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灵芝提取物的急性毒性、遗传毒性和亚慢性毒性。方法 根据 GB 15193.3-2003、GB 15193.4-2003、GB 15193.5-2003、GB 15193.7-2003、GB 15193.13-2003,采用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三项遗传毒性试验( Ames试验、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 、90d喂养实验对灵芝提取物的安全性毒理学进行研究。结果 灵芝提取物对雌、雄昆明种小鼠的最大耐受剂量( MTD) 均大于20g/kg·bw,属无毒级; Ames试验、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结果均为阴性,90d喂养试验各剂量组大鼠体重增加、食物摄入量、食物利用率、脏器/体重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均无异常,血液学指标和生化指标值在正常范围内,大鼠主要脏器组织未见有意义的病理学改变; 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大于2.5g/kg·bw。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灵芝提取物未见明显毒副作用。

  • 标签: 灵芝提取物 急性毒性 遗传毒性 亚慢性毒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用臭氧自体血回输联合醒脑静治疗烧伤脓毒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15年8月—2019年5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9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烧伤脓毒性脑病患者,将46例[男25例、女21例,年龄(35±4)岁]采用醒脑静治疗的患者纳入单纯醒脑静组,将44例[男20例、女24例,年龄(34±5)岁]采用医用臭氧自体血回输联合醒脑静治疗的患者纳入臭氧自体血回输+醒脑静组。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7 d心率、体温、平均动脉压、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Ⅱ)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治疗前及治疗1、3、7 d,检测血清中血脑屏障损伤标志物闭锁蛋白、一氧化氮合酶(NOS)、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神经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兴奋性氨基酸(EAA)的水平;行脑部CT灌注成像,计算感兴趣区的脑血流量(rCBF)、感兴趣区的血容量(rCBV)、感兴趣区的平均通过时间(rMTT)。对数据行χ2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治疗7 d,2组患者心率、体温、平均动脉压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臭氧自体血回输+醒脑静组患者心率明显高于单纯醒脑静组(t=2.886,P<0.01),体温明显低于单纯醒脑静组(t=5.020,P<0.01),平均动脉压与单纯醒脑静组相近(t=0.472,P>0.05)。治疗7 d,臭氧自体血回输+醒脑静组患者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单纯醒脑静组(t=3.797,P<0.01),GCS明显高于单纯醒脑静组(t=4.934,P<0.01)。治疗3、7 d,臭氧自体血回输+醒脑静组患者血清闭锁蛋白、NOS、NSE、S100β、GFAP、EAA明显低于单纯醒脑静组(t=2.100、2.090、2.691、2.013、2.474、2.635,2.225、4.011、3.150、2.691、3.145、2.781,P<0.05或P<0.01)。治疗1、3、7 d,臭氧自体血回输+醒脑静组患者rCBF、rCBV明显高于单纯醒脑静组(t=3.127、3.244,3.883、7.274,3.661、2.777,P<0.01)。治疗7 d,臭氧自体血回输+醒脑静组患者rMTT为(3.02±0.57)s,明显低于单纯醒脑静组的(3.11±1.20)s,t=2.409,P<0.05。结论医用臭氧自体血回输联合醒脑静治疗可有效缓解烧伤脓毒性脑病患者脑部损伤,改善脑血流灌注,且安全可靠。

