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猴支气管上皮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为进一步研究肺癌的发生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体视显微镜下分离猴支气管粘膜层,用IV胶原酶消化粘膜层并培养猴原代支气管上皮细胞,采用鼠抗人角蛋白单克隆抗体(CK14)鉴定支气管上皮细胞。结果IV型胶原酶消化法成功培养猴原代支气管上皮细胞,使用鼠抗人角蛋白单克隆抗体成功鉴定所培养细胞为原代支气管上皮细胞。结论该方法是进行猴支气管上皮细胞原代培养的可行且有效的方法。

  • 标签:
  • 简介:T84细胞系是研究肠上皮电解质转运等方面广泛使用的细胞模型。本文分别从Cl-、HCO3-分泌和Na+吸收等方面,系统论述了近年以T84细胞系为模型的离子转运和调控机制的研究,综述了有关离子转运与肠上皮病理生理的相互关系,并指出该细胞系模型的研究趋势和前景。

  • 标签: T84细胞 离子转运 病理生理
  • 简介:目的:探讨呼吸道上皮细胞与呼吸道致病菌之间的相互关系,观察呼吸道上皮细胞对绿脓杆菌的抗菌作用。方法:(1)贴壁生长的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株HBE-16与绿脓杆菌标准株ATCC27853共孵育,庆大霉素杀死胞外菌,动态观察上皮细胞内活细菌数;(2)HBE-16细胞与绿脓杆菌共同悬浮于细胞培养基,在不同孵育时间点用平板菌落计数法计数活菌数。结果:绿脓杆菌不能在HBE-16细胞内生长,并被细胞逐渐清楚。悬浮状态下的HBE-16细胞对绿脓杆菌有一定杀菌作用。结论:呼吸道上皮细胞对胞内外绿脓杆菌的抗菌作用,可能是呼吸道抵抗细菌感染的一种天然免疫防御机制。

  • 标签: 呼吸道上皮细胞 绿脓杆菌 抗菌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季节性与常年性变应性鼻炎(AR)患者鼻黏膜上皮细胞的基因表达进行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季节性AR与常年性AR鼻黏膜上皮细胞基因表达的差异。方法体外培养人鼻黏膜上皮细胞系(human nasal epithelial cells,HNEpC),分别给予100 μg/ml 蒿(mugwort)或户尘螨(house dust mite,HDM)提取物处理24 h,提取细胞总RNA,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检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8、IL-33以及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hymic stromal lymphopoietin,TSLP)的表达。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就诊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季节性AR、常年性AR患者以及健康对照者各3例,体外培养患者原代鼻黏膜上皮细胞,给予相应过敏原处理24 h,提取细胞总RNA进行转录组测序,对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SPSS 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qPCR结果显示,蒿提取物与HDM提取物处理的HNEpC细胞因子IL-6、IL-8、IL-33以及TSLP变化趋势相同。而对季节性AR、常年性AR患者与健康对照者鼻黏膜上皮细胞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二者受到相应过敏原处理后生物学过程及信号通路存在差异。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显示,蒿过敏AR患者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主要富集在氧化还原过程、凋亡负向调控过程、细胞黏附过程;HDM过敏AR患者DEG则主要富集在细胞黏附、细胞增殖的负向调控及药物反应的生物学过程中。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显示,蒿过敏AR患者DEG在花生四烯酸代谢、p53信号通路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beta)信号通路中存在显著富集,而HDM过敏AR患者DEG主要富集在细胞周期、Fanconi贫血通路及DNA复制信号通路。基因探针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显示,蒿过敏AR患者在炎性反应、肿瘤坏死因子/核因子κB(TNF-α/NF-κB)信号通路、IL-2/STAT5信号通路显著上调,可能促进炎性反应;HDM过敏AR患者在G2M、E2F、MYC显著下调,可能抑制细胞增殖。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显示,TNF与CDK1分别为蒿、HDM过敏AR患者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中心,是有最多相互作用的蛋白。结论季节性AR与常年性AR可能通过影响鼻黏膜上皮细胞的不同生物学过程及信号通路,从而导致AR的发生发展存在差异。

  • 标签: 鼻炎,变应性,常年性 鼻炎,变应性,季节性 转录组测序 生物信息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HPVDNA永生化人宫颈上皮细胞的生长方式与宫颈上皮内肿瘤的比较。方法采用黏膜高危型HPV-16和HPV-18传染人宫颈上皮细胞上皮细胞,建立永生化人宫颈上皮细胞株,采用胶原筏培养方法对永生化人宫颈上皮细胞进行培养,分析其生长方式,再将其余宫颈上皮内肿瘤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人宫颈上皮细胞通过HPV-16和HPV-18传染后,得到永生化人宫颈上皮细胞,其生长方式与宫颈上皮内肿瘤的生长方式类似。结论HPV传染对宫颈癌的早期阶段影响较大。

