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弱视儿童治疗前后对比敏感(CS)改变及与正常儿童CS的差异。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武汉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弱视患儿作为弱视组。根据弱视程度诊断标准将患儿弱视眼分为轻、中、重3组;对弱视组中的单眼弱视患儿再细分为弱视眼组和对侧眼组。选择同期就诊的视力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共纳入弱视组83例(137眼),对照组26例(52眼)。双眼弱视54例(108眼);单眼弱视共29例(29眼),即弱视眼组29眼,对侧眼组29眼。轻、中、重度弱视组分别为45、69、23眼。检查单眼弱视对侧眼组及轻、中、重各组治疗前、治疗后1年及正常对照组的CS。采用配对t检验、LSD-t检验、Spearman相关性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在各空间频率上,各组治疗前CS均明显低于正常组(均P<0.05)。同一组内,治疗后CS均比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在空间频率18.0 cpd下,对侧眼组和轻度弱视组治疗后CS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空间频率下治疗后CS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空间频率6.0、12.0、18.0 cpd上,中度弱视组治疗后CS与正常组仍有差别(P<0.05),在空间频率3.0 cpd下,中度弱视组治疗后CS与正常组无差别。各空间频率下重度弱视组治疗后与正常组仍有差别(P<0.05)。弱视治疗前,在各空间频率下,弱视眼CS与弱视程度呈负相关(r=-0.52、-0.60、-0.55、-0.54,均P<0.001)。结论:不同严重程度的弱视患儿的CS均低于正常对照组;治疗后,CS会有一定程度提升,其中轻度弱视眼比中、重度弱视眼更容易恢复。

  • 标签: 弱视 对比敏感度 正常对照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基于贝叶斯概率估计算法的多维度周边快速对比敏感函数(pqCSF)检测方法,并评估此检测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2017年9月至2018年3月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非连续纳入12名健康正视眼受试者19眼,平均年龄(22.92±2.91)岁,平均球镜和柱镜分别为(-0.34±0.52)D和(-0.30±0.42)D,裸眼视力均≥1.0。基于贝叶斯概率估计算法,通过对比敏感峰值γmax、空间频率峰值ƒmax、带宽β和低对比截距δ来快速描绘全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函数(CSF)曲线,建立了(pqCSF)检测方法。所有受试者均在上方、下方、颞侧和鼻侧4个方向6°、12°、18°和24°离心率的16个周边视野位置(其中周边18°的颞侧视野接近生理盲点,不纳入研究)进行pqCSF检测。比较各个视野位置的CSF曲线下面积(AULCSF)以及19个空间频率(以对数单位等间隔分布)所对应的对比敏感。结果各方向内随着离心率不断增加,AULCSF逐渐降低,不同离心率间AULCSF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周边6°、12°和24°水平方向(鼻侧+颞侧)AULCSF均较垂直方向(上方+下方)AULCSF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SF曲线显示,随着与中心凹距离的增加,pqCSF、AULCSF及高频截止频率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并且数据标准差也逐渐增大。结论pqCSF检测可以描绘出周边大范围视野较完善的周边CSF曲线图,较好地反映周边视功能质量。

  • 标签: 周边视功能 快速对比敏感度函数 近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剥膜术后对比敏感及解剖结构的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武警北京市总队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22例(22眼)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后视力、对比敏感(CS)和黄斑中心区厚度(CMT)的变化。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BCVA(logMAR)0.74±0.28较术前明显提高(t=8.475,P=0.000);术前3 cpd、6 cpd和12 cpd空间频率平均为(1.529±0.645)c/d、(1.403±0.621)c/d和(1.118±0.4467)c/d,术后6个月提高至(1.565±0.314)c/d、(1.435±0.418)c/d和(1.125±0.236)c/d,手术前后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t=5.357, 5.479,5.216;P=0.000,0.000,0.000)。CMT由术前的(542.29±213.26)μm降低到术后6个月的(315.37±126.39)μm(t=6.023,P=0.000)。结论特发性黄斑前膜剥膜术后视力改善,对比敏感提高,CMT下降。

