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太极拳运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OP)患者腰背肌力影响,为进一步POP综合康复方案进行优化奠定基础。方法3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太极拳组)进行每次1h,每日1次,每周6次,周期为6个月“陈式太极拳运动”训练,另外3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健步走组)进行每次1h,每日1次,每周6次,周期为6个月普通健步走运动,两组患者进行训练前后腰屈伸等速肌力测试,腰屈伸AROM、PT、PT/BW、TW、TPT及F/E等数值进行分析。结果太极拳组干预后AROM、60°角速度时腰屈曲及腰伸展PT、PT/BW均明显高于健步走组,90°角速度时腰伸展TW高于健步走组、TPT及F/E低于健步走组;而健步走组在90°角速度时腰屈曲TPT略低于太极拳组(P<0.05);结论与健步走运动相比,使用太极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运动训练,可以使患者腰背屈伸肌力得到更明显提高。

  • 标签: 太极拳 健步走 骨质疏松 腰屈伸 等速肌力
  • 简介:目的:通过研究Notch信号上调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hBMSCs)破骨细胞增殖调控机制,探讨Notch信号在成骨-破骨偶联中作用。方法用装载Notch信号胞内域NICD1慢病毒载体(Lentivirus,Lv)转染hBMSCs,收集其分泌条件培养液(ConditionedMedium,CM)。培养前破骨细胞系RAW264.7,模拟共培养环境。定量RT-PCRELISA测定转染前后hBMSCs表达分泌M-CSF情况。cck-8单板克隆试验测定RAW264.7增殖情况。结果转染慢病毒后,hBMSCs表达分泌M-CSF均有所上调(分别为P<0.01P<0.05);CCK-8单板克隆试验结果显示hBMSCs分泌CM使RAW264.7细胞数量增加(均为P<0.01)。结论Notch信号上调hBMSCs可以通过影响M-CSF表达分泌,作用于破骨前体细胞,促进其增殖。

  • 标签: NOTCH信号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破骨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影响。方法收集138例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糖尿病组,140名血糖正常老年男性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一般资料、血糖、骨质疏松患病率、骨密度以及骨折风险差异,从而分析2型糖尿病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影响。结果糖尿病组骨质疏松患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组患有骨量减少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腰椎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组10年发生主要部位骨质疏松骨折概率10年发生髋部骨折概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2型糖尿病可增加老年男性患者骨质疏松患病率,会降低患者骨密度,增加患者骨折风险,应采取措施积极加强预防干预。

  • 标签: 糖尿病 2型 骨折风险因子评估工具 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折风险 老年人
  • 简介:目的:通过测定膝骨关节炎兔模型血清和关节液中TNF-α、IL-1β含量,观察软骨组织学改变,探讨小白菊内酯不同给药途径治疗骨关节炎疗效与作用机制。方法健康纯种新西兰兔40只,随机取8只作为正常组(A组);其余32只采用右后肢伸直位管型石膏固定法,建立OA模型。造模后随机分为4组:模型口服对照组(B组)、模型关节腔注射对照组(C)、小白菊内酯口服组(D组)、小白菊内酯关节腔注射组(E组),每组8只。B组D组兔分别予生理盐水、小白菊内酯灌胃,C组E组兔分别予生理盐水、小白菊内酯关节腔注射,连续治疗6w后,测定各组兔治疗前后血清、膝关节液TNF-α、IL-1β表达水平。所有实验动物在8w处死,应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动物关节软骨病理组织改变。结果与模型组(B组、C组)比较,D组、E组关节液及血清中TNF-α、I-1β浓度均明显降低(P<0.05),且E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D组(P<0.05)。与A组比较,B组C组病理显示有关节软骨破坏,病理积分升高(P<0.05);D组、E组病理改变较B组、C组显示关节软骨有所修复,病理积分降低(P<0.05)。结论小白菊内酯可减轻动物模型关节炎症,其关节腔给药抗炎疗效优于口服给药,抑制血清和关节腔TNF-α、IL-1β分泌,可能是小白菊内酯治疗骨关节炎机制之一。