  • 标签: HPV 人宫颈上皮细胞 宫颈上皮内肿瘤 永生化
  • 简介:摘要哺乳动物睾丸中产生的精子缺乏运动性,而且不具备受精能力,因此在功能上尚不成熟。附睾是男性生殖道中一段非常特别、高度盘绕折叠的小管,附睾各段通过上皮细胞分泌和吸收活动的共同协作用,实现高度区域化,保证不同区段精确的功能划分。精子在附睾近端完成功能上的成熟,在远端以静息状态储存以备射精,这一过程依赖于附睾管腔特殊的微环境。附睾管腔的微环境极为复杂,目前已证实其中含有多种无机离子、蛋白质和胞外囊泡(附睾小体)。附睾小体中包含多种蛋白和sncRNA,可直接或间接促进精子成熟。本文综述了附睾管腔微环境的特点,特别关注了附睾上皮细胞产生的附睾小体对精子成熟的影响。

  • 标签: 附睾 精子成熟 细胞内通讯 蛋白运输 附睾小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褪黑素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LECs)焦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取传代培养的HLECs分为5个组,其中正常对照组常规培养,模型对照组于100 μmol/L H2O2条件下培养,褪黑素组、维生素E组和维生素E溶剂组分别用1×10-6 mol/L褪黑素、100 μmol/L维生素E和维生素E溶剂预处理后,用100 μmol/L H2O2继续培养,收集细胞待检测。为进一步探讨褪黑素的作用机制,将细胞分为7个组,其中正常对照组常规培养;模型对照组细胞于100 μmol/L H2O2条件下培养;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短发夹RNA(shNrf2)阴性对照组和shNrf2组细胞分别用shNrf2阴性对照和shNrf2慢病毒转染,并于终浓度100 μmol/L H2O2条件下培养;褪黑素组细胞在终浓度1×10-6 mol/L褪黑素条件下培养,然后加入终浓度100 μmol/L H2O2继续培养;褪黑素+shNrf2阴性对照组和褪黑素+shNrf2组细胞首先分别采用shNrf2阴性对照或shNrf2慢病毒转染,再于终浓度1×10-6 mol/L褪黑素和终浓度100 μmol/L H2O2条件下培养,收集各组细胞。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18浓度;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中活性氧簇(ROS)的荧光强度;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Nrf2、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caspase-1 p20、GSDMD-N蛋白的表达。结果ELISA法检测发现,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褪黑素组和维生素E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LDH活性及IL-1β和IL-18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褪黑素组和维生素E组细胞中ROS荧光强度分别为13 040.67±1 550.66、12 593.67±1 677.06,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的18 310.33±1 248.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褪黑素组和维生素E组Nrf2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4.24±0.44、3.73±0.38、较模型对照组的2.28±0.34明显上升(均P<0.05),褪黑素组和维生素E组NLRP3、ASC、caspase-1 p20及GSDMD-N蛋白相对表达量较模型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hNrf2组相较于shNrf2阴性对照组,褪黑素+shNrf2组相较于褪黑素+shNrf2阴性对照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LDH活性、IL-1β和IL-18浓度均显著上升,细胞中Nrf2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细胞中ROS荧光强度、NLRP3、ASC、caspase-1 p20及GSDMD-N焦亡相关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褪黑素可能通过激活Nrf2,减少NLRP3炎性体的释放,进而抑制HLECs焦亡。

  • 标签: 人晶状体上皮细胞 褪黑素 氧化损伤 细胞焦亡 Nrf2 NLRP3炎性小体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卵巢上皮细胞癌应用TP方案和PC方案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3年6月-2007年6月62例卵巢上皮细胞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TP组31例患者采用TP(紫杉醇+顺铂)方案,PC组31例患者采用PC(顺铂+环磷酰胺)方案,所有患者均随访6-60个月,比较两种方案的效果。结果比较两组患者近期效果,TP组完全缓解12例,部分缓解13例,总有效率为80.65%;PC组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9例,总有效率为48.39%;比较两组远期疗效,TP组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61.29%、45.16%、29.03%、12.9%,PC组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48.39%、29.03%、16.13%、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毒副反应主要表现为白细胞下降、骨骼抑制、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及神经毒性等,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方案无论近期效果及远期疗效均优于PC方案,且不会增加毒副反应,可作为卵巢上皮细胞癌术后化疗的首选。

