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econdaryhyperparathyroidism,SHPT)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发展至中晚期常见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病机制主要是CKD进展导致肾脏产生1,25(OH)2D3分泌不足,导致低钙、高磷刺激甲状旁腺增生,导致血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hormone,PTH)增高,SHPT患者不仅表现为钙磷代谢紊乱、转移性钙化,还会导致骨骼、关节疼痛、骨骼畸形(如退缩人综合征)。

  • 标签: 甲状旁腺切除术 低钙血症 肾脏病患者 PARATHYROID 转移性钙化 钙磷代谢紊乱
  • 简介:腹膜透析(poritonealdialysisPD)因操作简便,无需特殊设备,适用于临床治疗急、慢性肾衰竭及中毒患者,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应用,成为肾脏替代治疗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PD病人数量增加,相关并发症屡有报道,我院开展PD十余年来,治疗病人逾300人,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

  • 标签: 透析导管漂移 PD 心功能不全 腹膜透析 并发症 处理
  • 简介:患者,男,29岁,主诉尿痛,行B超发现射精管囊肿2d收入院。患者排尿轻度疼痛伴排尿费力,无尿频、尿急,无射精痛、射精困难。入院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心肺腹(-),外生殖器无畸形,肛诊示前列腺大小正常,右侧叶近前列腺底部可及一肿物,约1.5cm×2cm×2cm,表面光滑,可及波动感,无压痛。B超示右侧射精管走行区可见3.4cm×2.1cm无回声区,考虑右射精管囊肿;CT示前列腺区囊性病变;

  • 标签: 射精管囊肿 手术治疗
  • 简介:冬虫夏草具有降低蛋白尿、保护肾功能、延缓肾脏病发展作用早已被临床所证实,但其详细作用机理尚不清楚,我们近年来选用人工培养虫草丝菌治疗慢性肾衰竭96例,取得良好效果,现就其作用机制探讨如下.

  • 标签: 慢性肾脏疾病 虫草菌丝 人工培养 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姜黄素高糖腹膜透析液作用下人腹膜间皮细胞(humanperitonealmesothelialcells,HPMCs)增殖及促纤维化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影响。方法:原代培养HPMCs,随机分组为,正常对照组、不同浓度高糖腹膜透析液(PDF)PDF(1.5%、2.5%、4.25%)组4.25%PDF+不同浓度姜黄素(20、40、80μmol/L)组,采用CCK-8、realtimeRT-PCR及ELISA法测定姜黄素高糖PDF作用下HPMCs增殖及其分泌TGF-β1、CTGF影响。结果:高糖能显著抑制HPMCs增殖,上调HPMC[HPMCs]s表达致纤维化细胞生长因TGF-β1及CTGF。不同剂量姜黄素可不同程度抑制高糖PDF引起上述改变。结论:姜黄素可能通过逆转高糖PDFHPMCs增殖抑制作用,下调致纤维化因子TGF-β1及CTGF表达,进而修复高糖PDF所致HPMCs损伤,延缓腹膜纤维化。

  • 标签: 姜黄素 腹膜间皮细胞 细胞增殖 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
  • 简介:目的探讨经尿道等离子剜除术治疗巨大良性前列腺增生疗效。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科收治65例巨大前列腺增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剜除术(33例)经尿道等离子体前列腺电切术(32例)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与经尿道等离子体前列腺电切术组相比,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剜除术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中冲洗液量术后血红蛋白水平下降值亦明显低于经尿道等离子体前列腺电切术组(P〈0.05);术后复查,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剜除术组最大尿流率明显高于经尿道等离子体前列腺电切术组(P〈0.05),残余尿量明显低于经尿道等离子体前列腺电切术组(P〈0.05)。结论对于巨大前列腺增生,与经尿道等离子体前列腺电切术比较,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剜除术优势更明显,能更完全地切除腺体,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前列腺增生 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剜除术 经尿道等离子体前列腺电切术
  • 简介:目的:通过由兔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导致氧化应激体系中变化,研究中药川芎嗪IRI干预下作用机制。方法:建立持续性阻断兔双侧肾动脉血流1h,再灌注5h肾IRI动物模型。日本大耳兔30只,随机分成3组(n=10):假手术组(sham,S组),缺血/再灌注组(ischemia-reperfusion,IR组),川芎嗪干预缺血/再灌注组(ligustrazine+ischemia-reperfusion,LZ组)。于缺血前、缺血1h、再灌注1h、3h5h依次经颈总动脉抽血用以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黄嘌呤氧化酶(XO)活力以及丙二醛(MDA)含量。在实验结束后取兔肾组织依次检测SOD、XO活力以及MDA含量,并其进行电镜观察。结果:与IR组相比,LZ组血浆中和肾组织XO活力MDA含量明显降低,SOD活力增高(均P〈0.01)。LZ组肾组织细胞超微结构异常改变较IR组显著减轻。结论:川芎嗪能够使氧自由基水平降低,氧化应激损伤减轻,具有保护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

