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肠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前瞻性监测产ESBLs的情况,并对感染者进行临床调查。结果产ESBLs的大肠、肺炎克雷伯的耐药率头孢噻肟钠为98.08%和95.74%,阿莫西林+棒酸为73.08%和97.87%,产ESBLs感染者头孢第三代的使用率(70.21%)显著高于非产ESBLs感染者(39.47%)(P<0.05);第三代头孢的大量使用诱导ESBLs的产生。通过加强抗感染药物的使用管理ESBLs检出率开始下降。结论严重的基础病、高龄、机体免疫力低下,长期住院者是ESBLs感染的易感宿主,皮质激素、化疗及介入性疗法是ESBLs感染的高危因素。滥用抗感染药是产生ESBLs的重要因素,合理使用抗感染药是防止ESBLs产生的主要措施。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大肠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到2015年从临床标本中分离的284株大肠的耐药性。结果大肠在尿液、痰液、分泌物中存在较多,分别占43.67%、20.77%和16.90%的比例,在血液中仅占5.63%。大肠对常用抗菌药敏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亚胺培南(95.8%)、头孢哌酮/舒巴坦(94%)和阿米卡星(93.3%)。耐药率排名前三为哌拉西林、氨芐西林和复方新诺明,分别为81.3%、80.6%、69%。284株大肠中检出125株产ESBLs菌株,检出率为44.01%。结论大肠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应当加强对常用抗菌药的用药检测,合理使用抗菌药。

  • 标签: 大肠埃希氏菌 产ESBL 耐药性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泌尿系统感染患者中分离出的大肠的耐药性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降低耐药性的发生。方法收集泌尿系感染患者清洁尿标本,筛选出480株大肠。纸片扩散法(K-B)对分离菌株做药敏试验。结果480株大肠感染病例中,产ESBLs有182株(37.9%),对三代头孢菌素和氨曲南等耐药,对磺胺类、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呈交叉耐药。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喹诺酮类等耐药。可选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物,如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病情严重者应选碳青霉烯类,如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非产ESBLs有398株(62.1%),对庆大霉素、氨苄西林、四环素等耐药性均大于50%,不宜经验首选。对头孢哌酮、阿莫西林、头孢他啶耐药率较低,可以经验用药。阿米卡星耐药率13.4%,可作首选。结论产ESBLs大肠的上升趋势,大肠耐药情况逐年增加,临床医生参照细菌培养及耐药性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标签: 泌尿系感染 大肠埃希菌 ESBL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大肠对1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湖南长沙天地人试剂公司的药敏分析系统。结果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头孢噻吩的耐药率分别为85.7%、75.5%、71.0%、68.2%。结论大肠对头孢噻吩的耐药率最低,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最高,调查大肠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对于临床抗感染治疗的经验用药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耐药性
  • 简介: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临床上产生一些多重耐药菌株。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使常规抗生素在临床细菌性感染治疗中失效。细菌主动外排是耐药菌株产生多重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目前所知的外排泵共约250多种转运体家族,可归人数个超家族中^[1]:主要易化子超家族(majorfacilitatorsuperfamily,MFS)、耐药结节分化超家族(resistance-nodulation-divisionsuperfamily,RND)、药物代谢物转运体家族(drug/metabolitetransportors,DMT)[包括小多耐药蛋白(smallmuhidrugresistantprotein,SMR)家族]、多药及毒物外排家族(multidrugandtoxiccompoundextrusionfamily,MATE)和ATP耦联盒超家族(ATP-bindingcassere,ABC)等。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外排泵 抗生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次氯酸对大肠生物膜的作用及其对大肠感染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从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5个临床科室2019年9—12月25例患者(男16例、女9例,年龄32~67岁)送检标本分离出的大肠菌株中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最强的1株进行实验研究。