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青年发展是整个社会应该给予高度关注的话题,而青年发展的核心是其道德发展。因此,必须调度各种资源来促进青年的道德发展,推动青年的茁壮成长,为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储备强大的生力军。为了有力推动青年的道德发展,必须运用科学理论为指导,而马克思关于道德的思想和理论具有前所未有的科学性,正好能够给青年道德发展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马克思认为,道德是历史的道德,不存在永恒道德以及超阶级道德的一般本质;道德应该关注和解决现实利益矛盾;道德应该以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为主旨。这些基本思想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道德观 青年群体 道德发展
  • 简介:本文旨在比较孟子的道德成熟论与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论之间的异同,从而探究在道德成熟论中有哪些部分仍然与当今世界的道德教育有着密切的关联。在本文中,我们试图站在科尔伯格的视角向孟子的道德成熟论提出挑战,并尝试着以某种创新性解释来帮助孟子作出合理的回应。通过这场虚构的对话我们发现,尽管孟子和科尔伯格在理论倾向、对道德进步的界定以及在道德观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但二者之间依然能够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对话,从而使我们可以汲取儒家的思想资源以重新审视当代中国以及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道德教育。

  • 标签: 孟子 科尔伯格 道德成熟论 道德发展论 道德教育
  • 简介:摘要煤矿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得怎么样,不仅关系到煤矿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企业的形象,更关系到矿区群众的切身利益。目前国有煤炭企业起到了稳定能源供给的中流砥柱的作用,依法纳税,合法经营,很好的履行了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如何更好的履行道德责任,保证煤矿企业持续有序发展?我认为,我们煤炭企业依然要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以社会观念来对待企业的经营活动,把企业、社会、环境、员工、消费者当成一个有机的利益相关体。在关注企业的利润的同时,要考虑到人的安全、社会环境等其他层面。从另一个方面讲,只因为在社会观念下的经营活动所以能考虑到社会的多个层面,也就会带来良好的企业社会形象,从而能够获得良好的利润和持续的发展

  • 标签: 企业道德责任 发展之路 安全第一
  • 简介:互联网技术主导下的新媒体环境为美国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提供了新的生长土壤,对青少年的道德思维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凯莉·詹姆斯等人依据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认为青少年在新媒体环境中存在三种道德思维方式:个人中心主义思维、道德思维、伦理思维,并据此要求父母与教育者应通力合作以促进青少年道德思维向更高品质发展

  • 标签: 新媒体 青少年 道德思维 发展状况 美国
  • 简介:摘要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则是国家对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具有“道德性”的。但是由于道德教育中层次定位不清,功利倾向导致了道德教育的缺失,这不仅会严重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价值观和人生理想的树立,也违背了教育目的,甚至影响社会和谐,阻碍社会发展。因此应该通过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整合教育力量来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

  • 标签: 道德 道德教育 对策
  • 简介:德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影响人格、形成德性,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的核心。相对"90后"大学生积极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的时代个性而言,德性也具有独特的个性,表现出功利化倾向严重、抗挫折能力弱,情绪情感不稳定等不良状况,给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结合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讨适合高职高专学生发展现状的情感教育对策。

  • 标签: 高职高专学生 道德情感 情感教育
  • 简介:道德自我是个体对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内化。由于人们的道德行为受社会文化和情境的影响,某些特定行为引发的道德自我知觉与个体的道德自我意象并不一致,此时个体会采取调节机制来维持道德自我平衡,常见的有道德许可、道德推脱、道德清洁、行为补偿、道德认同等。将来的研究应更多地关注调节机制的外部效度和内在心理机制,考察如何促进个体的道德行为。

  • 标签: 道德自我 道德自我意象 道德自我知觉
  • 简介:道德不是一成不变的,现代语境下的道德观念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经常与传统有所不同。元代郭居敬所编录的《二十四孝》,曾经是中国古代民间道德说教的经典文本,不过其中大部分故事因为过于强调孝道和因果报应,缺少文学的美感和魅力,有时也与人性常理相违背,因而在“五四”以后被现代中国知识界所批判。

  • 标签: 道德观念 文学作品 中国
  • 简介:"五大发展"是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发展理念,分别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中国发展提出新模式.在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过程中,同样也可以通过"五大发展"理念分别进行引导和培养,以此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道德认知,与中国的发展模式融合,实现人与社会共同发展.

