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针灸联合中药外洗治疗外周神经毒性疗效观察。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10月-2022年10月接收治疗的外周神经毒性患者62例,应用数字分列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应用针灸治疗,研究组31例,应用针灸联合中药外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和生存质量。结果 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高于研究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生存质量低于研究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外周神经毒性患者应用针灸联合中药外洗进行治疗,可明显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生存质量,安全可靠,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针灸 中药外洗 外周神经毒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能否改善早期脓毒性休克患者临床表现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ICU收治的55例脓毒性休克患者。根据入科是否使用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技术分为血液净化组(n=29)及常规治疗组(n=26)。两组患者均按2016年拯救脓毒症运动指南进行治疗。常规治疗组均不行血液滤过或(和)血浆置换治疗。血液净化组24 h内完成一次血浆置换后立即行血液滤过治疗。监测治疗前及治疗24 h后炎症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器官功能评分及记录28 d生存状况。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采用Kaplan-Meier曲线评估28 d生存状况。结果(1)入组时两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APACHEⅡ及SOF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入组时两组PCT、CRP及IL-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血液净化组PCT、CRP及IL-6均下降[PCT(ng/mL):(50.07±14.54) vs.(57.93±13.42),P=0.043;CRP(mg/L):(85.71±46.05) vs.(115.10±44.42),P=0.042;IL-6(pg/mL):(5 957.45±2 344.48) vs. (7 522.94±3 218.94),P=0.043],但WBC的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入组时两组去甲肾上腺素剂量、平均动脉压、心率、外周循环阻力指数(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 index, SVRI)、血管外肺水指数(extravascular lung water index, EVLWI)及乳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血液净化组去甲肾上腺应用剂量、乳酸水平及EVLWI明显下降,SVRI明显上升{去甲肾上腺素泵入剂量[μg/(kg·min)]:(0.76±0.39)vs.(0.54±0.39),P=0.044;乳酸(μmmol/L):(7.74±4.22) vs.(4.51±1.62),P<0.001;EVLWI(mL/kg):(10.04±2.77)vs.(8.23±2.23),P=0.008;SVRI (dyn·s/cm2):(1 103.14±364.94)vs.(1 403.31±264.46),P=0.001};24 h两组静脉入量为(3 852.07±686.43) mL vs. (4 474.81±572.71) mL,P=0.001。(4)入组时两组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血液净化组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明显降低[APACHEⅡ评分:(14.07±4.30) vs.(19.23±5.44),P<0.001;SOFA评分:(9.93±1.16) vs.(11.69±1.81),P<0.001];两组ICU病死率及28 d病死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能够降低脓毒性休克患者炎症反应,改善血流动力学,但24 h的短时间治疗无益于改善患者的病死率。

  • 标签: 脓毒性休克 血浆置换术 血液滤过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纳洛酮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分析。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1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共60例,采用随机颜色球法分为观察和对照2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更昔洛韦,观察组在前者基础上应用干扰素治疗。比较2组患儿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临床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临床应用效果理想,值得推广。

  • 标签: 小儿病毒性脑炎 更昔洛韦 干扰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两种药物联合治疗重症病毒性小儿脑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21年1月至2021年11月入选的60例患儿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根据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组采用丙种球蛋白联合甲基强的松龙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和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效果96.67%,高于对照组80.00%,P

  • 标签: 两种药物 重症 小儿脑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氢化可的松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效果。方法:将2020年7月至2021年3月入选的78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根据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阿昔洛韦治疗,观察组采用氢化可的松联合阿昔洛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94.87%,高于对照组82.05%,P

  • 标签: 氢化可的松 阿昔洛韦 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研究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小板与凝血功能指标检测联合的临床价值。方法 研究时间:2019年1月到2022年3月。研究对象:我院收取的5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组,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诊断确诊,选择5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予以血液实验室检测。最后收集并分析患者的血小板、凝血功能指标以及诊断准确度等数据。结果 研究组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高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压积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病毒性肝炎 血小板 凝血功能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联合思密达对轮状病毒性肠炎治疗的价值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22年1月轮状病毒性肠炎患者共70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每组35例,对照组的患者给予思密达治疗,观察组在该基础上增加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炎症指标、免疫功能、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患者炎症指标低于对照组,免疫功能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过程不良反应未见,P>0.05。结论:思密达联合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对于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治疗效果确切。