  • 标签: 膜,视网膜前,特发性 敏感度,对比 厚度,中心区,黄斑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单纯性高度近视黄斑区视网膜敏感与血流密度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描述性研究。收集2019年3─9月在南昌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患者及志愿者共80例(80眼),其中单纯性高度近视47例(47眼)作为高度近视组,低度近视及正视33例(33眼)作为对照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测量黄斑区3 mm×3 mm视网膜浅层血流密度(SVD)及深层血流密度(DVD),黄斑功能评估仪(MAIA)微视野计测量黄斑区10°视网膜敏感(RS)。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干预研究将RS图划分为与血流图相对应的6个区域(颞、上、鼻、下、中、旁中区)。2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RS与眼轴、等效球镜、SVD和DVD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度近视组RS除鼻侧外,其余各区均明显下降(均P<0.05),且高度近视组DVD总、旁中、上、下均明显降低(均P<0.05)。无论总体受检者还是高度近视组,RS与等效球镜呈正相关(r=0.382,P<0.001;r=0.435,P=0.002)、与眼轴呈负相关(r=-0.429,P<0.001;r=-0.382,P=0.008)、与DVD呈正相关(r=0.286,P=0.010;r=0.344,P=0.018)、与SVD无相关性。高度近视组RS与SVD在中、旁中、颞及鼻区呈正相关(r=0.386,P=0.015;r=0.292,P=0.046;r=0.435,P=0.006;r=0.319,P=0.048),RS与DVD在中、旁中、上及下区呈正相关(r=0.330,P=0.040;r=0.358,P=0.025;r=0.294,P=0.045;r=0.437,P=0.005)。结论:单纯性高度近视眼RS和DVD下降,且呈现出区域性差异。RS的下降可能与DVD降低有关。

  • 标签: 高度近视 黄斑区 视网膜敏感度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微视野计 血流密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白内障患者单眼及双眼快速对比敏感(qCSF)与视觉相关生活质量(QOL)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纳入2017年3—6月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就诊的早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6例共92眼,测量受检者最佳矫正视力状态下单眼和双眼qCSF;采用美国眼科学会视功能问卷(NEI VFQ-25)评估患者QOL并进行Rasch校准。测量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根据视力分别定义视力较好眼与视力较差眼。分析视力较好眼、视力较差眼及双眼log对比敏感曲线下面积(AULCSF)以及截止频率、1.0、1.5、3.0、6.0、12.0、18.0 c/d空间频率下的qCSF与QOL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受检者QOL总分为(64.13±4.76)分,与视力较好眼、视力较差眼的BCVA均呈负相关(r=-0.386,P=0.008;r=-0.413,P=0.004);与双眼、视力较好眼和视力较差眼AULCSF均呈正相关(r=0.531、0.524、0.711,均P<0.001);与双眼、视力较好眼和视力较差眼截止频率qCSF均呈正相关(r=0.504、0.419、0.694,均P<0.01);与双眼、视力较好眼和视力较差眼1.5、3.0、6.0和12.0 c/d空间频率下qCSF均呈正相关(1.5 c/d:r=0.444、0.374、0.513,均P<0.05;3.0 c/d:r=0.544、0.506、0.679,均P<0.01;6.0 c/d:r=0.545、0.530、0.710,均P<0.01;12.0 c/d:r=0.493、0.431、0.558,均P<0.01);与双眼和视力较差眼1.0、18.0 c/d空间频率下qCSF呈正相关(1.0 c/d:r=0.296、0.292,均P<0.05;18.0 c/d:r=0.386、0.321,均P<0.05)。结论不同空间频率下qCSF更全面地反映了白内障患者视功能,早期白内障患者的QOL与视力较好眼、视力较差眼和双眼qCSF均有相关性,其中与视力较差眼qCSF相关性较强。

