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导致血清胆固醇异常现象在血生化检验中发生的具体因素。方法择取2015年9月到2016年9月于我院接受血生化检验的患者400例,均检验其血清胆固醇,探析异常情况的发生原因。结果胆固醇异常的总发生率为31.50%(126/400),其中胆固醇水平出现升高现象的有8.73%(11/126),出现降低的有91.27%(115/126),升高现象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降低现象,经过比较卡方值为171.68,P<0.05,经此数据比较,可认定从统计学意义上分析,差异有意义。导致患者出现这种异常的原因包括原发性与继发性两个方面。结论血生化检验发现,胆固醇明显升高是较为常见的血清胆固醇所发生的异常情况,而胆固醇降低也时有发生,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既有原发性的也有继发性的,在临床中,医护人员应当对相关因素予以重视,并可通过血生化检验的方式对患者予以必要的检测。

  • 标签: 血生化检验 血清胆固醇异常 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生化检验时发生血清胆固醇异常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在我院实施血生化检验中血清胆固醇异常的320例患者,并分析血清胆固醇异常的原因。结果存在血清胆固醇异常的有110例(34.37%),其中胆固醇偏低有10例,胆固醇偏高有100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胆固醇异常情况中,主要因素包括患者存在慢性肾功能障碍、患者用药所导致、患者存在糖尿病、患者存在肝脏病变等,故针对此类患者,临床上应当加大关注力度,合理控制患者的胆固醇水平。

  • 标签: 血生化检验 血清胆固醇异常 原因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南山楂提取物对高脂血症模型小鼠胆固醇生物合成的影响分析,以此作为试验依据,探讨临床医学的治疗方式,帮助患者早日恢复身体健康。方法选择72只小鼠进行随机分组,将其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南山楂提取物高剂量组、南山楂提取物中剂量组、南山楂提取物低剂量组,一共六个小组,每个小组均有12只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在进行试验的过程中,除了正常对照组之外的所有小鼠都服用脂肪乳剂,以便对其建立高脂血症的模型。在模型的构建满12d之后,对这些小鼠进行不同的处理过程。另外,在试验进行7天,在小鼠的眼眶取血,测定其总胆固醇(TC)水平。结果将各小组的小鼠检测数据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示出模型组小鼠的血清TC和HMG-CoA还原酶活性及肝脏系数和肝组织TC显著升高。而且将南山楂提取物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显示出小鼠的血清TC和HMG-CoA还原酶活性及肝脏系数和肝组织TC含量显著降低。而中剂量组的小鼠血清和肝组织TC显著降低。结论南山楂能够有效的抑制胆固醇生物的合成作用。在临床医学治疗的过程中,可以考虑使用期相关的应用形式和医学治疗方法,来为医学提供帮助。

  • 标签: 南山楂提取物 高脂血症模型小鼠 胆固醇生物合成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SORT1基因型冠心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2月收治的260例经冠脉非创伤性血管成像(CTangiography,CTA)或冠脉造影以及空腹静脉血检查明确诊断的冠心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其SORT1基因检测结果将其分为阴性组(AG型基因+GG型基因)85例及阳性组(AA型基因)175例,均接受为期半年的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比对两组胆固醇、心-踝血管指数(Cardio-anklevascularindex,CAVI)。结果两组治疗前胆固醇、CAV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各指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SORT1基因型冠心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疗效存在明显差异,AA型基因疗效最佳。