将大肠分别与162.96、81.48、40.74、20.37、10.18、5.09、2.55、1.27、0.64、0.32 μg/mL的次氯酸共培养,筛选次氯酸最低杀菌浓度(MBC);将大肠与筛选的MBC次氯酸分别作用2、5、10、20、30、60 min,筛选次氯酸的最短杀菌时间。分别于培养6、12、24、48、72、96 h,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大肠生物膜形成情况。大肠培养72 h后,分别加入1、2、4、8、16倍MBC的次氯酸,筛选次氯酸对大肠的最低生物膜清除浓度(MBEC)。于大肠中分别加入1、2、4、8倍MBEC的次氯酸及无菌生理盐水,作用10 min后,采用活/死细菌染色试剂盒检测活、死细胞数,并计算死率(样本数为5)。2020年1—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4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感染创面患者,对其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次氯酸组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46±14)岁]和聚维酮碘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45±19)岁]。2组患者分别用100 μg/mL次氯酸、50 mg/mL聚维酮碘溶液浸透的无菌纱布湿敷,每天换药1次。首次换药前、第10天换药时,取创面及创缘组织,采用琼脂培养法培养细菌并定量分析组织细菌量。首次换药前和第3、7、10天换药时,肉眼观察创面渗出量和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并评分。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Dunnett-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次氯酸对大肠的MBC为10.18 μg/mL,MBC的次氯酸对大肠的最短杀菌时间为2 min。培养6、12 h,大肠处于完全游离状态;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大肠逐渐聚集、黏附,至培养72 h形成成熟的生物膜。次氯酸对大肠的MBEC为20.36 μg/mL。与1、2、4、8倍MBEC的次氯酸作用10 min后,大肠率均明显高于与无菌生理盐水作用10 min后(t值分别为6.11、25.04、28.90、40.74,P<0.01)。第10天换药时,次氯酸组患者创面组织细菌量为2.61(2.20,3.30)×104集落形成单位(CFU)/g,明显少于聚维酮碘组的4.77(2.18,12.48)×104 CFU/g(Z=2.06,P<0.05);次氯酸组和聚维酮碘组患者创面组织细菌量均明显少于首次换药前的2.97(2.90,3.04)×106、2.97(1.90,7.95)×106 CFU/g(Z值分别为4.02、3.92,P<0.01)。第10天换药时,次氯酸组患者创面渗出量评分明显低于聚维酮碘组(Z=2.07,P<0.05)。与首次换药前比较,次氯酸组患者第7、10天换药时创面渗出量评分均明显降低(Z值分别为-3.99、-4.12,P<0.01),聚维酮碘组患者第7、10天换药时创面渗出量评分均明显降低(Z值分别为-3.54、-3.93,P<0.01)。第10天换药时,次氯酸组患者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评分明显高于聚维酮碘组(Z=2.02,P<0.05)。与首次换药前比较,次氯酸组患者第7、10天换药时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评分均明显升高(Z值分别为-3.13、-3.67,P<0.01),聚维酮碘组患者第7、10天换药时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评分均明显升高(Z值分别为-3.12、-3.50,P<0.01)。结论次氯酸对游离状态和生物膜状态的大肠均有杀灭作用,低浓度的次氯酸对成熟的大肠生物膜可起到快速杀菌作用,且次氯酸浓度越高,杀菌效果越好。100 μg/mL次氯酸能有效减少患者大肠感染创面的细菌负荷,表现为创面渗出的减少、间接促进肉芽组织生长,较传统外用抗菌剂聚维酮碘疗效更好。

  • 标签: 次氯酸 大肠杆菌 生物膜 感染性创面
  • 简介:目的:分析大肠和肺炎克雷伯的耐药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人工浏览湖北省房县人民医院1010年1月至1011年11月检验科计算机系统中全部临床科室标本资料,筛选出分离得到大肠和肺炎克雷伯的标本资料。记录菌株来源、送检科室、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菌株和药物敏感试验情况,并进行数据整理。结果分离出大肠菌株359株,肺炎克雷伯菌株196株;前者主要来源于尿液[111株(33.7%)],后者主要来源于痰液[165株(55.7%)]。大肠主要分布在重症监护室[88株(14.5%)]、普外科[69株(19.1%)]和神经外科[56株(15.6%)];肺炎克雷伯主要分布在重症监护室[69株(13.3%)]、呼吸内科[50株(16.9%)]和神经外科[36株(11.1%)]。359株大肠菌株检出产ESBL菌株175株,检出率为48.7%;196株肺炎克雷伯菌株检出产ESBL菌株116株,检出率为39.1%。产ESBL菌株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头孢替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较低,产ESBL大肠对上述4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分别为1.3%、3.4%、5.1%和8.6%,产ESBL肺炎克雷伯耐药率分别为1.6%、3.4%、1.1%和1.8%。结论大肠和肺炎克雷伯对多种抗菌药物均具有较高的耐药性,治疗时应根据药物敏感试验与ESBL检测结果选择抗菌药物。