  • 标签: 快速对比敏感度 视觉相关生活质量 白内障
  • 简介:摘要目的:测量人眼对镜片度数改变的敏感阈值,研究小进阶镜片的作用。方法:自身对照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选取2021年1—12月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患者100例,每人随机选1眼作为受试眼。将所有受试眼按屈光度分为3组:低度远视组34眼,低度近视组32眼,中度近视组34眼。使用0.05 D进阶试镜箱对受试者双眼进行非睫状肌麻痹状态下的主觉验光。红绿平衡时在受试眼上叠加0.05 D镜片,通过观察红绿视标清晰的变化进行敏感阈值检测,若不可达红绿平衡,说明敏感阈值小于0.05 D。分别在0.25 D和0.05 D进阶处方上,对100只受试眼分别进行矫正视力、对比敏感、视功能检测、双眼平衡对比。数据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进行分析。结果:95%眼对度数改变的敏感阈值在0.05 D及以下,屈光度与敏感阈值无相关性(P>0.05)。0.05 D进阶处方相比0.25 D进阶处方,矫正视力(Z=-7.40,P<0.001)和4种空间频率(3、6、12、18 c/d)下对比敏感更好(均P<0.001);0.05 D进阶处方和0.25 D进阶处方对调节灵敏、调节幅度和调节性集合/调节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0.05 D进阶处方比0.25 D进阶处方,使人更容易获得双眼平衡(r=0.44,P<0.001)。结论:在不影响视功能的情况下,小进阶的镜片更精准,提供更高清的视觉体验和双眼等同的清晰

  • 标签: 小进阶镜片 敏感度阈值 视功能检测 自身对比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结合压缩感知技术与敏感编码技术的3D mDixon序列以及3D Vane序列在肝脏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使用3.0 T MR对23名健康志愿者(男性13例,女性10例)分别采用自由呼吸3D Vane、屏气3D mDixon sensitivity encoding (SENSE)与3D mDixon Compressed SENSE (CS,压缩感知)序列进行上腹部MR扫描,按照上述技术分为A、B、C组。由2名观测者分别对肝脏图像质量进行5分制主观评分,并在肝门水平肝脏的肝右叶前、后段和肝左叶内、外段及其相应层面同一相位方向的右侧竖脊肌划定感兴趣区,测量三组图像肝脏及竖脊肌的信号值(signal,SI)、噪声(standard deviation,SD)值,分别计算图像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 ,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分别使用Wilcoxon检验以及卡方检验对三组肝脏肝右叶前、后段和肝左叶内、外段SNR、CNR及三组图像质量评分结果进行组间统计学分析。结果2名观测者对A、B、C三组图像的客观测量数据与图像主观评分的一致性良好(Kappa和ICC值均大于0.75)。三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3±0.56、4.7±0.56、4.7±0.56。B、C组图像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P<0.05)。三组肝右叶前、后段和肝左叶内、外段的SNR、CNR分别为8.03±3.08、29.25±7.08、29.25±7.08、8.03±3.08;15.75±5.37、43.89±10.30、40.27±12.49、11.37±5.42;16.95±5.48、46.55±10.47、46.56±10.48、16.95±5.48。B、C组图像肝右叶前、后段的SNR、CNR均明显高于A组(P<0.05);C组图像肝左叶内、外段SNR、CNR也均明显高于A组(P<0.05);B、C组间图像肝右叶前、后段、肝左叶内外段的质量评分及SNR、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D Vane的扫描时间为111 s;相对于结合SENSE的3D mDixon序列,结合CS的3D mDixon序列扫描时间缩短约15.3% (15.1 s与13.1 s)。结论相对于自由呼吸3D Vane序列,屏气结合SENSE的3D mDixon序列与结合CS的3D mDixon序列能有效提高图像的信噪比、对比噪声比,提高图像质量,并且显著缩短扫描时间。而CS技术可以进一步缩短扫描时间(减少约15.3 %),对于难以坚持屏气15 s以上的患者的肝脏扫描时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3D mDixon 压缩感知 肝脏 信噪比 对比噪声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半乳甘露聚糖(GM)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侵袭性肺曲霉病(IPA)中诊断敏感的影响。方法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COPD合并IPA为研究对象,气管镜前给予抗真菌药者为经验性治疗组,余为诊断驱动治疗组,回顾性分析两组BALF GM结果。结果共66例COPD合并IPA者纳入分析,其中经验性治疗组17例、诊断驱动治疗组49例,5例确诊、61例临床诊断。血GM与微生物检验敏感在经验治疗组与诊断驱动治疗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48、0.379,P=0.619、0.538)。以BALF GM 0.5为折点,经验治疗组敏感88.2%(95%CI:62.3%~97.9%),略低于诊断驱动治疗组93.9%(95%CI:82.1%~98.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1,P=0.821);而以BALF GM 1.0为折点,经验治疗组敏感52.9%(95%CI:28.5%~76.1%),低于诊断驱动治疗组81.6%(95%CI:67.4%~90.8%)(χ2=4.036,P=0.04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机械通气(OR=0.807、95%CI:0.215~3.026、P=0.750)及使用半合成青霉素(OR=0.498、95%CI:0.140~1.776、P=0.283)的影响,BALF GM假阴性与治疗分组采用经验治疗有关(OR=0.243、95%CI:0.068~0.949、P=0.030)。结论气管镜前经验性抗真菌药可降低BLAF GM诊断IPA的敏感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甘露聚糖类 真菌
  • 简介:摘要目的对门诊患者尿液培养分离病原细菌分布及其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指导临床抗菌药物选择,为门诊及社区尿路感染患者提供针对性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年间(1998年1月至2018年12月)门诊患者尿液培养检验结果,对分离获得的主要病原细菌分布、体外培养药物敏感性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剔除相同患者的重复菌株后,共分离获得病原细菌1 17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991株(84.6%),革兰阳性菌181株(15.4%);主要革兰阴性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60.8%)和肺炎克雷伯菌(8.1%),主要革兰阳性病原菌为粪肠球菌(4.6%)。20年间除大肠埃希菌检出比例显著增加,由50.8%上升至63.2%(χ2=7.978,P=0.046),其他主要病原菌谱分布比例无显著变化(均P>0.05)。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比例显著上升(P<0.05),大肠埃希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氨曲南、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及舒巴坦+头孢哌酮耐药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均P<0.05),对三唑巴坦+哌拉西林、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及呋喃妥因维持较高敏感率(95.0%、95.7%、97.9%和91.1%)。20年间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菌株比例亦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对三唑巴坦+哌拉西林、阿米卡星和亚胺培南维持较高敏感率(79.1%、88.0%和80.3%)。革兰阳性菌中粪肠球菌对氨苄西林、呋喃妥因、青霉素G敏感率100.0%;革兰阳性菌中未检出万古霉素耐药菌株。结论1998—2018年间门诊患者尿培养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的革兰阴性菌对部分抗生素如二代/三代头孢菌素、新氟喹酮类药物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对三唑巴坦+哌拉西林、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呋喃妥因维持较高敏感性。门诊及社区尿路感染治疗过程中,应结合病原菌耐药情况及患者病情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遏制耐药菌的扩散和流行。

