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纳米TiO2-xNx粉体,使粉体的禁带宽度变窄,在可见光下表现出较高的抗菌率(32%)。再采用浸渍法制备掺Fe的TiO2--xNx粉体,实现TiO2粉体的金属-非金属双掺杂。Fe-TiO2--xNx粉体在可见光下的抗菌率随着掺Fe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当掺杂量为0.5%(原子分数)时抗菌活性最高,达71%。

  • 标签: 掺杂 抗菌活性 TIO2 可见光
  • 简介:摘要:以天然产物丹皮酚为原料合成的丹皮酚衍生物越来越多。丹皮酚衍生物在解热、镇痛、抗氧化、抗肿瘤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本文就对丹皮酚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菌活性进行研究。

  • 标签: 丹皮酚 衍生物合成 抗菌活性
  • 简介:本文采用分散和差速分离法从湘江江岸的土样中分离得到36株放线菌,使用琼脂移块法测定了它们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黑根霉和黑曲霉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共有17个菌株对这些指示菌有拮抗作用,并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的菌株基本上都对枯草芽孢杆菌有抑制作用,对枯草芽孢杆菌有抑制作用的菌株基本上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抑制作用,然后通过研究菌落形态、菌丝和孢子丝观察、细胞壁的化学组分分析和16SrRNA基因序列对抗菌谱较广的3—2菌株进行了鉴定,初步鉴定为Streptomycesfradiae的一个菌株。关键词放线菌,抗菌活性,分离,鉴定

  • 标签: 放线菌 抗菌活性 分离 鉴定
  • 简介:采用圆纸片法对铁钉菜、珊瑚藻粗提取物及萃取得到的不同极性组分进行抗菌实验.结果表明:铁钉菜和珊瑚藻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其中铁钉菜和珊瑚藻提取物的抗细菌活性较强,而对真菌几乎没有抑菌作用.

  • 标签: 铁钉菜 珊瑚藻 圆形纸片法 抗菌活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短时消毒对母乳中主要生物活性物质以及免疫细胞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5月至2020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早产儿母亲的新鲜母乳。将同一份母乳分为3份,按不同的处理方法分为未消毒组、巴氏消毒(62.5 ℃ 30 min)组和短时消毒[(62.5±0.5) ℃ 5 s]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乳清中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sIgA)、乳铁蛋白(lactoferrin,LTF)、溶菌酶(lysozyme,LZM)以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3,IGFBP-3)的含量;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母乳中存活免疫细胞(白细胞、单核细胞、T细胞、B细胞)的数量及其百分比。应用弗里德曼双向秩方差分析(Friedman检验)、Bonferroni校正、配对样本t检验或配对样本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收集53位母亲的新鲜母乳共87份。(1)未消毒组sIgA、LTF、LZM的含量均高于短时消毒组[0.42 mg/ml(0.33~0.65 mg/ml)与0.40 mg/ml(0.28~0.62 mg/ml),(3.57±1.06)与(3.53±1.11) mg/ml,128.60 µg/ml(77.18~203.00 µg/ml)与121.70 µg/ml(68.66~188.20 µg/ml)],而短时消毒组又高于巴氏消毒组[0.25 mg/ml(0.17~0.37 mg/ml)、(0.85±0.58) mg/ml和83.40 µg/ml(47.40~151.40 µg/ml)](P值均<0.05)。巴氏消毒组sIgA、LTF、LZM的保有率均低于短时消毒组[55.87%(46.01%~71.41%)与96.93%(83.03%~115.90%);21.72%(12.54%~29.42%)与97.88%(88.98%~104.30%);69.26%(49.42%~89.08%)与93.80%(74.85%~110.20%);P值均<0.05]。3组IGFBP-3含量和保有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巴氏消毒组存活白细胞、单核细胞、T细胞和B细胞数量明显低于未消毒组[185.50个(87.00~356.50个)与1 271.00个(540.50~2 283.00个);12.00个(6.00~16.75个)与266.00个(137.30~518.80个);1.00个(0.00~2.00个)与47.50个(28.50~116.00个);1.00个(0.00~1.75个)与21.00个(10.00~41.50个);P值均<0.05];巴氏消毒组存活白细胞占全部白细胞百分比,以及存活单核细胞、T细胞和B细胞占存活白细胞的百分比也明显低于未消毒组[24.80%(16.00%~36.80%)与74.20%(63.55%~86.45%),5.91%(4.09%~8.77%)与21.90%(17.40%~29.30%);0.31%(0.00%~1.31%)与4.00%(2.69%~6.43%);0.30%(0.00%~0.86%)与1.27%(0.57%~2.85%);P值均<0.05]。短时消毒组与未消毒组相比,也呈现类似趋势(P值均<0.05)。但短时消毒组母乳存活白细胞和单核细胞数量及其分别占全部白细胞和存活白细胞的百分比[白细胞:279.50个(116.80~548.50个),32.20%(20.70%~45.75%);单核细胞:32.00个(21.00~83.75个),15.60%(11.10%~19.15%)]明显高于巴氏消毒组(P值均>0.05)。(3)不论采用巴氏消毒还是短时消毒,母乳中存活的单核细胞、T细胞以及B细胞占相应亚群的百分比均低于未消毒组[2.94%(1.33%~7.14%)、9.72%(5.77%~16.00%)与52.60%(31.35%~68.75%);0.00%(0.00%~1.61%)、0.49%(0.00%~2.53%)与28.10%(10.55%~57.00%);0.00%(0.00%~0.83%)、0.24%(0.00%~2.47%)与13.80%(3.27%~41.00%);P值均<0.05],短时消毒组仅存活单核细胞所占百分比高于巴氏消毒组。结论短时消毒相较于巴氏消毒能够更好地保留母乳中的sIgA、LTF和LZM,同时可以较好地保留单核细胞的活性