  • 标签: 川芎嗪 缺血/再灌注损伤 氧化应激
  • 简介:目的探讨二次电切高危非肌层浸润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进展作用。方法高危非肌层浸润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150例,在首次经尿道电切术后6周进行第二次经尿道电切78例(二次电切组),同期未行再次电切而常规治疗随访72例(常规随访组),比较2组患者肿瘤复发进展情况。结果二次电切78例患者中,发现残存肿瘤者17例(21.8%),其中残存肌层浸润肿瘤者6例(7.7%)。随访12~54个月(中位时间33个月),二次电切组肿瘤复发率进展率分别为37.5%(27例)18.1%(13例),未行二次电切组则分别为66.7%(48例)20.8%(15例)。二次电切组肿瘤复发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进展为肌层浸润肿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电切术后半年内两组患者肿瘤复发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首次术后半年后,两组患者肿瘤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危非肌层浸润膀胱癌在首次电切术后进行二次电切可降低肿瘤复发率,但不能减少肿瘤进展风险。

  • 标签: 膀胱肿瘤 二次电切 复发率
  • 简介:腹膜透析(PD)作为终末期肾衰竭有效替代治疗方法,已经经历了60余年发展,在临床上被越来越多患者所接受,然而由于PD液生物不相容性,反复腹膜感染,透析处方不规范等因素导致腹膜纤维化、超滤失败,仍是患者退出主要原因。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尝试用各种方法干预腹膜纤维化,其中中药干预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研究较多主要为益气活血类药物,

  • 标签: 腹膜纤维化 透析相关性 常用中药 防治 终末期肾衰竭 生物不相容性
  • 简介:目的探讨肝炎病毒阳性受者肾移植术后临床处理对策。方法本组33例,其中18例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14例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1例同时感染HBVHCV;移植术前肝炎病毒DNA或RNA阴性;术后定期检测患者肝功能,若肝功能异常及时应用护肝药物,同时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或种类,HBV—DNA阳性者口服拉咪呋啶。结果术后随访3—24个月,16例(16/33,48.48%)患者于术后2周-2月内出现程度不等肝功能异常,除3例(3/33,9.09%)HBV-DNA(或)HCV—RNA阳性,其余均呈阴性,经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或种类,并给予护肝治疗,1例(1/16,6.25%)术后HCV—RNA阳性患者肝功能好转但未恢复正常,其余15例(15/16,93.75%)均恢复正常。结论肝炎病毒阳性受者,术后应进行严格随访,出现肝功能异常时,应正确区分系药物性肝损害还是病毒性肝损害,及时采取相应处理,并给予护肝治疗。

  • 标签: 肾移植 肝炎病毒 感染
  • 简介: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发展过程中ZO-1表达变化及其与足细胞数目的关系,以及贝那普利干预作用。方法:建立STZ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给予贝那普利进行干预,应用免疫组化及RT—PCR方法观察在糖尿病肾病发展过程中ZO-1蛋白及mRNA表达变化,以及应用WT-1来标记足细胞核,观察足细胞数目的变化。结果:8周时,糖尿病组ZO-1染色强度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12周时变化更为明显(P〈0.01),足细胞数目在两个时间点较正常组均明显减少。8周时贝那普利干预组ZO-1表达较糖尿病组明显增加(P〈0.05),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12周时贝那普利干预组ZO-1表达较糖尿病组增加,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贝那普利干预组足细胞数目在两个时间点均较糖尿病组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细胞数目与ZO-1表达呈正相关(r=0.923,P〈0.01),而与尿蛋白呈负相关(r=-0.9508,P〈0.01)。结论:ZO-1在糖尿病肾病发展过程中表达减低,并与足细胞数目兰正相关,ZO-1表达减低与足细胞数目减少、尿蛋白发生密切相关。贝那普利能改善ZO-1表达,减少尿蛋白从而起到肾保护作用

  • 标签: ZO-1 足细胞数目 贝那普利 相关性
  • 简介:"一个人努力是加法效应,集体努力是乘法效应"。如何充分调动团队里每个人积极性,用其长处,是学科发展关键。回顾我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简称北医三院)泌尿外科工作这16年,我科从一个医院弱势学科发展成为国家级重点专科,在于领导者在公心大于私心状况下制定合理规则,用规则管人;在临床上不断开展普及世界级手术;不断学习欧美顶级医院先进理念技术.

