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陈璐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24
  • 出处:《护理前沿》2023年第13期
  • 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 200032
  •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对急危重症患者实施急救护理流程的实际效果。方法:在本次研究的具体实施中,抽取74例急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基本资料进行了简单探析,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将其分配为两组,即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7例,并在对照组中实施常规急诊护理,观察组中则实施急救护理流程,比较两组的急救效果。结果:据抢救情况看,观察组的心肺复苏时间(3.1±1.2)min,气管插管时间(3.5±1.1)min,抢救成功率91.89%,反观对照组分别为(6.1±1.1)min、(6.8±1.7)min、83.78%,其中观察组抢救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此同时,也对两组的护理满意度进行了评估比较,其中观察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危重症患者实施急救护理流程有助于提高急救效率和急救成功率,同时还可提高护理满意度。

  • 标签: 急危重症;急救护理流程;急救效率;满意度
  • 作者: 刘丽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8
  • 出处:《护理前沿》2023年第13期
  • 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 200032
  • 简介:目的:探讨将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应用在急诊危重症患者中的效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所选取的108例患者均为急诊危重症,采取奇偶数的方式进行分组,沿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与实施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观察组各54例患者,对两组实际应用效果展开比较。结果:经实验结果来看,观察组患者院前急救、分诊、转诊、抢救用时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与此同时抢救成功率显著提升,患者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对于急诊危重症患者而言,给予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不仅可以提高抢救时效性,更可促进抢救成功率的提升,相比常规护理患者满意度更高。

  • 标签: 急诊危重症;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的护理干预模式在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暨南大学附属顺德医院2018年1~6月进行院前急救的患者460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前急救护理干预模式;选取该院2019年1~6月进行院前急救的患者460例为观察组,采用基于MEWS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的急救效率及转归情况。结果观察组的院前救治时间、现场至医院时间、急诊抢救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院前急救医生满意度高于对照组,院内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EWS评分越高,患者的死亡率越高。结论院前急救护理中采用MEWS能够有效评估患者的病情,提高对疾病的预测能力。

  • 标签: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 护理干预 院前急救
  • 作者: 杨欣 张健 姜金霞 孙晓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21
  • 出处:《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1年第26期
  • 机构: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中医科,上海 200072 同济大学医学院,上海 200092,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金山分校专业办,上海 201599,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急诊科,上海 200072,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中医科,上海 200072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科学、实用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护理质量评价与监测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9月—2020年5月,基于Donabedian的"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理论模型,通过循证和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构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结果2轮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3.33%、86.67%;专家权威系数(Cr)分别为0.94和0.95,肯德尔协调系数(W)为0.127~0.235(P<0.05)。最终构建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共包括3项一级指标,9项二级指标,21项三级指标。结论构建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该指标体系可用于规范临床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护理质量 敏感指标 构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救情境模拟演练配合竞赛活动在急救护理学课程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级护理学2个本科班级共计103名学生,根据学生所在班级,将其分为两组,护理一班为研究组,护理二班为常规组。常规组学生采取常规教学方法,研究组学生采取急救情境模拟演练配合竞赛活动。比较两组学生日常考试及学期末考试结果,同时比较两组学生在竞赛前后的岗位胜任力评分。结果研究组学生在急救流程、基础护理、安全护理、用药护理、监护护理、宣传指导、记录填写等日常考试内容中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同时,研究组学生在护理能力、操作技术、理论知识及急救技能等出科考试内容得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另外,竞赛前,研究组学生各项岗位胜任力评分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竞赛后,两组学生岗位胜任力均有所提高,且研究组学生在护理评估、护理操作技能、沟通能力、病例分析及健康教育等方面评分仍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优势进一步明显。结论在急救护理学课程中进行急救情境模拟演练配合竞赛活动,有益于提高学生对急救护理理论说及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同时能够促进其岗位胜任力的提高,进而通过提高其护理意识,促进其在参加工作后护理质量的提高。

  • 标签: 急救情境模拟演练 竞赛活动 急救护理学课程 综合护理能力 岗位胜任力
  • 作者: 彭亚楠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8
  • 出处:《护理前沿》2023年第13期
  • 机构: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江苏宿迁 223800
  • 简介:目的:探讨针对性的急救护理模式在小儿高热惊厥急诊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高热惊厥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参照组进行急诊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进行针对性急救护理模式,观察在开展护理后病情缓解时间、临床护理效果、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儿救治时间、退烧时间、精神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长明显比参照组短,即P<0.05。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儿总的护理效率与参照组无明显差异,即P>0.05。实验组患儿家长护理总满意率比参照组更高,即P<0.05。结论:在小儿高热惊厥护理中,开展针对性急救护理模式,对患儿高热、惊厥等症状,具有较为可观的改善效果,同时护理满意度较高,值得在长期的临床治疗中大力推广。

