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概述深部脑刺激技术在医学中的运用机制,列举深部脑刺激治疗精神活性物质所致成瘾的动物实验结果及临床实例,阐明其可行性和有效性,讨论推广此技术应用于治疗精神活性物质所致成瘾的前景及困境。

  • 标签: 深部脑刺激法 物质相关性障碍 伏隔核
  • 简介:摘要:以天然产物丹皮酚为原料合成的丹皮酚衍生物越来越多。丹皮酚衍生物在解热、镇痛、抗氧化、抗肿瘤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本文就对丹皮酚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菌活性进行研究。

  • 标签: 丹皮酚 衍生物合成 抗菌活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优势。方法:抽取2018年2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88例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案例作为对象,结合治疗方式分组,对照组的44例患者实施常规治疗,治疗组的44例案例进行的是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两组案例治疗后对数据分析。结果:研究和分析分析两组案例的NBNA评分,治疗前差异不明显,治疗后治疗组的评分低。对比分析两组案例的各项时间值,治疗组的各项时间少于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95.4%和72.7%,高于对照组将近20%,治疗组的优势明显。结论:对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案例实施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可行性高,符合当前临床具体治疗要求,值得实施推广。

  • 标签: 早产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牛肺表面活性物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肺表面活性物质 (PS)在新生儿重症肺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 25例新生儿重症肺炎病例分为对照组 (13例 )与实验组 (12例 ),两组均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联用 PS,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 OI、 a/A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 24h时实验组 OI、 a/APO2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5);实验组机械通气时间、氧暴露时间更短,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实验组治疗后24h、 48h、 72h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 SP-B浓度更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P< 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用于新生儿重症肺炎治疗效果确切,有利于内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生成,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重症肺炎 新生儿 肺表面活性物质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微创给药(less invasive surfactant administration,LISA)和传统插管-给药-拔管(intubate surfactant extubate,INSURE)技术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胎龄≤32周、需应用PS的RDS早产儿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LISA组和INSURE组,对比两组应用呼吸机或鼻导管吸氧的时间、给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首次PS治疗结局和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共纳入67例,LISA组34例,INSURE组33例,两组患儿生后72 h内机械通气率、吸氧时间、肺出血或气胸、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3~4度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脑室旁白质软化发生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ISA组应用无创呼吸机时间长于INSURE组[(10.5±8.7) d比(7.1±2.6)d], PS反流率高于INSURE组[41.2%(14/34)比18.2%(6/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ISA技术和INSURE技术治疗胎龄≤32周RDS早产儿的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相当,但LISA技术发生PS反流的风险相对较高,撤离呼吸机时间相对较晚。

  • 标签: 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 肺表面活性剂 LISA技术 INSURE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英国新生儿病房对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LISA)这项技术的接受情况。方法通过电子邮件向英国所有150个新生儿病房发送电子问卷,包括LISA适应证、实用性和不使用该项技术的原因。结果电子问卷的总体回复率为96%(144/150)。只有11%的单位正在使用LISA,但大多数(78%)会考虑在自己的单位使用LISA,56%的单位会考虑产时应用LISA。存在的挑战主要在指南的制定和医务人员的培训方面。61%的单位将LISA的目标人群定为≥27周,三级新生儿中心将LISA的目标人群定为≥26周。胎龄小于28周的早产儿,LISA的中位FiO2阈值为0.3(IQR:0.3~0.4),较大胎龄早产儿的LISA中位FiO2阈值为0.4。LISA实施前最常使用的药物是芬太尼(32%)。结论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英国对LISA的接受度较低。尽管许多单位正在考虑实施LISA,但缺乏相应的培训和国家制定的指南,迫切需要对LISA这一操作进行标准化并明确其适应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与仅给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的早产儿相比,我们检测使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LISA)对早产儿局部脑组织氧饱和度(rcSO2)的影响。方法对胎龄26~31+6周的早产儿,在生后120 h内使用近红外光谱(NIRS)进行研究。结果我们分析了22名未使用表面活性物质的早产儿rcSO2数据(CPAP组),22名使用LISA和CPAP(LISA组),6名经气管插管使用表面活性物质(ETT组)。4名早产儿同时使用两种表面活性物质注入方法,包括6次LISA。总共尝试了44次LISA方法,成功了32次;13/44(30%)LISA尝试导致rcSO2减少20%。生后120 h内,CPAP组的rcSO2值与LISA组相似,分别为90%和85%(P=0.126)。CPAP组rcSO2值<65%的发生率为0.4%,而LISA组为4.8%(P<0.001)。结论我们观察的数据表明:LISA组早产儿的rcSO2值与CPAP组接近。