  • 标签: 细菌感染 泌尿道感染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抗感染药 尿液培养 门诊
  • 作者: 于淼 张晶 陈玉迪 刘擘 宋晓婷 刘晶 张雪 赵作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9-15
  • 出处:《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0年第09期
  • 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皮肤病分子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34;北京大学护理学院 100191,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 100029,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皮肤病分子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34
  • 简介:摘要目的检验中文版瘙痒患者生活质量问卷(ItchyQoL)的信效以及敏感性。方法对英文版ItchyQoL进行翻译、回译和文化调试,确定中文版问卷条目。2019年1-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门诊纳入218例皮肤源性瘙痒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在患者入组时和入组后2周使用中文版ItchyQol问卷、皮肤病学生活质量指数(DLQI)、数值评定量尺(NRS)进行评估。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中文版ItchyQoL的结构效,Cronbach′s α系数估计问卷内部一致性。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中文版ItchyQoL与DLQI、NRS评分的相关性(聚合效)以及中文版ItchyQoL、DLQI、NRS变化量的相关性(敏感性)。结果中文版ItchyQoL共计22个条目,包含"症状"、"功能活动"和"情绪"三个维度,这些维度的Cronbach′ s α系数分别为0.946、0.883、0.953,提示内部一致性极好。在入组后2周时,NRS与ItchyQoL总分强相关(rs = 0.700,P<0.01),与"情绪"、"功能活动"、"症状"维度评分均呈中度相关(rs分别为0.452、0.673、0.692,均P<0.01);DLQI与ItchyQoL总分强相关(rs = 0.887,P<0.01),与"功能活动"、"症状"维度评分呈强相关(rs分别为0.886、0.750,均P<0.01),与"情绪"维度评分呈中度相关(rs = 0.674,P<0.01)。与入组时比,2周后ItchyQoL问卷总分的变化量与NRS变化量呈中度相关(rs = 0.642,P<0.01),与DLQI变化量呈强相关(rs = 0.757,P<0.01);ItchyQoL问卷中"症状"与"功能活动"评分的变化量与NRS变化量分别呈中度相关(rs分别为0.648,0.549,均P<0.01),"情绪"评分变化量与NRS变化量呈弱相关(rs = 0.225,P<0.01);ItchyQoL问卷中"症状"与"功能活动"评分的变化量与DLQI变化量均呈强相关(rs分别为0.755,0.703,均P<0.01),"情绪"评分变化量与DLQI变化量呈中度相关(rs = 0.401,P<0.01)。而且,入组2周后不同NRS和DLQI评分组间患者中文版ItchyQoL问卷总分和各维度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中文版ItchyQoL具有良好的信效,可用于我国皮肤源性瘙痒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估。

