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病人血生化检测中的胆固醇水平,探讨导致血清胆固醇检验异常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2014.11~2015.11来我院进行血生化检测的1200例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血清胆固醇检验异常的影响因素。结果在1200例血生化检验结果中,血清胆固醇异常293例,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比例为781419,血清胆固醇异常者分别是202例和91例,占各自性别比例的25.86%和21.71%。25~55岁的男性检测患者的异常率为27.76%,明显高于同年龄段女性患者的19.37%。在≧56岁的患者中,女性胆固醇异常率为26.92%,明显高于同年龄段男性的24.30%。在293例血清胆固醇检测异常患者中,原发性增高31例,继发性增高190例,原发性降低23例,继发性降低49例。胆固醇增高患者明显多于降低患者。继发性疾病导致的血清胆固醇异常明显多于原发性疾病。以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胆固醇水平受性别、年龄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其中中年人士与绝经期后的女性血清胆固醇异常发病率稍高。在血清胆固醇检验异常的患者中,绝大多数患者的胆固醇都是升高的,并且与原发性疾病疾病导致的血清胆固醇异常患者相比,继发性疾病导致的患者人数明显更多。

  • 标签: 血清胆固醇 血生化检验 临床病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大连地区居民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相关性。方法依托中华医学会发起的REACTION研究,选取2011年8至12月期间参加调查的大连地区随访的社区居民,共计10 207人,在2014年7至12月期间进行随访。根据non-HDL-C、LDL-C值四分位将受试者分为Q1、Q2、Q3和Q4及q1、q2、q3和q4组,分析non-HDL-C、LDL-C与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之间的相关性。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Q1、Q2、Q3和Q4组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发生率为37.3%、42.1%、44.4%和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35.361,P<0.001),q1、q2、q3和q4组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发生率为40.9%、42.6%、42.9%和4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9.888,P<0.001)。(2)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在校正年龄、性别和吸烟情况进行的偏相关分析中,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与non-HDL-C、LDL-C仍呈正相关(r=0.092、r=0.046,P<0.05)。(3)以2014年新发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为终点事件,对随访数据行Cox回归分析,结果发现non-HDL-C和LDL-C分别与年龄、吸烟情况进入方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on-HDL-C、年龄和吸烟情况的HR(95%CI)分别为:1.248(1.181~1.318)、0.988(0.980~0.996)、1.616(1.285~2.033);LDL-C、年龄和吸烟情况的HR(95%CI)分别为1.236(1.159~1.319)、0.990(0.982~0.997)、1.627(1.293~2.046), 均P<0.05]。结论(1)随着non-HDL-C和LDL-C的升高,大连地区居民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发生率呈逐渐增加趋势。(2)大连地区居民non-HDL-C和LDL-C均是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 大连地区
  • 简介:目的探讨低胆固醇者与血脂代谢水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糖、血尿酸、尿素氮、肌酐水平,体重及体质指数、脂肪肝发生率,心电图改变的关系。方法随机收集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体检者中低胆固醇者206例,以及胆固醇正常者100例,抽血检测其血脂代谢水平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以及ALT、AST、血糖、血尿酸、尿素氮、肌酐水平和B超检出脂肪肝水平,心电图检查,同时测量血压、体重及体质指数。采用Excel2003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者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构成比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和胆固醇正常者相比,低胆固醇者的TG、TC、ALT、AST、血糖、血尿酸、肌酐、尿素氮水平及脂肪肝患病率、体重及体质指数、血压低于胆固醇正常者,其中,两组间ALT、AST比较,u=2.049、2.555,P均〈0.05,两组间体重及体质指数、血压、TG、TC、血糖、血尿酸、肌酐、尿素氮水平、脂肪肝患病率比较,χ2/u=6.66、7.562、5.634、4.798、6、22.885、4.724、2.584、3.043、2.819、44.156,P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胆固醇者HDL、心电图异常率高于胆固醇正常者,两组间HDL比较,u=5,P〈0.01,心电图异常率比较,χ2=4.7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胆固醇者的脂肪肝患病率、体重及体质指数、TG、TC、ALT、AST、血糖、血尿酸、尿素氮、肌酐水平、血压明显低于胆固醇正常者,而HDL和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胆固醇正常者。

