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道德自我是个体对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内化。由于人们的道德行为受社会文化和情境的影响,某些特定行为引发的道德自我知觉与个体的道德自我意象并不一致,此时个体会采取调节机制来维持道德自我平衡,常见的有道德许可、道德推脱、道德清洁、行为补偿、道德认同等。将来的研究应更多地关注调节机制的外部效度和内在心理机制,考察如何促进个体的道德行为。

  • 标签: 道德自我 道德自我意象 道德自我知觉
  • 简介:“多元碰撞→价值澄清→新模建构→整体提升”是道德自我发展的规律,既可从中华文化(道德)发展史中得到证实,又可从理论推导中得出结论。周期性、开放性、实践性是这一规律运作的特点。

  • 标签: 道德 发展规律 周期性 开放性 实践性
  • 简介:摘要:将法律的约束力量、底线意识与道德感化力量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需要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追求“真善美”,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现实出发,通过自身的实践和体验,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实现认知的自我建构,让道德规范与法律知识真正转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遵纪守法的表现。

  • 标签: 道德与法治 真善美 生命成长
  • 简介:近年来,新闻媒体上相继报导了“最美妈妈”“最美教师”“最美司机”等感人事迹。“最美”现象实质是道德典范的一个缩影,它体现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良性发展的态势,也体现了社会对道德典范的强烈召唤。从道德典范的角度,探索当前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的感召力,揭示道德典范与道德自我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期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意识,推动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有机统一,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标签: 道德典范 当代青年 道德自我教育 模式
  • 简介:本研究以青少年群体为样本,在Aquino和Reed的道德自我认同问卷(MoralIdentityMeasure,MIM)基础上,进行问卷的修订。方法:对935名青少年进行原始问卷的测量,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与MIM原问卷相比,修订后的问卷包含了16个项目。因素分析表明,二个维度能够解释总方差41.68%的变异,各个项目的载荷在0.57~0.71之间,分半信度为0.69,同质信度达到了0.85。结论:经修订后,青少年道德同一性问卷具有较为满意的心理学测量指标,可以在青少年中推广使用。

  • 标签: 道德自我认同 MIM 效度 信度
  • 简介:唐君毅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哲学家,也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道德观是建立在其心本体论哲学之基础上的,他对道德生活本质、道德自我在宇宙中的地位、现实世界之物质是精神之体现的论述,以及希望建立一个充满高尚理想与道德价值的社会的思想,对于我们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无疑具有积极的启迪意义。

  • 标签: 唐君毅 道德观 道德自我
  • 简介:道德自我”是唐君毅关于儒家伦理思想现代重建的核心概念。唐君毅提出此一概念的内在理路是,以道德自我来重新树立传统心性观念的权威,进而从道德形上学根源方面重建现代中国的道德体系。“中体西用论”与“泛道德主义”对道德自我学说的批评虽然道出了其面临的困境,但是从道德奠基的理论看,道德自我作为超验根源对于儒家道德原则的论证,是传统道德理论在现代社会的新发展。

  • 标签: 唐君毅 道德自我 道德奠基
  • 简介:随着网络在我国的普及,公众的话语权得到了极大的扩张,他们运用网络形成自我议程设置的机会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露出来。本文以“甘德怀事件”为案例,通过对公众自我议程设置带来的不良影响进行分析,提出网络时代社会道德预警建议:加强网民自律,完善网络自身管理,进行网络道德建设.

  • 标签: 网络传播 议程设置 道德预警
  • 简介:每个人在道德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形成一种叫“道德自我”的意识,它是人对自己道德的评判和认定。道德自我具体表现为“我是善良的”,“我是诚实讲信用的”,“我是做事认真的”等等自我判断。积极的道德自我会引发相应的道德行为,消极的道德自我常常是产生种种不道德行为的心理根源。道德自我还会对主体的行为进行评价和监控,当道德自我与主体的道德行为发生背离时,就会形成心理中突,进而产生自我调节行为。

  • 标签: 学生道德 评价方式 自我建构 不道德行为 道德自我 改革
  • 简介: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学生自我教育的融合,必然要求课堂作出相应的变革,促进课堂深度体验与探究,把学习自主权归还给学生,体验学习成就感。由此,融“学科教学”与“自我教育”为一体,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学生自我教育相融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呈现方式,通过活动实践课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构建知识脉络,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以此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学生自我教育的融合,使其形成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其具体策略如下。

  • 标签: 学生自我教育 道德品质 学科教学 法治 学生认知规律 学习自主权
  • 简介:注师职业道德作为从业人员提高素质的内在要求,具有很强的自律性,可以说道德约束是注师行业质量控制体系的第一层次,失却这些道德约束,行业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将失去基础,同时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要转化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行为,也是一个内外结合、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过程。因而在进行注师职业道德宣传教育和评价时,必须重视和发挥从业人员自我修养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使从业人员从内心自觉地树立职业道德观念,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 标签: 自我道德修养 注册会计师 职业道德品质 质量控制体系 从业人员 职业道德原则
  • 简介:<正>社会主义的军人道德是由一系列道德原则和规范所构成的。如,保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安心服现役;英勇杀敌,发扬革命英雄主义;服从命令听指挥;官兵一致;不虐待俘虏等等。其中甘愿自我牺牲(战时的牺牲和平时的牺牲)是起着指导性作用的规范,是军人道德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军人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规定了社会主义军事事业对每个军人的最主要的道德要求,是军人必须确立的最重要的道德观念。

  • 标签: 自我牺牲 军人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 服从命令 革命英雄主义 道德原则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本研究对48名4岁儿童的道德自我和约束性顺从行为进行测量,并随机分配实验班(24人)和对比班(24人),自编两难故事对实验班儿童进行为期12周,每周3次,每次15分钟的教育干预。对比班儿童不接受任何干预措施。研究结果表明,4岁儿童的道德自我与约束性顺从行为呈显著正相关:4岁儿童道德自我水平的提高能促进其约束性顺从行为的增多。

  • 标签: 约束性顺从 道德自我 儿童
  • 简介:当代大学生存在着一种矛盾现象:一方面低估自己,缺乏自信,另一方面又过分自信,表现为自我膨胀,导致自我迷失。这种自我迷失主要表现为极端个体化、过度功利化以及价值迷茫等,是诸多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要想有效校正大学生自我迷失,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等必不可少。但这些都是外因,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才是内因,只有通过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自我迷失问题。

  • 标签: 自我 价值观 错位
  • 简介:道德自我教育是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的最佳结合点。在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的变迁可能引发大学生道德自我功能的异化。我们必须正视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的现实困境,厘清大学生道德自我素质的结构模式,明确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的实践指向,使大学生在社会转型期自觉地自己支配自己,实现从外在要求到理性内化再到意志需要的全面提升,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和谐发展。

  • 标签: 社会转型 大学生 功能异化 道德自我 和谐发展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