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对冠状动脉疾病研究的深入,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诊治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从冠状动脉微循环疾病的定义、危险因素、临床分型、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冠状动脉微循环疾病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缺血 冠心病
  • 简介:【摘要】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心脏介入手术的成熟,诸多冠心病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从而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尽管如此,研究表明在临床实践中,大部分存在典型心绞痛结合实验室检查存在动态演变的患者,经冠脉造影显示无明显冠脉狭窄或病变,经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症状反复、无明显减轻的患者多数为冠脉微循环障碍。冠脉微循环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效果以及预后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冠状动脉微循环 微循环 冠状动脉 CMD
  • 简介:摘要微循环障碍已被认为是系统性的微血管疾病,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与外周微循环障碍间存在着紧密联系。CMD患者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外周微循环异常,通过评价外周微血管功能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状动脉微循环情况。外周微血管系统可发挥间接评估冠状动脉微循环的作用,具有临床应用前景,但未来还需要更多的大样本研究来确定可有效预测CMD的外周微循环检测方法和诊断界值。该文对外周微循环障碍与CMD的联系进行了综述,以期从外周微循环角度为间接评估冠状动脉微循环提供新思路。

  • 标签: 冠状动脉循环 外周微循环 相关性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实验组41例,对照组41例。两组研究对象均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照组术前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肝素治疗,实验组术前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替罗非班治疗,探讨替罗非班对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影响。结果比较两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浆组织因子为(215.3±74.6)ng/L,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为(184.6±29.9)%,与对照组的(398.6±88.6)ng/L、(293.3±33.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用于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能有效缓解心肌微循环障碍,值得临床进一步借鉴、应用。

  • 标签: 替罗非班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微循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模态影像技术评价山羊动物模型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的价值。方法雌雄不限,按5~8月龄随机挑选实验用萨能奶山羊10只。麻醉后经股动脉选择性插管,于不同分支冠状动脉远端缓慢注入1 ml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混合液(含微球计数约1.14×106/ml),建立CMD动物模型。成功建模7 d后行双能量CT心肌灌注成像(DECT-MPI)、SPECT心肌灌注成像(SPECT-MPI)、PET心肌灌注成像(PET-MPI)、心脏MR心肌灌注成像(CMR-MPI)影像学检查,之后处死实验动物行心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组织病理学为金标准,评估几种影像学方法评价CMD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应用ROC曲线评估几种影像学方法诊断CMD的价值。结果10只实验动物,3只死亡,其余7只成功完成造模并进行了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共评估119个心肌节段,证实有缺血心肌节段18个,正常心肌节段101个。以病理学为金标准,DECT-MPI、SPECT-MPI、PET-MPI诊断CMD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55.56%、98.02%,66.75%、98.83%,93.75%、97.68%;因MR检查操作时间长,要求麻醉时间长,仅有1只实验动物顺利完成了CMR-MPI检查,准确度为88.24%。结论本研究提供了一种无创影像学评估CMD的大型动物建模方法。DECT-MPI、SPECT-MPI、PET-MPI、CMR-MPI在评估CMD具有较好的效能,几种无创影像学方法评估CMD各有优缺点。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 线计算机 正电子,发射型体层摄影术 单光子,发射型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冠状动脉疾病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冠脉)微循环障碍在心绞痛患者中普遍存在,相对于传统的心外膜冠脉血运重建,冠脉微循环血运重建对改善心绞痛患者的症状和预后同样重要。体外心脏震波、增强型体外反搏和远隔缺血预适应等物理康复疗法具有多靶点、多通路作用的优势,可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和平滑肌功能,促使冠脉侧支循环形成和毛细血管床开放,为冠脉微循环血运重建开辟了新的路径。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微循环 物理疗法
  • 作者: 王目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1-04
  • 出处:《药品评价》2020年 第17卷 第8期
  • 机构:菏泽市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山东 菏泽 274002
  • 简介: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慢血流(CSF)患者采取尼可地尔治疗对血流动力学、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影响。方法: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118例CSF患者分为常规组、研究组,常规组采用常规方案治疗,研究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尼可地尔治疗。治疗3月,比较两组治疗情况。结果:研究组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TIMI血流帧数均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基础血流量、基础肱动脉内径、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均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血浆内皮素-1、人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常规组,且血浆脂联素明显更高(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SF患者采取尼可地尔治疗可降低冠脉阻力,加快血流速度,改善冠脉血流动力学及微循环

