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急诊护理对提高消化道出血急救效率和改善急救结局的应用。方法 研究对象:我院急诊收治的64例消化道出血患者;选取时间:2023.1~2023.12;随机分组;护理方法:常规护理(对照组),急诊护理(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病情稳定所用急救时间和急救结局。结果 观察组在1h内和1~2h内经急救病情稳定的比例明显更高(P<0.05)而且,观察组急救成功率明显更高,再出血率更低(P<0.05)。结论 急诊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急救效率,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急救结局,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急诊护理 消化道出血 急救效率 急救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诊护理干预用于脑卒中昏迷的价值。方法:2019年4月-2021年3月本科接诊脑卒中昏迷病患200例,随机均分2组。研究组采取急诊护理干预,对照组行常规急诊护理。对比预检评估时间等指标。结果:针对预检评估时间,研究组(5.29±0.96)min,比对照组(9.75±1.63)min短,P<0.05。针对残疾率和死亡率,研究组分别是9.0%、2.0%,比对照组21.0%、8.0%低,P<0.05。结论:于脑卒中昏迷中用急诊护理干预,利于急救效率的提升,急救结局改善

  • 标签: 脑卒中昏迷 预检评估时间 急诊护理干预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分析急诊护理干预内容、应用效果及在急救效率、急救结局方面评价。方法:本次研究中,筛选患者68例,入院起止时间在:2020年5月、2022年5月,而后做分组处理,即:对照组、实验组,指导原则为:随机抽签法,且各组中收纳患者34例,对其检查后发现,2组患者各项指征与“消化道出血”诊断标准符合;其中,常规护理用于对照组,急诊护理用于实验组,就2组最终效果展开对比。结果:(1)对实验组抽取消化道出血患者展开评测,病情稳定时间(1.21±0.17h)、住院时间(4.79±1.55d)和对照组(3.55±1.13h、6.02±1.98d)比较,实验组居更低水平,P<0.05;(2)比较总有效率,实验组测定值(94.12%,32/34)VS对照组测定值(73.53%,25/34),较高,P<0.05。结论:急诊护理,在临床上有非常重要意义,既可缩短其病情稳定时间、住院时间,又能较好的改善消化道出血患者疾病症状,提高总有效率,可推行、应用。

  • 标签: 消化道出血患者 急救效率 急救结局 急诊护理 价值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诊护理程序对提高脑出血昏迷患者急救效率和改善急救结局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于2017年11月——2018年6月收治的214例脑出血昏迷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n=107)和对照组(n107),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急诊护理程序进行干预,将两组患者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患者平均抢救时间比研究组较长,并发症发生率高于研究组,抢救成功率明显低于研究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评分、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出血昏迷患者应用急诊护理程序具有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急诊护理程序 脑出血昏迷患者 急救效率 改善急救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脑出血(ICH)昏迷患者中应用急诊护理程序改善急救结局和提高急救效率的价值。方法:本次入组共50例ICH昏迷患者,出入组期限为2021.07~2023.12内,经双盲法对病例予以分组,分为25例/组。常规组应用急诊常规护理,干预组应用急诊护理程序。比较急救结局急救效率。结果:与常规组相比,干预组的急救成功率更高(P<0.05)。与常规组相比,干预组的急诊抢救、急诊停留、评估病情等用时均更短(P<0.05)。结论:既能获得优良急救结局,又能提升急救效率和成功率,有积极借鉴优势。

  • 标签: 脑出血 昏迷 急诊护理程序 急救结局 急救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护理程序对提高脑出血昏迷患者急救效率和改善急救结局的作用。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3年9月我院收治的55例脑出血昏迷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急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急诊护理程序。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救效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急救效率为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07%(P<0.05);观察组NIHSS评分和AD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43%,高于对照组的81.48%(P<0.05)。结论:急诊护理程序可显著提高脑出血昏迷患者的急救效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急诊护理程序 脑出血 昏迷 急救效率 急救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诊护理程序在提高脑出血昏迷患者急救效率和改善急救结局中的价值。方法:研究我院收治的72例脑出血昏迷患者,按照本次探究实验对象筛选标准选取实验时间为2020.2—2021.9,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6例)应用常规急诊护理,研究组(36例)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急诊护理程序,观察和比较组间急救结局急救效率。结果:研究组的抢救成功率(97.22%)相比对照组(83.33%)要高,致残率(5.56%)、死亡率(2.78%)相比对照组要低(P

  • 标签: 脑出血 急诊护理程序 昏迷 急救效率 急救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护理程序对改善脑出血昏迷患者救治效果与急救结局的作用。方法:择取本科室 2019.03至 2019.09时段内诊疗的脑出血昏迷患者共 60例,随机划分为对照组( 30例)、急诊组( 30例)。对照组为传统护理程序,急诊组为急诊护理程序,比较患者急救结局急救时间。结果:对照组抢救成功率为 80.00%,急诊组为 96.67%,数据比较有意义( P< 0.05)。急诊组急救时间为( 44.9±10.6) min,对照组为( 73.1±18.7) min,数据比较有意义( P< 0.05)。结论:针对脑出血昏迷患者,急诊护理程序既可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还可缩短急救时间,可推广。

  • 标签: 急诊护理程序 脑出血昏迷患者 救治效果 急救结局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无痛分娩对分娩结局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至2022年在本院分娩的孕妇,共1200例,其中600例接受无痛分娩为实验组,600例未接受无痛分娩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分娩时长、新生儿Apgar评分、孕妇的疼痛评分和分娩后24小时内的并发症。结果:实验组分娩时长平均为8小时,对照组为12小时。实验组新生儿Apgar评分平均为9分,对照组为8分。实验组孕妇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和7。两组分娩后24小时内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无痛分娩能有效缩短分娩时长,提高新生儿Apgar评分,降低孕妇的分娩疼痛,且对分娩后24小时内的并发症无明显增加风险。