  • 标签: SORT1基因 冠心病 高胆固醇血症 阿托伐他汀钙片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个纯合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HoFH)家系进行遗传学分析。方法前瞻性研究。选择西安市儿童医院心内科2018年10月确诊的1个HoFH家系先证者及家系成员共20人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资料,提取基因组DNA,对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靶向捕获二代测序,并在家系内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对家系成员杂合突变携带者和未携带者的基因型与表型进行分析。结果先证者为7岁10月龄男性患儿,生后尾骨处皮肤可见圆形绿豆大小黄色皮肤突起,3~4岁起双侧肘关节、膝关节及跟腱处皮肤逐渐出现直径0.5~1.5 cm的黄色瘤样结节,患儿身高、体重、智力发育与同龄儿相同。家族其他成员无类似皮肤黄瘤。患儿总胆固醇(TC)18.16~21.24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14.08~15.51 mmol/L,颈部超声提示双侧颈动脉及椎动脉弥漫性硬化斑块,心脏彩超提示主动脉瓣增厚、钙化。基因检测确定了先证者LDLR基因携带c.418G>A(p.E140K)纯合突变,分别遗传自患儿父母,二人为近亲结婚,均携带LDLR-E140K基因杂合突变。家系中携带LDLR-E140K基因杂合突变成员TC、LDL-C和载脂蛋白B分别为(8.40±0.13)、(6.79±0.01)、(1.95±0.05)mmol/L,明显高于未携带者[(4.59±0.28)、(3.35±0.39)、(0.86±0.10)mmol/L,t=7.269、4.595、6.311,P均<0.05]。结论LDLR-E140K基因纯合突变致儿童HoFH,携带纯合突变的先证者临床表型最严重,携带杂合突变的家系成员均有高胆固醇血症表型,LDLR-E140K是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致病性变异。

  • 标签: 高胆固醇血症 基因 表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除高甘油三酯血症(THG)外,高胆固醇血症(THC)是否参与了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yperlipidemicacutepancreatitis,HLAP)的发病过程。方法67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及门诊健康体检者21例,分组为高脂血症组、胆源性组及对照组,其中高脂血症组经治疗7~10天后复查胆固醇。检测所有观察对象血胆固醇(TC)的水平,并做归纳分析。结果高脂血症组TC水平显著高于胆源性组及对照组(P<0.001),而胆源性组及对照组TC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经治疗后,高脂血症组TC水平显著低于入院时的TC水平(P<0.001)。结论除高甘油三酯血症外,高胆固醇血症亦可能为高脂血症急性胰腺炎的发病原因之一。

  • 标签: 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 高胆固醇血症
  • 简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hypercholesterolemia,FH)是严重的遗传代谢性疾病,是国际公认的全球性疾病[1]。其主要临床特征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水平极度升高、皮肤肌腱等多部位出现黄色瘤,全身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1,2],可导致较为严重的早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theros-clerosiscardiovasculardisease,ASCVD)甚至危及生命[3,4]。

  • 标签: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纯合子型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 管理 经验
  • 简介:评价沥水调脂胶囊和舒降之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66例高胆固醇血症的病人随机分成沥水调脂胶囊组(A组)和舒降之组(B)组,A组(33例)给予沥水调脂胶囊3粒,po,tid,B组(33例)给予舒降之10mg,po,pd,疗程均为4周.结果:与治疗前相比,A组胆固醇(TC)降低有效率为90.90%,甘油三脂(TG)降低有效率为69.70%,B组TC降低总有效率为93.93%,TG降低总有效率为51.51%,A组和B组疗效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3.3%和12.1%,P<0.01).结论:沥水调脂胶囊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与舒降之相比,效果同样明显.

  • 标签: 沥水调脂胶囊 舒降之 高胆固醇血症 疗效 比较研究
  • 简介:中耳胆固醇肉芽肿常存在于各种慢性中耳疾病中,如胆脂瘤型中耳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和特发性蓝鼓膜等。本文对我院2004年3月—2007年10月的住院病例经手术和病理诊断证实中耳胆固醇肉芽肿并发胆脂瘤的14例病人进行临床分析,以探讨本病的发病原因及诊断,并对手术疗效进行分析。