  • 标签: 瘙痒症 生活质量 问卷调查 结果可重复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败血症患者的病原菌种类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仪陇县人民医院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败血症患者139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其病原菌分布及其药物敏感性。结果139例患者中共检测到13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05株[75.5% (105/139)],革兰阳性34株[24.5%(34/139)],真菌0株[0.0%(0/139)]。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以葡萄球菌属为主,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人葡萄球菌亚种多见。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常见病原菌均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常见革兰阴性病原菌对头孢唑林、氨苄西林、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妥布霉素、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性较高;常见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拉霉素的耐药性较高。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败血症患者病死率较高,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同时应重视原发感染部位对2型糖尿病合并败血症的影响。

  • 标签: 糖尿病, 2型 败血症 大肠埃希菌 抗菌药 抗药性, 多种, 细菌 肺炎克雷伯菌 葡萄球菌属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21—2022年山东省流感流行分布特征、流行毒株病原学及其血凝素(HA)基因特性。方法收集2021—2022年山东省流感样病例(ILI)哨点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荧光定量PCR核酸检测、病毒分离方法对采集的ILI标本开展检测,分析不同时间流感病毒的分布,按每市选取3株病毒进行基因测序,进行HA基因进化分析。结果2021—2022年,山东省54所流感监测哨点医院共报告ILI 528 263例,ILI就诊比例为4.07%,0~4岁ILI最多,为45.86%;呈冬春季流行高峰,最高峰为2021年第52周(6.62%)。共对26 754份标本开展了核酸检测,阳性率27.10%,均为B型Victoria系流感病毒,PCR阳性率高峰为2021年第49周(63.78%);共报告ILI聚集性或暴发疫情295起,经实验室确诊269起为流感病毒阳性,以小学发生的疫情为主,2021年12月份报告疫情数最多。基因进化分析显示:HA基因与2020—2023年推荐的疫苗株遗传距离均较近,介于98.6%~99.5%,且分成2个分支(V1A.3a.1,V1A.3a.2)。结论2021—2022年,山东省流感流行高峰在12月,毒株型别单一,流感病毒阳性率和暴发疫情报告数均较高,毒株与WHO疫苗推荐株HA基因同源性较好,但整体上流感病毒群体免疫屏障较弱。

