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究本院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菌群失调的易感因素,发现高危人群,以期降低其发病率并提高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中心诊断胃癌或结直肠癌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1302例。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患者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易感因素。结果本组有症状肠道菌群失调发生189例(14.5%)。肠道菌群易感因素包括:1性别(OR=0.571,95%CI:0.381~0.855,P=0.007);2抗生素使用超过10天(OR=38.542,95%CI:23.139~64.198,P〈0.001);3术前肠梗阻(OR=1.897,95%CI:1.017~3.539,P=0.044);4使用3~4代头孢菌素(OR=1.689,95%CI:1.125~2.537,P=0.011)、碳青霉烯类(OR=24.070,95%CI:7.080~81.891,P〈0.001)、喹诺酮类抗生素(OR=38.512,95%CI:7.457~198.898,P〈0.001)。结论术后长期广谱抗生素应用是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主要原因。对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早期监测,早期诊断,并根据药敏试验选择窄谱抗生素。

  • 标签: 菌群失调 胃肠道肿瘤 术后
  • 简介:摘要急性肝损伤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功能的急性异常,持续的肝损伤容易引发急性肝衰竭。以往的研究已证实急性肝损伤后肠道菌群的失衡和易位与该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肠道益生菌的减少及炎症状态下辅助T细胞(helper T cell,Th)17分泌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7功能活跃,参与了疾病病情的加重进程,此时补充肠道益生菌有可能通过调节色氨酸(tryptophan,Trp)-犬尿酸(kynurenine,KYN)代谢通路,进而影响表达于肠黏膜免疫细胞的芳香烃受体(aromatic hydrocarbon receptor,AHR)的激活过程。AHR作为连接肠道菌群与肠道免疫的关键点参与了肠黏膜免疫屏障功能的调节。活化的AHR通过对调节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的诱导对Th17细胞的功能产生影响,使肠道益生菌实现对肠道免疫屏障的保护作用,现就肠道益生菌对急性肝损伤患者肠道免疫功能的潜在调节机制进行概述。

  • 标签: 肠道益生菌 犬尿酸 芳香烃受体 辅助性T细胞 调节性T细胞 急性肝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老年胃肠道手术患者中,对其治疗依从及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为胃肠道手术患者的护理提供参考。方法以110例老年胃肠道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统计学软件产生的随机表进行分组,分别记录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外科常规护理,研究组则采用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及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状况。结果研究组治疗依从率98.2%高于对照组85.5%,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及肛门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胃肠道手术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治疗依从率,缩短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综合护理 老年 胃肠道手术 治疗依从性 术后胃肠道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欧洲胃肠和腹部放射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Gastrointestinal and Abdominal Radiology,ESGAR)和欧洲儿科放射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Paediatric Radiology,ESPR)肠道MR技术推荐中,肠道充盈规范在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中应用的可行,并初步分析胃肠道手术对小肠充盈扩张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行小肠MR成像检查的胃肠道肿瘤术后随访患者的连续资料,肠道准备参照ESGAR及ESPR技术推荐执行,记录摄入对比剂体积。根据患者的手术史,将完成1500 mL推荐剂量摄取的受试者分为胃肿瘤术后组、小肠肿瘤术后组、结直肠肿瘤术后组。由两位医师分别在冠状位T2图像上测量十二指肠、空肠(近端及远端)、回肠(近端及远端)肠道直径,并按4分法评分,图像质量按3分法评分。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胃肿瘤术后组、小肠肿瘤术后组、结直肠肿瘤术后组的各肠段评分及图像质量评分。结果十二指肠、远端空肠、近端回肠、远端回肠的肠道充盈评分在胃肿瘤术后组、小肠肿瘤术后组和结直肠肿瘤术后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肿瘤术后组的近端空肠肠道充盈评分优于小肠肿瘤术后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0.05);结直肠肿瘤术后组的近端空肠肠道充盈评分优于小肠肿瘤术后组(调整后P<0.05)。结论采用ESGAR和ESPR技术推荐对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进行小肠MR成像随访,可以得到有良好图像质量且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的MR图像。除近端空肠外,胃肠道手术对于小肠充盈扩张无显著影响。

