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小儿病毒性腹泻采取喜炎平与双歧杆菌联合应用的方式对其临床疗效产生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自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共计随机选择108例,均患有小儿病毒性腹泻,针对其采取单双号分组的方式,组别名称分别设定为常规组(实施病毒唑进行治疗,共纳入54例)和试验组(实施喜炎平联合双歧杆菌进行治疗,共纳入54例),对两组患儿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试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以及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均优于常规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运用喜炎平联合双歧杆菌进行治疗,可使小儿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显著提升,值得推广。

  • 标签: 喜炎平 双歧杆菌 小儿病毒性腹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械通气联合超声评估脓毒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根据制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2016年10月至2018年2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的脓毒性休克患者共59例。首先进行呼气末阻断试验(end-expiratory block test,EEO)和吸气末阻断试验(end-inhalation block test,EIO),然后进行容量负荷试验(volume expansion test,VE) (10 min内静滴生理盐水250 mL),VE后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变化值(ΔCI)≥15%为容量有反应组(37例),ΔCI<15%为容量无反应组(22例)。采用Vigileo-FloTrac系统持续监测EEO前后、EIO前后及VE前后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CI、每搏变异度( stroke volume variation,SVV)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超声检测下腔静脉直径(improved inferior vena cava diameter,IVCD),计算呼吸变异指数(respiratory variability index,RVI)。评价EEO、EIO前后CVP、MAP、SVV、CI、RVI的变化在预测容量反应性中的价值,以ROC曲线分析EEO、EIO中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与容量反应性的关系。结果MAP、CI在EEO、EIO及VE干预后的容量有反应组与无反应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EO-ΔSVV、EEO-ΔRVI、EEO-ΔCVP、EIO-ΔSVV及EIO-ΔRVI在容量有反应组与无反应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中EEO-ΔRVI、EIO-ΔRVI均和VE-ΔRVI有相关性(r=0.695,P<0.01;r=-0.489,P<0.01);EEO-ΔCVP和VE-ΔCVP有相关性(r=0.566,P<0.01);EEO-ΔSVV、EIO-ΔSVV均和VE-ΔSVV有相关性(r=0.842,P<0.01;r=-0.727,P<0.01);ROC曲线显示,AUCEEO-ΔSVV=0.890,95%CI:0.792~0.988,且AUCEEO-ΔSVV>AUCEEO-ΔRVI>AUCEIO-ΔSVV>AUCEIO-ΔRVI>AUCEEO-ΔCVP。结论EEO及EIO联合超声在脓毒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评估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且SVV、RVI的评估价值优于CVP、MAP、CI。

  • 标签: 脓毒性休克 呼气末阻断试验 吸气末阻断试验 呼吸变异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采用热毒宁联合丙种球蛋白针对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治疗效果进行探究。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 2018年 1月 -2019年 6月前来本院进行疾病检查及治疗的患者为对象,经过专业的科室检查,确诊为重症病毒性脑炎,并需要开展治疗。在自愿参与实验调查的患者中,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表法,对 56例患者进行病情结果讨论。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热毒宁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结果:根据患儿治疗期间症状时间统计,观察组 28名患儿中,发热时间 (2.1±0.6)d,昏迷时间( 1.9±1.1)d;对照组 28名患儿中,发热时间 (6.4±1.3)d,昏迷时间( 4.2±1.3)d,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与此同时,在治愈有效率上看,观察组 28名患儿中,治愈的患儿 21名,有效的 5名,无效的 2名,治愈有效率为 92.8%;对照组 28名患儿中,治愈的患儿 14名,有效的 6名,无效的 8名,治愈有效率为 71.4%,观察组的治愈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因此,我们认为观察组治疗更佳。结论:采用热毒宁联合丙种球蛋白针对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治疗效果较好,能够改善患儿病情,治愈有效率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热毒宁联合丙种球蛋白 小儿 重症病毒性脑炎 治疗效果
  • 简介:[ 摘要 ] 目的 : 观察分析 利巴韦林联合肠炎宁糖浆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选择我院 201 8 年 4 月 -201 9 年 10 月收治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康宁联合替诺福韦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8年5月在深圳市医院接受治疗的病毒性肝炎患者68例,根据其就诊号分别为对照组(34例)和治疗组(34例)。对照组使用口服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300 mg/次,1次/d;治疗组在口服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基础上口服肝康宁片,5 g/次,3次/d。让两组患者都连续接受12周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和细胞因子水平。结论:肝康宁联合替诺福韦治疗病毒性肝炎能降低机体炎性反应、增加机体免疫力,并且可以改善患者的肝纤维化和肝功能[1]。