  • 标签:
  • 简介:摘要呼吸窘迫综合征常见于早产儿,防治主要依赖于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经气管插管注入PS是最经典的给药途径,但给药时会给患儿带来一定创伤;PS微创注入技术能够维持患儿自主呼吸,伤害更小,还能降低机械通气需求、减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和死亡率,已逐渐应用于新生儿临床,本文对此技术的临床应用及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微创注入技术 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 呼吸,人工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活性银离子抗菌液用于艾滋病患者的 口内 真菌感染的临床 疗效。 方法 收集 2016 年 10 月至 2019 年 9 月期间我科门诊就诊的 82 例艾滋病患者 ,随机分成 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1 例。 观察组给予活性银离子抗菌液含漱结合制霉菌素局部涂用,对照组单用 制霉菌素局部涂用,观察两组的临床 疗效。结果 经治疗 2 周后及随诊 3 个月,两组疗效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P < 0.05 )。 结论 艾滋病患者 发生口内 真菌感染,使用活性银离子抗菌液含漱 效果显著 。

  • 标签: 艾滋病 真菌感染 活性银离子抗菌液 制霉菌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黏菌素与3种碳青霉烯类药物分别联用时对碳青霉烯类和黏菌素共同耐药阴沟肠杆菌复合群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收集2011—2018年间自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患者各类标本中分离的阴沟肠杆菌复合群菌株,Vitek 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检测菌株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共筛选出对碳青霉烯类和黏菌素共同耐药的阴沟肠杆菌复合群菌株19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碳青霉烯类和黏菌素对19株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微量棋盘稀释法评估黏菌素分别与3种碳青霉烯类药物联用对碳青霉烯类和黏菌素共同耐药阴沟肠杆菌复合群菌株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19株菌株对一、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均高于90%;对厄他培南、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00%、26.3%和31.6%;黏菌素与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厄他培南对阴沟肠杆菌复合群的联合用药主要表现为协同作用或相加作用,美罗培南/黏菌素与亚胺培南/黏菌素组合各对1株菌株表现为无关作用。结论碳青霉烯类与黏菌素的联合使用对碳青霉烯类和黏菌素共同耐药阴沟肠杆菌复合群具有较好的作用效果,可作为此类多重耐药菌株感染的潜在治疗策略。

  • 标签: 碳青霉烯类 黏菌素 阴沟肠杆菌复合群 联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县级基层医院中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RDS对降低早产儿的死亡率、治愈率的作用,并评估使用注意事项。方法:选取了我院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期间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早产儿病例,均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48小时内气管插管内予以肺表面活性物质100mg/kg。结果:观察组肺部影像学恢复时间(24小时100%好转)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对照组72小时影像恢复仅占7例(46.6%),在PIP及用氧浓度上均低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愈好转率分别为100%,83.7%。住院时间缩短4.84±1.23d。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在基层医院RDS治疗中的疗效显著,减少了早产儿死亡率及转诊率,降低早产儿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了上级医院的医疗压力,对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提供了技术支持。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早产儿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基层医院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超声评分预测呼吸窘迫极低出生体重儿对肺表面活性物质需求的时机。方法前瞻性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淮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医学中心住院且需要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对入选新生儿进行肺超声评分(lung ultrasoundscore,LUS),记录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情况。结果共纳入76例有呼吸窘迫需CPAP的极低出生体重儿,胎龄(29.3 ± 1.8)周,出生体重(1 242 ± 188)g。LUS预测肺表面活性物质需求1次的曲线下面积为0.937(95%CI 0.879~0.994,P<0.05),预测界值为6分。LUS预测肺表面活性物质需求2次以上的曲线下面积为0.924(95%CI 0.795~1.052,P<0.05),预测界值为11分。结论LUS可以指导呼吸窘迫极低出生体重儿接受更精确的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治疗。

