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多抗甲素(PolyactinA,PAA)是α-溶血性链球菌(alpha-hemolyticstre-ptococci)33#菌株经深层培养,提取精制所得α-甘露聚糖肽物质,是我国新近开发一种抗生素,具有直接抗肿瘤效应和刺激机体免疫反应作用。药理实验表明在体内外小鼠S-180,艾氏腹水瘤等肿瘤均有抑制作用。临床上配合放疗、化疗用于肺癌、

  • 标签: 多抗甲素 抗肿瘤作用 机理研究 淋巴细胞增殖反应 抗肿瘤效应 抑制作用
  • 简介:酸枣仁具有镇静安眠功效,其主要有效药理成分是枣仁皂苷黄酮,其以增加慢波睡眠为主,并学习记忆无明显干扰作用.近年研究还表明酸枣仁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有明显调节作用.

  • 标签: 酸枣仁 化学成分 药理
  • 简介: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由于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组织渗透性好特点。而成为临床上应用最广泛抗菌药物之一,但有关它们毒副反应报道也逐渐增多。我们根据药物毒理学研究指导原则其CNS毒副反应进行了研究,发现:1全身给药:1.1给小龄组大鼠iv诺氟沙星(NFLX),5.3mg/100g,癫痫样放电发生率分别为100%,87.5%62.5%,癫痫样放电持续时间有明显差异;10mg/kg组动物有行为等改变而另二个

  • 标签: 氟喹诺酮类 抗菌药物 毒副作用 分析研究方法 癫痫样放电 毒副反应
  • 简介:<正>前期工作表明,记录家兔心内外膜单相动作电位(MonophasicActionPotential.MAP)时引起有显著意义血压降低(Bpd)中心静脉压升高。本工作目的在于探讨记录MAP时Bpd机理。实验用健康两性、体重2.1±0.3kg家兔12只。同一动物经下列步骤进行实验:1.

  • 标签: 单相动作电位 家兔 心外膜 前期工作 记录 血压降低
  • 简介:新抗生素多抗甲素免疫功能有明显促进作用,其作用机理包括促进白细胞介素2(IL-2)分泌及反应性。最近我们又发现多抗甲素在体外体内均能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IL-1)。本文进一步针讨多抗甲素在体外人外周血单核

  • 标签: 多抗甲素 IL-1 巨噬细胞分泌 小鼠腹腔 白细胞介素 免疫功能
  • 简介:果糖二磷酸钠镁(Sodiummagnesiumfructosediphosphata)系1.6-二磷酸果糖镁盐产品,其药理作用具有镁离子(Mg2+)作用特点,又具有1,6-二磷酸果糖药效.因此,现将其一般药理及心血管研究简报如下.

  • 标签: 果糖二磷酸钠镁盐 药理作用 心血管疾病 神经系统
  • 简介:1986年Muny等发现当反复短暂缺血再灌注之后心脏缺血状态产生适应,这种适应可以使心肌在后续持续性缺血中得到保护,保护效应有能量消耗降低和在缺血过程中细胞损伤状况延迟,由此他们提出了“缺血预处理”这一概念,此概念提出纠正了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反复短暂心肌缺血会造成累积性损伤,最终导致心肌梗塞观点,从此缺血心肌保护及其机理探讨开始了崭新的一页。

  • 标签: 心脏缺血 缺血心肌 缺血预处理 细胞损伤 再灌注 心肌缺血
  • 简介:β—内酰胺抗生素由于其耐药株可产生β—内酰胺酶破坏其β—内酰胺环而失去抗菌作用。过去β—内酰胺抗生素研究是通过改变其化学结构以阻碍细菌产生降解,从而达到提高抗菌活性作用,目前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抑制β—内酰胺酶是一条重要途径。

  • 标签: 内酰胺酶 酶抑制剂 抗菌作用 头孢哌酮 抗菌活性 头孢唑啉
  • 简介:用微生物回复突变试验、体外培养人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小鼠骨髓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三种方法,研究N′—乙酰靛玉红致突变作用。结果发现无论加入或不加入肝微粒体酶活化,0.025~250μg/片及0.25~2500μg/皿剂量N′—乙酰靛玉红,鼠伤寒沙门氏菌组氨酸缺陷型菌株均无致基因突变性;25~75μg/mlN′—乙酰靛玉红均不能诱发体外培养人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1250~5000mg/kgN′—乙酰靛玉红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亦无致畸变作用

