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机械肠道准备(MBP)在结直肠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选取2017年5至2019年6月104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数字随机法将患者随机分为MBP组(术前行MBP)和非MBP组(术前不行MBP)各52例。手术操作均由同一医师团队完成,两组患者均行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采用统计软件SPSS 20.0进行分析,围术期各项指标、应激反应指标、肠道菌群变化指标等采用(±s)表示,组间行独立t检验;术后并发症行卡方检验,P<0.05为检验标准。结果非MBP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优于MBP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3 d两组Cor、hs-CRP、IL-6等应激指标水平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MBP组显著高于非MBP组(P<0.05)。较术前相比,术后两组均出现轻至中度肠道菌群失调,非MBP组Ⅱ、Ⅲ度菌群失调程度轻于MBP组(P=0.011)。术后两组益生菌BL、LC计数较术前明显降低,非MBP组高于MBP组(P<0.05);致病菌EB、SP计数较术前明显升高,非MBP组低于MBP组(P<0.05)。结论结直肠手术术前行MBP可加重患者应激反应及肠道菌群失调程度,不能降低术后感染及吻合口漏等并发症的发生,其整体临床应用价值呈现弊大于利,术前不建议行MBP。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结直肠外科手术 机械性肠道准备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肠道机械屏障是人体抵御外源性物质的第一道防线。完整的机械屏障可将机体与肠道内容物隔开,并阻止肠内细菌及微生物移位,在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若肠道机械屏障功能受损,会导致肠内菌群及毒素移位,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及多器官功能不全等疾病。非酒精脂肪肝病(NAFLD)发病机制中的关键环节即为肠道机械屏障功能受损。因此,维护肠道机械屏障功能对于NAFLD的诊治具有重要价值。对NAFLD肠道机械屏障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维持NAFLD肠道通透的主要因素(细胞凋亡、细胞自噬、顶端连接复合体、细胞骨架、主要信号通路),以期为NAFLD的诊治提供参考。

  • 标签: 脂肪肝,酒精性 细胞凋亡 自噬 细胞骨架 肠道通透性
  • 简介:摘要炎症肠病(IBD)是由遗传因素、肠道菌群和宿主免疫系统等多因素参与的慢性肠道炎性疾病,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功能改变可导致IBD的发生发展。在基因易感性患者中,失调的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通过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可引起肠道微免疫环境失调,破坏肠道的免疫耐受,最终诱发肠道炎症。本文总结和探讨肠道菌群在IBD中的作用机制,为IBD的预防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肠道微生态 免疫 代谢物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美莎拉秦联合肠道肠道益生菌对溃疡结肠炎的治疗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5月-2020年5月溃疡结肠炎患者共80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每组40例,对照组的患者给予美莎拉秦治疗,观察组在该基础上增加肠道益生菌。比较两组排便带血消失时间、腹痛腹泻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后患者疾病活动指数、C反应蛋白水平、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排便带血消失时间、腹痛腹泻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后患者疾病活动指数、C反应蛋白水平、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P>0.05。结论:美莎拉秦联合肠道益生菌对于溃疡结肠炎的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控制疾病进展和控制炎症,提高疗效。

  • 标签: 美莎拉秦 肠道肠道益生菌 溃疡性结肠炎 治疗价值
  • 简介:摘要坏疽脓皮病(PG)是一种罕见的慢性复发性溃疡皮肤病,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其组织病理学改变属于嗜中性皮肤病。多数PG患者伴有全身性疾病,其中最常见的是IBD、关节炎和血液系统疾病。部分患者可有非常罕见的皮肤外PG表现,累及肺、肠道、角膜、肝脏、脾脏、心脏、骨、肌肉和中枢神经系统等。现报告北京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例由包皮切除术诱发血便继而诊断为PG的患者。

  • 标签: 坏疽性脓皮病 糖皮质激素类 肠道 嗜中性皮肤病
  • 简介:摘要肠道菌群不仅维持消化系统平衡,对免疫、激素和代谢稳态也至关重要。自身免疫甲状腺疾病(AITD)是内分泌系统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桥本甲状腺炎和Graves病等一系列疾病组成。近期研究发现,AITD患者肠道菌群与健康人群相比存在差异。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影响甲状腺激素的代谢及激发机体交叉免疫反应,参与AITD的发生、发展。

  • 标签: 肠道菌群 Graves病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于胃肠道手术患者实施术前的胃肠道护理干预措施,对术后肠道排气的影响。方法 :选取时间段为 2018.11月 ~2019.11月期间,因胃肠道疾病于我院普外科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共计 90例,将其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并按照护理措施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各 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则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添加胃肠道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不同护理措施下两组患者的术后指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腹胀程度、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患者,( 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观察组为 97.77%,对照组为 88.88%,观察组明显更佳,( 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胃肠道手术患者实施术前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各项术后指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术前护理干预 胃肠道手术 术后肠道排气
  • 简介:摘要过敏相关性疾病是儿童常见病、多发病,其发展遵循由皮肤过敏向呼吸道过敏的敏化传递规律,称为过敏性疾病自然进程或特应进程。肠道菌群与过敏性疾病之间的关系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免疫调节与神经调节是肠道菌群参与过敏性疾病发生的两个重要方面。因此,本文基于多系统敏化进展的角度,系统综述菌群-免疫-神经网络在特应进程中的交互作用,以期为敏化进展的机制研究及防治工作开辟新思路。