  • 标签: 烧伤 血脑屏障 臭氧 脓毒性脑病 CT灌注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入院1 h内乳酸浓度联合液体复苏后6 h乳酸清除率(LC)对新生儿脓毒性休克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6月至2020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新生儿脓毒性休克患儿58例为研究对象;以入院60 d内病死为终点事件,根据预后将入组患儿分成死亡组及存活组,统计两组人口学基线资料及血常规、前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D二聚体、血清肌酐、入院1 h内乳酸浓度(Lac1)及液体复苏后6 h乳酸浓度(Lac2)等临床检验指标。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对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危险因素的预测性进行检验。各危险因素根据截断值进行分层,通过Kaplan-Meier曲线比较各组预后差异。结果58例患儿中存活组24例、死亡组34例。围生期分析显示,死亡组患儿胎膜早破比率高于存活组[41%(14/34)比13%(3/24),P=0.021];两组患儿在感染部位、病原学特征、液体复苏总量、血管活性药物指数、机械通气、并发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患儿Lac1、Lac2、前降钙素原、D二聚体、血清肌酐高于存活组[(12±6)比(7±4)mmol/L,(14±6)比(4±2)mmol/L,(59±23)比(24±14)ng/L, (24±11)比(11±6)mg/L,(167±31)比(92±23)μmol/L,t=3.549、3.112、3.859、4.499、3.288;均P<0.05],死亡组血压、液体复苏后6 h LC低于存活组[(41±12)比(52±5) mmHg(1 mmHg=0.133 kPa),t=4.230;-16(-40, 20) %比 40(18, 70)%, Z=3.558; 均 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C与新生儿脓毒性休克死亡风险呈负相关(OR=0.679,95%CI 0.662~0.999,P<0.05);Lac1与新生儿脓毒性休克死亡风险呈正相关(OR=1.203,95%CI 0.965~1.500,P<0.05)。ROC曲线分析LC、Lac1及两者联合均对患儿预后具有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99、0.875、0.965,灵敏度分别为83.32%、89.65%、94.31%;特异度分别为72.52%、77.18%、88.76%。危险因素根据截断值分层,Kaplan-Meier分析显示Lac1>4 mmol/L组累积生存率低于Lac1≤4 mmol/L[21%(8/38)比80%(16/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54.520,P<0.05); LC≤10%组累积生存率低于LC>10%组[19%(6/32)比69%(1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4.140,P<0.05)。结论乳酸浓度联合LC对新生儿脓毒性休克患儿的预后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 标签: 婴儿,新生 休克,脓毒性 乳酸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病毒性心肌炎临床中运用黄芪联合维生素C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116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选入本次研究,都是2020年5月至2021年8月入院治疗,以数字标注法为标准分组,对照组治疗中使用维生素C,实验组再联合黄芪颗粒,分析每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有效率方面,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6.23%和83.02%,差异显著(P<0.05)。心肌酶谱改善方面,实验组AST、LDH、CK-MB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病毒性心肌炎治疗中黄芪联合维生素C能疗效确切,是可靠的用药方案,值得推广。

  • 标签: 黄芪 维生素C 病毒性心肌炎
  • 简介:【摘要】目的:详细评判为病毒性肝炎患者采取肝康宁片叠加替诺福韦给药治疗形式的用药效果。方法:这次本医院予以纳入的病毒性肝炎患者给予评定,共62例,选于2019年01月—2020年02月,构建组别参考随机数字表手段,试验组(31例)予以一般治疗和肝康宁片叠加替诺福韦给药治疗形式,参照组(31例)给予一般治疗及替诺福韦用药干预方法,分析具体指标。结果:试验组用药结果为有效或显效人数共同占比数值对比参照组研究资料增高(P0.05);试验组落实用药方面干预对策十二周之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项目指标测定结果数值评比参照组评估资料下降(P

  • 标签: 病毒性肝炎 肝康宁片 替诺福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小板与凝血功能指标检测联合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选择院内接受治疗病毒性肝炎患者100例,2019年11月-2021年5月纳入研究组,并选取同一时间院内健康体检志愿者100例纳入对照组,对两组进行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并对比分析检测结果。结果:研究组PLT明显低于对照组,且MPV、PDW及PC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PT、TT、APTT明显高于对照组,且FIB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血小板、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可多方面、多层次掌握患者病情变化和进展,为后续治疗提供一定临床支持,价值显著。

  • 标签: 病毒性肝炎患者 血小板 凝血酶原时间 纤维蛋白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对重症病毒性小儿脑炎治疗中丙种球蛋白与甲基强的松龙联合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与研究。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重症病毒性小儿脑炎患儿94例为研究对象,时间2020年4月-2021年7月;按照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47例(采取常规激素治疗)和研究组47例(采取丙种球蛋白联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对两组患儿病症缓解时间及临床治疗有效率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 研究组患儿发热、抽搐、脑膜刺激征、意识障碍病症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参照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呈现统计学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联合应用血必净和乌司他汀治疗脓毒性休克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本次研究的对象均为脓毒性休克患者,到院内实施诊断和治疗的时间为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患者划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5例采取常规治疗,治疗组以此为基础,联合应用血必净和乌司他汀治疗,对比两组治疗1周后的炎症因子各指标。结果:治疗组患者IL-6、CPR、TNF-α以及PCT水平均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脓毒性休克的临床中联合应用血必净、乌司他汀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炎症反应,建议使用。

