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11年由科技部批准成立,依托单位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分别为庾石山研究员和于德泉院士。实验室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名,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人选3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名。

  • 标签: 国家重点实验室 天然药物 活性物质 功能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医学科学院
  • 简介:应用分子蒸馏技术加工冷压甜橙精油,分离得到轻相与重相两个组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鉴定出甜橙精油轻相组分中含22种化合物,重相组分中含40种化合物。抑菌试验结果表明,甜橙精油轻相和重相组分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酵母菌均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最低抑菌浓度(MIC)范围为0.78~3.125μL/mL。抑菌活性受不同pH和温度条件的影响,酸性环境下轻相组分的抑菌效果较好,碱性环境下重相组分的抑菌活性更强。在高温处理下,轻相组分对细菌的抑菌效果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重相组分的抑菌效果有所减弱。

  • 标签: 甜橙精油 分子蒸馏 GC-MS 抑菌活性
  • 简介:对近年来国内外生物质炭农田利用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和综述。首先,运用WebofScience和CNKI数据库的论文搜索功能,对国内外有关生物质炭影响土壤酶活性的研究论文发表情况进行了分析;随后,对生物质炭影响土壤酶活性的研究测定方法进行了分析评述;接着,重点介绍了生物质炭对土壤中与N和P利用相关的酶、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有关的酶、氧化还原酶和水解酶活性的影响,分析了土壤酶活性受生物质炭影响的机理;最后,对今后的研究重点和方向进行了展望。

  • 标签: 生物质炭 农田环境 土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西药联合逆转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MDR-PA)抗菌活性作用,为临床中西药结合治疗MDR-PA感染提供依据。方法赤芍、五倍子、野菊花、鱼腥草、小檗碱,煎煮法制备提取液,采用两倍稀释法观察中药对细菌的抑菌效果;采用K-B法检测中草药对多重耐药细菌及原始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评估中草药逆转多重耐药菌耐药性的效果;采用棋盘格稀释法测定中西药的MIC,并计算联合抑菌指数(FIC)。结果五种中药对MDR-PA有不同程度抑菌作用,五倍子对MDR-PA抑菌效价在512~1024之间,抑菌作用最强;五倍子与小檗碱可以显著逆转MDR-PA的耐药性(P<0.05);亚胺培南的药物浓度平均降低至原来2/3,小檗碱的药物浓度从275mg/ml平均降到20.80mg/ml(P<0.01);头孢他啶与五倍子联合,头孢他啶与五倍子药物浓度平均降低至原来浓度1/2(P<0.05)。结论五倍子与小檗碱可以逆转MDR-PA的耐药性,亚胺培南与小檗碱、头孢他啶与五倍子联合可以增加各自对MDR-PA抗菌作用的敏感性。

  • 标签: 中西药联合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耐药性逆转 协同作用
  • 简介:为研究干燥方式对辣椒中抗氧化活性物质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小米椒为对象,采用日晒、热风和中短波红外3种干燥方式干燥辣椒,分别测定干燥产品中多酚、类胡萝卜素和辣椒碱类化合物等抗氧化活性物质的含量,分别用ABTS、DPPH和FRAP3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干燥样品的抗氧化能力。试验结果表明,与新鲜辣椒相比,3种干燥方式处理的辣椒中多酚和辣椒碱类化合物含量显著性降低,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抗氧化能力显著降低。比较3种干燥方式所得产品,日晒所得干燥产品中的多酚和辣椒碱类化合物含量及其抗氧化能力最低;在相同温度下,热风干燥和中短波红外干燥对产品的多酚含量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与日晒和热风干燥相比,中短波红外干燥有利于干燥辣椒中辣椒碱类化合物的保留;3种干燥方式所得产品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高温(80℃)有利于样品中多酚和辣椒碱类化合物的保留;与低温(60℃和70℃)条件相比,高温条件下产品的抗氧化能力显著提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辣椒中多酚和辣椒碱类化合物的含量均分别与ABTS,DPPH和FRAP方法测定的抗氧化能力呈正相关,其中辣椒总碱的含量与FRAP法测得的铁离子还原力/总抗氧化能力的Kendall相关系数最高(0.911),说明辣椒中的多酚和辣椒碱类化合物与其抗氧化能力具有相关性,二者含量越高,辣椒的抗氧化能力越强。