  • 标签: 肺部超声 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 肺表面活性物质 婴儿,极低出生体重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临床中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并辅以护理干预后的整体效果进行观察。方法 选取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主要对象,纳入患儿一共具有44例,纳入时间为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给予统一编号后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分别给予常规治疗与护理(n=22)和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及针对性护理(n=22),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整体效果。结果 实验组治疗后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血气指标改善情况均相比常规组较好,组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表面活性物质及针对性护理的干预对于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整体效果均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可给予一定的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针对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MIST)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山西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胎龄32~36周、诊断为RDS需使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的早产儿9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IST治疗组(n=48)和经气管插管给入肺表面活性物质(INSURE)治疗组(n=45),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基础上分别使用细导管和气管插管给入PS,比较两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患儿均成功给药,两组给药后心率、呼吸、吸入氧浓度(FiO2)均明显低于给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739、6.497、7.450,3.992、3.787、4.343,均P<0.05);但两组患儿给药前后心率、呼吸、Fi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72 h内机械通气使用率、机械通气时间、NCPAP时间、用氧时间、住院时间及气胸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IST治疗组给药过程中药物反流发生率为20.8%(10/48),明显高于INSURE治疗组的8.3%(4/45)(χ2=3.876,P<0.05);两组心动过缓及经皮血氧饱和度下降发生率、二次给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IST治疗新生儿RDS有效,但未能提高治疗效果,并有药物反流的不利因素,是否最佳选择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 婴儿,早产 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质类 投药,吸入 心率 呼吸 呼吸,人工 疗效比较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侵入性较小的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LISA)和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INSURE)方案,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安全性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4月30日,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接受LISA方案治疗的26例RDS早产儿为研究对象,纳入LISA组。同时,选择2016年7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同一家医院接受INSURE方案治疗的36例RDS早产儿,纳入INSURE组。采用成组t检验,对2组患儿胎龄、出生体重、生后Apgar评分等进行统计学比较。对2组患儿入院年龄、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时间、机械通气(MV)时间、总用氧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不同时间点吸入氧气分数(FiO2)等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2组患儿动脉血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组内总体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组内两两比较,则采用最小显著差异(LSD)法。采用Friedman秩和检验对不同时间点FiO2进行组内比较。对2组患儿性别构成比、剖宫产术分娩率、外院转入率及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母亲产前激素使用率等比较,采用χ2检验、连续性校正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本研究经病例收集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审批文号:2020-YKL05-003),与所有患儿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① 2组患儿性别构成比、分娩胎龄、出生体重、剖宫产术分娩率、双胎妊娠率、入院时年龄、生后Apgar评分、外院转入率、母亲产前激素使用率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2组患儿无一例死亡。LISA组患儿的中位MV时间及总用氧时间分别为0和84 h(45~180 h),均短于INSURE组的0(0~80 h)和137 h(107~235 h),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877、1.991,P=0.004、0.047)。2组患儿NCPAP时间、生后72 h内MV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不同并发症发生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2组患儿治疗前、后动脉血pH值、PaO2和PaCO2水平比较结果显示,处理措施与测定时间因素间均不存在交互作用(F处理×时间=1.751、P=0.152,F处理×时间=0.338、P=0.852,F处理×时间=0.396,P=0.810)。LISA组与INSURE组患儿接受PS治疗前及治疗后1、8、24、48 h动脉血pH值、PaO2和PaCO2水平分别组内整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ISA组的动脉血pH值:F=47.318、P<0.001,PaO2:F=30.370、P<0.001,PaCO2:F=27.140、P<0.001;INSURE组的动脉血pH值:F=20.773、P<0.001,PaO2:F=16.976、P<0.001,PaCO2:F=23.016、P<0.001)。2组患儿动脉血pH值、PaO2和PaCO2水平在接受PS治疗前及治疗后1、8、24、48 h这5个时间点分别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 LISA组和INSURE组患儿接受PS治疗前及治疗后0.5、1、6、12、24、48 h的FiO2分别组内整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1.108、P<0.001,χ2=81.589、P<0.001);而2组患儿治疗后上述各时间点FiO2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接受PS治疗前及治疗后0.5、1、6 h的FiO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LISA组患儿FiO2在接受PS治疗后12、24、48 h均低于INSURE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15、4.312、4.280,P=0.001、<0.001、<0.001)。⑤LISA组患儿接受PS治疗后无不良反应者为18例(69.2%), INSURE组为27例(75.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2、P=0.615)。此外,2组患儿在PS给药过程中经皮血氧饱和度(TcSO2)<85%、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RDS早产儿采取LISA方案治疗,可缩短MV及总用氧时间,而且不增加不良预后。