  • 标签: N′乙酰靛玉红 致突变作用
  • 简介:经绝期前女性与同年龄男性及经绝期后女性相比,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后两者.而经绝期后女性与同年龄男性相比,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则无显著差异.大量群体研究发现,绝经女性接受激素替代治疗(hormonereplacementtherapy,HRT)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下降,甚至有研究报告下降幅度高达50%,雌激素被认为在其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动物人体实验已证实雌激素确实具有有益心血管保护作用,这些作用包括血管组织直接作用全身性作用,雌激素与特异性受体(ER)结合是雌激素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重要环节之一.本文简要就ER基因定位、结构、分布及所介导雌激素心血管保护作用进行综述.

  • 标签: 雌激素受体 心血管 保护保护
  • 简介:目的:研究小青龙加减方平喘作用作用机理;方法:通过豚鼠药物引喘、豚鼠体外气管容积法、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DNCB所致小鼠DTH反应、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影响、角叉菜胶致足跖肿胀影响、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影响、小鼠棉球肉芽肿影响、致敏小鼠中脑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影响、肥大细胞影响、小鼠炎症组织炎症介质、丙二醛及肝组织LPO含量影响实验,研究小青龙加减方平喘、抗过敏、抗炎及平喘作用机理重要参数;

  • 标签: 小青龙加减方 药理作用 炎症介质 超敏反应
  • 简介:<正>本文通过结扎12支家兔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实验性心肌梗塞模型,使用接触电极引导心外膜单相动作电位同步记录体表心电图,并以微机实时分析。结扎LAD后,缺血区很快出现MAP减小,Vmax降低,负相波出现,平台期后段抬高,但MAPD不同程度延长,非缺血区MAP则无改变。实验发现,MAP改变早于ECG改变;

  • 标签: 缺血区 心肌单相动作电位 急性心肌梗塞 冠状动脉前降支 同步记录 体表心电图
  • 简介:目的:探讨EEG脑干损伤性昏迷诊断预后价值。方法:1987-1998年间,我们收集54例脑干损伤性昏迷病人,并进行了16只不同平面脑干实验性损伤家犬脑电图动态观察,分析。结果:初步获得具有诊断判断预后价值特征性变化,结论:动态2脑电图观察昏迷病人及脑干损伤病人诊断预后有参考价值。

  • 标签: 脑电图 脑干损伤 诊断 预后 EEG
  • 简介:目的:观察麻醉手术对家兔血浆水杨酸钠半衰期影响。方法:将动物分为:非手术组(时照组)手术组(全身麻醉组与局部麻醉组)。经耳缘静脉注射10%水杨酸钠溶液(1.5ml·kg^-1)10min40min后,分别采取各组动脉血液和静脉血液,用721-1分光光度仪测量血浆水杨酸光密度值,计算其半衰期。结果:手术组半衰期比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t=3.56);全身麻醉组半衰期比局部麻醉组明显延长(P〈0.05,t=2.3);全身麻醉组或局部麻醉组动、静脉血液半衰期相比无差异。结论:麻醉手术能延长家免血浆水杨酸钠半衰期,而动、静脉血液间无差异。

  • 标签: 水杨酸钠 半衰期 手术 麻醉
  • 简介:目的:观察保留去除大鼠肾神经后,肾缺血再灌注性肾损伤过程中室旁核电活动变化,了解肾神经在缺血再灌注性肾损伤时室旁核电活动变化中作用。方法:20只SD大鼠(250±30g)随机分为二组(n=10):①神经组:分离出左侧肾神经,夹闭肾动脉缺血30min,再灌注30min。②去肾神经组:分离并剪断左侧肾神经,夹闭肾动脉缺血30min,再灌注30min。参照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GeorgePaxinos,CharlesWatson),用微电极全程记录各组肾缺血30min,再灌注30min室旁核放电活动。结果:保留肾神经组大鼠缺血再灌注瞬间室旁核电活动明显减少(P〈0.05)。随着缺血再灌注时间延长,室旁核放电活动逐渐增强(P〈0.05)。去肾神经组大鼠缺血再灌注瞬间时室旁核放电未出现快速性变化。在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室旁核放电进行性增加,与保留肾神经组比较,去神经组缺血再灌注期间各观察时间点室旁核放电均显著性增强(P〈0.05)。结论:急性肾缺血再灌注可引起室旁核放电活动增强;肾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室旁核放电活动快速性变化与肾神经有关;肾神经具有抑制肾缺血再灌注时室旁核紧张性作用