  • 标签: 辣椒 干燥 抗氧化物质 抗氧化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外逃的特点及对策。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诊治的10例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住院且发生外逃现象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总结其外逃特点,并以此为依据找寻有效的处理措施。结果10例患者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有海洛因、冰毒、氯胺酮等,均为非法类物质,其中9例患者为2~3种物质滥用;多数患者为首次入院者;患者外逃时间多为晚上7~9点医院非正常工作时间,方式多为破窗而逃;外逃时患者精神症状消失;外逃多是因为苦闷、无聊等原因;10例患者出逃后均未造成不良后果。结论非法类新型物资导致精神障碍的患者外逃发生率较高,出逃原因复杂,时间多是医院非正常工作时段,因此应结合其特点采取综合有效的防范措施来防止患者外逃,以免发生不良后果。

  • 标签: 精神活性物质 精神障碍 外逃特点对策
  • 简介:我国科学家利用化学物质合成了4条人工设计的酿酒酵母染色体,研究结果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科学》发表。我国也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具备真核基因组设计与构建能力的国家,标志着人类向“再造生命”又迈进一大步。

  • 标签: 性染色体 物质合成 科学家 化学 酿酒酵母 学术期刊
  • 简介:樟科植物具有丰富的物质多样性,是我国重要的经济用材树种、油料树种和宝贵药用植物资源。内生真菌通过与植物之间协同进化,可产生与宿主植物相同或相似的生物活性物质。内生真菌在新药剂研发、农林业生物防治、工业发酵等方面表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也是当时植物微生态系统的研究热点。从樟科植物内生真菌物质多样性、寄主选择、分布与次生代谢产物活性物质多样性等方面总结了最新的研究进展,提出樟科植物内生真菌及活性物质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 标签: 樟科植物 内生真菌 多样性 活性物质
  • 简介:摘要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硝酸甘油型偏头疼模型大鼠脑血流量变化及天舒胶囊对其影响,通过研究比较得出天舒胶囊可抑制硝酸甘油诱导的偏头痛大鼠脑血流量增加,抑制血管的过度舒张,调节血管的舒缩平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5-HT、CGRP、PGE2、NO、ET相关血管活性物质表达有关。

  • 标签: 偏头疼 脑血流量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内皮素 一氧化氮
  • 简介:本研究考察不同活性物质对海马烂尾病病原菌PseudoalteromonasspongiaeHL11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茶多酚、大蒜素、没食子酸、聚赖氨酸和乳酸5种活性物质具有抑菌效果,而其余13种活性物质没有抑菌效果.进一步对其进行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其最优复合抑菌配方为:茶多酚27.5mg.L~(-1)、没食子酸10mg.L~(-1)、乳酸10mg.L~(-1)、大蒜素30mg.L~(-1)、聚赖氨酸100mg.L~(-1),其最大抑菌圈直径为31.6mm.本研究旨在为海马实际生产中烂尾病的防治,提供一种无毒副作用、无药物残留和健康环保的养殖方式.