  • 标签: 小白菊内酯 膝骨关节炎 白介素1Β 肿瘤坏死因子Α 病理改变
  • 简介:儿童“知更鸟”畸形临床上以疼痛性寰枢椎旋转强直为特点。传统诊断方法是在X线片上观察齿突脱位程度以及齿突与两侧寰枢关节对称关系。虽然近年来动态CT以及MRI被用于该病诊断,但是当患者在没有麻醉状态时强直寰枢椎位置会误导诊断。

  • 标签: 寰枢椎旋转 诊断价值 半脱位 旋转固定 CT扫描 全麻
  • 简介:目的探讨麝香对外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增殖迁移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麝香高、中、低剂量组及空白对照组,制备麝香含药血清及生理盐水血清。15只SD大鼠利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BMSCs,培养至P3代,通过形态学观察、表型鉴定、成骨成脂诱导鉴定BMSCs,鉴定认为培养成功后通过麝香含药血清干预BMSCs,检测细胞增殖率,利用Transwell实验检测麝香含药血清BMSCs迁移影响。结果外源性大鼠BMSCs呈梭形贴壁生长,生长状态良好;表型鉴定:CD45、CD34阴性表达,CD44、CD90阳性表达;细胞成骨、成脂诱导后可定向成骨、成脂分化;不同浓度麝香组与对照组比较均能提高BMSCs增殖率(P<0.05);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麝香在24h、48h、72h均增加BMSCs迁移(P<0.05),以低浓度组效果最佳。结论麝香含药血清可以促进BMSCs增殖,促进BMSCs体外迁移。

  • 标签: 麝香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增殖 迁移 大鼠 动物实验
  • 简介:本文作者介绍了1例罕见在常规胸腔镜下顺利完成微创椎间盘切除手术后出现大脑小脑出血性梗死病例。他们推测此并发症与颅内低压导致大脑皮层静脉血栓形成有关,而颅内低压是由手术中一处脑脊液胸腔内漏受到忽视造成。尸检证实了大脑皮层静脉血栓胸腔内脑脊液存在,

  • 标签: 出血性梗死 大脑皮层 病例报告 微创术后 胸腔镜 小脑
  • 简介: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挖掘补肾活血胶囊活性成分靶点骨质疏松症靶点,探究补肾活血胶囊抗骨质疏松分子机制.方法通过采用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相关手段,补肾活血胶囊进行活性成分筛选、药物疾病靶点预测,明确补肾活血胶囊防治骨质疏松症特异性靶点,分析其信号通路富集程度以探究其分子机制.结果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共发现补肾活血胶囊相应成分1186个,根据OB值DL值筛选出入血活性成分249个,在此基础上获得其预测靶点145个.通过二次挖掘GEO数据基因芯片筛选出明显差异基因124个;检索疾病基因相关数据库共发现与骨质疏松症发生发展相关已知靶点基因356个.通过cytoscape构建并结合网络拓扑分析共筛选出关键基因229个;利用ClueGO富集分析显示,补肾活血胶囊除与直接作用于骨质疏松症关键节点涉及信号通路,如Wnt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等有关,还对P13K-AKT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甲状腺素信号通路等同时进行调控.结论补肾活血胶囊治疗骨质疏松症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特点;其主要通路不仅直接参与骨重建细胞分化,调节成骨、破骨代谢平衡,还通过全身其他系统,如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来干预影响骨微环境,与目前抗骨质疏松作用机制相符合.