  • 标签: [] 病毒性肝炎 肝功能 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 肝康宁片 肝纤维化 免疫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中药栀子提取物GJ-4的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为其开发成为治疗老年痴呆的新药提供安全依据。方法在急性毒性实验中,将30只ICR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栀子提取物2.5 g/kg组和栀子提取物5.0 g/kg组,每组10只。栀子提取物2.5 g/kg组和栀子提取物5.0 g/kg组小鼠分别灌胃2.5、5.0 g/kg栀子提取物GJ-4混悬液。对照组灌胃等体积的0.5%羧甲基纤维素钠(sodium carboxymethyl cellulose, CMC-Na)。连续灌胃7 d。记录小鼠死亡率、体重和一般状况。计算小鼠的心脏指数、肝脏指数、肾脏指数,采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血清中ALT、ALP、BUN、SCr水平。长期毒性实验中,将75只ICR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栀子提取物100、250、500、1 000 mg/kg组,每组15只。栀子提取物100、250、500、1 000 mg/kg组分别灌胃100、250、500、1 000 mg/kg栀子提取物GJ-4混悬液,对照组灌胃等体积的0.5% CMC-Na,1次/d,连续给药30 d。记录小鼠的死亡率、体重、精神状态。计算小鼠的脏器指数,检测血清中ALT、ALP、BUN水平。结果急性毒性实验中,各组小鼠精神状态和饮食情况良好,观察7 d内小鼠未出现死亡。与对照组比较,给药组小鼠体重、心脏指数、肝脏指数、肾脏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栀子提取物2.5 g/kg组小鼠血清BUN[(10.17±0.82)mmol/L比(11.25±0.47)mmol/L]水平降低(P<0.05),栀子提取物5.0 g/kg组小鼠ALP[(116.0±10.75)U/L比(148.0±25.73)U/L]水平降低(P<0.05)。长期毒性实验中,各给药小鼠精神状态和饮食情况良好,均未出现死亡。与对照组比较,栀子提取物各剂量组小鼠体重、心脏指数、肾脏指数、脾脏指数及血清ALT、ALP、BU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栀子提取物250 mg/kg组肝脏指数[(4.90±0.56)比(4.38±0.49)]升高(P<0.01),胸腺指数[(0.09±0.02)比(0.14±0.04)]降低(P<0.05)。结论栀子提取物GJ-4在小鼠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实验中未表现出明显毒性,安全性较好。