  • 标签: 中耳胆固醇 处理治疗 并发胆脂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膳食纤维(dietaryfiber,DF)对脂代谢紊乱小鼠的作用。方法48只雄性C57BL/6J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燕麦DF组和全小麦DF组,以相应饲料连续喂养24周,测定各组小鼠体重、摄食量、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以及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等指标,同时进行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燕麦DF和全小麦DF降低了脂代谢紊乱小鼠的体重、血清TC、FFAs和TNFα水平以及肝匀浆TG水平,燕麦DF降低了血糖水平。两组干预组小鼠肝脏脂肪变性程度明显减轻。结论DF对高脂高胆固醇饲料诱导的脂代谢紊乱小鼠的血脂水平及炎性因子水平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燕麦DF对总胆固醇和血糖的作用优与全小麦DF,全小麦DF对甘油三酯的作用优于燕麦DF。

  • 标签: 膳食纤维 脂代谢紊乱 血脂 炎性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血液生化检验中血清胆固醇异常的主要原因。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在本院血液生化检验中出现的52例血清胆固醇异常标本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异常结果,分析统计指标升高/降低情况,分析导致异常的主要原因。结果 血生化检验中血清胆固醇异常统计显示:8例患者(15.38%,8/52)存在血清胆固醇降低表现,44例(84.61%,44/52)患者则存在升高表现。该指标降低的主要原因为原发性疾病(62.50%,5/8),其次为继发性疾病(37.50%,3/8)。该指标升高的主要原因为原发性疾病(81.82%,36/44),其中肝脏病变占比最高(47.22%),其次糖尿病(25.00%);继发性疾病导致指标升高的患者共8例(37.50%,3/8),其中肾病综合征占比最高。结论 血液生化检验中,导致血清胆固醇异常的主要原因为原发性疾病,同时存在继发性疾病影响,以血清胆固醇升高为主,降低者相对较少,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 标签: 血液生化检验 血清胆固醇 异常原因 指标升高 肝脏病变 原发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辛伐他汀的降糖效果及其治疗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30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作为观察目标,按照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65,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和试验组(n=65,给予辛伐他汀治疗),对2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治疗后HDL-C、血糖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TC、TG、LDL-C等指标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应用匹伐他汀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血糖及HDL-C水平,值得临床选择并进行积极推广。

  • 标签: 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 辛伐他汀 降糖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检测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肝硬化患者80例为观察组,同时选取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的体检者8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资料中血清HDL-C的检测水平进行比较。结果对两组血清HDL-C检测结果,观察组HDL-C检测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肝硬化患者中HDL-C水平检测,肝功能Child-Pugh评价分级A级HDL-C检测水平>B级HDL-C检测水平>C级HDL-C检测水平(P<0.05)。无腹水者HDL-C水平明显高于少量腹水HDL-C水平,少量腹水HDL-C水平高于中等量腹水HDL-C水平,明显高于大量腹水HDL-C水平,无腹水者HDL-C水平最高,大量腹水HDL-C水平最低(P<0.05)。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者HDL-C水平明显高于无肝性脑病者HDL-C水平(P<0.05)。肝硬化者没有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者HDL-C水平高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者HDL-C水平(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的血清HDL-C水平较健康人低,并且HDL-C的水平与肝功能损害的程度、预后、腹水情况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 标签: 血清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mdash C) 肝硬化 肝功能
  • 简介:两性霉素B因其强大而广谱的抗真菌效果成为抗真菌治疗的金标准。由于两性霉素B的水溶性有限,最早上市的静脉给药制剂采用去氧胆酸钠增溶(即普通两性霉素B,简称AmB)。在临床上,AmB的严重不良反应,尤其是肾毒性,限制了它在真菌感染患者中的应用。