  • 标签: 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 肺表面活性物质 侵入性较小的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 血气分析 连续气道正压通气 婴儿,早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高频震荡通气辅助肺表面活性物质在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116例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所有患儿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8例。研究组给予高频震荡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常频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并分别对两组患儿不同时间血气分析指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和死亡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治疗后6 h、12 h、24 h,观察组OI、PaCO2指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aO2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71.68±20.37)h、(11.34±1.61)d,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VAP、IVH、PAL、PPHN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2.07%,病死率为5.1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频震荡通气辅助肺表面活性物质对于提高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的整体治疗效果及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胎粪吸入综合征 高频震荡通气 肺表面活性物质 重症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微创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以及操作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以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京津冀地区8家三级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出生胎龄≤30周考虑NRDS的患儿9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方式按计算机随机方法分为微创给药组和常规给药组,分别通过胃管或气管插管给予牛肺磷脂70~100 mg/kg。采用t检验、χ2检验、连续性校正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对两组人口学信息、围生期情况、用药情况、合并症、临床转归等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92例患儿中男53例、女39例,出生胎龄(29.5±1.2)周,出生体重(1 271±242) g。微创给药组47例,其中男25例,出生胎龄(29.5±1.4)周,出生体重(1 285±256)g;常规给药组45例,其中男28例,出生胎龄(29.6±0.9)周,出生体重(1 255±227)g。微创给药组的注药时间和总操作时间均长于常规给药组[60(18, 270)比50(30,60)s, 90(60,300)比60(44,270)s,Z=3.009、3.365,P=0.003、0.001],微创给药组的有血液动力学影响的动脉导管未闭(hsPDA)、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给药组[36%(17/47)比67%(30/45),26%(12/47)比47%(21/45),χ2=8.556、4.464,P=0.003、0.035]。结论微创给药技术操作适用于出生胎龄≤30周的早产儿,虽有一定难度,操作时间明显长于气管插管给药,但是技术可行且与气管插管给药比较无不良影响,可降低hsPDA、BPD的发生率。

  • 标签: 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 肺表面活性物质 微创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7月 -2019年 6月所收治的 128例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例数均为 64例。两组患儿均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采用综合护理。治疗后,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以及 48小时内的血气变化情况。 结果 对照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 89.06%,显著低于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的 96.88%,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患儿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后 48小时内的 PO2、 PaCO2、 pH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儿,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快速改善患儿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综合护理措施的正确应用可以显著提高患儿的治疗有效率,大大保证了患儿的生命安全,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双水平正压通气 呼吸窘迫综合症 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患有肺透明膜病的早产儿患者的治疗中应用鼻塞气道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 2018 年 8 月— 2019 年 10 月本院收治的 50 例肺透明膜病早产儿。将 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机械通气治疗,实验组应用鼻塞气道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治疗方法,评估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患者,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P<0.05)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在患有肺透明膜病的早产儿患者的治疗中应用鼻塞气道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临床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鼻塞气道正压通气 肺表面活性物质 肺透明膜病。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