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唯识的时空观是以“内因缘缘起”,即阿赖耶识缘起为立论的总根据。以“二十四不相应行法”和“过未无体”来说明时空的无自性。用唯识的“种熏”说,来说明时间的“刹那灭性”。本文引入自证分对回忆与预想的证知,来说明自证与时间意识之间的深刻联系。在回忆、期待和感知三种时间意识行为中,只有感知(证知)具有当下性。不论是因果同时还是因果异时,都是自证分的“证知”,它们不过是自证分这一受熏持种主体之“行相与体性”两种不同的功能显现而已。在这样一个“回忆卜现在(证知)_期待”构成的三维时间结构中,我们看到三者的相互依存。本文以“波粒二象性”量子实验来说明时间与观察者有关。以经验心识观之,光波(能量、空)会“坍缩”成粒子(物质);以觉性观之,粒子又会还原成空无。所以,与其说物质具有波粒二象性,不如说我们“心识”存在的状态具有波粒二象性。

  • 标签: 唯识 时空观 自证分 波粒二象性
  • 简介:道教延续先秦道家,尤其是庄子以来的中国古典美学对于时间、空间的思考,并与其长生久视、飞升成仙的宗教目标联系起来,将对生命价值的追寻落实到对道的永恒探求之中。无论是“白日升天”还是“山林隐化”,无论是缩地装天的道术还是文学瑰丽的想象,都共同讲述着一个打破或者超越时空有限性的梦想。在审美的时空里,修道者逍遥遨游,实现并完成了自我。在改变时间与空间的努力中,在实现从“人”到“仙”的跨越中,呈现出神圣的超越的无与伦比的审美境界。

  • 标签: 道家 道教 审美时空
  • 简介:《道德经》第五十六章:“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这里的玄同指与大道混同其一的状态与境界,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和光同尘。这是太上留给我们的重要思想财富。这里的光也可以认为是时间、时代,而这里的尘也可以解释为空间环境、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和光同尘可以理解为与所处的时空相协调,相适应。

  • 标签: 道教 教义思想 时代精神 民族文化
  • 简介:五台山文殊信仰的形成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在北魏、隋唐、明清三个重要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出于政治的需要不断对之以充实、丰富。目前,保存下来40余座文殊寺庙,成为全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区域。透过对五台山文殊信仰的时空分析,可以深刻理解其产生的社会根源、信仰形态、文化内核以及历史积淀。

  • 标签: 五台山 文殊寺庙 时空分析
  • 简介:本文尝试采用从宏观到微观,层层剥离的方式对回族民居进行梳理和呈现,即从全国范围内的'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格局,到'围寺而居,以坊而治'的传统聚居社区组织方式,再到'形散,神不散'的具体民居建筑,三个层面呈现回族民居建筑文化的三大特征

  • 标签: 回族 民居 建筑文化
  • 简介:以道信与弘忍为标志性人物的东山法门继承了菩提达摩的禅学精神,启发和成就了中国早期禅宗的总结者和集大成者——六祖惠能。东山法门将在达摩禅学中居于首要位置的佛性本体归结为自心本性,并且试图以“守一”和“守心”的方便形式为普通一般根器的学人提供一种可以普遍遵循、并且贯彻始终的修习模式。东山法门是以“守一”或“守心”的方便形式来贯通本来清净的心性本体与扫相离妄的般若空观的方法和精神的。后来惠能继承了东山法门“即心是佛”的心性本体思想,同时非常强调自性本有般若之智,以佛性本体与般若方法在当前一念心上的直接合一,扬弃了“看心看净”的方便模式,基本上完成和构筑了中国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理论和实践特征

  • 标签: 守一 守心 看心 看净 佛性本体 般若方法
  • 简介:家庭伦理指家庭中的伦理关系及调节原则,是社会伦理道德的组成部分,是关系到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女)人格塑造和家庭和谐的根本性问题。中亚东干人来源于分"三波"由中国境内迁居中亚的回族,(1)目前主要居住在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也有少量分布,人口约16万人。