  • 标签: 补肾活血胶囊 骨质疏松症 网络药理学 生物信息学 分子机制
  • 简介:目的验证新型寰椎椎弓根螺钉离体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通过CT扫描获取1名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C0~3图像信息,应用Hypermesh12.0等图像处理软件构建C0~3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置入新型寰椎椎弓根螺钉并枢椎椎弓根螺钉或传统寰椎椎弓根螺钉并枢椎椎弓根螺钉建立2种内固定模型,观察其前屈、后伸、侧曲、扭转等加载条件下C0/C1、C1/C2、C2/C3活动度及内固定应力分布,比较2种内固定生物力学特性。结果置入新型螺钉后C1/C2扭转活动度比传统螺钉减少20.3318%,其他加载条件下活动度基本等同。在侧曲与扭转状态下,新型螺钉最大应力均小于传统螺钉,在前屈、后伸时最大应力相当。结论新型螺钉生物力学稳定性与传统螺钉相当,在对抗扭转活动方面优于传统螺钉;新型螺钉使应力更加合理分散,最大应力减小,有助于降低内固定失效风险。

  • 标签: 寰椎 脊柱骨折 内固定器 生物力学
  • 简介:急性头颈歪斜是临床上常见病症。其主要原因为咽部附近感染所致,其次是外伤。多见于青少年患者。其实质是寰枢椎旋转脱位。临床上以颈椎持续牵引为主要治疗方法。由下颈椎小关节突单侧脱位引起者相对少。小儿颈椎单侧小关节脱位多在受伤早期予以处理,陈旧性脱位处理少见报道。由于其治疗特殊性,结合我院临床病例并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 标签: 青少年 颈椎 斜颈 脱位
  • 简介:目的:观察评价金天格胶囊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疗效。方法选取北京市西城区平安医院精神科病房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并患骨量减少或者骨质疏松患者共5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4例)观察组(45例),对照组口服碳酸钙治疗,观察组口服金天格胶囊治疗。24w后,通过调查患者腰背疼痛、腰膝酸软、下肢痿弱等临床症状、观察治疗前后其生化指标骨密度变化。结果治疗24w后,患者腰背疼痛,腰膝酸软等临床情况均有所恢复(P<0.01);两组患者血钙值及骨密度值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所升高,自身对照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金天格胶囊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骨质疏松症治疗有一定效果,同时可以缓解腰膝酸软,腰腿疼痛,下肢痿弱,改善生活质量。

  • 标签: 金天格胶囊 中医中药 精神分裂症 骨质疏松 骨量减少
  • 简介:目的探讨后方韧带复合体腰椎椎间融合术后早期相邻节段退变影响。方法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科实施后路腰椎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L4~5椎间盘突出患者60例。A组(30例)行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PLIF),B组(30例)行切除后方韧带复合体PLIF术。比较两组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及改善率。术前、末次随访时测量腰椎X线片上L3~4椎间盘高度椎间隙动态角度、L3~4椎体滑移距离并进行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L3~4椎间盘进行Pfirrmann分级。结果手术前、后两组患者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9例患者出现了L3~4节段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segmentdisease,ASD),B组17例出现了L3~4节段ASD。其中A、B两组均有2例患者为有症状ASD。术前两组患者X线片上L3~4椎间盘高度、椎间隙动态角度、L3~4椎体滑移距离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末次随访时Pfirrmann分级1级6例,2级22例,3级2例,无4、5级病例。B组末次随访时Pfirrmann分级1级4例,2级24例,3级2例,无4、5级病例。结论腰椎椎间融合术中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可减少术后早期相邻节段退变发生。

  • 标签: 后方韧带复合体 腰椎 椎间融合术 邻近节段 退变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一期颈、腰椎减压手术治疗颈腰综合征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15例颈腰综合征患者,男10例,女5例;年龄45~83岁,平均67.3岁。行一期颈、腰椎减压手术并进行随访,从手术时间、出血量、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l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围手术期并发症、患者满意度等方面来探讨该手术临床疗效。结果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156min;术中失血量平均为628mL。术后15例患者均得到随访(6—27个月),JOA(颈椎疾病)、JOA(腰痛)评分术后平均改善率分别为55.10%、36.84%;ODI从术前57.6到术后28.3;患者总体满意度为12/15(80%)。结论颈腰综合征患者行一期颈、腰椎减压手术,临床效果显著,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还能降低住院费用,缩短住院时间,减轻心理负担。

