性腹膜炎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而对比对象则是随机选取同一时间来我院诊治的中青年急性腹膜炎患者,共选取45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手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手术的疗效。结果中青年患者在运用手术治疗后在各方面效果均明显好于老年患者,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根据本组的对比分析,老年急性腹膜炎患者在应用手术治疗后,效果显著,疗效稳定,值得临床中的应用于推广。

  • 标签: 老年急性腹膜炎 手术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围手术期护理在腹膜透析置管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在我院接受腹膜透析置管术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主要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20例/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围手术期综合护理,比较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且患者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对腹膜透析置管术患者实施围手术期综合护理不仅可以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同时也获得了患者的认可与满意,有推广价值。

  • 标签: 腹膜透析置管术 围手术期综合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后装放疗与介入化疗治疗后手治疗Ib~lIb期巨块型宫颈癌的的远期疗效。方法120例Ib~lIb期巨块型(肿瘤直径≥4cm)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例。对照组术前行后装放疗后采用广泛全子宫切除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实验组在术前行后装放疗和介入化疗,治疗3周后行广泛全子宫切除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观察两组患者的远期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进行了手术,术后康复良好。实验组盆腔淋巴转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年内复发对照组显著高于实验组,P<0.05。结论术前后装放疗与介入化疗治疗后手显著提高Ib~lIb期巨块型宫颈癌的远期疗效。

  • 标签: 巨块型宫颈癌 Ib~lIb期 后装放疗 介入化疗 疗效
  • 作者: 吴秀文 张旭飞 阳怡羽 康佳琪 王培戈 王道荣 李乐平 刘雯静 任建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22年第09期
  • 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 东部战区总医院 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南京 210002,东南大学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 东部战区总医院 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南京 210002,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青岛 266000,苏北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扬州 225001,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胃肠外科,济南 25002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北京 100730,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 东部战区总医院 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南京 210002 东南大学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 东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中国结直肠术后手部位感染(SSI)的发生情况,探讨其风险因素,为我国结直肠术后SSI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基于国家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网2018—2020年开展的多中心研究,提取3年中所有接受结直肠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全国50家医院收治的2 122例结直肠手术患者,其中男性1 252例,女性870例;中位年龄为63(16)岁;中位体质指数为23(4.58)kg/m2。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围手术期相关临床数据,排除未成年、孕妇或接受妇产科手术、接受泌尿系统手术、行腹膜后位手术和体表包块切除以及有补片等植入物的手术者。主要结局指标为结直肠术后30 d内SSI发生率,次要结局指标为术后30 d内病死率、术后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术后总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依据是否发生感染,将患者分为SSI组和非SSI组,分析结直肠术后发生SSI的危险因素,并针对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或机器人)手术后发生SSI的危险因素进行亚组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连续性变量以M(IQR)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结直肠术后SSI发生率为5.6%(119/2 122);其中浅部切口感染占39.5%(47/119)、深部切口感染占20.2%(24/119)、器官(间隙)感染占40.3%(48/119)。与非SSI组比较,SSI组患者病死率更高[2.5%(3/119)比0.1%(3/2 003),χ2=22.400,P=0.003],ICU住院时间更长[0(1)d比0(0)d,U=131 339,P<0.001]、术后总住院时间更长[18.5(12.8)d比9.0(6.0)d,U=167 902,P<0.001]、住院费用更多[7.5(4.9)万元比6.0(3.1)万元,U=126 189,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高血压(OR=1.782,95%CI:1.173~2.709,P=0.007)、术前白蛋白<35 g/L(OR=1.680,95%CI:1.089~2.592,P=0.019)、污染或感染切口(OR=1.993,95%CI:1.076~3.689,P=0.028)、行急诊手术(OR=2.067,95%CI:1.076~3.972,P=0.029)、行开腹手术(OR=2.132,95%CI:1.396~3.255,P<0.001)以及手术时间≥3 h(OR=1.804,95%CI:1.188~2.740,P=0.006)为结直肠术后发生SSI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进行备皮(OR=0.478,95%CI:0.310~0.737,P=0.001)为SSI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开腹手术组SSI发生率为10.2%(69/675),显著高于腹腔镜(或机器人)组(3.5%,50/1 397)(χ2=39.816,P<0.001),对接受开腹手术患者和接受腹腔镜(或机器人)手术患者分别进行亚组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污染或感染切口(OR=2.168,95%CI:1.042~4.510,P=0.038)、手术时间≥3 h(OR=2.072,95%CI:1.171~3.664,P=0.012)为接受开腹结直肠手术患者S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进行术前机械性肠道准备(OR=0.428,95%CI:0.227~0.807,P=0.009)、备皮(OR=0.356,95%CI:0.199~0.634,P<0.001)是避免该类患者发生SSI的独立保护因素。对接受腹腔镜(或机器人)手术患者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OR=2.292,95%CI:1.138~4.617,P=0.020)和合并高血压(OR=2.265,95%CI:1.234~4.159,P=0.008)是结直肠术后S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2018—2020年结直肠手术后SSI整体发生率为5.6%,为减少结直肠术后SSI的发生,应尽量选择微创手术;术前备皮和机械性肠道准备是预防开腹手术后SSI的有效手段;围手术期应对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切口污染严重的患者予以关注、加强护理。