  • 标签: 卵巢上皮细胞癌 TP PC 效果
  • 简介:摘要ITF通过诱导肠上皮细胞移行,促进损伤后肠道黏膜的快速修复,在维护肠黏膜的完整性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主要机制为ITF抑制细胞间黏附分子β-连环蛋白与E-钙黏蛋白的表达,使β-连环蛋白磷酸化,削弱β-连环蛋白和E-钙黏蛋白的交联,干扰细胞间黏附,从而促进细胞移行。

  • 标签: 肠三叶因子 肠上皮细胞 细胞移行 保护修复
  • 简介:目的观察电磁脉冲(electromagneticpulse,EMP)对中国仓鼠卵巢上皮细胞(Chinesehamsterovarycell,CHO细胞)和小鼠睾丸超微结构的影响,以探讨EMP对生殖系统影响的机制。方法电磁脉冲辐照CHO细胞和BALB/c雄性小鼠。分别干照后6h、12h和2h、12h取材。制备超薄切片。结果CHO细胞微绒毛减少,溶酶体增多,部分线粒体肿胀,胞浆出现少量空泡;小鼠睾丸组织中细胞间隙加大,有空泡、有髓鞘样结构出现,细胞膜轻度肿胀,溶酶体明显增加,线粒体肿胀、空泡化,内质网和核周间隙均扩张,核内出现空泡、髓鞘样结构。结论电磁脉冲辐照可导致CHO细胞和小鼠睾丸超微结构变化。可能是EMP引起生殖功能改变的原因之一。

  • 标签: 辐射 CHO细胞 睾丸 小鼠 近交BALBC 动物实验
  • 简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RDS)起病急骤,发展迅猛,预后极差,病死率高达45%以上,现已成为临床危重病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氧疗是临床治疗ARDS的主要措施,是纠正顽固性低氧血症的基本手段,然而,机体长时间接触高氧容易引起高氧性急性肺损伤(hyperoxia-inducedacutelunginjury,HALI)。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前期研究表明肺泡Ⅱ型上皮细胞(typellalveola,epithelialcell,AEC-Ⅱ)凋亡与HAL1、ARDS、COPD等多种肺疾病相关,通过抑制AEC-Ⅱ可有效减轻肺疾病发病程度。目前抗细胞凋亡方法缺乏有效性及特异性。miRNAte:术为解决细胞凋亡提供新思路,研究表明在AEC-Ⅱ凋亡过程中miR-21—5p下调,上调AEC-Ⅱ细胞内表达,可明显降低AEC—Ⅱ凋亡率。因此,研究miR-21抗AEC—Ⅱ凋亡机制可为ARDS等肺疾病的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及新策略。本文将就miR-21抗AEC—Ⅱ凋亡机制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标签: 肺泡Ⅱ型上皮细胞 凋亡 MIR-21 死亡受体通路 线粒体通路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5-10-20
  • 出处:《医药前沿》 2015年第10期
  • 机构:日本大阪大学教授菊池章率领的研究小组宣布,他们发现大肠和肺表面的细胞发生癌变与一种特有的蛋白质相关。动物实验证实,如果不让这种蛋白质发挥作用,肿瘤就会变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g)在宫颈上皮内瘤样变及宫颈鳞癌治疗前后变化情况,探讨SCC-Ag在宫颈鳞癌患者随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病理确诊为CIN(I-III级)患者60例及宫颈鳞癌患者107例(以2009年FIGO分期分为Ia期35例,Ib期41例,IIa期31例),同时选择同期体检健康妇女30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化法(CMIA)测定血清SCC-Ag浓度。结果1.,正常对照组、CINI-II组、CINIII之间SCC-Ag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CINIII、宫颈鳞癌Ia期、宫颈鳞癌Ib期、宫颈鳞癌IIa期之间SCC-Ag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五组患者SCC-Ag平均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宫颈病变程度上升SCC-Ag值呈上升趋势。2.宫颈鳞癌患者治疗后SCC-Ag均值及阳性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SCC-Ag阳性患者术后三月转阴率为95.91%,随着随访时间的增加随访时间逐渐增加,治疗后又升高患者有2例均出现复发。结论1.血清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可作为宫颈鳞癌特异性较高的肿瘤标志物,病变早期血清检查出率低,随着病变升级SCC-Ag值逐步升高,其阳性率也升高,可一定程度上反映病变累计程度及范围。2、宫颈癌术后SCC-Ag水平明显下降,治疗后SCC-Ag下降不满意,或者下降后再升高提示有复发风险,SCCAg值升高出现在临床确诊复发转移之前。