  • 标签: 低胆固醇 体质指数 脂肪肝 ALT、AST 血糖 血尿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胆固醇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8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收治236例脓毒症患者(观察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住院的236例非脓毒症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以及其他生化指标;将脓毒症患者按预后分成存活组和死亡组,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脓毒症患者存活率为60.6%(143/236),病死率为39.4%(93/236),生存组为143例,死亡组为93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TC[(2.51±1.20) mmo/L与(3.42±1.33) mmo/L,t=6.385、P<0.05]、HDL-C[(1.62±0.91) mmo/L与(2.53±0.79) mmo/L,t=5.526、P<0.0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患者LDL-C[(1.95±0.93) mmo/L与(2.11±0.84) mmo/L,t=0.958、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脓毒症患者死亡组年龄较存活组增大[(75.4±10.3)岁与(64.3±16.0)岁,t=4.984、P<0.05]、血肌酐较存活组升高[(252.3±65.2) μmol/L与(168.3±47.8) μmol/L,t=5.604、P<0.05],而死亡组与存活组TC[(2.20±1.46) mmo/L与(2.91±1.12) mmo/L,t=6.157、P<0.05]、HDL-C[(1.41±0.51) mmo/L与(1.95±0.65) mmo/L,t=5.090、P<0.05]、LDL-C[(1.71±0.67) mmo/L与(2.02±0.84) mmo/L,t=4.525、P<0.0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影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35,95%CI 1.012~1.049,P=0.008),而TC则是保护因素(OR=0.748,95%CI 0.693~0.822,P=0.015)。结论TC、HDL-C在脓毒症患者中呈显著下降特征,而死亡者较存活者TC、HDL-C、LDL-C均进一步下降;其中TC作为保护因素可以成为评估脓毒症患者预后的有效生化指标。

  • 标签: 脓毒症 胆固醇 预后 年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期起病的遗传性高胆固醇血症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至12月河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4例遗传性高胆固醇血症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基因检测结果等临床资料。结果4例女性患儿就诊年龄分别为5.5、1.5、6.3、3.1岁,均以皮肤黄瘤为主诉就诊。血总胆固醇(11.8~20.9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8.2~13.7 mmol/L)均显著增高。例1、2血β-谷固醇(241.2、164.2 μmol/L)明显增高。基因检测提示例1、2分为ABCG8和ABCG5基因复合杂合变异,诊断为谷固醇血症;例3、4有高胆固醇血症家族史,基因检测提示均为 LDLR基因复合杂合变异,诊断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饮食治疗后例1、2血脂恢复正常,皮肤黄瘤较前消退。例3、4饮食加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后血脂逐渐下降。结论黄瘤病为谷固醇血症和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共同临床表现。家族史、血植物固醇谱、基因变异、早期饮食治疗后血脂变化有助于鉴别。

  • 标签: 儿童 黄瘤病 高胆固醇血症 基因 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不同类型脂血症患者血清脂蛋白残粒胆固醇(RLP-C)水平与其他血脂指标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过氧化物酶法分别测定2020年3月至12月来本院体检的78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HTC组)、85例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HTG组)、98例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MHL组)和85名血脂正常健康成人(健康对照组)的血清RLP-C水平,同时检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脂蛋白(a)[LP(a)]、载脂蛋白A-I(apoA-I)和载脂蛋白-B(apoB)等血脂指标,并分析高脂血症患者血清RLP-C与其他血脂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高脂血症患者血清RLP-C水平(0.40±0.27)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19±0.07)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TG组和MHL组血清RLP-C水平分别为(0.44±0.25)mmol/L、(0.35±0.21)mmol/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HTC组血清RLP-C水平(0.21±0.12)mmol/L,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明显低于HTG组(P<0.01)。高脂血症患者RLP-C水平与TG、VLDL-C呈显著正相关(r=0.85、0.65;均P<0.01),与TC、HDL-C、LDL-C、apoA-I、apoB和Lp(a)相关不显著(r=0.28、-0.23、0.20、-0.26、0.24、0.19;均P>0.05)。结论高脂血症患者血清RLP-C水平与TG、VLDL-C密切相关,HTG和MHL型高脂血症患者血清RLP-C水平显著升高。