  • 标签: 胃肠道肿瘤 磁共振成像 肠道充盈 欧洲胃肠和腹部放射学会 欧洲儿科放射学会
  • 作者: 王拢拢 欧琼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1-10-10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1年第35期
  • 机构: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广东省人民医院 广东省医学科学院 广东省老年医学研究所 睡眠呼吸室,广州510080,广东省人民医院 广东省医学科学院 广东省老年医学研究所 睡眠呼吸室 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州510080
  • 简介:摘要阻塞睡眠呼吸暂停(OSA)是最常见的睡眠呼吸障碍,与包括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以及代谢综合征等多系统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关,但是目前关于OSA患者出现这些并发症的机制并不完全清楚。近年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多系统疾病相关,可能在OSA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综述了OSA与肠道菌群关系的动物研究、临床研究以及肠道菌群紊乱介导OSA诱导的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以及代谢综合征的可能机制,旨在从肠道菌群的角度,为OSA疾病表型寻找生物标记,并对不同表型早期个体化干预及出现并发症的治疗提供文献支持和理论依据。

  • 标签: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并发症 肠道菌群
  • 简介:摘要药物治疗是控制和逆转2型糖尿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OHA)包括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和中草药等,其作用机制各不相同。肠道菌群是降糖药物的重要作用靶点,多种OHA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降低细菌脂多糖含量,保护肠道粘膜屏障完整,增加短链脂肪酸的生成,影响胆汁酸循环,从而降低炎症反应,缓解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发挥改善代谢功能的作用。

  • 标签: 2型糖尿病 口服降糖药物 肠道菌群
  • 简介:目的探讨溃疡结肠炎对大鼠胃肠道微生物多样影响,为治疗溃疡结肠炎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2,4-二硝基氯苯乙酸复合法对健康SD大鼠进行溃疡结肠炎造模;运用CTAB—SDS法提取肠道微生物总DNA,通过PCR.DGGE分析溃疡结肠炎大鼠之间胃肠道微生物多样差异。结果溃疡组、用药组和正常组大鼠的消化道中,不同部位细菌Shannon~数变化较大(1.64-3.05),结肠中Shannon指数最高,其次是胃,小肠最低。在结肠,不同组的细菌多样Shannon指数变化幅度不大,以用药组最高(3.05),其次溃疡组(2.98),正常组2.95,说明大鼠结肠在健康状态下细菌多样最低,结肠炎后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此外,发现病变后的大鼠胃中拟杆菌属、梭菌属、普氏菌属、紫单胞菌属等厌氧细菌增加,病变后的结肠中乳杆菌属细菌明显减少,紫单胞菌属和梭菌属细菌明显增加;病变后小肠中部分乳杆菌种类消失,同时梭菌属和紫单胞菌属等不常见菌群的出现。结论溃疡结肠炎大鼠胃、小肠、结肠中有益菌乳杆菌明显减少,普氏菌属、紫单胞菌属、梭菌属等明显增多,这些菌属可作为条件致病菌引起内源性感染,可能是造成溃疡结肠炎的重要原因。

  • 标签: 溃疡性结肠炎 微生物多样性 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 2 4-二硝基氯苯乙酸复合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道菌群在非酒精脂肪肝病(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NAFL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通过文献查阅及资料分析的方式了解肠道菌群与NAFLD的关系,并了解肠道菌群在NAFL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结果肠道菌群可以通过改变TLR4特异性识别脂多糖,从而激活患者体内的炎性相关因子,进而导致患者出现慢性肝脏炎症,导致NAFLD。结论肠道菌群在NAFLD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的诱导作用,与其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 标签: 肠道菌群 NAFLD 作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道肿瘤致老年肠梗阻的外科治疗方案及可行.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肠道恶性肿瘤致肠梗阻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行常规保守治疗,观察组患者行I期切除吻合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病例发生,但观察组术后仅发生1例切口感染,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8.3±2.2)d,明显小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25.4±3.2)d,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肠道肿瘤致肠梗阻的老年患者应以I期切除吻合手术,较保守治疗方法具有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可有效减轻老年患者疼痛负担以及医疗经济压力.关键词肠道肿瘤;老年肠梗阻;外科治疗;可行中图分类号R57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283-02