  • 标签: 流感 流行特征 流感病毒 核酸检测 基因特征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高原地区新生儿脉搏血氧饱和(SpO2)的分布特点。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及敦煌、酒泉、静宁、临洮各分院出生的健康、足月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预先排除重症先天性心脏病或肺部疾病患儿,测定出生12 h内新生儿不同部位的SpO2。对同一地区不同性别新生儿不同部位SpO2及不同地区相同部位SpO2进行统计比较,并获得不同海拔地区新生儿任意下肢与右上肢SpO2值及两值差百分位数分布特点。结果同一地区不同性别新生儿任意下肢与右上肢SpO2值及两值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海拔地区任意下肢、右上肢SpO2值中位数(M)及两值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兰州地区(海拔1 520 m)右上肢的SpO2为96%,低于敦煌(海拔1 138 m,M=97%)、酒泉(海拔1 481 m,M=97%)地区,两值差M值(M=2%)高于敦煌和酒泉(M=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静宁地区(海拔1 668 m)任意下肢(M=96%)、右上肢(M=96%)SpO2值低于敦煌、酒泉地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临洮地区(海拔1 883 m)任意下肢(M=96%)、右上肢(M=96%)的SpO2M值低于敦煌、酒泉地区,两值差M值(M=2%)高于敦煌和酒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当海拔低于1 500 m时,SpO2值为97%,P3~P97为93%~100%;任意下肢与右上肢两值差的M值为1%,P3~P97为0~4%。当海拔高于1 500 m时,SpO2M值为95%~96%,P3~P97为89%~100%;任意下肢与右上肢两值差的SpO2M值为1%~2%,P3~P97为0~9%。结论不同海拔地区新生儿任意下肢与右上肢SpO2数及两值差百分位数分布特点有所不同。

  • 标签: 高原地区 婴儿,新生 先天性心脏病 脉搏血氧饱和度
  • 作者: 陆秀娣 刘继华 罗禹 邹颖 宫琰 夏爽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放射学杂志》 2022年第10期
  • 机构:天津市影像医学研究所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放射科 南开大学医学院,天津 30019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 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000,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放射科,上海 200434,天津市南开医院放射科,天津 3001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氧饱和动态变化对梗死进展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7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和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的,首次发作且发病时间在24 h内的39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对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基线)和接受卒中规范化治疗后2周内进行多模MR检查,包括扩散加权成像(DW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磁共振灌注成像(DSC-PWI)。在SWI上观察入院时不对称突出皮层静脉(APCV)的显示程度,并计算所有患者治疗前、后梗死侧APCV区的静脉血氧饱和(SvO2)。将2次MR扫描获得的原始DWI和DSC-PWI图像导入软件,获得低灌注体积[达峰时间(Tmax)>6 s]和梗死核心体积(表观扩散系数值<620×10-6 mm2/s)。根据基线梗死灶(DWI-ASPECT)评分及随访(FUP-ASPECT)评分的对比,将所有患者分为梗死进展组(27例)与梗死无进展组(12例)。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组间基线梗死核心体积、基线SvO2、SvO2变化值、基线低灌注区体积、低灌注区体积变化值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梗死进展的独立预测因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SvO2变化值、低灌注体积变化值与梗死变化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梗死进展组与梗死无进展组间基线梗死核心体积、基线SvO2、低灌注区体积及低灌注区体积变化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进展组与梗死无进展组SvO2变化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7±11)%和(35±6)%,t=-2.56,P=0.01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vO2变化值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梗死进展的影响因素(OR=0.872,95%CI 0.773~0.984,P=0.02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OR=1.248,95%CI 1.042~1.494,P=0.016)是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梗死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SvO2变化值(OR=0.814,95%CI 0.688~0.964,P=0.017)是独立保护因素。SvO2变化值与梗死变化ASPECT评分呈正相关(r=0.425,P=0.007)。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血氧饱和变化值能够独立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梗死的进展,治疗后血氧饱和升高越多越有利于延缓梗死灶的进展。

  • 标签: 卒中 梗死 缺血性 磁共振成像 血氧饱和度
  • 简介:摘要焦虑障碍是一类常见的精神障碍。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内感知敏感性,即机体对心率、呼吸、血压等一系列生理活动的反应敏感性,与焦虑障碍的易感性密切相关。了解内感知在焦虑障碍发生中的作用,对于了解该病的发病机制和指导治疗有着重要作用。本文系统综述了内感知敏感性在焦虑障碍的发病机制,内感知敏感性升高与杏仁核异常激活相互作用,导致病理性焦虑情绪的产生;此外,岛叶也可通过调节内感知调节情绪反应。同时,内感知还与基因及神经递质有关,这可能也是重要的焦虑障碍的生物标志物。基于内感知调节在治疗焦虑中的应用,可通过呼吸聚焦调节呼吸内感知、应用重复经颅磁刺激调节内感知相关脑网络以及使用脑电内感知生物反馈等治疗方法改善内感知,从而缓解焦虑症状,起到治疗作用。综上,内感知敏感性异常在焦虑障碍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针对内感知治疗焦虑障碍的方法有多种,但相关治疗机制不清。所以,今后的研究需深入探索内感知在焦虑中的作用机制,以及探讨相关治疗的作用机理。

