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合并甲状腺微小的临床特征,指导临床诊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9年3月行手术治疗的甲亢合并甲状腺微小患者42例(研究组)和无合并甲亢的甲状腺微小患者410例(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诊疗、临床分期、B超特点、甲状腺功能与抗体、病理资料和预后。结果研究组、对照组中B超发现微小钙化的比例分别为61.9%(26/42)、33.4%(137/410)(χ2=13.411、P<0.05),发现多灶结节的比例分别为47.62%(20/42)、69.02%(283/410)(χ2=7.899,P<0.05);研究组、对照组术中冰冻检查甲状腺微小诊断率分别为61.9%(26/42)、66.1%(271/410)(χ2=4.460,P<0.05),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9.5%(4/42)、26.8%(110/410)(χ2=6.049,P<0.05)。该组病例中位随访时间37个月,研究组术后均无甲状腺癌复发,有2例术后甲亢复发,对照组3例甲状腺微小复发,均二次手术切除。两组随访均无死亡病例。结论甲亢合并结节时应警惕甲状腺癌的发生,但甲亢合并微小预后较好,术式倾向于双侧叶全切术,可以预防甲亢复发,术中可能不需预防性Ⅵ区淋巴结清扫,以降低甲状旁腺和喉返神经损伤的概率。

  • 标签: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腺肿瘤 流行病学 超声检查 病理学,临床 钙化合物 肿瘤分期 淋巴转移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并发甲状腺微小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收集21例甲亢并发微小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仅有2例术前诊断甲亢并发微小并由病理证实,17例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4例行患侧甲状腺全切,另侧甲状腺次全切。21例随访5~15年(平均8.1年),无1例复发和转移。结论甲亢并发微小可能与免疫缺陷和内分泌功能失调有关。甲亢并发微小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一般不需作预防性颈淋巴结清扫。

  • 标签: 甲亢 微小癌 颈淋巴结清扫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对桥本甲状腺炎(HT)甲状腺微小乳头状(PTM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3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107例HT患者111个甲状腺微小结节的超声表现特征,包括结节的纵横比、形态、边界、边缘、声晕、内部结构、回声水平、微钙化、后方声衰减、血管模式及血供程度以及甲状腺实质回声。采用χ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HT合并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与HT合并PTMC患者甲状腺微小结节超声特征差异。以手术后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超声诊断HT合并PTMC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107例HT患者111个甲状腺微小结节术后病理证实75个为PTMC,36个为良性。111个甲状腺微小结节均表现为实性低回声。PTMC与甲状腺微小良性结节边缘、微钙化、血管模式及血供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9,P=0.02;χ2=9.08,P=0.00;χ2=9.40,P=0.00;χ2=6.12,P=0.02);纵横比、形态、边界、声晕、后方声衰减、甲状腺实质回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超声诊断HT合并PTMC的敏感度为93.33%(70/75),特异度为36.11%(13/36),准确性为74.77%(83/111),阳性预测值为75.27%(70/93),阴性预测值为72.22%(13/18)。结论HT患者PTMC的部分典型恶性特征不明显,超声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 标签: 超声检查 桥本病 甲状腺肿瘤 乳头状
  • 简介:目的总结过去5年间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微小外科治疗的经验和问题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1年7月至2006年7月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微小的诊断和治疗情况,并与同期手术治疗的结节性甲状腺肿比较。结果5年间共收治结节性甲状腺肿病例2937例,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微小69例,占结节性甲状腺肿病例的2.25%(69/2937)。B超引导下穿刺活检确诊2例,8例术前超声怀疑为而被术中冰冻切片证实,44例为术中冰冻切片证实,15例为术后病理证实。结论甲状腺微小常因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而被发现,术前超声检查对可疑小结节定位,术中仔细探查和冰冻切片有利于提高甲状腺微小的诊断。甲状腺微小的预后较好,治疗方法可根据原发的具体情况而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 标签: 结节性甲状腺肿 甲状腺微小癌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甲状腺乳头状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于2019年9月至2021年3月期间我院接治的51名甲状腺乳头状患者,分为参照组(25名)和观察组(26名)。参照组为非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观察组为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两组患者均行临床病理检查,分析其病理特征。结果 观察组患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特征与参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多发肿瘤病灶、肿瘤侵犯甲状腺被膜情况均优于参照组,比对差异明显(P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乳头状 桥本氏甲状腺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PTC)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H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我院PTC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是否合并HT分为PTC组与PTC-HT组。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分析PTC-HT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PTC-HT组女性占比高于PTC组,且TSH、TPOAb、TGAb水平更高,病灶数目、淋巴结清扫个数更多,淋巴结转移率更低,P<0.05。结论:PTC与HT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两者可相互影响。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桥本氏甲状腺炎 病理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PTC)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H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我院PTC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是否合并HT分为PTC组与PTC-HT组。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分析PTC-HT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PTC-HT组女性占比高于PTC组,且TSH、TPOAb、TGAb水平更高,病灶数目、淋巴结清扫个数更多,淋巴结转移率更低,P<0.05。结论:PTC与HT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两者可相互影响。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桥本氏甲状腺炎 病理特征
  • 简介:目的分析支气管黏液表皮的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疗水平。方法通过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文献复习,详细分析支气管黏液表皮的病理特点、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胸部CT、纤支镜是支气管黏液表皮的主要诊断方法,外科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结论支气管黏液表皮发病率低,早期诊断和外科手术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 标签: 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 诊断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黏液表皮的临床、组织病理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2021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医院病理科会诊的8例黏液表皮患者的临床、组织病理、免疫组化、治疗及预后。结果8例患者中,男5例,女3例,发病年龄19 ~ 67岁,皮损位于唇部黏膜5例、面颊2例、鼻部1例。肿瘤均位于真皮及皮下组织,部分与表皮相连,不同比例的黏液细胞、表皮细胞、中间细胞排列成巢状、团块状,形成实性或囊性结构,伴有不同程度的导管形成及黏液湖;所有表皮细胞、中间细胞均表达细胞角蛋白AE1/AE3、CK5/6、P63、癌胚抗原及上皮膜抗原。按照目前国内分级标准,8例中1例为中间级别,其余为低级别。系统检查均未见异常。均接受手术切除治疗,经过12 ~ 36个月随访,无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黏液表皮临床表现无特征性,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形态;阿辛蓝染色显示黏液细胞胞质内的黏液具有特征性。