  • 标签: 栀子 提取物 急性毒性反应 长期毒性反应 药物评价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病毒性发热患儿治疗中,豉翘清热颗粒与奥司他韦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松阳县人民医院2018年2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病毒性发热患儿106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儿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3例,奥司他韦单纯治疗患儿为对照组,豉翘清热颗粒+奥司他韦联合治疗患儿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治疗结局。结果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7.36%、98.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09,P=0.001);对照组、观察组开始退热时间分别为(6.25±1.21)h、(4.15±1.20)h(t=8.971,P=0.000),完全退热时间(20.32±2.24)h、(14.12±2.35)h(t=13.903,P0.001);对照组、观察组临床症候积分对比:发热(1.85±0.36)分比(1.52±0.31)分(t=5.057,P=0.001)、鼻塞(1.88±0.25)分比(1.45±0.31)分(t=7.861,P=0.001)、咳嗽(1.90±0.27)分比(1.60±0.21)分(t=6.385,P=0.001)、咽喉充血(1.86±0.37)分比(1.52±0.31)分(t=5.128,P=0.001);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前炎性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各项指标为:C反应蛋白(13.45±2.31)mg/L、(10.20±3.25)mg/L(t=5.934,P=0.001)、肿瘤坏死因子α(1.59±0.32)ng/L、(1.30±0.29)ng/L(t=4.889,P=0.001)、干扰素γ(0.16±0.04)μg/L、(0.08±0.02)μg/L(t=13.023,P=0.001)、白细胞介素6(1.87±0.38)ng/L、(1.44±0.37)ng/L(t=5.902,P=0.001);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75%、5.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67,P=0.022)。结论临床治疗病毒性发热患儿中,豉翘清热颗粒、奥司他韦联合用药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炎性因子水平。

  • 标签: 发热 豉翘清热颗粒 奥司他韦 症候积分 并发症 发热 炎症因子 咽喉充血 鼻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浆置换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效果。方法:60例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基础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使用血浆置换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恩替卡韦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生存率,血生化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及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结果:观察组生存率86.7%高于对照组的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血浆置换 恩替卡韦 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与甲基强的松龙联合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选取的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纳为研究对象,总计 88例,病例收集时间为 2019.1~2020.2。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可分 2组,一组为 44例,按照常规激素治疗的方法进行研究(设定为:对照组);另一组为 44例,以丙种球蛋白 +甲基强的松龙为主治疗(设定为:观察组)。最后对 2组的症状缓解时间、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抽搐、发热、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等症状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总有效率( 95.45%)高于对照组( 77.27%), P< 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9.09%)低于对照组( 25.00%), P< 0.05。结论:给予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丙种球蛋白 +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应,疗效确切。

  • 标签: 重症病毒性脑炎 甲基强的松龙 丙种球蛋白 治疗效果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吴茱萸热敷联合集束化措施预防奥沙利铂所致外周神经毒性的效果。方法 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进行12程FOLFOX 6方案化疗的肠癌患者纳入组,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集束化措施包括:①戴手套、穿袜子;②不接触冰冷物品;③温水沐浴。干预组:采用集束化措施的同时,增加中药吴茱萸热敷。比较两组外周神经毒性发生率。结果 化疗12疗程干预组、对照组外周神经毒性的发生率分别为26.67%、90.00%,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6.619,P

  • 标签: 吴茱萸 奥沙利铂 外周神经毒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阻力指数(RRI)联合中心静脉压(CVP)对脓毒性休克诱导急性肾损伤(AKI)的预测价值,以期寻找诊断脓毒性休克诱导AKI更好的指标。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选择河北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连续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成人患者。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感染部位、第一个24 h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入重症监护病房(ICU)后24 h内在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后行床旁超声测定RRI,并记录测量时去甲肾上腺素(NE)用量及血流动力学指标;记录每小时尿量、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28 d存活情况。观察终点事件为死亡、出院或入ICU 28 d,以首先出现的终点事件为观察终止时间。根据2012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制定的AKI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AKI组及非AKI组,比较两组间基线资料、预后情况及可能导致AKI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性休克发生AKI的危险因素;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各指标对脓毒性休克AKI的预测价值。结果入选107例患者,其中AKI组59例,非AKI组48例。两组RRI、CVP、NE用量≥0.5 μg·kg-1·min-1的比例、降钙素原(PCT)、血乳酸(Lac)及血肌酐(SC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VP、RRI、Lac、PCT为脓毒性休克发生AKI的危险因素〔CVP:优势比(OR)=1.20,95%可信区间(95%CI)为1.03~1.40,P=0.022;RRI:OR=3.02,95%CI为2.64~3.48,P=0.006;Lac:OR=2.43,95%CI为1.32~4.50,P=0.005;PCT:OR=1.20,95%CI为1.05~1.38,P=0.009〕。ROC曲线分析显示,CVP≥9.5 mmHg(1 mmHg=0.133 kPa)、RRI≥0.695预测脓毒性休克患者发生AK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56和0.662;RRI联合CVP的预测价值大于单一指标,但诊断价值不高,其AUC为0.712,95%CI为0.615~0.809,敏感度为59%,特异度为75%。结论高RRI和CVP为脓毒性休克诱导AKI的危险因素,RRI联合CVP预测脓毒性休克诱导AKI发生的价值不高,需要对多普勒超声测得RRI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才可为AKI的早期预防及干预提供线索。