  • 标签: 手术部位感染 结直肠手术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椎体成形术后手椎体感染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脊髓外科收治的6例椎体成形术后手椎体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例,女4例;年龄64~81岁。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6~8分;神经功能评分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C级2例,E级4例。所有患者均行感染椎体次全切除联合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并给予相应的抗菌治疗。根据患者炎症指标、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表现等综合判断疗效。结果6例患者术后获12~42个月(平均20.4个月)随访,手术时间295~455 min(平均370.8 min),出血量760~2 250 mL(平均1 536.7 mL)。无出现硬膜撕裂、神经症状加重或死亡等严重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体温正常,手术切口愈合良好。复查炎症指标正常。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检查显示内固定物无移位,无螺钉松动和钉棒断裂,植骨区域骨性融合良好,原感染椎体无炎症信号。末次随访时患者背部疼痛VAS评分为2~4分。2例患者ASIA分级从C级改善至D级,4例患者维持E级;4例患者最终可独立正常行走,2例患者需助行器辅助行走。结论椎体成形术后手椎体感染会导致背部疼痛和神经功能障碍。采用椎体次全切除加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相应的抗菌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脊柱炎 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
  • 简介:摘要近些年来,由于人们在饮食方面与生活习性上得到了较大的转变,使得各种疾病在发病机率上也不断的上升,大大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当前,在普外科病房中,其患者大都运用外科手术切除治疗,而在手术部位中,切口感染情况在临床普外科病房术后中经常出现。而且手术部位在切口感染方面经常有较多的危害性存在,它不但带给患者别的痛苦,而且还极大了患者在住院的时间,使其在住院治疗与护理方面的费用逐渐增多;并且还会对一些术后需辅助治疗患者在治疗时间上造成影响,进而较大程度的影响到其预后,通过有关调查显示可知,如果手术部位出现切口感染情况,既会使患者在住院方面的时间延长,加大了其经济压力,而且还给医院的医疗质量以及整体信誉方面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虽然当前的卫生部在对围术期抗菌药物方面的应用口控制的更加严格,但还是有手术切口感染的情况存在,这主要是由于手术切口感染有很多的影响因素,因此,要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策,以及在术前进行护理措施预防,从而大大降低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的情况出现,促使患者术后康复,减轻其经济压力,提高其生活质量。据相关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手术部位感染属于术后常见手术并发症之一,在医院感染中位居第三位,占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病例约15%。为了降低患者术后手部位感染风险,探索更加科学的感染防控路径。笔者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了手术后手部位感染发生的原因及易感因素,并探究了相应的预防对策。

  • 标签: 普外科 手术感染 因素 预防措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通过对腹膜后神经鞘瘤一例的治疗,探究腹膜后肿瘤的特点、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鉴于其多属恶性,早期多无症状、发展快,预后不佳的特点,争取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从而提高临床治愈率。

  • 标签: 腹膜 后神经 鞘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腹腔镜下腹膜透析(腹透)置管、经皮穿刺置管和常规手术置管3种手术方式在腹透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5月3日至2020年2月14日宁波市镇海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7例终末期肾脏病行腹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患者意愿分为腹腔镜下置管组(23例)、经皮穿刺置管组(29例)和常规手术置管组(35例)。比较3组患者一般资料、围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近期并发症(腹腔出血、腹直肌出血、切口疼痛、渗漏、导管移位、腹膜炎)和远期并发症(导管移位、腹膜炎、疝气、胸腹瘘、腹透管阻塞)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与常规手术置管组比较,腹腔镜下置管组和经皮穿刺置管组手术时间均明显缩短(min:32.5±12.3、28.9±11.8比61.3±15.4,均P<0.05),术后腹腔镜下置管组和经皮穿刺置管组住院时间均有缩短趋势(d:9.8±3.4、9.2±2.6比10.7±3.2),但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下置管组和经皮穿刺置管组近期并发症中腹腔出血、腹直肌出血、切口疼痛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手术置管组〔腹腔出血发生率:4.3%(1/23)、3.4%(1/29)比22.9%(8/35),腹直肌出血发生率:4.3%(1/23)、3.4%(1/29)比22.9%(8/35),切口疼痛发生率:8.7%(2/23)、10.3%(3/29)比42.9%(15/35),均P<0.01〕,而腹腔镜下置管组与经皮穿刺置管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下置管组导管移位发生率均较经皮穿刺置管组和常规手术置管组明显降低〔4.3%(1/23)比27.6%(8/29)、31.4%(11/35),均P<0.05〕。远期并发症中腹腔镜下置管组导管移位发生率较经皮穿刺置管组和常规手术置管组明显降低〔4.3%(1/23)比24.1%(7/29)、31.4%(11/35),均P<0.05〕,但常规手术置管组与经皮穿刺置管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下置管组疝气发生率明显高于经皮穿刺置管组和常规手术置管组〔21.7%(5/23)比3.4%(1/29)、2.8%(1/35),均P<0.05〕,且均为脐疝;但常规手术置管组与经皮穿刺置管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较于传统的常规手术置管方法,经皮穿刺置管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等优势,但仍无法降低导管移位的发生率;腹腔镜下腹透置管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导管移位率低等优势,却增加了脐疝发生的风险。

