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03年12月,上海教育出版社隆重推出由陈科美教授主编、金林祥教授副主编的《上海近代教育(1843—1949)》,弥补了上海近代教育研究的缺憾。这本洋洋55万字的专著,凝结了老、中、青几代研究者的心血和心愿。在该书课题组中,陈科美先生是我国教育界著名前辈学者,早年留学美国,曾师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家杜威。前辈学者章泽渊先生和钱四先生也承担了撰著的重任。金林祥先生作为中年学者,在课题研究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担了拟定全书编写大纲和统稿等任务。而博士周瑾、张蓉、赵会可的参加,则为该书的研究增添了生机和活力。经过他们多年的辛勤劳动,数易其稿,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 标签: 《上海近代教育史》 时代顺序 历史观点 教育活动
  • 简介:本文主要从叙事理论、微观史学、口述史、史料采集四个方面来分析后现代文学理论对教育研究的影响;并对此影响下的教育研究中的宏观与微观以及教育文学的专业化问题作了思考;只有不断寻求教育文学理论与方法的突破才能丰富教育学的想象力。

  • 标签: 教育史学 想象力 后现代史学观 史料采集 微观史学 叙事理论
  • 简介:我一直在思考,到底什么叫创新?近年来,在改革与发展的大潮中,形式主义与浮躁的现象相当严重,我称之为“浮肿病”与“多动症”,口号不断翻新、模式层出不穷,仔细去检查一下,除了向你展现那一点形象工程以外,大都是文字游戏,其实一切照旧。

  • 标签: 教育史 形式主义 形象工程 文字游戏 多动症
  • 简介:本书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和教育科学研究所合编,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的教育。今年五月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深受广大教育界读者的欢迎。第一次印刷一万五千册,很快销售一空。现已决定明年上半年重印,以适应读者的需要。本书是编著者长期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成果。它的特点是:(一)观点较鲜明。自始至终力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探求新民主主

  • 标签: 中国现代教育史 大学教育系 教育科学研究所 新民主 编著者 教育思想
  • 简介:多民族国家对民族教育问题的深切关注,必然要延伸到对民族教育的考究。我国多民族的现实性决定了可以就某一民族或某一地区的某一民族教育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地探讨,如此才有可能更好地挖掘民族教育的深层理念。

  • 标签: 民族教育史 西北回族 多民族国家 评介 教育问题
  • 简介:张宏在《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第4期撰文指出,英美两国教育学同属一个学术传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修正派教育学的兴起,两国的教育研究趋于成熟,形成了不同的研究风格:美国教育学界热衷于争论教育研究的范围,批评、颠覆之风十分盛行;英国教育学家则侧重扩大教育的研究范围,英国教育学的变化是渐进的,

  • 标签: 教育史学 教育史研究 比较教育研究 英国教育 六十年代 美国教育
  • 简介:对美术教育的研究不仅能丰富文化史学的内涵,而且对我国美术文化的发展及美术教育的改革也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美术教育的历史,能正确认识美术教育的性质、特点,并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张道森教授从事中外美术教育研究多年,

  • 标签: 美术教育史 简介 文化史学 美术文化 教育实践 教育研究
  • 简介:亨利·巴纳德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曾担任美国联邦教育部第一任教育行政长官,深刻影响了美国19世纪的教育发展和改革。巴纳德重视史料在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创办了早期教育杂志、撰写教育工作报告、复苏历史学会、翻译各种教育文献以及坚持发行《美国教育杂志》。巴纳德提倡借鉴国外先进理念促进美国教育改革,以国际视角、整体视角以及外在视角来发展比较教育思想理念。巴纳德的教育学思想和比较教育思想对美国教育发展起到了十分显著的影响。

  • 标签: 亨利·巴纳德教育思想 教育史学 比较教育 影响
  • 简介: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发展模式与经验研究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理论研究3.民国时期(含抗战时期)教育研究4.中国古代私学、官学、书院和科举研究5.中国教育优良传统的继承、弘扬、应用与创新研究6.中国教育家、教育世家、重要教育人物研究7.中外教育专题史研究(含各级各类教育教育管理、课程教学、教育质量、教育公平等)

  • 标签: 教育史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 选题 教育发展模式 教育发展理论
  • 简介:王建军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撰文指出,由于传统史学研究的思维定势影响,人们在研究地区教育时,很自然地会按照全国教育研究的既成模式,以历史时期的演变顺序为纵向坐标,以官学、科举、书院、私学、教育家等元素为横向坐标,很便捷地构建起地方教育研究的基本框架。剩下的研究功夫,

  • 标签: 教育史研究 社会科学 大学学报 史学研究 王建军 教育家
  • 简介:郭法奇在《教育学报》2009年第4期撰文指出,长期以来,教育研究受“科学史学”的影响,以追求客观、实证的目标为己任,较少关注史学理论及方法论的新变化,更少关注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和批判,导致了教育学理论的弱化,鲜见关于教育研究问题的争论。教育研究是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

  • 标签: 教育史研究 史学理论 后现代主义 史学研究 方法论
  • 简介:贝林通过对美国公立学校起源问题的研究,将教育转变为一个社会——文化的命题。他在1960年发表了堪称新教育学奠基之作《美国社会形成中的教育》,将教育定义为“文化逐代相承的全过程”^①。按照他的理解,教育归根结底是对某种文化的适应。教育与社会其它部分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不应将教育作狭隘的理解。教育研究重心必须有所调整,研究方法需要更新。历史学家要以一种更精确的态度研究过去的教育现象,加强历史研究的批判性,不应隐恶扬善,回避矛盾与冲突。

  • 标签: 贝林 美国 新教育史学观 研究重心 研究方法
  • 简介:我从报纸上看到,现在冠有“品牌”的教育有658种。这样的数字说明了什么?当然,首先是件好事,说明大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都希望能够找到一个适合于时代的、新的教育模式。但自有教育以来,教育的流派恐怕加起来也没这么多。自文艺复兴以来,世界范围内一共只有两种主要教育流派:一种是欧洲的传统派,有班级、有课程、有教材,系统比较严密。

  • 标签: 教育史 教育流派 “品牌” 教育模式 文艺复兴 世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