  • 标签: 血流动力学;尼可地尔;冠状动脉慢血流;影响;冠状动脉微循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CT心肌灌注成像(CT-MPI)定量指标评价猪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模型的价值。方法10只实验中华小型猪,麻醉后经股动脉选择性插管,通过导丝缓慢注入左前降支远段1 ml微球混合液(含微球0.5×105/0.5 ml),建立CMD模型。分别于建模前60 min及建模后10 min行CT-MPI静息态和负荷态扫描。测量CT-MPI的定量指标,包括心肌血流量(MBF)、心肌血容量(MBV)。以实验猪建模前后CT-MPI指标的变化为自身参照标准,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建模前后静息和负荷状态下MBF、MBV的差异。之后处死动物并行病理检查证实CMD心肌节段。结果8只猪完成实验(2只猪于建模时死亡)。CMD区静息MBF、MBV分别为(98.6±20.9)ml·100 ml-1·min-1、(9.0±2.8)ml/100 ml;负荷MBF、MBV分别为(87.6±14.6)ml·100 ml-1·min-1、(8.0±1.8)ml/100 ml。CMD区静息和负荷MBF及MBV与非CMD区比较均减低(P<0.001)。HE染色低倍镜下显示损伤心肌与正常心肌并存,高倍镜下显示心肌细胞质黏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心肌细胞排列疏松,细胞核部分出现皱缩以及心肌细胞间质水肿。结论本研究通过动态CT-MPI评价CMD动物模型,表明CMD心肌节段在静息和负荷状态下的MBF值和MBV值均较造模前明显减低,MBF、MBV变化值可作为动态CT-MPI评价CMD的定量指标。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的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发生状况。方法抽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接受择期PCI治疗的114例UA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PCI后有无发生冠状动脉循环损伤状况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由研究人员设计基线资料调查问卷,询问并记录两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找出UAP患者择期PCI后发生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的影响因素。结果114例接受PCI治疗的UAP患者中,有45例患者PCI后发生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发生率为39.47%;发生组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占比高于未发生组,且C-反应蛋白(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高于未发生组(P<0.05);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CRP和Hcy水平高均是UAP患者择期PCI后发生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UAP患者择期PCI术后发生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可能受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高CRP和Hcy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标签: 心绞痛 不稳定型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
  •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起源异常(anomalousoriginofcoronaryartery,AOCA)的冠状动脉造影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00年10月~2006年12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560例,栓出有AOCA患者29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9例AOCA患者检出率为1.9%,其中23例(79.3%)为良性AOCA,包括:前降支和回旋支分别开口于左冠窦15例,回旋支起源于右冠窦3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无冠窦1例和高位开口于升主动脉4例;6例(20.7%)为有潜在临床危险AOCA,分别为左主干起源于右冠窦1例,单支左冠状动脉2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窦3例.起源异常冠状动脉有明显狭窄患者9例(31.0%),但仅2例为狭窄只累及起源异常动脉.结论AOCA无特征性临床表现,通常在冠状动脉造影时被发现;某些类型有导致严重心脏事件的潜在危险.AOCA与冠状动脉狭窄无相关性.

  • 标签: 冠状血管畸形 冠状血管造影术 冠状动脉疾病 流行病学
  • 简介: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经验。方法:在非体外循环条件下对31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观察手术效果、并发症及预后等情况。结果:全组均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死亡1例;余患者心绞痛症状全部缓解。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恢复正常生活。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安全有效,在一些高危患者较之体外循环更显出其优势。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肥胖类型对男性非阻塞性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15年12月至2021年8月可疑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的男性患者资料。所有患者行一日法静息和负荷13N-氨水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心肌灌注显像。以体重指数(BMI)≥28 kg/m2为判定全身肥胖的标准,以腰围≥90 cm为判定腹型肥胖的标准,以负荷心肌血流量(MBF)<2.3 ml·min-1·g-1或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2.5为判定CMD的标准。依据BMI及腰围对患者进行分组,并比较各组患者的MBF、CFR、CMD患病率,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和心功能间的差异。结果共纳入136例研究对象。依据BMI和腰围被分为对照组(n=45),单纯腹型肥胖组(n=53)和复合型肥胖组(n=38)。3组间的静息M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2,P=0.994)。单纯腹型肥胖组[(2.44±0.85)ml·min-1·g-1]及复合型肥胖组[(2.49±0.71)ml·min-1·g-1]负荷MBF较对照组[(2.82±0.64)ml·min-1·g-1]低(P均<0.05),但前两组间的负荷M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2)。单纯腹型肥胖组的CFR低于对照组(2.87±0.99比3.32±0.62,P=0.012),复合型肥胖组的CFR(3.02±0.91)虽然也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7)。单纯腹型肥胖组(62.3%)及复合型肥胖组(52.6%)的CMD患病率均高于对照组(22.2%)(P均<0.01)。腰围(OR=1.057,95%CI:1.013~1.103,P=0.011)是男性CM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非阻塞性冠心病的男性患者中,腹型肥胖可能与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下降有关,单纯腹型肥胖的男性患CMD的风险最大。