  • 标签: 两性霉素B 临床研究 复合物 硫酸钠 胆固醇 抗真菌治疗
  • 简介:目的居住在珲春市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象,通过朝鲜族和汉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总胆固醇和血浆甘油三酯的对比分析,明确珲春市朝鲜族和汉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血浆总胆固醇和血浆甘油三脂水平的关系,为珲春地区朝鲜族和汉族急性心肌梗死的综合防治提供必要依据。方法从2000年3月~2004年7月,在珲春市医院住院并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患者177例作为AMI组;从2001~2003年,在珲春市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637人中,选择甲型肝炎抗体、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乙型肝炎e抗原、乙型肝炎e抗体、乙型肝炎核心抗体、肝功能以及肝脏B超、心电图、空腹血糖、血浆总胆固醇、血浆甘油三酯等均为正常的162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浆总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AMI组血浆总胆固醇水平(4.63±1.23)mmol/L与对照组的(4.16±0.63)mmol/L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AMI组血浆甘油三脂水平(1.39±0.88)mmol/L与对照组的(1.25±0.25)mmol/L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朝鲜族AMI组血浆总胆固醇水平(460±1.12)mmol/L与对照组血浆总胆固醇水平(4.16±0.63)mmol/L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朝鲜族AMI组血浆甘油三脂水平(1.37±073)mmol/L与对照组血浆甘油三脂水平(1.27±0.25)mmol/L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汉族AMI组血浆总胆固醇水平(4.65±1.29)mmol/L与对照组血浆总胆固醇水平(415±0.63)mmolFL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汉族AMI组血浆甘油三脂水平(1.42±0.97)mmol/L与对照组血浆甘油三脂水平(1.24±0.25)mmol/L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4)朝鲜族AMI组与汉族AMI组血浆总

  • 标签: 朝鲜族 汉族 急性心肌梗死 胆固醇 甘油三脂
  • 简介:摘要目的对367例临床标本进行了TG、TCHO、HDL及LDL检测,计算出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并分别将non-HDLC、LDLC与TG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血清TG含量轻度升高时,LDLC和non-HDLC均随之升高,但当TG含量明显升高,超过4.52mmol/L时,仅non-HDLC随之升高,而LDLC并不随之升高,反而略有降低。血清non-HDLC与TG含量有明显相关关系。(P<0.01),而HDLC与TG的相关关系仅在TG含量不高时存大,随着TG含量的升高,其相关关系也逐渐消失。non-HDLC是反映血脂代谢紊乱的一个理想指标。

  • 标签: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血脂 相关性分析
  • 简介:1例31岁女性患者,因“皮肤瘙痒两年,加重2个月”入院。入院后完善相关检验检查,明确诊断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不除外重叠自身免疫性肝炎;高胆固醇血症。给予熊去氧胆酸胶囊、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阿托伐他汀钙片、马来酸氯苯那敏片等治疗后瘙痒症状无缓解,药师建议将马来酸氯苯那敏换为舍曲林改善瘙痒症状,经治疗后患者瘙痒缓解但肝功能出现明显波动,考虑为阿托伐他汀钙片与舍曲林的药物相互作用所致,建议将阿托伐他汀钙片更换为瑞舒伐他汀钙片,同时减少舍曲林剂量。临床药师从PBC患者高脂血症药物的选择、瘙痒治疗的有效性、降血脂药物与舍曲林之间的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用药监护与干预。经治疗患者肝功能好转,瘙痒症状缓解,病情平稳后出院。

  • 标签: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他汀类药物 临床药师 药学监护 药品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中脂蛋白水平对乳腺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1月至2008年9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初诊的244例乳腺癌患者及同期99例健康体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者血清代谢指标的变化,Spearman相关分析总胆固醇、LDL-C与乳腺癌的肿瘤大小的关系,Cox回归模型评估影响无病生存率(DFS)的预后因素。结果乳腺癌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糖较正常人高,而高密度脂蛋白(HDL-C)较正常人低;血清总胆固醇、LDL-C水平在ER/PR阳性乳腺癌患者中较Her-2阳性及三阴型乳腺癌低。血清总胆固醇、LDL-C与肿瘤的大小呈正相关。TC≥5.2mmol/L组或LDL-C〉3.08mmol/L组的DFS较TC〈5.2mmol/L组或LDL-C≤3.08mmol/L组明显降低(TC68%vs77.7%,LDL-C73.4%vs86.3%,P〈0.05)。结论高胆固醇、高LDL-C血症是乳腺癌独立的预后因素。

  • 标签: 总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 无病生存率 乳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