  • 标签: 复方嗜酸乳杆菌片 思密达 轮状病毒性肠炎 治疗的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开展丙种球蛋白与甲基强的松龙合用治疗,对联用药物方案的效果加以科学评定。方法:自2018年1月起,直至2022年9月份,于本院确诊并接受科学治疗的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有60例,结合患儿入院时间,把30例优先入院患儿统一作为对照组,常规疗法下,予以甲基强的松龙治疗,而对于后入院患儿30例,统一纳入观察组,予以常规治疗+甲基强的松龙+丙种球蛋白治疗方案。从临床治疗有效情况、症状改善时间、用药副作用、后遗症、细胞免疫指标以及生活质量多个方面,详细对照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0.00%,相比于对照组63.33%显著更高(P

  • 标签: 丙种球蛋白 甲基强的松龙 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 神经功能指标 细胞免疫指标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开展丙种球蛋白与甲基强的松龙合用治疗,对联用药物方案的效果加以科学评定。方法:自2018年1月起,直至2022年9月份,于本院确诊并接受科学治疗的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有60例,结合患儿入院时间,把30例优先入院患儿统一作为对照组,常规疗法下,予以甲基强的松龙治疗,而对于后入院患儿30例,统一纳入观察组,予以常规治疗+甲基强的松龙+丙种球蛋白治疗方案。从临床治疗有效情况、症状改善时间、用药副作用、后遗症、细胞免疫指标以及生活质量多个方面,详细对照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0.00%,相比于对照组63.33%显著更高(P

  • 标签: 丙种球蛋白 甲基强的松龙 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 神经功能指标 细胞免疫指标 临床效果
  • 简介:【摘 要】目的:探究在预防与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过程中运用健康教育联合卫生指导的价值。方法:本实验所包含的研究对象是我院收治的114例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患者,病例选择时间段为2020年8月-2021年8月,根据单双数法将患者划分成为两个组别,实验组与参照组各包含患者57例。运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参照组患者,运用健康教育联合卫生指导护理实验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各相关指标,探究适合护理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患者的方法。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各相关指标优于参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家属满意度高于参照组患者,表示为P

  • 标签: 健康教育 卫生指导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重症病毒性小儿脑炎患儿的临床治疗中,采用丙种球蛋白与甲基强的松龙联合对患儿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本院在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期间收治的72例重症病毒性小儿脑炎患儿。随机分为参照组与探究组,每组各36例,参照组执行常规治疗方式对患儿进行治疗,探究组执行丙种球蛋白与甲基强的松龙联合对患儿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儿采用不同治疗方式后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结果探究组患儿发热,脑膜刺激征,抽搐以及意识障碍等问题的缓解时间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重症病毒性小儿脑炎的临床治疗中,采用丙种球蛋白与甲基强的松龙对患儿进行联合治疗,可有效促进患儿的临床症状缓解,与常规治疗方式相比,治疗效果相对更理想,值得对其进行推广。

  • 标签: 丙种球蛋白 甲基强的松龙 重症病毒性小儿脑炎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对病发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联合实施猪苓汤加减治疗的价值。方法:研究我院收治的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实验时间为2018.1—2019.12,样本共计70例,用盲选抽签法分为单一组(35例)施以西药治疗,联合组(35例)基于单一组对本组所纳入对象施以西药治疗联合猪苓汤加减治疗,比对组间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结果:联合组的治疗有效率(91.43%)相较于单一组(71.43%)要高(P

  • 标签: 乙型病毒性肝炎 猪苓汤 肝硬化腹水 西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对重症病毒性小儿脑炎患儿采用丙种球蛋白联合甲基强的松龙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5月到2022年11月期间收治的54例重症病毒性小儿脑炎患儿开展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平均分组。对参照组27例采用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对研究组27例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对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研究组均少于参照组(P<0.05);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研究组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 对重症病毒性小儿脑炎患儿采用丙种球蛋白联合甲基强的松龙进行治疗的效果极为确切,能够使患儿的病情尽快得到控制,保障患儿的生命安全。