  • 标签: 无痛分娩 分娩结局 Apgar评分 疼痛评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提升脑出血昏迷患者急救效率和急救结局产生的影响。  方法 此次研究共计纳入62例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为脑出血昏迷患者,按照不同护理方法划分为A、B两组,各31例,给予A组常规护理,给予B组急诊护理流程,比较两组急救效率和急救结局。结果 B组抢救成功率高于A组,病死率和致残率低于A组(P<0.05);B组急救时间短于A组,B组清醒时间短于A组(P<0.05)。 结论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有利于提升脑出血昏迷患者急救效率,优化急救结局

  • 标签: 急诊护理流程 脑出血 昏迷 急救效率 急救结局
  • 简介:目的探究应用分娩时机计算表与降低剖宫产率、改善分娩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民航总医院妇产科行围生期保健和住院分娩的579例初产妇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200例)采用主动管理妊娠高危因素指导分娩时机的最佳分娩时限(AMOR-IPAT-UL-OTD)分娩时机计算表,计算最佳分娩时机,给予预防性引产;对照组(379例)给予常规处理。比较两组孕妇的剖宫产率和母儿结局。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引产率分别为47.0%(94/200)和33.8%(128/3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和对照组剖宫产率分别为18.5%(37/200)和27.4%(104/3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产后出血率(11.5%和18.5%)及巨大儿发生率(4.5%和10.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动管理妊娠高危因素,评估最佳分娩时限,给予预防性引产利于降低剖宫产率和改善分娩结局

  • 标签: 预防性引产 剖宫产 高危妊娠 分娩时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改善饮食习惯对妊娠期糖尿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进行合理的饮食指导,控制孕期的血糖水平,经与对照组的妊娠合并症、围产儿病率的比较,分析其差别。结果饮食指导组的妊娠合并症的发生率和围产儿病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经指导改变孕期的饮食习惯,对妊娠结局的不良结果有很大的改善作用。

  • 标签: 妊娠期糖尿病 饮食习惯 妊娠结局 改善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专科护士帮扶医联体基层医院护理急救综合能力的效果。方法通过比较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专科护士帮扶医联体基层医院科室(研究组,n=18)和无专科护士帮扶的科室(对照组,n=18)的急救知识水平(护士急救理论知识、急救操作技能、急救流程熟悉程度)、护士临床护理能力(病情评估、健康宣教、应急能力、护理程序应用、人文关怀和延续性护理)、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急救理论知识、急救操作技能、急救流程熟悉程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92.78±2.25)比(87.41±3.67)、(92.60±1.77)比(88.04±3.93)、(92.90±3.02)比(83.71±4.18);均P<0.05];研究组临床护理能力的病情评估、健康宣教、应急能力、护理程序应用、人文关怀和延续性护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94.11±3.52)比(84.51±5.15)、(92.16±1.68)比(84.57±4.67)、(92.91±3.02)比(84.13±4.24)、(96.54±3.02)比(88.45±4.19)、(94.45±3.92)比(89.27±3.23);均P<0.05];研究组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98.25±1.22)比(90.70±3.27),P<0.05)]。结论专科护士帮扶医联体基层医院可以有效提高基层医院护理急救综合能力,起到区域辐射效果,可有效加速医联体护理同质化进程,值得在医联体单位推广。

  • 标签: 医联体 急救能力 护理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院前急救对危重脑卒中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危重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50例,以电脑抽号法作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常规组,各25例,对研究组患者提供院前急救,对常规组患者提供常规急救,对比两组患者接受不同干预后的差异性。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脑疝、死亡低于常规组,研究组患者的好转率高于常规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改善危重脑卒中患者预后效果明确。

  • 标签: 院前急救 危重脑卒中 预后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院前急救对危重脑卒中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危重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50例,以电脑抽号法作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常规组,各25例,对研究组患者提供院前急救,对常规组患者提供常规急救,对比两组患者接受不同干预后的差异性。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脑疝、死亡低于常规组,研究组患者的好转率高于常规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改善危重脑卒中患者预后效果明确。

  • 标签: 院前急救 危重脑卒中 预后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基于改善医联体护理急救综合能力的实践研究。方法:对比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我院专科护士支持的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观察组,包括18个科室)与未接受专科护士援助的科室(对照组,同样18个)的情况,我们考察了两组在急救知识(护士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流程熟悉度)和临床护理技能(病患状况评估、健康教育、应急反应、护理程序运用、人文关怀及连续性护理)上的差异,并且收集了住院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价。结果:观察组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专科护士对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持能有效提升这些医疗机构的急诊护理综合能力,产生区域性的积极影响,同时也能加速医联体内护理质量的一体化进程,这种模式在医联体机构中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 标签: 医联体 急救综合能力 实践研究
  • 作者: 黄大敏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13-03-13
  • 出处:《医学与法学》 2013年第3期
  • 机构:                    黄大敏           (四川省武胜县人民医院 黄大敏 634800)           【摘 要】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救治中,院前急救护理对患者结局的影响。方法:通过对常规护理和院前急救护理结局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病到接 诊的时间间隔明显较短,且零死亡率,对照组存活率明显低于观察组,观察组的FMA 评分和ADL 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采取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在降低死亡率和抢 救成功率上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预后效果更佳理想,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