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克雷伯菌 肺炎 耐药性 抗菌药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 简介:目的了解我院2005—2008年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和肺炎克雷伯的检出率及耐药情况。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2月临床分离到的大肠和肺炎克雷伯分别2557株和1883株,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对分离株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和ESBLs筛选和确证试验。对其中60株产ESBLs用PCR和测序检测该类酶的基因型。结果4年中大肠ESBLs检出率分别为48.0%、63.0%、65.8%和59.8%,肺炎克雷伯ESBLs检出率分别为40.9%、53.9%、56.8%和47.3%。产ESBLs大肠和肺炎克雷伯对氨苄西林、头孢克洛、头孢呋辛、头孢唑林、头孢丙烯和哌拉西林等耐药率超过90%,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敏感率为97%~100%。29株大肠TEM基因检出率为75.8%(22/29),SHV基因检出率为0,CTX-M基因检出率为86.2%(25/29)。31株肺炎克雷伯TEM基因检出率为41.9%(13/31),SHV基因检出率为64.5%(20/31),CTX-M基因检出率为48.4%(15/31)。35株(58.3%)同时检测到2种以上基因型。序列分析证实TEM扩增产物均属于TEM-1基因,CTX-M扩增产物均属于CTX-M-3基因,而SHV扩增产物则分别属于SHV-1、SHV-5、SHV-11、SHV-12和SHV-28。结论我院2005—2008年大肠和肺炎克雷伯ESBLs检出率较高。CTX-M-3、SHV-11和SHV-12是我院产ESBLs菌株的主要基因型。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肺炎克雷伯菌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药敏试验 细菌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肠的微生物检验。方法对大肠采集培养及操作步骤进行分析。结果大肠杆菌常引起各种肠内外感染,是腹泻和泌尿道感染的主要病原。结论革兰阴性杆菌很多是条件致病菌,且有许多细菌对很多抗生素天然耐药。有些细菌是医院感染的常见细菌。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细菌检验 操作方法
  • 简介:摘要综述了大肠耐药性研究进展,分析其生物学特性、分布规律、实验研究进展、细菌耐药机制、药敏结果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总结细菌主要耐药机制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产生灭活酶使抗菌药物失活;降低细菌外膜通透性;影响主动外排系统;细菌生物被膜耐药屏障。在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中,应以药敏实验结果为基础,结合相关抗菌药物的代谢动力学特点与PK/PD参数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对防止耐药的产生,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细菌耐药 感染因素
  • 简介:大肠(E.coli)作为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耐药菌株往往同时携带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氯霉素、磺胺类等抗菌药物耐药基因,可同时存在多种耐药机制,常呈现多重耐药的特点[1],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困难。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和成熟,检测技术的不断提高,近年来对于大肠耐药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现将近年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耐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本院临床分离到的大肠进行耐药性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收集本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各种临床标本分离的大肠183株,应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鉴定及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结果183株大肠中产ESBLs株占31.1%,其对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均在70%以上,对加酶抑制剂的抗菌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相对较低,为42.1%-43.9%,亚胺培南敏感性最好,为1.75%;不产ESBLs株占68.9%,其对抗菌素均有较高敏感性。结论大肠是引起各类临床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由于产ESBLs株的高耐药性及多重耐药性,导致临床治疗困难及容易造成院内感染,因此临床应结合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以提高对该的有效控制,减少其耐药菌株的扩散,避免造成院内感染。