  • 标签: 颈椎 腰椎 脊柱疾病 减压术 外科
  • 简介:目的观察鲑鱼降钙素病毒性肝硬化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骨生化、代谢指标,细胞因子及骨密度影响临床研究。方法将64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2)及对照组(n=32)。对照组给予钙剂治疗,治疗组给予鲑鱼降钙素联合钙剂进行治疗,共12个月。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清钙、磷及1,25(OH)2D3、降钙素、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hormone,PTH)水平;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growthfactor,IGF-1)水平以及腰椎2~4(L2~4)、股骨颈及Ward’s三角区骨密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钙、磷及1,25(OH)2D3、骨钙素、甲状旁腺素、IL-10,IL-6、TNF-α、IGF-1及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患者血清钙、1,25(OH)2D3、IL-10、IGF-1及腰椎2~4(L2~4)、股骨颈及Ward’s三角区骨密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磷、PTH及骨钙素、IL-6、TNF-α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上述治疗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鲑鱼降钙素病毒性肝硬化合并骨质疏松症有保护作用,可以有效提升患者骨密度,改变骨代谢及细胞因子水平。

  • 标签: 鲑鱼降钙素 骨质疏松 病毒性肝硬化 钙剂
  • 简介:目的比较测试寰枢椎不稳Brooks法钛缆内固定术中不同操作方式稳定性影响。方法在WD-5力学实验机上,分别测量正常寰枢椎复合体(N组)、寰枢椎不稳(M组)以及不同操作方式Brooks法固定后各钛缆组A组、B组、C组在屈、伸、侧屈、旋转等情况下应变、位移、强度、刚度、扭矩、扭角等大小。结果新型双向锁定式钛缆A组固定强度最高,应变、载荷位移最小,间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同时锁定效果好于单侧轮流锁定(P〈0.05),经休息后再次固定强度高于单纯双侧同时锁定强度(P〈0.05)。结论Brooks法钛缆固定时,双侧同时锁定后经休息再次锁定固定效果最好。新型钛缆因为锁紧方式改变达到了比进口钛缆更好固定效果。

  • 标签: 寰枢关节 骨固定钢丝 内固定器 关节稳定性 生物力学
  • 简介:目的研究番茄红素去卵巢大鼠体内骨质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32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假手术(Sham)组,去卵巢(OVX)组,OVX+低L组,OVX+高L组。后两组于术后1w开始用番茄红素灌胃,10w后处死各组大鼠,并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MDA、SOD骨密度等进行检测,椎体骨行HE染色及NF-κB免疫组化染色。结果(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MDA等均不同程度升高(P〈0.01,P〈0.05),而血清SOD水平、骨密度值指标均不同程度下降(P〈0.01,P〈0.05)。相比之下,药物干预组尤其是大剂量组上述参数指标与模型组相比呈现出显著差异(P〈0.01,P〈0.05)。(2)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NF-κB表达灰度值升高(P〈0.01),骨小梁萎缩变细、间隙增宽;干预组与模型组相比,NF-κB表达灰度值不同程度降低(P〈0.05,P〈0.01),骨小梁增粗、间隙变小。结论初步证实番茄红素去势大鼠骨质具有一定保护作用,且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减少氧化应激降低NF-κB表达有关。

  • 标签: 去卵巢大鼠 骨质疏松 氧化应激 番茄红素 NF-ΚB
  • 简介:目的探讨瘦素人成骨样细胞MG63Ⅰ型胶原Al基因表达影响。方法MG63细胞以3个不同浓度瘦素(10^-8-10^-6mol/L)分别干预24、48、72h,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G63细胞Ⅰ型胶原A1基因mRNA表达量,分析量效关系时效关系,以17β-雌二醇作为阳性对照。结果瘦素可上调MG63细胞Ⅰ型胶原Al基因mRNA表达,并存在浓度依赖时间依赖效应,其最佳浓度为10^-7mol/L,最佳作用时间点为72h。17β-雌二醇则以10^-7mol/L浓度组在24h表达为最强。结论瘦素可上调MG63细胞Ⅰ型胶原Al基因mRNA表达,其作用较17β-雌二醇持久滞后。