  • 标签: 小儿高热惊厥;针对性急救护理;退热;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救护理衔接绿色通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12月在菏泽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进行抢救治疗的1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接诊时间将其分为常规组及研究组常规组患者行常规急救护理,研究组患者行急救护理衔接绿色通道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急救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治疗期间并发症情况及救治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抢救时间及心肌再灌注时间分别为(1.53±0.81) min、(45.71±4.53) min及(58.06±5.87) min,均显著优于常规组,且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分别为(11.45±3.61) d及(52 846.51±642.31)元,显著优于常规组;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发生的并发症主要包括心力衰竭、靶血管血运重建及再发心肌梗死,研究组发生率为5.33%,显著优于常规组的14.67%,研究组患者治愈及好转率为94.67%,死亡率为5.33%,其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急救护理衔接绿色通道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缩短患者急救时间,提高其抢救效果,并能够显著降低治疗过程汇总发生的并发症情况,且该急救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改善其急救效果,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急救护理 绿色通道 急性心肌梗死 抢救效率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外科应用休克指数评估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对急救护理的指导意义。方法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52例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按照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休克指数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后再实施相应的急救护理措施。比较2组患者急诊时间、分诊时间、患者预后情况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急诊时间、分诊时间分别为(30.1 ± 3.7)、(2.7 ± 0.7)min,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9.6 ± 4.2)、(3.8 ± 0.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8.097、5.149,P<0.01);观察组痊愈率为73.1%(19/26)、有效率为15.4%(4/26),对照组分别为57.7%(15/26)、23.1%(6/26),观察组预后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2.969,P<0.01);观察组护理非常满意率为65.4%(17/26)、满意率为26.9%(7/26),对照组分别为30.8%(8/26)、53.8%(14/26),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2.493,P<0.05)。结论应用休克指数评估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再行相应护理措施可缩短急诊与分诊时间,提高急诊外科的整体护理效果。

  • 标签: 休克指数 严重创伤 失血性休克 急救护理
  • 作者: 余国全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8
  • 出处:《护理前沿》2023年第13期
  • 机构: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广东 江门529100
  • 简介:目的:研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急诊抢救护理对缩短救治时间的重要性。方法:研究对象为56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选自2019年09月至2020年09月,随机分为两组,各28例,将采取基础护理的患者纳入参照组,将采用急诊抢救护理的患者纳入试验组。记录两组救治时间、体温恢复时间,统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救治时间、体温恢复时均短于参照组;在不良事件发生率上,试验组(7.14%)低于参照组(21.43%),差异较大(P<0.05)。结论: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急诊抢救护理,可有效缩短救治时间,促进患者体温恢复,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推广。

  • 标签: 创伤失血性休克;急诊抢救护理;救治时间;不良事件
  • 简介:目的:观察对ACS患者予以程序化急救护理对急救成功率和急诊处理时间的影响。方法:观察对象选择于2019.1~2022.12就诊于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抢救室的ACS患者80例,随机方法分组观察,40例予以程序化急救护理者纳入研究组,40例予以常规急救护理者纳入对照组,对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和观察。结果:与对照组患者对比,研究组患者急救成功率明显较高,急救时间明显较短,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较低(P<0.05)。结论:对ACS患者予以程序化急救护理效果突出,建议推广。

  • 标签: ACS患者;程序化急救护理;急救成功率;急诊处理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时间目标管理联合外伤急救护理在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该院收治的重症颅脑外伤患者169例,将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采取常规管理及外伤急救护理的患者设为对照组(84例),将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实施时间目标管理模式配合外伤急救护理的患者设为研究组(85例)。比较两组患者急救结局、抢救费用、抢救时间、入院至CT检查时间差异,干预前后神经功能〔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差异,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院前死亡、院内死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存活率高于对照组,抢救费用、抢救时间、入院至CT检查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后,两组患者GCS各维度得分均较干预前上升,且研究组GCS量表E、M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V维度得分差异不显著;住院期间两组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肺部感染、高热发生率差异不显著,研究组患者电解质紊乱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时间目标管理模式配合外伤急救护理能提升重症颅脑外伤存活率,降低患者抢救费用、抢救时间、入院至CT检查时间,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时间目标管理 急救 护理 重症 颅脑外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救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山市中医院急诊收治的AMI并行急诊PCI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将2017年1~12月收治的此类患者45例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措施;将2018年1~12月收治的此类患者47例设为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就诊至球囊扩张时间(DTB)、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及患者满意度等。结果观察组患者DTB时间(77.18±19.59)min,对照组患者DTB时间(88.51±22.63)min,两组患者DTB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较对照组短(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满意度得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用于AMI患者急诊PCI救护中,有助于缩短患者DTB时间、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满意度。