  • 标签:
  • 简介:摘要IBD是一类病因不明的肠道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其药物治疗包括传统药物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其中,生物制剂除目前应用广泛的TNF-α抑制剂外,还包括整合素拮抗剂。整合素是表达于细胞表面的受体之一,可以与黏附分子结合介导淋巴细胞归巢至周围组织。肠道选择淋巴细胞归巢由α4β7整合素和其配体黏膜地址素细胞黏附分子1的结合介导,是IBD的重要病理基础。维得利珠单抗是一种人源化的α4β7整合素单克隆抗体,是目前IBD治疗中一种具有肠道选择的整合素拮抗剂。现就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的作用机制、疗效和安全加以综述。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生物制剂 肠道选择性 维得利珠单抗
  • 简介:目的观察肠道双歧杆菌在肠源细菌/内毒素移位中的变化和作用。方法制作严重烫伤大鼠模型。同时设假伤组,检测细菌和内毒素(LPS)移位及盲肠膜菌群变化,ELISA法检测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结果大鼠严重烫伤后脏器细菌移位明显增多(P<0.01);血LPS水平在致伤1,3,5d后分别为(0.236±0.148)Eu/ml,(0.197±0.156)Eu/ml,(0.104±0.090)Eu/ml,显著高于假伤组的(0.072±0.049)Eu/ml(P<0.05);盲肠膜菌群中双歧杆菌数剧减20-250倍,真菌数剧增至5-60倍,大肠杆菌数增加0.5-30倍,双歧杆菌与大肠杆菌比值由假伤组的25000:1降为伤后的4-800:1;血浆IL-6水平显著增高,经分层统计,与未发生肠道细菌移位大鼠相比,盲肠膜菌群移位大鼠的双歧杆菌量减少约120倍,真菌数增加约50倍,大肠杆菌数增加约30倍,盲肠膜菌群中双歧肝菌数量与血浆中IL-6,LPS浓度呈负相关(r1=-0.4817,r2=-0.4912,P<0.01),血IL-6和LPS浓度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8258,P=0.0001)。结论严重烫伤可导致大鼠盲肠膜菌群紊乱,细菌和LPS移位增加;盲肠膜菌群中双歧杆菌的比例和数量的减少,可能促使了严重烫伤后肠源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发生。

  • 标签: 肠道双歧杆菌 烫伤 大鼠 肠源性细菌 内毒素 细菌移位
  • 简介:近年来,胃肠道上皮肿瘤的分类及诊断中出现了一些变化,给临床及病理诊断造成了混乱.为此,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出版的最新WHO肿瘤分类中[1],对胃肠道癌前病变和癌的诊断名称、定义和标准作了一些修改和新的规定,其中有些改变与我国目前正在使用的名称和诊断标准有较大差异.本文的目的就是提出胃肠道上皮肿瘤诊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找出相关的解决办法,为病理诊断和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 标签: 胃肠道 上皮性肿瘤 分类诊断
  • 简介:摘要有研究提示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影响甲状腺相关激素、肠道物质代谢、雌激素水平、肥胖及胰岛素抵抗等间接作用参与甲状腺癌的进展。本文就肠道菌群与甲状腺癌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为甲状腺癌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 简介:摘要炎症肠病(IBD)在我国发病率日益增长,因其诊断困难,无特异性治疗方法,预后差,依然有待深入研究。肠道菌群在各种肠内外疾病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而肠道细菌所分泌的细胞外囊泡与体细胞外泌体类似,在细胞间通讯、增殖、分化、炎症、恶变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关于细胞外囊泡在IBD的研究集中于人体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然而肠道细菌来源的细胞外囊泡同样在IBD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就人体肠道菌群来源的细胞外囊泡在IBD发病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IBD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细胞外囊泡 炎症性肠病 肠道菌群
  • 简介:摘要放射肠炎是放射治疗引起的肠道并发症。辐射引起肠道微生态改变、肠黏膜屏障破坏,肠道共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影响肠道黏膜屏障免疫功能在辐射损伤和辐射抗性中发挥一定作用。以肠微生态为靶点的微生态制剂和菌群移植可能为预防和治疗放射肠炎提供新的方向。