  • 标签: 瘦素 MG63 实时荧光定量PCR Ⅰ型胶原
  • 简介:目的评价钒酸盐Ⅰ型糖尿病大鼠骨代谢及骨显微结构影响。方法45只雄性Wistar大鼠被分为3组:正常饲养组(n=15)、高血糖组(n=15)、高血糖钒酸盐治疗组(n=15)。高血糖组高血糖钒酸盐治疗组大鼠进行Ⅰ型糖尿病造模,正常饲养组大鼠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以8w龄Wistar雄性大鼠按45mg/kg体重注射佐链尿菌素,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给予高血糖钒酸盐治疗组糖尿病大鼠应用钒酸盐治疗,每只大鼠按0.18mg/(kg·d)钒计量喂养,每只大鼠通过灌胃治疗,治疗共持续12w。正常饲养组高血糖组则以生理盐水灌胃进行对照。连续喂养12w,期间每周分别对3组大鼠进行体重、血糖监测。喂养结束以后,分别取3组大鼠胫骨、股骨进行Micro-CT检测、免疫组化组织形态学检测、生物力学检测、骨矿含量等相关指标检测。结果经过12w治疗,结果显示钒酸盐能够明显改善大鼠高血糖状态,提高体重指标,而且治疗组平均骨小梁厚度、最大负荷载力、骨盐含量指标均明显高于高血糖组(P〈0.05)。但钙盐含量并没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钒酸盐能够降低高血糖大鼠血糖值,改善糖尿病大鼠骨代谢、骨小梁显微结构及骨组织力学性能,可为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提供新治疗方法。

  • 标签: 钒酸盐 Ⅰ型糖尿病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 骨生物力学 骨形成 动物实验
  • 简介:目的:观察服用三髓粉1~5年老年人骨密度、临床症状及骨折中长期影响。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收集老年人服用三髓粉1~5年前后骨密度、临床症状脆性骨折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服用三髓粉1~5年(平均2.8年)后,临床症状骨密度均能持续或显著改善,股骨颈平均骨密度增加1.52%,有显著性差异(P<0.05)。骨折率由3.7%降至0.9%,下降75.0%。结论长期(1~5年)服用金诺三髓粉改善骨密度临床症状仍然持续有效,并可大幅降低骨折率,证明三髓粉是保护骨与关节健康安全有效辅助食品。

  • 标签: 三髓粉 骨质疏松 骨折
  • 简介:目的研究狄诺塞麦(DMAb)去卵巢大鼠股骨干骺端骨缺损修复影响。方法40只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行假手术(Sham,n=15)切除双侧卵巢(OVX,n=25)手术,术后12w每组各取5只大鼠处死取股骨行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来确定骨质疏松建立情况,随后各组大鼠在双侧股骨干骺端建立3mm圆形缺损,术后随机分成3组:Sham、OVX组及DMAb组。术后第一天DMAb组给予DMAb皮下注射一次,剂量为60mg,正常饲养12w后所有大鼠处死取股骨行Micro-CT、骨生物力学、组织切片检测。结果OVX组、Sham组股骨干骺端缺损愈合相比,DMAb组大鼠股骨干骺端缺损区域有较高最大载荷、骨密度(BMD)、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粱数量(Tb.N)、连接密度(Conn.D)、骨矿化沉积率(MAR)较低骨小粱分离度(Tb.Sp),且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MAb通过增加骨量,促进骨组织矿化及提高骨骼强度来加速去势大鼠股骨干骺端骨缺损修复。

  • 标签: 去势大鼠 骨质疏松 骨缺损 狄诺塞麦 骨矿化 骨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