  • 标签: 循证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根因分析法在急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8年1~12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急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80例患者采用随机抽样法分组研究,以2018年6月为被试分组时间节点,抽取该节点前的40例患者行常规护理。针对根因分析法得出的结论,积极制定改进措施,并抽取该节点后的40例患者行改进后的根因分析法护理,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尿酮体指数、酸中毒指数的改正时间与空腹血糖指数、护理有效率的差异。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尿酮体指数、酸中毒指数的改正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空腹血糖指数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因分析法应用于急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急救护理中,能有效缩短尿酮体指数和酸中毒指数的改正时间,控制患者的空腹血糖指数,提升护理有效率。

  • 标签: 根因分析法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急救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课结合闭环式模块化教学在急救护理学实践课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2018年3—7月,从咸阳职业技术学院2016级中选取4个班级的护生为研究对象。以班级为单位通过掷硬币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160)和对照组(n=162)。对照组接受传统教学方式,观察组应用微课结合闭环式模块化教学模式进行急救护理学实践教学。比较两组护生考核成绩及对教学模式的认可度。结果急救护理学实践课程结束时,观察组理论成绩(85.59±7.24)分,操作成绩(88.34±5.62)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308、-7.008;P<0.05);观察组对教学模式的认可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课结合闭环式模块化教学可促进护生急救护理学实践课程的学习效果,护生认可程度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学生,护理 微课 模块化教学 急救护理学 实践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程序化急诊急救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救效率及临床转归。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湖西医院治疗的AMI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程序化急诊急救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院内并发症及病死率情况,并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急救的时长及疼痛缓解时间,分析两组的住院时间、费用和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3.21%,对照组为42.86%,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4,P=0.027);观察组的病死率为8.93%,对照组为23.21%,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6,P=0.040)。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急救时间和症状缓解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14,6.682;均P<0.05)。观察组的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71,P=0.000),且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24,P=0.000)。结论程序化急诊急救护理可有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提高抢救效率,改善临床转归。

  • 标签: 程序化急诊急救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多学科协作团队(MDT)的急救护理路径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抢救室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018年1—12月收治的112例患者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救护理措施;2019年1—12月收治的108例患者为观察组,实施基于MDT的急救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院内抢救反应时间、抢救结果和家属满意度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抢救介入时间为(8.4±5.8)min,急诊停留时间为(15.0±4.3)min,术前准备时间为(10.4±3.2)min,低于对照组的(14.1±6.7)、(19.7±4.1)、(13.6±3.5)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90.7% vs. 73.2%)、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7.4% vs. 17.0%)、窒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6% vs. 1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家属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40.8±3.6)vs.(37.4±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MDT的急救护理路径可缩短创伤性休克患者的院内抢救反应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患者家属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创伤性休克 急救 多学科协作 护理路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程序在急性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目的抽样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在急诊收治的患有急性脑出血患者24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出院前躯体功能和生活能力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出院时的Barthel指数和Fegl-Mevyer评分均比入院时有所提高,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程序对急性脑出血患者术后生活能力及肢体功能恢复有明显效果。

  • 标签: 院前-院内一体化 急性脑出血 生活能力 躯体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移情护理结合急救护理流程再造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效率及希望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在泰兴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急救护理流程,给予研究组患者移情护理结合急救护理流程再造。对比两组患者的急救效率、希望水平与护理满意度。结果实施移情护理结合急救护理流程再造进行干预后,研究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进出急诊室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希望水平评分及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移情护理结合急救护理流程再造,有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缩短抢救时间,提升患者的希望水平和满意度。

  • 标签: 移情护理 急救护理流程再造 急性心肌梗死 急救效率 希望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天津市急诊科护士的灾害救护核心能力现状,分析护士灾害救护核心能力与其灾害准备度和自我效能感之间的相关性,建立多元逐步线性模型探究急诊护士灾害准备度及自我效能感对灾害救护核心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天津市12所医院491名急诊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灾害救护核心能力问卷、护士灾害准备度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天津市急诊护士灾害救护核心能力处于中等水平为(69.98 ± 17.85)分,灾害准备度总分为(186.46 ± 44.24)分,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为(29.04 ± 4.86)分。相关分析表明,灾害救护核心能力与灾害准备度呈正相关(r值为0.783,P<0.001),与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r值为0.515,P<0.001)。多元逐步回归显示,急诊护士灾害准备度和自我效能感是其灾害救护核心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共解释61.9%的变异量。结论护理管理者应从护士自身因素入手提高护士自我效能,同时重视和加强对护士的灾害救援培训以改善护士的灾害准备度,从而提高急诊护士的灾害救护能力水平。

  • 标签: 急诊 护士 灾害救护核心能力 灾害准备度 自我效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对严重创伤患者急救效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22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13例患者列为对照组,将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13例患者列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救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急救效率、预后及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情况。结果实施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急救效率各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及致残致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严重创伤患者急救效率,有效改善预后,降低神经功能损害,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水平,对患者获取优质临床结局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 严重创伤 急救效率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