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腹膜代阴道术的手术配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腹腔镜下腹膜代阴道术的手术配合

刘冬

刘冬(江苏省徐州市妇幼保健院手术室221009)

【摘要】总结了12例腹腔镜下腹膜代阴道术的护理配合。术前随访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手术间及各种器械的准备工作;术中熟悉手术相关步骤,密切配合麻醉医师、手术医师。回访3月至半年,12例患者手术均成功。

【关键词】腹腔镜腹膜代阴道成形术手术配合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7-0282-02

腹腔镜下腹膜代阴道成形术(罗湖术式),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康复快的优点,术后阴道外观与功能等同正常女性外生殖器及阴道,值得推广[1]。我院于2008年10月~2011年12月开展腹腔镜下腹膜代阴道术12例,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手术配合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2例患者,年龄20~26岁,平均年龄24岁;4例未婚,8例已婚。就诊主诉“无月经来潮”;经检查后诊断先天性阴道缺失伴子宫缺如9例;先天性无阴道始基子宫3例;无子宫无阴道左附件左肾缺如1例。12例患者染色体检测均为46,XX,性激素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

1.2手术方法

硬麻+腰麻下患者膀胱截石位,手术分为腹部组及会阴组进行。常规消毒铺巾,腹部组选脐孔上缘横切口1cm,穿刺置入腹腔镜气腹针,充入CO2气体,压力10到12mmhg形成气腹,在双髂前上棘内侧5CM,左右各0.5CM开口,穿刺置入手术器械,探查腹盆腔。会阴组,外阴消毒,在尿道直肠之间注射1:1000000付肾素,形成液压分离,在处女膜处做“X”形切口,在尿道直肠之间锐性力加钝性分离形成能容三指的穴道;送盆底腹膜经腔镜下用导杆下推盆底腹膜,并切开前后腹膜,用4号丝线缝合做牵引,向四周分离盆底腹膜,扩大腹膜切口,出口容4指,将盆底腹膜边缘形成外阴口切缘相似间断缝合,探阴道容三指,置入自制模具,用双4号丝线将双侧小阴唇相对缝合,置入导尿管,保留导尿。腔镜下用7号丝线连续缝合,关闭盆底腹膜,两侧用7号丝线荷包缝合形成阴道、侧穹窿和阴道顶端。查无活动性出血,放出腹腔气体,拔除手术器械,各穿刺处4号丝线外缝合。

2.护理

2.1术前访视

针对本组疾病的特殊性,护士需要做好人性化的术前访视,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患者因生理缺陷,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有自卑羞怯、担忧抑郁心理,又因担心手术成败及对日后生活、婚姻的影响而产生焦虑、恐惧心理[2]。手术前一天访视患者,让患者了解手术的目的、方法、腔镜手术的优点,术前准备的要点;护士术前访视要主动与患者沟通,做好心理疏导,使之有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同时做好保护性医疗尊重患者的隐私权。

2.2手术间及用物准备

手术在层流洁净手术间进行,控制参观人员及工作人员的出入;室温保持在22~25℃,湿度40%~60%。准备好腹腔镜器械,阴式器械,光源,气腹机,腹腔镜冲洗系统,高频电刀,一次性双腔导尿管,碘仿纱条。并检查各仪器性能是否正常。

2.3巡回护士配合

患者入室后热情接待,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印发的《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制作的安全核查表进行身份核对,联合手术医生、麻醉医师、手术护士等多岗位参与核查,确保查对安全;妥善安置患者于手术床上,再次做好心理护理;配合麻醉医生给病人摆好麻醉体位,麻醉生效后,协助患者取截石位,减少患者身体暴露,保护患者隐私。术中认真观察患者情况,正确使用电刀,负极板贴于患者小腿肌肉丰满处,也避免消毒液弄湿负极板造成皮肤表面烫伤。及时补充术中用物准确、调整电凝输出功率,密切观察二氧化碳气腹压力,确保设备正常运行。与手术护士共同清点手术物品。

2.4手术护士配合

根据患者情况、手术方式,打开相应的手术包及术中各种特殊手术器械、用物,与巡回护士共同清点手术物品。协助手术医生消毒、铺巾、固定腹腔镜器材,调节镜头焦距;准备两个无菌台,严格分开腹组和会阴组的器械;根据手术的进展及时提供手术所需。

3.结果

12例患者术后回访3月至半年(1例术后10天因阴道感染,二次入院治愈),人工阴道表皮化,表面光滑柔软红润。患者情绪乐观,已婚者性生活满意。

4.小结

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愈合快,临床效果好,腹腔镜下腹膜代阴道成形术是先天性无阴道患者的理想手术方式[1]。护士术前详细了解手术方式及主要手术步骤、准备好特殊手术用物。针对这类疾病的特殊性,巡回护士做好人性化的术前访视,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术中密切观察手术进展,主动配合、密切观察病情,并及时做好处理,配合麻醉医师、手术医师共同协作完成手术,可为此类疾病患者手术成功提供护理经验。

参考文献

[1]李洪国,李桂林,彭风云.腹腔镜与开腹腹膜阴道成形术的比较.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10):1599

[2]瑶洁,何仲.阴道成形术的护理现状[J].护理研究,2004,18(9):1602-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