  • 标签: 消毒 时间因素 巴氏消毒法 乳,人 免疫球蛋白A,分泌 乳铁蛋白 胞壁质酶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 简介:摘要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传统给药方法是以液体剂型经气管插管注入肺内。近年来,在PS雾化吸入的临床前研究基础上,已开展PS雾化给药技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临床研究。雾化给药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无创等优点,但给药方法不确定,雾化疗效尚有争议。本文从雾化器原理、PS雾化给药方法、PS气雾剂的肺部沉积与分布、雾化PS的安全性及治疗RDS效果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 雾化吸入
  • 简介:对近年来国内外生物质炭农田利用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和综述。首先,运用WebofScience和CNKI数据库的论文搜索功能,对国内外有关生物质炭影响土壤酶活性的研究论文发表情况进行了分析;随后,对生物质炭影响土壤酶活性的研究测定方法进行了分析评述;接着,重点介绍了生物质炭对土壤中与N和P利用相关的酶、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有关的酶、氧化还原酶和水解酶活性的影响,分析了土壤酶活性受生物质炭影响的机理;最后,对今后的研究重点和方向进行了展望。

  • 标签: 生物质炭 农田环境 土壤
  • 简介:目的:筛选菝葜抗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活性物质。方法:采用溶剂法、明胶沉淀法和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技术,将菝葜提取分离为乙醇粗提物、总鞣质、总黄酮3个物质部位,利用细胞计数仪测定3种物质部位抗A549、NCI—H522、NCI—H23细胞存活率。结果:从菝葜提取分离的3种物质部位均有不同程度抗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活性,其中鞣质部位致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存活率最低,并在浓度范围内呈现出良好的计量依耐性。结论:鞣质为菝葜主要抗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活性物质

  • 标签: 菝葜 非小细胞肺癌细胞 鞣质 乙醇提取物 总黄酮
  • 简介:目的本文主要探讨抗绿脓杆菌活性物质的筛选与相关成分。方法先分析了抗绿脓杆菌治疗的主要药物及其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材料与方法对于拮抗绿脓杆菌的筛选与培养、菌株的重复筛选的技术要求。结果经RDP研究与拮抗绿脓杆菌分离菌形态研究,结果显示,B1506菌株同源性达到了100%,其余4种同源性为99%。且B1506与B1505为不动杆菌属,其余3项为假单胞菌属。结论本实验通过多点采集的方法采集各类土壤样品,作为筛选抑菌活性物质产生菌的来源。经过优化的方法在筛选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操作简单,结果灵敏准确。

  • 标签: 抗绿脓杆菌 活性物质 筛选 成分
  • 简介:[摘要 ]目的:对呼吸窘迫综合症治疗中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 2016年 1月至 2016年 12月收治 100例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对患者用药前后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结果: 100例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治疗中, 62例显效、 32例有效、 6例无效,整体具有 94.0%有效率。结论:在呼吸窘迫综合症治疗中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能够获得显著疗效,值得进行推广。

  • 标签: 呼吸窘迫综合症 肺表面活性物质 固尔苏
  • 简介:摘要在一些燃煤电厂中为了能够实现对电厂烟气污染物的控制,往往会采用多种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在近年来,生物质活性炭脱硫脱硝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应用生物质脱硫脱硝技术也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 标签: 生物质活性炭 脱硫 脱硝
  • 简介:摘要:中国传统医药微生物发酵技术是在继承传统中药加工方法的基础上,吸收微生态研究成果,并结合了现代生物工程发酵技术,形成的中国新的高等传统医药技术,主要从天然药物技术中探索新的治疗效果。中药的生长通常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但目前中药发酵技术是通过充分吸收现代微生物和生物工程研究成果逐步形成的。先进发酵工艺的特点是:采用一种或多种有益菌的益生菌作为品种,添加到中药提取物中,随后使产品符合现代发酵工艺产成的。这是一种含中药有效成分、细菌细胞及其代谢产物的新型中药加工发酵工艺。