  • 标签: 五大发展 开放 绿色 共享
  • 简介:道德自觉是主体将内在对道德的认知、理解、认同逐渐转化为外在主动、自愿的行为实践,并在生活中持续自主地提升自身道德水平的过程。道德蕴含着自觉的特性,它的发展贯穿着人的道德自觉,个体道德提升的根本是道德自觉,故学校道德教育的本质在于培育青少年的道德自觉。在学校德育实践中,应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课外实践为策源地、以校园环境为孵化器,将道德自觉的培育融入教育的全过程、全方位中。

  • 标签: 道德 道德自觉 培育
  • 简介:道德问题解决过程的情境,分为真实道德情境和虚拟道德情境。真实道德问题的解决关涉学生的切身利益,对道德行为提出了具体要求,具有真实性。虚拟道德情境因不具有真实性,使得其所创设的情境缺乏具体而全面的道德知识,以及知识的迁移与践履而不具“反刍作用”效用。以现实性整合学生具体而全面的知识和借助于反刍作用而进行知识意义深层建构的做法,则能有效弥补这种不足。

  • 标签: 道德问题 真实道德情境 虚拟道德情境 优化
  • 简介: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谈到:“省察克冶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描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

  • 标签: 人格 道德 王阳明 思想政治教育
  • 简介:阴阳"是传统中国哲学的古老学说。在古代中国,情感主义者(如孟子和王阳明)都没有把阴阳作为其道德理论的基础,但事实上,中国的阴阳思想为18世纪欧洲情感主义奠定了基础。在情感主义伦理学中,"阴"可以理解为潜在能力,"阳"可以理解为理性目标,二者具有必然的补充性。阴阳可以视为个体和整体意义上的道德情感论的基础,并有可能通过阴阳范畴将情感主义伦理学加以规范化。

  • 标签: 道德情感主义
  • 简介:教师道德言说作为当前道德教育中的客观存在,具有一定的价值,也面对悖逆于其对话本性的质疑。要超越这一困境,必须致力于在道德教育中推动师生对话。为了更好地推进师生对话,教师在进行道德言说时,理应坚守真实性、正当性、真诚性和艺术性等原则。

  • 标签: 教师 道德言说 师生对话
  • 简介:《易传》通常被认为是释《易》之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道德哲学思想,但目前的中国伦理思想史教科书多不见对《易传》伦理道德思想的阐述,这与《周易》“群经之首”的地位是不相称的。有鉴于此,本文从三个层面上对《易传》的道德哲学思想进行了新的系统的阐释:一、依据儒家天人合一的思维架构,阐述《易传》阴阳相反相成而为“易”(即“变”)、“生生之谓易”的生命本体论,人道本于天道,故人要成就自己,就必须“继善成性”,人之所以能够“继善成性”的依据是“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二、“继善成性”的具体实现路径是“修业进德”即内修其身与开物成务,其原则是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具体方法是“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三、“修业进德”的境界是“圣人气象”即“与天地合其道,与日月同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同其吉凶”的圣人境界。

  • 标签: 《易传》 道德哲学 《周易》
  • 简介:借力家风建设来推进道德建设,成为广泛的社会共识。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没有家庭,社会也就无从谈起。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的一些功能转移到社会,但家庭仍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家庭对人的道德品质培养有着重大影响。

  • 标签: 家风建设 道德建设 有效途径
  • 简介:印象管理是人们社会互动中为了获得对方的好感而做出对自己行为上的修饰;道德是人们在社会互动中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借助于Goffman的印象管理理论和Kohlberg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求职者在面试过程中的行为进行分析和比较,探讨如何认知面试过程中的印象管理,如何看待求职者的道德水平问题。

  • 标签: 求职者 印象管理 道德认知发展
  • 简介:基于人类学对文化研究的“历时性”与“共时性”方法论引导下,通过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方法对爨氏统治南中时期在当时民众“爨人”中认同的“爨道德文化”进行考证与分析,研究表明:爨道德文化在生产劳动、部落战争、宗教熏陶、政教统治中形成,并在与历代环境的矛盾运动中得到发展,这些道德观与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契合。

  • 标签: 爨道德文化 溯源 发展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活力持续增强,人们的道德素质也有了较大提高。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利益格局的深刻变革,电带来了道德建设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强全社会的道德建设?第一,要从小抓起,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

  • 标签: 道德建设 社会结构 改革开放 经济活力 道德素质 利益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