  • 标签: 腹膜透析 腹腔镜 腹膜透析置管 经皮穿刺
  • 简介:创伤性腹膜后血肿是严重腹部外伤后常见的并发症,血肿内常伴有腹内脏器和大血管的损伤,病情急,发展快。病死率高。术中是否切开血肿探查,不易把握,常有争议,是临床手术中限时需解决而又棘手的问题。我院对35例创伤性腹膜后血肿的病人进行手术处理,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创伤性腹膜后血肿 腹部外伤 并发症 手术治疗 临床研究 病例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腹膜后腹腔镜手术治疗35例肾囊肿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肾囊肿患者35例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腹膜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本次纳入研究的35例患者中手术成功者33例,平均术中出血量(80.24±4.29)ml,平均住院时间(7.25±0.24)d,中转开放手术者2例,术后随访仅1例患者复发。结论行腹膜后腹腔镜手术的肾囊肿患者围术期开展心理护理、卧位指导、引流管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饮食指导、睡眠质量护理等措施,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 标签: 腹膜后腹腔镜手术 肾囊肿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开腹腹膜前间隙手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方法选取2005年9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腹股沟疝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腹腹膜前间隙手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手指标变化情况、病情复发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疼痛分数(2.12±0.45分))低于对照组(4.89±1.02分),术后住院时间(2.78±0.68d)短于对照组(6.89±1.35d),2周内恢复正常非限制性活动患者多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费用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病情复发率、尿潴留、血清肿、神经感觉异常、切口及阴囊血肿以及切口感染并发症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开腹腹膜前间隙手术治疗腹股沟疝患者,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安全有效。

  • 标签: 经腹腹膜前补片植入术 腹股沟疝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病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接受腹膜透析置管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于2011年8月份至2012年8月份收治的16例肝病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接受腹膜透析置管术。观察在围手术期进行护理干预,评价其应用效果。结果16例手术均成功,腹膜透析管良好放置,平均手术用时为48分钟。在精心护理下,无一例出现显著并发症,术后十天内患者全部出院,收到了积极的预后效果。结论针对肝病合并慢性肾衰竭患者,在进行腹膜透析置管术时,提供全面的围手术期护理,可以巩固治疗效果,降低出现并发症的风险,有着积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肝病合并慢性肾衰竭 腹膜透析置管术 围手术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腹膜后肿瘤患者手术麻醉治疗的策略及效果。方法:腹膜后肿瘤患者取样43例,给予其复合麻醉治疗,行回顾性分析,对比治疗前后生存质量、疼痛度、满意度情况。结果:手术麻醉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满意度分值明显升高,VAS评分由(6.61±1.42)分降至(3.05±1.31)分,疼痛度减轻,P<0.05。结论:复合麻醉治疗不仅可切实提升腹膜后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和满意度,还可减轻其疼痛度,值得推广。

  • 标签: 效果分析 麻醉治疗 腹膜后肿瘤患者 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对患者做全面的护理评估,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和心理护理工作;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加强重症监护;加强腹腔引流管及疼痛的护理;注意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做好出院康复指导。结果成功治愈出院。结论加强腹膜后脂肪肉瘤切除围术期的护理技术,可提高手术成功率、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腹膜后脂肪肉瘤 围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8例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组,对照组应用常规保守治疗,治疗组应用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白细胞水平要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有效率是96.55%,对照组临床有效率是75.86%,治疗组要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化脓性腹膜炎运用手术治疗能够获得显著临床疗效,且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手术治疗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