  • 标签: 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 宫颈上皮内瘤变 宫颈癌
  • 简介:肾间质纤维化(RIF)常因各种原因引起肾实质细胞的变性、坏死及炎症反应,致多种巨噬细胞激活并释放各种因子,使静息状态的细胞外基质产生细胞转化为成纤维母细胞(MFB),并有大量细胞外基质(ECM)堆积,终致RIF。研究表明,疾病状态下缺血、缺氧、蛋白尿及多种炎症/细胞因子等的作用,使肾小管上皮细胞(RTEC)向MFB转分化,在RIF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现就RTEC损伤与RIF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 肾间质纤维化 细胞外基质 巨噬细胞激活 成纤维母细胞 炎症反应
  • 简介:为了探讨线粒体在胎儿输卵管上皮细胞发育中的变化特征,应用体视学方法检测了胎龄16-36周胎儿输卵管上皮细胞线粒体的体密度,数密度,平均体积,表面积密度,表面积体积比,平均表面积。结果显示,胎龄20周前,峡部上皮细胞线粒体的体密度与30周后的近似(P>0.05),即大于20-29周的(P<0.05),20周前峡部线粒体平均体积和平均表面积均较大,而30周后数密度和表面积密度较大。壶腹部上皮细胞线粒体体密度,平均体积,数密度在30周前不同孕期间较接近(P>0.05),30周后出现明显改变,伞部线粒体体密度,数密度在20-29周期间增大(P<0.05)。峡部和壶腹部线粒体体密度分别在20周前及30周前较大,伞部线粒体体密度仅在20-29周较大,上述结果表明线粒体占上皮细胞体积之比因部位和孕期而异,提示胎儿输卵管上皮细胞发育的部位差异和阶段性。

  • 标签: 胎儿 输卵管 上皮细胞 发育 体视学 线粒体
  • 简介:1、病例摘要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胎牛血清对小鼠角膜上皮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影响。方法:分别在无血清低钙培养基(KSFM)和含100mL/L胎牛血清的KSFM中培养小鼠角膜上皮细胞。比较两种培养基中角膜上皮细胞的群体倍增(PD)。通过RT-PCR和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p63、角蛋白19以及involucrin的表达。结果:在KSFM中,小鼠角膜上皮细胞可稳定传代超过25代,但在含胎牛血清的培养基中,细胞仅能存活3代。在KSFM中,培养细胞呈典型铺路石样外观,RT-PCR和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细胞表达p63、角蛋白19以及involucrin。当培养基中加入胎牛血清后,细胞形态明显增大,呈扁平状;involucrin表达显著增强。结论:胎牛血清可抑制小鼠角膜上皮细胞增生、诱导其分化。

  • 标签: 血清 角膜 上皮 细胞培养
  • 简介:为了明确胎儿输卵管上皮细胞纤毛发育的特征,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系统对孕周16周至36周的33例女性胎儿输卵管上皮细胞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发现:妊娠16周胎儿输卵管上皮细胞已有纤毛发育,峡部纤毛平均高度随孕周增加逐渐增高;壶腹部纤毛平均高度在妊娠20周时出现明显增高;伞部纤毛高度在孕20周及孕32周时出现两次明显增高.表明胎儿输卵管上皮细胞发育过程中纤毛高度变化具有明显的部位异常和阶段性.

  • 标签: 输卵管上皮细胞纤毛 胎儿 发育 电子显微镜 女性 定量研究
  • 简介:目的:通过研究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对IEC-6细胞辐射损伤的影响,为临床应用rhIL-¨治疗急性放射病及肿瘤放化疗过程中肠道损伤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MTT法检测rhIL-11对γ射线照射后IEC-6细胞的增殖作用,并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及细胞坏死的影响.结果:IEC-6细胞在受到不同剂量γ射线照射后均发生增殖抑制,并发生明显的G0/G1期阻滞,rhIL-11可使增殖抑制作用及周期阻滞现象更加明显,并使坏死细胞明显减少.结论:rhIL-¨对IEC-6细胞的辐射损伤具有明显的防护作用.

  • 标签: 辐射损伤 IEC-6细胞 RHIL-11 细胞增殖 细胞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