  • 标签: 大海马 海绵假交替单胞菌 抑菌实验 正交实验 活性物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肺炎治疗中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应用价值。方法所选研究对象为符合标准为新生儿重症肺炎患儿,时间范围为2015年1月-2017年1月,共纳入病例数为60例。60例患儿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均符合第四届全国小儿急救医学研讨会拟订的小儿重症肺炎诊断标准。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60例患儿分为研究组(PS气管内滴入法,n=30)与对照组(综合疗法,n=30)。对比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显著(P<0.05);两组机械通气时间、氧暴露时间对比,均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48h、72h,两组氧合指数对比,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新生儿重症肺炎患儿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新生儿重症肺炎 肺表面活性物质 氧合指数
  • 简介:为了对防污漆杀生活性物质敌草隆的环境毒性进行评估,根据《沉积物-水体中摇蚊生命周期毒性试验—水体加标法或沉积物加标法》(OECD-233),以底栖生物花翅摇蚊为试验对象,通过添加敌草隆的上覆水溶液(浓度设置为1.22mg·L^-1、1.94mg·L^-1、3.08mg·L^-1、4.88mg·L^-1、7.74mg·L^-1和12.26mg·L^-1)对两代花翅摇蚊先后进行暴露,研究其对摇蚊孵化、发育、羽化和繁殖等阶段的影响。结果显示,敌草隆对亲代花翅摇蚊及其子代的羽化率产生抑制,EC_(50)值分别为7.56mg·L^-1和5.24mg·L^-1,子代对敌草隆的耐受性有所降低;还对亲代和子代发育率产生抑制,EC_(50)分别为5mg·L^-1和4.33mg·L^-1,表明子代对敌草隆的敏感性增加;敌草隆能够影响两代花翅摇蚊的雌雄性别比率,浓度-效应曲线均呈倒"U"型;另外,随着暴露浓度的增加,两代花翅摇蚊所产卵的孵化率均下降,亲代和子代的EC_(50)分别为2.53mg·L^-1和10.4mg·L^-1,提示子代所产卵对敌草隆的抗性增强;同样地,敌草隆对两代花翅摇蚊的繁殖力均有抑制作用,亲代EC_(50)值为1.99mg·L^-1,子代EC_(50)为2.68mg·L^-1。总之,敌草隆暴露对花翅摇蚊上述生活史各阶段均能造成不利影响,其中在羽化和发育阶段可观察到敌草隆毒性的累积,而就卵的孵化率而言,子代所产卵较母代所产卵对敌草隆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抗性。

  • 标签: 敌草隆 花翅摇蚊 生态毒性 生命周期
  • 简介:【摘要】目的 :讨论分析针对因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使用奥氮平、利培酮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 2014年 9月 ~2016年 9月收治的精神障碍患者 96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两组,观察组( n=48)和对照组( n=48)。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利培酮治疗,而观察组患者使用奥氮平,比较两组治疗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 PANSS总分和 PASS减分率比较没有明显差异性( 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没有较大差异性( P>0.05)。结论: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中,奥氮平和利培酮的治疗效果相当,且安全性差异小。

  • 标签: 奥氮平 利培酮 精神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我院2010年1月-2016年12月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救治的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45例临床治疗进行分析总结。结果45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经肺表面活性物质等救治,10例(22.0%)痊愈出院,30例(66.7%)好转出院,2例(4.44%)转上级医院,2例(4.44%)放弃抢救,1例死亡(2.22%).应用前与应用后2小时血气指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急危重症,早期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可以有效减少及减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有效提高早产儿存活率。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肺表面活性物质(PS)在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HMD)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将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药液200mg/kg通过气管插管及导管分4次注入气管内,并通过正压通气使之均匀分布于两肺气道。结果观察患儿用药前后呼吸机参数的变化。10例患儿中,8例痊愈出院,1例好转出院,1例在HMD痊愈后发生败血症、硬肿症(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感染性休克而死亡。结论应用PS治疗HMD后,对症的护理可明显改善其转归。

  • 标签: 肺透明膜病 肺表面活性物质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64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32)与对照组(n=32),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肺功能指标PaO(81.63±23.51)mmHg(12mmHg=0.1333kPa)、PaCO_2(35.44±10.21)mmHg、肺泡动脉氧分压差(0.43±0.15)、氧合指数(4.32±1.08)、PH(7.33±0.01)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机械通气参数FIO_2(0.51±0.04)%、吸气峰压(2.01±0.07)kPa、呼气末正压(0.24±0.06)KPa、呼吸频率(41.09±0.75)次/min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肺功能,降低机械通气参数。

  • 标签: 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 肺表面活性物质 肺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联合使用牛肺表面活性物质(珂立苏)与NCPAP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我院2014-2015年收治的36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予以所有患儿均采取牛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NCPAP治疗,观察牛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结果36例新生儿中显效22例(61.1%),有效12例(33.3%),无效2例(5.6%),治疗有效率为94.4%。患儿本次住院时间为(26.4±3.8)d。结论联合使用牛肺表面活性物质与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患儿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治疗费用,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 标签: 牛肺表面活性物质 NCPAP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