  • 标签: 肥胖 男性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心肌血流量 微循环
  • 简介:摘要该文报道抗精神类药物致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发生反复晕厥及急性左心衰竭一例。通过分析其临床特点及诊治过程,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了可能的发病机制。值得注意的是,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并不罕见,临床上需仔细辨别,以防漏诊、误诊。

  • 标签: 心力衰竭 晕厥 微循环 抗精神类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双源CT(dual-sourcecomputedtomography,DSCT)在非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06例行冠状动脉双源CT检查的成人影像资料。结果806例冠状动脉CTA中,共检查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21例,其中右侧冠状动脉开口异常13例,左侧冠状动脉开口异常8例。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可以清晰显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 标签: 冠状动脉变异 体层摄影术 双源 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对126例冠状动脉造影(CAG)诊断分析,评定疾病情况。结果冠状动脉正常者14例(11.1%),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112例(88.9%),其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7例,冠状动脉开口异位2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1例。受累血管151支172处,累及单支血管者35例(31.3%),累及2支及以上血管病变者77例(68.8%)其中,重度狭窄及闭塞68处(占39.5%)。结论冠状动脉DSA造影能够清楚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类型、部位,是诊断及治疗冠心病的重要依据。

  • 标签: 冠心病 冠状动脉 DSA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心脏超声造影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并探讨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9年7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HCM患者82例,所有患者均行二维经胸超声心动图(2D-TTE)及左心声学造影(LVO)检查,评估2种方法对HCM的诊断率。应用心肌声学造影(MCE)评价HCM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HCM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异常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82例HCM患者中,2D-TTE诊断率为76.0%(62/82);LVO诊断率为91.5%(75/82),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3例心尖肥厚型HCM患者中,2D-TTE诊断率为61.5%(8/13);LVO诊断率为77.0%(10/13),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82例HCM患者中,MCE检出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60例,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异常发生率为73.1%(60/82)。依据MCE结果将82例患者分为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正常组(22例)与异常组(60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超敏肌钙蛋白I(hs-cTnI)升高为HCM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异常的独立预测因子(OR=1.13,95%CI:1.01~1.34,P=0.03)。结论LVO可提高HCM患者的诊断率,MCE是评价HCM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可行和有效方法,hs-cTnI升高对HCM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具有独立预测价值。

  • 标签: 肥厚型心肌病 超声造影 冠状动脉 微循环 肌钙蛋白I
  • 简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被引入的成功治疗心绞痛的方法,在随后的20年中它在全世界范围内被确立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近年来由于微创技术、“非体外循环”手术和完全动脉血管化在冠状动脉病患者的手术治疗中找到了其各自的位置,从而使得CABG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然而,在过去的两年里,由于药物洗脱冠脉支架(DES)的出现,冠脉血管再通的方式已经变得完全不同。因为使用DES引起支架内狭窄的危险明显降低,所以目前介入心脏病学家开始对更加复杂的病变进行支架植入治疗。结果施行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数量迅速增加,而CABG的数量基本保持不变(图1)。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分流手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支架植入治疗 手术治疗 CABG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手术配合。方法选择我院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冠心病患者30例,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应用心脏表面固定器,使吻合口局部心肌处于相对静止和冠脉处于无血状态。结论护士熟悉手术步骤,娴熟的配合技术和较强的应急能力,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

  • 标签: 冠状动脉搭桥术 非体外循环 手术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