  • 标签: 皮肤肿瘤 皮肤表现 病理过程 黏液表皮样癌
  • 简介:膀胱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目前对该病的认识和研究尚不深入,多为散在的病例报道。其既不同于尿路上皮,又不同于膀胱肉瘤,临床病理诊断较困难,预后差,我院于2014年9月收治1例膀胱肉瘤患者,现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

  • 标签: 膀胱肿瘤 肉瘤样癌 诊断 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 目的:总结并归纳涎腺乳腺分泌的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选择 2018 年 1 月至 2018 年 12 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检查与治疗的 5 例 涎腺乳腺分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 5 例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肿瘤细胞的分布情况以及巨检、镜检、免疫组化染色的检查结果,归纳肿瘤病理特征。 结果: 5 例患者中腮腺发病率为 80.00% ( 4/5 ),软腭发病率为 20.00% ( 1/5 );巨检下肿瘤细胞多为实性,长径在 1.2cm~2.8cm 之间,与周围组织间的界限较为清晰,多为灰色、灰褐色等;镜检下肿瘤细胞多无纤维包膜,呈现结节状或者小叶状,多为浸润性生长;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患者肿瘤细胞均对 CK7 、 S-100 蛋白进行了表达,其中 2 例患者的局部病灶对 GCDFP15 进行了表达,所有患者肿瘤细胞均未对 SMA 、 CK14 、 P63 以及 calponin 等基底细胞或肌上皮细胞的标志物进行表达。 结论:对 涎腺乳腺分泌癌细胞进行巨检、镜检等观察,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验,可有效帮助工作人员对癌细胞病理特征进行了解,对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广泛使用。

  • 标签: 涎腺 乳腺样分泌癌 病理特征
  • 简介:摘要阴部湿疹癌病例较为少见,报告1例阴囊湿疹患者的护理措施,通过加强患者心理护理,皮肤准备,术后严密观创面护理,体位护理,合理应用镇痛药物,使手术获得成功。

  • 标签: 湿疹样癌 护理 措施
  • 简介:摘要肝淋巴上皮瘤(LELC)是一种罕见的肝癌亚型,具有独特的流行病学、病理学特征,特点是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可分为淋巴上皮瘤肝细胞(LEL-HCC)和淋巴上皮瘤肝内胆管细胞(LEL-CC),其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方法,治疗以手术为主。肝LELC预后良好,可能与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有关。关于LELC的资料非常有限,仅有少量的病例报道和小型回顾性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截至目前,已有67例LEL-HCC和34例LEL-CC在文献中报道。文章总结了肝LELC的流行病学、临床治疗、病理学特点以及研究前景。

  • 标签: 肝肿瘤 淋巴上皮瘤样癌 研究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巴上皮瘤(LEL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浙江省台州医院收集的21例LELC的临床资料、病理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原位杂交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1例LELC中,发生于涎腺8例、胃5例、肺6例、乳腺1例、宫颈1例。HE染色显微镜下形态相似,在丰富的淋巴细胞背景中见散在分布低分化或未分化的癌细胞,呈巢片状排列,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癌细胞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p63、p40,间质反应性淋巴细胞表达CD8、CD20。原位杂交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16/21)阳性。结论LELC是少见的上皮性恶性肿瘤,大部分与EB病毒感染相关,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预后相对较好。

  • 标签:
  • 简介:患者女,55岁,农民,因进食梗噎感1年余于2006年7月3日入院。既往有胃溃疡史12年。人院查体无明显异常,鼻咽部及其它部位未发现肿瘤。6月27日电子胃镜示:距门齿26~28cm处可见2个卵圆形隆起病灶,大小0.7cm×0.6cm及2cm×1.5cm,有蒂组织,表面糜烂坏死不明显,组织弹性存在,食管下端未检及明显异常改变,HP(++)。胃镜诊断考虑:食管平滑肌瘤伴异形增生?灶性癌变?超声内镜示侵犯粘膜下层。病理诊断:鳞状细胞可能。

  • 标签: 食管淋巴上皮瘤样癌 组织病理学 淋巴基质 EB病毒
  • 简介:淋巴上皮瘤(1ymphoepithelioma-ikecarcinoma,LELC),由未分化的恶性上皮细胞和密集的淋巴组织间质组成。

  • 标签: 淋巴上皮瘤样癌 乳腺
  • 简介:摘要儿童支气管黏液表皮临床较为罕见,症状无明显特异性,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临床确诊依赖于支气管镜检查及病理活检。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在此病的诊断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认为手术是首选治疗手段。本文报道儿童支气管粘液表皮一例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对于常规治疗不见好转的肺炎或反复发作的肺炎的患儿,均应进一步检查以除外该病。

  • 标签: 儿童 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 纤维支气管镜 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