  • 标签: 脂蛋白残粒胆固醇 高脂血症 高胆固醇血症 高甘油三酯血症 混合型高脂血症
  • 简介:生物可降解高分子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其中生物可降解聚酯由于其良好的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及优良的机械性能备受关注。近年来,随着生物医药技术的发展,对聚酯的生物活性及生物相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传统聚酯的改性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例如,将一些具有生物活性或可生物可降解的成分如磷脂、维他命、荷尔蒙、氨基酸等引入聚合物链,:来增强聚酯的生物医用性能,已成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胆固醇(Chol)是哺乳动物细胞膜中的一种基本组分,与细胞接触表现出优良的亲和性,在组织工程中,常应用于细胞附着及细胞增殖。利用胆固醇上的羟基引发己内酯开环,得到了一系列功能化的聚己内酯Chol-(CL)n。合成路线如图1所示。

  • 标签: Ε-己内酯 胆固醇 功能化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 寡聚物 高聚物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高胆固醇血症与血小板活化指标FIB—R、CD62P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血小板FIB—R和CD62P的阳性表达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结果高胆固醇血症组FIB—R、CD62P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同时正常老年对照组FIB—R、CD62P表达也高于正常对照组的参考值。结论老年人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增强,血栓性疾病的发生率高于正常对照。

  • 标签: 老年人 高胆固醇血症 血小板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HC 血脂
  • 简介:据2012年8月3日WesterterpM[CellStemCell,2012,11(2):195-206]报道,完好的胆固醇代谢平衡,有助于维持造血干细胞和多向祖细胞(HSPC)处于静息状态。负责跨细胞膜转运胆固醇的三磷酸腺苷结合转运因子ABCA1和ABCG1缺陷,可导致小鼠细胞胆固醇流出途径障碍。小鼠细胞胆固醇流出途径障碍.显示出HSPC动员和髓外造血的急剧增加。

  • 标签: 胆固醇流出 多向祖细胞 造血干细胞 调节 ABCA1 三磷酸腺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在胆囊壁胆固醇结晶沉着的诊断价值及其鉴别诊断的要点。方法应用彩色超声诊断仪观察496例胆囊胆固醇结晶患者,观察其与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胆囊壁内结石,或与胆囊炎的关系。结论超声对胆囊胆固醇结晶的诊断及病理定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胆固醇结晶与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等各类胆囊隆起样病变均可通过超声诊断明确鉴别,胆固醇结晶是慢性胆囊炎常见并发症之一。

  • 标签: 胆囊胆固醇结晶 胆囊隆起样病变 彩色多普勒超声 鉴别诊断
  • 简介:上两周的强势股票依然围绕生物制药公司,标准普尔资产研究公司将生物制药股的整体评级从“平稳”提升为“积极”。他们认为,在2006年,将有比2005年更多的生物制剂通过审查面市。标准普尔对全行业未来12个月的展望是升值20%,并且在未来3年中,每股收益保持强劲增长。

  • 标签: 先灵葆雅公司 默克公司 降胆固醇药 生物制药股 生物制剂
  • 简介:丹麦药品局已致函欧洲各国有关机构,要求关注氨基葡萄糖(glucosamine)潜在的升高胆固醇作用。氨基葡萄糖用于治疗某些类型的骨关节炎。本次行动的依据是发表在丹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报道了3名患者因服用氨基葡萄糖而使胆固醇升高。在丹麦药品局数据库中涉及氨基葡萄糖副作用的报告有67份,同时,也有些可疑不良反应报告,

  • 标签: 氨基葡萄糖 高胆固醇血症 不良反应报告 胆固醇升高 骨关节炎 丹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接测定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D-LDL-C)水平升高与冠心病(CHD)防治关系。方法采用液体试剂用清除法测定50例CHD患者及50例无CHD患者血清中D-LDL-C水平,同时还检测了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结果CHD组的TC、TG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D-LDL-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HDL-C低于对照组。结论D-LDL-C是CHD发病的高危因素。它的定期检查,已成为临床诊断、治疗、监测CHD必不可少的指标。

  • 标签: 直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冠心病 清除法 动脉粥样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