  • 标签: 管理 学科 领导者 专业组 国家重点专科
  • 简介:患者,男性,40岁,农民.因反复尿频、尿痛、排尿困难30余年,左上腹包块4个月入院.30年前出现尿频、尿痛、排尿困难,后反复发作,未作进一步诊治.4个月前感腹胀,左上腹扪及包块,并逐渐增大.体检:左上腹膨隆,双肾区饱满,均可扪及肾脏,无叩痛,下腹正中可扪及13cm×11cm大小包块,质硬,不活动,无压痛.KUB+IVP示膀胱巨大结石,双肾不显影.B超示膀胱结石,双肾积水.CT显示双肾重度积水,膀胱结石.血肌酐390.8μmol/L,尿素氮15mmol/L.尿常规: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于2003年3月7日在连续硬膜外麻下行膀胱切开取石术,双肾双J管引流术,取出10cm×9cm×5cm大小结石一枚,重520g,双输尿管置J管引流后腹部包块消失.术后9d拨出导尿管,排尿正常出院.术后3个月拨出双J管,复查血肌酐210μmol/L,尿素氮11.5mmol/L.随访半年患者无异常.

  • 标签: 膀胱巨大结石 尿痛 包块 肾重度积水 尿频 排尿困难
  • 简介:RaufS等人利用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技术进行了有关枸橼酸西地那非(万艾可)与DNA之间相互作用一项研究[BiosensBioelectron,2007,22(11):2471-2477]。该研究采用DNA修饰玻璃样炭电极以及恒流电位测定法微脉冲伏安法加以测定。通过测定不同电位时枸橼酸西地那非(万艾可)与DNA相互作用来阐明二者结合机制,以鸟嘌呤氧化峰面积或蜂曲线下降程度作为0.2M乙酰缓冲(pH5)体系中二者相互作用程度指示。所得恒流电位测定法微脉冲伏安法结合常数(K)分别为(2.01±0.05)×10^5(1.97±0.01)×10^5M^-1。

  • 标签: DNA修饰 传感器技术 相互作用 万艾可 电化学 生物
  • 简介:目的观察低蛋白饮食加α酮酸制剂是否具有延缓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肾功能减退、改善酸中毒疗效。方法观察未行透析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26例,采用低蛋白饮食加α酮酸制剂平均28个月后,患者肾功能、血常规、电解质、肝功能以及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改变。结果治疗后患者血常规、电解质、肝功能无明显改变,血肌酐值虽然较治疗前上升但无统计学意义,而血碳酸氢盐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结论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长期采用低蛋白饮食加α酮酸制剂具有保护残余肾功能作用,可减慢肾功能恶化速度,部分纠正酸中毒。

  • 标签: 低蛋白饮食 Α酮酸 治疗 慢性肾功能不全
  • 简介:目的探讨会阴部巨大良性间叶瘤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阴囊、阴茎渐进性肿大并不能性交患者2例,经B超、CTSPECT检查提示阴囊、阴茎肿大待诊(性质待查),行肿块切除术,完整切除肿块送病检。结果病理报告:表皮厚度大致正常,真皮层显著增厚,胶原纤维增生伴玻璃样变,其内平滑肌、脂肪、神经组织均有纤维化玻璃样变,有散在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多核巨细胞反应,血管周围炎症细胞灶状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免疫组化:CD34(+),CD68(+),SMA(+),Vimentin(+),S-100(+)。病理诊断为良性间叶瘤伴炎性肉芽肿。术后随访1年半6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且都能满意完成性交。结论阴囊、阴茎巨大良性间叶瘤是少见皮肤软组织良性肿瘤,确诊需依靠病理学检查,彻底手术切除肿瘤为首选治疗方案,且预后良好,复发率较低。

  • 标签: 间叶瘤 会阴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在肾小球系膜区炎症、增殖过程中作用及己酮可可碱保护效应.方法:采用体外肾小球系膜细胞与巨噬细胞共同培养方法,观察抗ICAM-1MAb巨噬细胞促进系膜细胞增殖影响及己酮可可碱保护效应.结果:抗ICAM-1MAb巨噬细胞促进系膜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呈刘量依赖性;己酮可可碱可抑制TNF-α诱导系膜细胞与巨噬细胞粘附.结论:ICAM-1参与、影响肾小球系膜区炎症、增殖过程,己酮可可碱在肾脏疾病防治中可能有一定意义.

  • 标签: 粘附分子 肾小球系膜细胞 巨噬细胞 己酮可可碱 肾小球系膜区炎症 细胞增殖
  • 简介:1996年以来我们共收治有症状肾盂输尿管连接部(PUJ)梗阻患者66例,其中9例发现PUJ处有异位血管压迫,7例单纯行异位血管松解、离断术,结果6例术后再次梗阻。6例中4例接受Anderson—Hgnes成形术,获得成功12例行肾切除术。复习国内外文献,我们认为先天性肾积水主要是PUJ处肌层破坏、

  • 标签: 异位 治疗 血管 肾积水 梗阻 再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