  • 标签: 焦虑障碍 内感知敏感性 发病机制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妇科肿瘤护理敏感指标构建及其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从2016年5月至2018年10月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的妇科肿瘤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以随机抽签法等分成干预组及参照组。参照组予以常规肿瘤护理干预,干预组则以循证分析法与Delphi专家函询法确定妇科肿瘤护理敏感指标,并将其作为依据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化疗外渗、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口腔黏膜炎、深静脉血栓、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意外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干预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参照组(均P<0.05)。干预组满意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对妇科肿瘤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过程中,通过构建护理敏感指标,并予以针对性干预,能够较好地提高护理质量,并有效缓解不良情绪,提高满意

  • 标签: 妇科肿瘤 护理敏感指标 心理状态
  • 简介:摘要近些年我国农业种植技术不断发展,针对病虫害进行防治的方式也不断更新,同时由于有机、绿色农业发展要求,病虫害防治技术中利用易残留的化学物质杀虫除病的方式也开始受到市场的排斥,多种新型病虫害防治技术在农作物种植中普及开来,我们不仅要对这些技术进行探讨,更要在实际农业种植中根据情况灵活运用有效且安全的病虫害防治手段。

  • 标签: 农作物种植 病虫害防治 技术
  • 简介: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新发传染病超过40种,而其中动物源头的病毒感染超过70%。跨物种传播是病毒从动物宿主转移至人间流行的重要方式,也是病毒学家研究的热点。此文以近年新发传染病的研究为例,综述了病毒跨物种传播的特征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针对防控跨物种传播而导致新发传染病的建议。

  • 标签: 疾病传播 跨物种传播 宿主 适应性进化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风湿免疫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为风湿免疫专科护理质量评价与监测提供依据。方法2020年6月—2021年2月,在文献检索和内部咨询的基础上,基于Donabedian"结构-过程-结果"理论,初步形成风湿免疫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运用德尔菲法进行2轮专家函询后确立风湿免疫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内容。结果2轮专家函询的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51和0.910,各指标重要性赋值均数为4.61~5.00分,变异系数为0~0.13,认同程度为88.30%~100.00%,最终形成17项风湿免疫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结论构建的风湿免疫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涵盖了专科疾病护理的关键内容,临床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能指导临床护理质量控制和评价。

  • 标签: 风湿免疫 结构-过程-结果 护理质量 敏感指标
  • 简介:摘要化学交换饱和转移(chemical exchange saturation transfer,CEST) MRI是一种磁化转移技术,它是基于化学交换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磁共振成像新方法。CEST作为MR新兴成像方法的重要分支,在分子成像及各种代谢功能测定方面具有研究和应用潜力,尤其是在肿瘤酸性微环境研究中,其具备能够定性定量检测细胞外pH值的独特优势。实体肿瘤的酸性微环境是导致肿瘤的增殖、转移、侵袭等恶性病理生理学行为以及放化疗抵抗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体、无创、实时、动态并且精准地监测肿瘤细胞外pH (pHe)值能为肿瘤微环境相关的机制研究,为肿瘤诊断及治疗疗效监测提供全新的技术方法和分子功能水平评估手段。在CEST MR成像中,外源性引入的MR对比剂是成功实现pH值精准定量的必须前提、关键内容和技术核心。本综述从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需求出发,对目前已研发的pH敏感CEST MR对比剂展开述评,讨论现有对比剂在本领域开展应用情况以及各自优缺点,以期为新型pH敏感CEST MR对比剂的设计、制备、研发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 标签: 化学交换饱和转移 肿瘤酸性微环境 对比剂 pH值 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