  • 标签: 微生物发酵 中草药研制 活性物
  • 简介:目的探讨中药五谷虫抗菌物质的提纯方法和抗菌活性。方法对五谷虫虫体进行匀浆并分离提纯。以金葡菌为指示菌,采用平板法对粗提物进行抗菌活性测定;SDS-PAGE分析纯化过程中蛋白质组成的差异。结果五谷虫抗菌物质粗提物的抑菌圈直径明显大于对照组,抗菌物质提取物的蛋白质总类以小分子量的蛋白质成分为主。结论五谷虫的抗菌成分为某种具有抗菌活性的小分子量蛋白肽类物质

  • 标签: 五谷虫 感染创面 抗菌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西药联合逆转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MDR-PA)抗菌活性作用,为临床中西药结合治疗MDR-PA感染提供依据。方法赤芍、五倍子、野菊花、鱼腥草、小檗碱,煎煮法制备提取液,采用两倍稀释法观察中药对细菌的抑菌效果;采用K-B法检测中草药对多重耐药细菌及原始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评估中草药逆转多重耐药菌耐药性的效果;采用棋盘格稀释法测定中西药的MIC,并计算联合抑菌指数(FIC)。结果五种中药对MDR-PA有不同程度抑菌作用,五倍子对MDR-PA抑菌效价在512~1024之间,抑菌作用最强;五倍子与小檗碱可以显著逆转MDR-PA的耐药性(P<0.05);亚胺培南的药物浓度平均降低至原来2/3,小檗碱的药物浓度从275mg/ml平均降到20.80mg/ml(P<0.01);头孢他啶与五倍子联合,头孢他啶与五倍子药物浓度平均降低至原来浓度1/2(P<0.05)。结论五倍子与小檗碱可以逆转MDR-PA的耐药性,亚胺培南与小檗碱、头孢他啶与五倍子联合可以增加各自对MDR-PA抗菌作用的敏感性。

  • 标签: 中西药联合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耐药性逆转 协同作用
  • 简介:在优化土壤稀有放线菌选择性分离方法的基础上,对从安徽、浙江、山东、陕西等地采集的31份土样中的稀有放线菌进行了选择性分离。结果表明:以改进的HV培养基为分离培养基,将土壤样品稀释100倍,添加2×10^-5g/mL重铬酸钾+2×10^-5g/mL萘啶酮酸+1×10^-5g/mL卡那霉素作为抑制剂分离效果最好。以常见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为指示菌,从分离的417株放线菌中筛选出H32、H75、H223、H227、H238等5株可代谢抗菌活性物质的菌株。离体条件下,5株放线菌菌株发酵液对小麦根腐病菌Bipolarissorokiniana、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turcicum、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alternate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其中H223和H238菌株发酵液对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中浓度(EC50)值均小于10mL/L;H32菌株发酵液对小麦根腐病菌、玉米大斑病菌、烟草赤星病菌孢子萌发的EC轴值分别为25.5、28.9和29.9mL/L。5株放线菌发酵液对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显著,其中H223菌株发酵液抑制作用最强,抑菌圈达30mm以上。盆栽实验结果表明,5株放线菌发酵液对小麦白粉病的保护效果为73.45%~82.35%,治疗效果为67.74%~70.80%。

  • 标签: 稀有放线菌 选择性分离 抗菌活性
  • 简介:防污漆中的活性物质对海洋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潜在风险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一些发达国家已建立了针对活性物质海洋环境风险评估的技术体系,但我国相关研究目前尚属空白.综述了防污漆活性物质海洋环境风险评估的研究背景、相关法规、技术标准和发展现状,针对环境风险评估的2个重要组成部分(危害性评估和暴露评估)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在危害性评估中,重点分析和比较了受试生物物种的选择原则、生态毒理数据的要求以及预测无效应浓度的推导方法和应用范围;在暴露评估中,系统阐述了活性物质在水环境中释放速率的计算及修正方法、环境浓度的预测模型、现有的暴露场景及其局限性等.本文以期为我国开展防污漆活性物质海洋环境风险评估提供研究基础和科学依据,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 标签: 防污漆 活性物质 海洋生物 海洋环境风险评估 预测无效应浓度 预测环境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