  • 标签: 肾脏 缺血 缺血-再灌注 肾神经 室旁核
  • 简介:目的:观察肝欣舒口服液解痉镇痛作用。方法:采用大鼠离体子宫平滑肌实验观察解痉作用;采用小鼠热板法、扭体反应实验检测镇痛作用。结果:肝欣舒口服液能拮抗缩宫素所致子宫平滑肌痉挛,提高小鼠痛阈值,减少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次数。结论:肝欣舒口服液具有明显解痉镇痛作用

  • 标签: 肝欣舒口服液 平滑肌痉挛 热板法 扭体
  • 简介:<正>转移是恶性肿瘤最重要生物学特征之一,尽管肿瘤化疗、放疗手术治疗等比过去有很大进展,但大多数肿瘤病人仍由于肿瘤细胞血行转移影响了治疗效果,最终死于肿瘤转移。因此抗肿瘤转移药物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认为肿瘤转移与血凝关系密切,机体高凝血状常有利于肿瘤转移,因此可设想能对抗血凝过程

  • 标签: 抗肿瘤转移 转移作用 生物学特征 恶性肿瘤 手术治疗 血凝过程
  • 简介:目的:讨论分析蛙神经干动作电位,为电生理实验课教学提供一些创新思路。方法:制备蛙坐骨神经标本,在原有教学实验设计基础上,就记录距离。麻药阻滞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波形、幅度、潜伏期及时程影响,传导速度计算方法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结果:增大两记录电极距离,在一定范围内第一相峰值逐渐升高,持续时间延长,第二相峰值逐渐减小,电位持续时间逐渐延长,记录两点间滴加麻药,动作电位波形第一相峰值逐步加大,第二相逐渐变小,直至消失形成单相动作电位;利用顶点所测速度与起点法测量值不相等。结论:讨论分析该实验结果能更好地使学生理解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原理,牢固掌握基本电生理知识。

  • 标签: 神经干 复合动作 电位 电生理
  • 简介:目的:探讨动态脑电监测(AEEG)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9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HIE病例51例,均行AEEG监测,分析其临床特征并做近期随访研究。结果:HIE患儿EEG异常率为72.5名。轻度、中度、重度HIE患儿EEG异常率分别为40%、83.9%、100名,中度及重度HIE与轻度HIEL比较,EEG异常率有极显著性差异。EEG异常程度越重,患儿不良预后(死亡或遗留后遗症)发生率越高。结论:AEEG能正确反映HIE患儿脑功能状态,可作为HIE分度及脑损伤一个重要监测指标,对于HIE诊断及预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AEEG尤其适用于NICU中不宜搬动危重患儿,可降低临床风险。

  • 标签: 新生儿 缺氧缺血性脑病 动态脑电监测 诊断 预后
  • 简介:目的:分析45例腓总神经不全损伤患者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时程,探讨其与周围神经损伤程度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就诊于我院45例不同程度腓总神经不全损伤患者,根据患者胫前肌肌力级别将45例患者分为三组(n=15):胫前肌肌力4-5级(P1组)、胫前肌肌力2-3级(P2组)、胫前肌肌力1级(P3组).应用肌电诱发电位仪记录45例患者CMAP波形,测量CMAP波幅与时程.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秩和检验,分析各组间CMAP波幅与时程差别.结果:(1)P1组、P2组P3组腓总神经-胫前肌CMAP平均波幅分别为7.1±0.2mv、3.3±0.3mv0.5±0.1mv;P2组、P3组与P1组相比,波幅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3组与P2组相比,波幅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2)P1组、P2组P3组腓总神经-胫前肌CMAP平均时程分别为11.4±0.4ms、16.9±0.6ms23.3±1.2ms;P2组、P3组与P1组相比,时程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3组与P2组相比,时程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CMAP波幅、时程有助于评价周围神经受损严重程度.(2)CMAP波幅降低提示有功能周围神经轴突数量减少,时程延长反映了周围神经脱髓鞘损害.

  • 标签: 腓总神经损伤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轴突 髓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