  • 标签: 重症病毒性小儿脑炎 丙种球蛋白 甲基强的松龙 临床症状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胞磷胆碱钠联合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效果。方法抽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景华院区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儿84例,以双色球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人免疫球蛋白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胞磷胆碱钠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症状(发热、恶心呕吐、意识障碍、抽搐、肢体瘫痪)消失时间,治疗前后心肌酶谱指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及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24%,40/42)高于对照组(80.95%,34/42),P<0.05。观察组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两组AST、CK、IL-6、IL-10、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14%,3/42)与对照组(11.90%,5/42)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胞磷胆碱钠联合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不仅可提高临床效果,而且可更好地改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缩短症状消失时间,促进心肌酶谱指标下降,不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

  • 标签: 病毒性脑炎 胞磷胆碱钠 人免疫球蛋白 血清细胞因子 心肌酶谱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临床生化检验指标联合血常规在病毒性肝炎患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40例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的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实施生化检验联合血常规检验,观察2组的生化检验、血常规检验结果。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比对均存在差异(P<0.05)。结论 临床生化检验指标联合血常规有助于临床诊断病毒性肝炎,值得推广。

  • 标签: 病毒性肝炎 血常规 生化检验
  • 简介:摘要病毒性脑炎是神经科主要的急症和危重症之一。脑炎的临床分型是临床病因诊断的重要依据。脑脊液病毒核酸检测是病毒性脑炎主要的确诊实验,包括聚合酶链反应与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等检测方法。特异性抗病毒药物对某些特定类型的病毒性脑炎有效,新型的治疗方法有待进一步探索。

  • 标签: 病毒 脑炎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CT影像征象联合影像组学模型鉴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和其他病毒性肺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20年3月云南省15家医院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为病毒性肺炎并接受胸部CT扫描的181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根据患者的病毒类型分为COVID-19组(89例)和非COVID-19组(92例);所有病例按7∶3的比例随机分层抽样分为训练集(126例)和测试集(55例)。从首诊平扫胸部CT图像中提取出肺炎征象和影像组学特征,分别建立独立预测模型和联合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连续净重新分类指数(NRI)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各种模型的诊断性能。结果联合模型由3个重要的CT征象和14个筛选的影像组学特征构成。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中鉴别诊断COVID-19组和非COVID-19组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04,灵敏度为85.5%,特异度为84.4%,准确度为84.9%;在测试集中鉴别诊断COVID-19组和非COVID-19组的AUC为0.866,灵敏度为77.8%,特异度为78.6%,准确度为78.2%。联合模型在训练集中鉴别诊断COVID-19组和非COVID-19组的AUC为0.956,灵敏为91.9%,特异度为85.9%,准确度为88.9%;在测试集中鉴别诊断COVID-19组和非COVID-19组的AUC为0.943,灵敏度为88.9%,特异度为85.7%,准确度为87.3%。联合模型与影像组学模型鉴别诊断COVID-19组与非COVID-19组的AUC值在训练集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43,P=0.015),在测试集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3,P=0.083),进一步采用连续NRI分析,结果显示训练集和测试集中联合模型较单独影像组学模型均具有正向改善能力(训练集:连续NRI为1.077,95%CI 0.783~1.370;测试集:连续NRI为1.421,95%CI 1.051~1.790)。校准曲线表明,训练集和测试集中,联合模型预测COVID-19的概率与观察值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决策曲线显示联合模型阈值概率0~0.75时,可获得大于0.6的净收益。结论基于胸部CT影像征象联合影像组学模型鉴别诊断COVID-19和其他病毒性肺炎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诊断,鉴别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肺炎,病毒性 影像组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新生儿病毒性肺炎患儿实施干扰素联合静丙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52例新生儿病毒性肺炎患儿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干扰素联合静丙治疗将患儿分为对照组(26例:未应用干扰素联合静丙治疗而采取常规药物治疗)与实验组(26例:应用干扰素联合静丙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儿治疗3天后相关炎症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病毒性肺炎患儿干扰素联合静丙治疗可显著提升治疗效果。

  • 标签: 新生儿 病毒性肺炎 干扰素 静脉丙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