  • 标签: 肠道菌群 过敏性疾病 特应性进程 免疫调节 神经调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肠黏膜通透改变与肝硬化预后的相关。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7年8月于山西省中医院肝病科住院治疗的89例肝硬化患者资料作为肝硬化实验组,随机选择40名健康体检者资料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JY-DLT肠道屏障功能生物化学指标分析系统检测两组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和内毒素(ETX)水平评价肠道黏膜通透。应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评价肝硬化预后与肠黏膜通透的相关。两组研究对象结果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中Mann-Whitney H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或SNK检验。结果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ETX水平明显高于代偿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肝硬化组DAO、D-乳酸和ETX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1)。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各组的DAO、D-乳酸及ETX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Child-Pugh A级与B级两组相比,DAO、D-乳酸与ETX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255、2.527、-2.179,P值均< 0.05);Child-Pugh A级与C级两组间D-乳酸与ETX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93、-4.248,P值均< 0.01)。DAO、D-乳酸和ETX水平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05、0.372、0.342,P值均< 0.01)。D-乳酸及ETX水平与CTP评分、Frons指数、RPR指数、APRI评分、FIB-4评分及FibroScan值均呈正相关(P值均< 0.01)。结论DAO、D-乳酸及ETX 3种检测指标能准确反映肠黏膜通透的变化;肠道黏膜通透指标越高,则肝硬化程度越重;肠道黏膜通透与肝硬化预后评分之间具有相关,为肝硬化疾病预后提供了新的评价体系参考,为肝硬化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肝硬化 通透性 胺氧化酶(含铜) 内毒素类
  • 简介:摘要儿童功能便秘(FC)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常见胃肠道疾病。目前治疗方式多为基础治疗和药物治疗,虽然药物疗效良好,但停药后症状易复发,且长期用药花费较大。近年来研究发现,FC患儿的肠道微生态失调可能是其发病的重要机制,因此改善肠道微生态失调为治疗儿童FC提供了理论基础。现就肠道菌群与儿童FC相关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功能性便秘 肠道微生物 益生菌 益生元 合生元 粪菌移植
  • 简介:摘要原发性胆汁胆管炎(PBC)是一种慢性胆汁淤积自身免疫肝病,其病因复杂,目前认为是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个体,导致对自身肝内小胆管的免疫失耐受。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可能在PBC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对肠道微生物在PBC中的作用机制及其潜在治疗应用前景展开综述,从肠道微生物角度阐述PBC发病原因,探寻治疗或辅助治疗PBC新疗法。

  • 标签: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肠道微生物 治疗 机制
  • 简介:摘要儿童支气管哮喘发病率逐年增高,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肠道微生物结构和功能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生命早期肠道菌群的定植和演替受多种因素影响,研究证明其与哮喘发病密切相关。早期对肠道菌群失调进行干预可有效减少儿童哮喘的发病风险。本文针对上述相关内容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综述 肠道菌群 哮喘 生命早期 益生菌
  • 简介:摘要炎症肠病(IBD)是一类病因不明的、反复发作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研究发现IBD患者肠组织中巨噬细胞数量明显增加,还分泌大量细胞因子及生物活性物质。肠道巨噬细胞能够介导炎症反应,其过度活化会引起炎症反应的调控失衡,使生理性炎症反应转变为病理性的肠道损伤,参与IBD的发生发展。本文将对肠道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在IBD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研究IBD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巨噬细胞,肠道 免疫调节 细胞因子 肠道稳态
  • 简介:摘要胆汁淤积肝病是儿童肝脏的主要疾病,也是引起儿童死亡和残疾的重要病因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多项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群通过调节代谢和免疫反应在胆汁淤积肝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该病的进展也可能影响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从而加剧胆汁淤积的进程。该文重点阐述儿童肠道微生物与胆汁淤积肝病的相关,并对其在胆汁淤积肝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中影响等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胆汁淤积 胆汁酸 肠道微生物 肠-肝轴
  • 简介:摘要系统红斑狼疮累及消化系统时往往以胃肠道病变最常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导致误诊、误治,其发生机制主要与胃肠道血管壁的免疫复合物沉积、炎症细胞浸润,以及血管内血栓形成有关。腹部增强CT有助于该病变的早期诊断,可表现为肠壁增厚、肠壁异常强化(双晕征或靶征)、肠系膜水肿等。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及时应用对大部分患者病情控制尤为重要。