  • 标签: 感染性休克 血必净 脓毒症 炎症因子 乌司他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常规护理联合险管理在提高急性病毒性脑炎护理质量的效果。方法:30例急性病毒性脑炎患者随机分两组各1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常规护理联合风险管理,分析风险事件发生率、住院时间、护理质量评分和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风险事件(输液外渗、压迫性损伤、意外性伤害、血栓)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常规护理联合风险管理 急性病毒性脑炎患者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物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脓毒性心肌损伤患者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收集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2018年10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03例脓毒症患者临床资料,按照入ICU时心肌肌钙蛋白I(cTnI)分为心肌损伤组(cTnI≥0.15 μg/L)和非心肌损伤组(cTnI<0.15 μg/L)。记录103例患者入ICU 6 h内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cTnI、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及入ICU 24 h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最差值;同时记录脓毒性心肌损伤患者28 d预后。各项指标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各项指标及APACHEⅡ评分单独或联合检测对脓毒性心肌损伤患者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结果① 103例脓毒症患者中,合并心肌损伤58例,未合并心肌损伤45例。心肌损伤组患者血清PCT、CRP、NT-proBNP、CK-MB、cTnI、H-FABP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均明显高于非心肌损伤组〔PCT(μg/L):3.46±1.35比1.89±0.43,CRP(mg/L):81.1±26.8比65.3±19.1,NT-proBNP(ng/L):8 261.4±2 346.9比6 120.2±1 809.6,CK-MB(U/L):15.89±6.25比12.14±4.24,cTnI(μg/L):1.50(0.91,2.21)比0.18(0.16,0.19),H-FABP(μg/L):26.45±8.24比12.82±5.73,APACHEⅡ评分(分):24.0(18.0,29.0)比16.0(14.0,18.0),均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PCT、CRP、APACHEⅡ评分与心肌损伤标志物NT-proBNP、CK-MB、cTnI、H-FABP均呈显著正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H-FABP对脓毒性心肌损伤的诊断效能(AUC=0.916)优于NT-proBNP(AUC=0.756)和CK-MB(AUC=0.675);三者联合诊断的AUC可达0.921,敏感度为82.1%,特异度为88.2%。②脓毒性心肌损伤患者28 d存活23例,死亡35例。死亡组患者血清PCT、CRP、NT-proBNP、CK-MB、cTnI、H-FABP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CT(μg/L):3.86±1.27比2.84±1.24,CRP(mg/L):92.3(65.0,101.7)比74.3(65.7,79.8),NT-proBNP(ng/L):9 106.4±2 013.9比6 975.5±2 266.7,CK-MB(U/L):17.90±6.49比12.82±4.46,cTnI(μg/L):2.11±0.86比1.12±0.44,H-FABP(μg/L):30.08±7.90比20.93±5.14,APACHEⅡ评分(分):25.0(20.0,30.0)比19.0(17.0,24.0),均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H-FABP对脓毒性心肌损伤患者28 d死亡的评估效能(AUC=0.839)优于PCT(AUC=0.707)、CRP(AUC=0.716)、NT-proBNP(AUC=0.761)、CK-MB(AUC=0.733)、cTnI(AUC=0.824)和APACHEⅡ评分(AUC=0.724);NT-proBNP、cTnI联合H-FABP的AUC可达0.888,敏感度为91.4%,特异度为82.6%。结论H-FABP对脓毒性心肌损伤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早期联合检测NT-proBNP、CK-MB及H-FABP可使脓毒性心肌损伤的诊断能力显著提高,NT-proBNP、cTnI联合H-FABP可明显提高对脓毒症心肌损伤不良预后的预测能力。