  • 标签: 放射性肠炎 肠道微生态 肠道屏障 粪菌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道旺炽血管增生(florid vascular proliferatio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2010—2020年10例肠道旺炽血管增生的临床病理资料,行形态学分析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0例肠道旺炽血管增生中男性5例,女性5例,年龄28~76岁,平均和中位年龄分别为51.0和50.5岁。病变部位:结肠5例,小肠3例,回盲部和盲肠各1例。临床上,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和便血。9例获得影像学资料的患者中7例存在肠套叠。镜下观察:肠壁全层小血管旺炽增生,呈小叶状生长;血管腔衬覆肥胖的内皮细胞,细胞形态温和,无明显异型,核分裂象罕见。病变表面黏膜伴有慢性溃疡。免疫表型:血管内皮CD31、CD34、ERG和Fli1阳性,局部增生的梭形细胞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Ki-67阳性指数低(5%~30%)。4例获得随访的患者均无复发。结论旺炽血管增生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血管增生性病变,好发于肠道,影像学上常存在肠套叠。准确诊断肠道旺炽血管增生需密切结合影像学,本病容易被误诊为真性血管肿瘤,尤其是血管肉瘤,需进一步加深对其认识,避免误诊。

  • 标签: 肠疾病 肠套叠 血管肿瘤 诊断,鉴别 旺炽性血管增生
  • 简介:摘要人体肠道菌群形成了一个极其复杂的生态系统,它们不仅维持肠道环境的稳定,还影响宿主的代谢、免疫和疾病。近年来,随着对肠道菌群认识的逐渐深入,其与血液病的相关也引起极大关注。本文将综述血液系统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的菌群变化,包括肠道菌群作为诊断血液病标志物的潜力、血液病治疗过程中的肠道菌群变化以及展望调节肠道菌群在血液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以期对临床诊疗提供更多新的思路。

  • 标签: 血液病 肠道菌群 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物抗宿主病 粪菌移植
  • 简介:摘要目前有关老年慢性便秘与肠道微生态改变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本综述着重分析了老年慢性便秘与肠道微生物群的关系,探索了肠道微生态对慢性便秘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旨在为老年慢性便秘新型治疗方法提供新思路。

  • 标签: 便秘 肠道微生物群 肠道微生态
  • 简介:摘要:本论文探讨了肠道菌群多样与免疫相关疾病之间的关系,介绍了肠道菌群的重要,讨论了不同检测方法及其应用,并以临床疾病案例为基础,分析了菌群多样与疾病发展的关联。通过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多样与免疫相关疾病密切相关,为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肠道菌群 多样性 免疫相关疾病 检测方法 临床案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胆总管结扎诱导胆汁淤积肝病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体重18~22 g雄性C57BL/6J小鼠16只,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方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8)和胆汁淤积肝病组(CLD组,n=8)。术后两周取材,通过血清肝功能酶和肝脏组织染色评价肝脏功能。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检测小鼠肠道菌群。样本数据采用未配对t检验。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胆汁淤积肝病组小鼠血清肝功能酶高于假手术组[ALT:(889.9±485.1) U/L比(42.4±15.3) U/L,t=4.885,P<0.01;AST:(1 044.0±588.0) U/L比(117.4±17.1) U/L,t=4.406,P<0.01;ALP:(1 228.0±540.8) U/L比(171.2±24.8) U/L,t=5.464,P<0.01;TBIL:(59.17±12.28) μmol/L比(14.51±4.60) μmol/L,t=9.892,P<0.01],且肝脏出现显著病理改变;小鼠肠道菌群ɑ多样高于假手术组(Chao1指数:1 819.0±172.6比1 498.0±170.8,t=4.388,P<0.01),肠道菌群组成发生明显改变,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率高于假手术组(0.542±0.321比0.093±0.057,t=5.866,P<0.01),差异主要包括毛螺杆菌科(0.198±0.099比0.056±0.039,t=4.574,P<0.01),瘤胃球菌科(0.076±0.057比0.018±0.011,t=4.102,P<0.05),乳酸杆菌科(0.041±0.023比0.003±0.003,t=4.574,P<0.01),理研菌科(0.027±0.014比0.004±0.004,t=4.597,P<0.01)的富集。结论胆汁淤积肝病导致肠道菌群出现特征变化。

  • 标签: 胆总管结扎 肠道菌群 胆汁淤积性肝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