  • 标签: 红斑狼疮,系统性 狼疮肠系膜血管炎 假性肠梗阻 蛋白丢失性肠病
  • 简介:摘要随着纤维内镜技术广泛普及,胃肠道息肉状病变活检或切除组织的病理诊断已经成为各级综合医院病理科重要的工作内容。由于胃肠道息肉状病变的种类繁多,病理界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病理诊断同质化低,诊断不够规范的情况时有发生。为进一步规范胃肠道息肉状病变的病理诊断,提高诊断的同质,为临床合理处理提供科学依据,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消化疾病学组经过广泛讨论,结合国内实际和学科前沿进展对胃肠道最常见的息肉状病变——胃肠道腺瘤和良性上皮息肉的病理诊断达成共识意见。共识内容包括:(1)胃腺瘤、胃底腺息肉和增生性息肉;(2)结直肠普通型腺瘤、锯齿状病变和炎息肉;(3)胃肠道的错构息肉。

  • 标签:
  • 简介:摘要:肠道菌群能够借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到人体的大脑产生影响,两者之间的这种双向联系称为脑肠轴。人体的脑-肠轴相当于一个调节器,对大脑和肠道作出各种调节,而肠道菌群就是这个环节非常重要的一个参与者。中枢升级系统的运行也有肠道微生物的作用,脑功能也受其影响,像帕金森氏病、老年痴呆症、精神分裂症和多发性硬化症等多种疾病的发作都有肠道微生物群的参与。癫痫是一种以具有持久的致痫倾向为特征的慢性脑部疾病,而在这其中发挥很大作用的就是免疫机制。免疫癫痫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反复或持续癫痫发作,病人普遍伴有神经系统损伤、神经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等问题。目前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对中枢系统疾病、神经心理疾病多发性硬化等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对癫痫的发病过程有明显的参与。大量的研究证实,免疫性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肠道菌群紊乱的影响,在比较难治的癫痫患者中,其免疫机制对癫痫的发病有重要的关系,尤其是免疫癫痫患者。肠道菌群重建以及免疫疗法,在未来可能是医治癫痫以及自身免疫癫痫的理想选择。本文首先对肠道菌群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进行分析,然后分析了免疫癫痫,接着对肠道菌群对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最后研究分析了免疫调节和微生态治疗,从这四个方面对肠道菌群组成与癫痫发病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肠道菌群 癫痫 免疫系统 中枢神经
  •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炎症肠病患者的粪便微生物群落组成,找出与炎症肠病相关的菌群,为疾病的治疗和诊断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克罗恩病(n=20)、溃疡结肠炎(n=10)和健康对照组(n=30)的粪便样本,利用16S rRNA测序法,测定粪便样品中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果炎症肠病患者肠道菌群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炎症肠病患者变形菌门、Epsilonbacteraeota、酸杆菌门、志贺氏菌丰度显著升高;普氏菌属_9、巨单胞菌属、Lachnoclostridium丰度显著降低。克罗恩病组Lachnoclostridium丰度显著高于溃疡结肠炎组,酸杆菌门、普氏菌属_9丰度显著低于溃疡结肠炎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丰度在炎症肠病患者中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炎症肠病患者肠道微生物失调,IBD患者肠道菌群中致病菌增多(主要为变形菌门和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克罗恩病组和溃疡结肠炎组的差异菌群可能和疾病相关。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克罗恩病 溃疡性结肠炎 肠道菌群 16s rRNA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腹膜透析(腹透)患者胃肠道症状和胃肠道疾病的发生率,探讨其与腹透相关腹膜炎的相关关系。方法前瞻纳入2016年3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腹透中心随访的腹透患者为研究对象,追踪随访至患者退出腹透或研究终止日期2019年12月31日。收集患者胃肠道症状、胃肠道疾病及腹膜炎发生情况,用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评估患者胃肠道症状严重程度,比较胃肠道疾病组与无胃肠道疾病组患者人口学及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Poisson回归模型筛选腹透患者发生腹透相关腹膜炎的影响因素。结果共471例腹透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387例(82.2%)患者出现至少1种胃肠道症状,142例(30.2%)患者患有胃肠道疾病。患者总体腹膜炎发生率为0.094次/患者年,革兰阳性菌腹膜炎发生率为0.034次/患者年,革兰阴性菌腹膜炎发生率为0.027次/患者年。多因素Poisson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胃肠道疾病是总体腹膜炎及革兰阴性菌腹膜炎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分别OR=1.852,95%CI 1.252~6.369,P=0.002;OR=3.324,95%CI 1.616~6.836,P=0.001);腹泻症状得分较高是革兰阴性菌腹膜炎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OR=2.832,95%CI 1.616~4.963,P<0.001)。结论腹透患者胃肠道疾病的发生率较高,胃肠道疾病是总体腹膜炎及革兰阴性菌腹膜炎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腹泻症状是革兰阴性菌腹膜炎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腹膜透析 腹膜炎 胃肠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