  • 标签: 脓毒症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肌酸激酶同工酶 肌钙蛋白I N末端脑钠肽前体
  • 简介:【摘要】目的 浅析在病毒性肝炎鉴别诊断中应用凝血功能与血小板指标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抽取我院2019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10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选取同期收治的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给予所有受试者凝血功能与血小板指标检测,分析检查结果。结果 病毒性肝炎患者比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水平更低,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压积及平均血小板体积更高(P<0.05);病毒性肝炎患者比对照组的纤维蛋白原水平更低,凝血酶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更长(P<0.05)。结论 凝血功能联合血小板指标鉴别诊断病毒性肝炎患者,可清晰判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为后续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 标签: 病毒性肝炎 血小板指标 凝血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护联合式专病门诊在慢性非病毒性肝病患者中的应用。方法:研究对象选取为2018年3月1日至2019年3月30日肝病专科门诊就诊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医护联合门诊)和对照组(传统门诊),对照组采用传统门诊的方式。观察组采用医护联合门诊。结果:观察组腹部症状、乏力、全身症状活动和情感焦虑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自我效能和血压优于对照组(P<0.05);生理、健康、社会、情感、精神等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次研究采用医护联合专科门诊的模式,能最大限度地指导患者进行疾病的自我管理,有助于提升患者的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

  • 标签: 非病毒性肝病 医护联合 门诊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电图(EEG)联合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对病毒性脑炎(VE)患儿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63例VE患者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怀疑患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后诊断为健康者80例作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性别构成、年龄、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等一般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GFAP水平。比较两组一般资料、EEG异常结果、血清GFAP水平的差异;分析EEG联合血清GFAP对VE的诊断价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GFAP对VE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性别构成、年龄、体质量、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EG诊断VE结果显示,观察组中有11例漏诊,对照组中有10例误诊,EEG诊断VE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2.54%、87.50%、85.31%;观察组血清GFAP水平高于对照组[(460.19 ± 126.53) ng/L比(217.36 ± 53.17)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5.525,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GFAP诊断VE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07,截断值为238.37 ng/L;EEG联合血清GFAP诊断VE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3.65%、83.75%、88.11%;12个月随访结果显示,63例VE患者中20例存在后遗症,不良预后发生率为31.75%(20/63)。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EEG、GFAP异常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EG联合血清GFAP诊断VE的灵敏度、准确度较高,可用于VE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

  • 标签: 病毒性脑炎 脑电图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早期诊断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对成人病毒性脑炎患者通过依达拉奉联合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均为病毒性脑炎患者,共计60例,收治时间范围介于2019年5月到2020年11月之间。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分组,其中30例设为参照组实施常规抗病毒药物治疗,其余30例设为观察组联合依达拉奉进行治疗。观察对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观察组优于参照组(P<0.05);比较两组的后遗症发生情况,观察组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对成人病毒性脑炎患者通过依达拉奉联合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的效果更加确切,还可以有效避免患者出现后遗症问题,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 标签: 成人病毒性脑炎 依达拉奉 抗病毒药物 治疗效果 对比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健肝乐颗粒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0年2月我院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92例作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6例)和观察组(n=46例)。对照组采用异甘草酸镁治疗,观察组采用健肝乐颗粒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经过治疗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比较和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碱性磷酸酶,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丙氨酸转氨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健肝乐颗粒 异甘草酸镁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电图(EEG)联合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对病毒性脑炎(VE)患儿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63例VE患者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怀疑患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后诊断为健康者80例作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性别构成、年龄、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等一般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GFAP水平。比较两组一般资料、EEG异常结果、血清GFAP水平的差异;分析EEG联合血清GFAP对VE的诊断价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GFAP对VE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性别构成、年龄、体质量、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EG诊断VE结果显示,观察组中有11例漏诊,对照组中有10例误诊,EEG诊断VE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2.54%、87.50%、85.31%;观察组血清GFAP水平高于对照组[(460.19 ± 126.53) ng/L比(217.36 ± 53.17)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5.525,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GFAP诊断VE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07,截断值为238.37 ng/L;EEG联合血清GFAP诊断VE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3.65%、83.75%、88.11%;12个月随访结果显示,63例VE患者中20例存在后遗症,不良预后发生率为31.75%(20/63)。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EEG、GFAP异常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EG联合血清GFAP诊断VE的灵敏度、准确度较高,可用于VE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

  • 标签: 病毒性脑炎 脑电图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早期诊断 预后
  • 简介:【摘 要】 目的:研究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联合奥司他韦胶囊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在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病毒性肺炎患儿9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口服奥司他韦胶囊,体重不超过15公斤的,每次30mg,体重在16~22公斤的,每次45mg,体重在23~40公斤的,每次60mg,体重超过40公斤的,每次75mg,2次/日。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治疗组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每次10ml,3次/日。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98%)显着高于对照组(81.17%)P

  • 标签: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 奥司他韦胶囊 小儿病毒性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