  • 标签: 脓毒性休克 肾阻力指数 中心静脉压 急性肾损伤 多普勒 超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巯咪唑联合左甲状腺素治疗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 disease,GD)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在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三医院住院治疗的确诊为GD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8例),对照组采取丙硫氧嘧啶联合左甲状腺素治疗,观察组采取甲巯咪唑联合左甲状腺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特征、激素水平变化情况和骨代谢状况。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突眼发生率、甲状腺肿大和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RAb)阳性均显著降低(对照组由10例变为2例,观察者由10例变为0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7.10、16.20,均P<0.05);两组治疗前后促甲状腺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TSH由(0.02±0.01)mU/L变为(3.01±0.94)mU/L,FT3由(16.92±2.25)pmol/L变为(10.29±1.68)pmol/L,FT4由(52.61±10.22)pmol/L变为(19.82±4.11)pmol/L;观察组TSH由(0.02±0.01)mU/L变为(1.97±1.27)mU/L,FT3由(17.09±2.72)pmol/L变为(3.95±0.84)pmol/L,FT4由(53.82±10.11)pmol/L变为(12.65±3.31)pmol/L],且观察组TSH、FT3、FT4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t=3.24、9.51、16.31,均P<0.05);两组治疗后甲状旁腺素(PTH)、降钙素(CT)、血钙、血磷水平均有所上升[对照组PTH由(38.32±11.41)ng/L变为(42.83±14.22)ng/L,CT由(8.66±2.22)ng/mL变为(8.01±4.55)ng/mL,血钙水平由(2.01±0.12)pmol/L变为(2.53±0.20)pmol/L,血磷水平由(1.12±0.08)pmol/L变为(1.37±0.09)pmol/L;观察组PTH由(38.31±12.52)ng/L变为(46.33±15.03)ng/L,CT由(8.45±2.21)ng/mL变为(11.49±7.33)ng/mL,血钙水平由(2.02±0.98)pmol/L变为(2.82±0.87)pmol/L,血磷水平由(1.10±0.07)pmol/L变为(1.42±0.16)pmol/L],其中观察组PTH和CT改变均显著优于对照组(t=6.51、7.31,均P<0.05)。结论甲巯咪唑联合左甲状腺素治疗GD对甲状腺功能亢进临床特征、激素水平变化情况和骨代谢状况有较好治疗效果,临床疗效可靠,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甲状腺肿 格雷夫斯病 抗甲状腺药 促甲状腺素 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质 降钙素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巯咪唑 左甲状腺素 丙硫氧嘧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于重度病毒性角膜炎患者合用阿昔洛韦与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效果。方法:抽取 2017年 1月~ 2020年 1月本院门诊 58例重度病毒性角膜炎患者,依据用药方案分组,对照组患者以阿昔洛韦治疗,观察组患者合用阿昔洛韦、糖皮质激素治疗,对比 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视力水平改善情况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和疾病复发率等。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55%,对照组 79.31%, P< 0.05; 2组患者治疗前均较低 P>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高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患者随访中病毒性角膜炎的复发率为 3.57%,对照组为 17.39%, P< 0.05;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率为 6.70%,对照组为 3.45%, P< 0.05。 结论:在重度病毒性角膜炎患者的治疗中通过合用阿昔洛韦与糖皮质激素可显著提升临床疗效并降低疾病复发风险,且有利于改善视力水平,同时药物安全性良好,值得在临床中加以应用及推广。