  • 标签: 东干人 伦理特征
  • 简介:本文通过对汉藏佛经翻译大家及其所提理论的历史梳理,归结出汉藏佛经翻译理论的三个共同特性。汉藏佛经翻译理论所具有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对当今经典翻译同样具有可资借鉴的理论价值。

  • 标签: 翻译理论 汉译佛经 藏译佛经
  • 简介:本文阐述了道教善书与一般善书之间的关系,指出道教善书属于民间善书的范畴,有着民间善书的共性。但道教善书又有不可替代的独立性,本文对道教善书进行了界定,并分析了道教善书的三个主要特征

  • 标签: 劝善书 道教 藏外道书 道德教化 三教一理 暗室灯
  • 简介:陈育宁、汤晓芳在2007年第4期《西北民族研究》上发表文章《回族古代宗教建筑的文化艺术特征》。文章通过对以清真寺、拱北为代表的回族宗教建筑的考察,研究了回族古代建筑文化的演进过程及艺术特征。作者认为,一些有着共同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很多体现在宗教上,其文化传承和交流也往往以宗教为载体。从这个视角,

  • 标签: 宗教建筑 艺术特征 建筑文化 回族 古代 《西北民族研究》
  • 简介:苗族有一定数量的女神祭坛,分布于苗族社会的私人空间及公共空间。相对来说,私人空间的祭坛数量较多,且遗存完好,带有极强的“家为巫史”之遗风;苗族女神祭坛相对于苗族女神数量来说,神多坛少,有神无坛的情况明显;从其筑建规制看,多简易粗糙,有坛无庙,或坛多庙少的情况突出。苗族女神祭坛的空间设置具有圣俗时空转换的意义,可透视苗族早期社会的生命状态,是寻找和辩识苗族远古时期人类始祖的标识,其变迁映照出苗族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

  • 标签: 苗族 女神祭坛 空间设置
  • 简介:萨满教是一种古老而富有神秘色彩的原始宗教,在萨满教研究中,“萨满”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一直备受争议。本文在分清对于萨满狭义和广义的不同定义之基础上,阐释了萨满的宗教特征,提出中国南方汉族地区也存在着萨满和萨满教。文章进一步认为萨满教应该归属民俗宗教的范畴,同时不应该与巫术混为一谈。

  • 标签: 萨满 民俗宗教 巫术
  • 简介:一、汉语系中国伊斯兰教义学的概念随着称呼的变化——由唐代的"蕃商胡贾"、五代的"蛮裔商贾"到宋代的"土生蕃客"或"五世蕃客",中国大地上的穆斯林渐渐完成了中国化、本土化的历程。"在唐代,伊斯兰教多少还有点侨民宗教的性质。而在宋代,伊斯兰教则是中国人的宗教了。"[1]元代,色目人(以穆斯林为主要成分)地位较高。"

  • 标签: 中国伊斯兰教 汉语系 蕃客 有元一代 胡贾 苏非主义
  • 简介:原始宗教祭祀舞蹈是红水河流域壮民族舞蹈及信仰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地原始舞蹈文化的遗存,是舞蹈的历史积淀。文章阐述了红水河流域壮族具有特色的原始宗教祭祀舞蹈,在祭祀仪式中,巫师有形的身体动作与无形的神灵世界相沟通。原始宗教祭祀舞蹈具有民俗性、民族性、地域性、稳定性和传承性等特征以及健身娱乐价值。这些舞蹈与传统体育结合发展,在壮族传统舞蹈中占据主导地位,对人类社会生活、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有着深刻的影响。

  • 标签: 红水河流域 原始宗教 祭祀舞蹈
  • 简介:在线宗教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新兴的宗教形态。目前我们对它还缺乏必需的关注。本文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对于在线宗教生活中的具体行为之一,在线宗教浏览行为的基本特征作尝试研究,结果发现在线浏览的基本特征是既随意又是有所选择性的。这种随意性是与网络时空的结构性变化而导致信息的内爆相关联的,是一种理性的行为;而选择性是信徒的宗教性的具体体现。随意而又有所选择的行为特征是宗教世俗化及其自我限制理论的反映。

  • 标签: 在线宗教浏览 特征 随意性 选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