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耐药性 ESBL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阿奇霉素片中控制大肠)质量控制方法。方法:取供试品10g,加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至100ml,制成1:10的供试液,置无菌条件低速(500转/分)离心5分钟,取上清液10ml,用薄膜过滤法过滤,pH 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400ml冲洗滤膜四次,每张滤膜每次冲洗量不超过100ml,在最后一次的冲洗液中接入不大于100cfu的大肠悬液1ml,过滤后取出滤膜接入100ml胰酪大豆液体培养基中,于30~35℃培养18~24小时,同时做阳性对照试验、供试品对照组和阴性对照试验。结果:控制大肠)检查用培养基及检测方法的适用性符合要求,加试验组和阳性对照组均能有效检出大肠,供试品对照组和阴性对照均未检出。结论:该检测方法可行,能有效控制产品的大肠

  • 标签: 阿奇霉素 薄膜过滤法 大肠埃希菌。
  • 简介:目的了解医院2012-2014年分离的大肠分布和耐药性,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2月临床送检的尿液、下呼吸道标本、分泌物、无菌体液、血液等标本,经分离鉴定的大肠2661株,采用法国生物梅里VITEK2Compact对细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Whonet5.6软件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2661株大肠主要分离自尿液标本1284株、血液标本368株、无菌体液276株、下呼吸道标本249株、伤口分泌物234株、皮肤黏膜分泌物137株,分别占48.25%、13.83%、10.37%、9.36%、9.06%、5.75%;科室分布前三位为泌尿外科499株、神经科439株、普外科335株,分别占18.75%、16.50%、12.59%;三年间产ESBLs大肠的检出率分别为44.26%、54.08%、50.94%,平均为50.06%;产ESBLs株对厄他培南、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呋喃妥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头孢替坦、头孢吡肟的耐药率低于30%,非产ESBLs株对上述药物及头孢唑啉、头孢他啶、头孢曲松、氨苄西林/舒巴坦、氨曲南的的耐药率低于30%。结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替坦、头孢吡肟和碳青霉烯类药物可用于大肠的经验性治疗。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分布 超广谱&beta 内酰胺酶 耐药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胆道感染大肠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试验依据。方法收集包头第四医院2011—2012年送检胆道分泌物标本69份,分离出大肠共23株。结果大肠除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敏感率为100.0%,对氨基糖苷类敏感率为80%以上外,对青霉素类耐药率高达98%以上,对其他常用抗生素耐药率均达35%以上。结论大肠耐药严重,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耐药率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我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杆菌(EC)阳性率及其耐药性。方法采用k-B纸片扩散法对大肠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进行筛选,药敏试验同样用纸片法。结果127例大肠杆菌78例为ESBLS。结论我院ESBLS阳性率较高,临床要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滥用抗生素,防止ESBLs的产生与传播。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ESBLs 耐药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大肠的临床微生物检验方法。方法  此次研究随机抽取我院的24例检验标本当作研究对象,根据《中国药典》相关要求实施大肠的微生物检验。结果  通过实验观察,依照微生物检验的方法,24例标本中检验出14例存在大肠菌落,和实际检验结果保持一致。在Mac A平板上,大肠相应的表现形态主要是菌落颜色呈现为鲜桃红色,少部分呈现为微红色,菌落中心大部分都是深桃红色,形状呈现为圆形,且较扁平。边缘位置整齐,表面比较光滑,且湿润。结论  依照《中国药典》中大肠微生物检验方法实施微生物的检验具有比较高的精准性,可以给临床医生在用药方面提供一定的指导。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微生物检验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大肠临床微生物检验法及其意义。方法:将80例送检标本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取大肠临床微生物检验法开展研究工作。结果:利用微生物检验法,在80例样本中,检出39例包含大肠菌落,与实际检验结果相符;从Mac A 平板上看到大肠的表现形态:在鲜红色的菌落中,少部分表现为微红色,中心以深桃红色居多;圆形,扁平;边缘整齐,外表面湿润且光滑。结论:大肠微生物检验法的检验准确性特别高,可以将准确的依据提供给医师,对其科学用药十分有利。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临床微生物 检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