  • 标签: 重度病毒性角膜炎 阿昔洛韦 糖皮质激素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赖氨葡锌颗粒联合消旋卡多曲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对心肌酶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温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11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儿给予消旋卡多曲颗粒治疗,研究组患儿给予赖氨葡锌颗粒联合消旋卡多曲颗粒治疗。两组疗程均为7 d。记录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统计患儿腹泻停止时间、发热消退时间、呕吐停止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患儿血清心肌酶含量,评价患儿的疗效。结果研究组腹泻停止时间、发热消退时间、呕吐停止时间及住院时间[(2.61±0.69)d、(1.31±0.48)d、(2.17±0.54)d、(4.03±0.82)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3.84±0.82)d、(2.76±0.63)d、(3.39±0.71)d、(5.42±1.0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207、8.154、7.316、5.593,均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54%(52/5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4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38,P<0.05)。研究组治疗后血清磷酸肌酸激酶、磷酸肌酸激酶同功酶和乳酸脱氢酶含量[(35.02±5.36)U/L、(92.83±9.62)U/L、(112.09±12.73)U/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6.54±6.93)U/L、(118.36±10.83)U/L、(118.36±10.83)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629、10.637、9.592,均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儿恶心、便秘、皮疹和嗜睡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9%(5/55)比10.91%(6/55),χ2=0.101,P=0.751]。结论与消旋卡多曲单独治疗比较,赖氨葡锌颗粒联合消旋卡多曲可有效缩短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提高总体疗效,降低心肌损伤程度,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 标签: 轮状病毒感染 肠炎 消旋卡多曲 赖氨葡锌颗粒 肌酸激酶 肌酸激酶,MB型 乳酸脱氢酶类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灸联合高压氧治疗对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神经功能及脑血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12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高压氧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针灸治疗,疗程3周。比较2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恢复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脑血流指标。结果观察组退热时间、头痛呕吐消退时间、意识清醒时间、脑电图好转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收缩期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搏动指数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高压氧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能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及体征,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加快意识恢复状态,改善脑血流指标,从而使康复进程得到有效提高。

  • 标签: 重症病毒性脑炎 针灸 高压氧 神经功能 脑血流 意识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恩替卡韦联合护肝降酶药物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疗效。方法:我院 2017年 12月 -2019年 12月收治的 26例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是否行恩替卡韦联合护肝降酶药物治疗将患者分为对照组( 10例:单一应用护肝降酶药物治疗)与实验组( 16例:恩替卡韦联合护肝降酶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 结果:实验组持续给药1个月后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以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生化指标数值均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患者持续给药 3个疗程后总有效率( 93. 75% )比对照组高,数据差异明显( P<0.05)。 结论

  • 标签: 恩替卡韦 护肝降酶药物 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甘草酸二铵与异甘草酸镁治疗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医院中所收治的所有病毒性肝炎患者来遵照随机的方式进行筛选,并将其中部分患者纳入到此次的临床试验之中,时间则选择在2018年到2020年间之间,再采取双盲的方式来对所有的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分组,患者的总数为64例,且都是在患者与家属知情同意的基础下的参与到试验之中的。对照组中对于患者采取的是甘草酸二铵治疗的方法,而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实施甘草酸二铵与异甘草酸镁治疗,在临床试验调研结束之后,比较两组患者ALT和AST的指标。结果:根据相关的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ALT和AST的指标要优于对照组,而且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的统计学结果是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的,而且P<0.05。结论:研究甘草酸二铵与异甘草酸镁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效果能够发现,这种联合治疗的方式,能够进一步缓解患者的痛苦,还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标签: 甘草酸二铵 异甘草酸镁 重要意义 影响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