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循环肿瘤细胞(CTCs)是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循环中的肿瘤细胞,来源于原发肿瘤或从转移性病灶脱落入血。外周血CTCs检测已成为一种高度可行且可重复的非侵入性新型诊断方法。CTCs的血源性传播在乳腺癌转移、进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CTCs检测既能评估临床干预措施的疗效及患者的预后,又可作为分析患者肿瘤生物学特征的实时样本,及时发现肿瘤的生物学变化。临床医师可根据CTCs检测结果及时调整患者的治疗方案,从而实现个体化治疗。目前,在基因和分子生物学水平对CTCs的研究已广泛开展,有望为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本文主要介绍CTCs检测在转移性乳腺癌治疗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进展。

  • 标签: 肿瘤循环细胞 乳腺肿瘤 继发性 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肺复苏后患者血乳酸、凝血机制与APACHEⅡ评分的关系,分析动态血乳酸、凝血机制对复苏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12月收治的40例心肺复苏后患者资料,按预后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回顾两组患者在心肺复苏后凝血机制的水平及在自主循环恢复后0h、2h、12h、24h血乳酸水平,并据APACHEⅡ评分,分组比较上述指标,分析患者的预后与血乳酸及凝血机制的关系。结果生存组自主循环恢复后2h、12h、24h血乳酸低于死亡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即刻生存组血乳酸与死亡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凝血酶时间低于死亡组患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纤维蛋白原与死亡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APACHEⅡ评分越高,乳酸、PT、APTT、TT越高。结论血乳酸动态监测及凝血机制检测,二者联合是预测心肺复苏后患者预后的敏感指标。

  • 标签: 心肺复苏 乳酸 凝血功能 APACHEⅡ评分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20例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及患者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85.00%的治疗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中生理功能、生理职能、健康状况、社会职能、情感职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护理,能明显提高患者疾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综合护理 慢性胃炎 消化性溃疡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硬化并发糖尿病患者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其预后情况。方法以60例肝硬化并发糖尿病患者及60例肝硬化未并发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发生糖尿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并观察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年龄、住院时间、血压、血糖及血脂为肝硬化患者并发糖尿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未并发糖尿病组患者预后情况由于并发糖尿病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并发糖尿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比较多,且并发糖尿病后会影响患者预后,临床治疗肝硬化患者时应十分注意。

  • 标签: 肝硬化 糖尿病 危险因素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及对预后影响。方法筛选2014年09月~2015年09月我院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共70例,进行分组治疗组(n=36例,施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规组(n=34例,施以普通西药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及预后效果进行对照。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4.44%优于常规组73.53%(P<0.05)。结论对心律失常患者施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助于提升其疗效,减轻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 标签: 中西医结合 心律失常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对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及死亡率的影响。方法筛选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收治入院的途径将其分为院前急救组与自行入院组,其中院前急救组40例患者接到求救电话后进行院前急救处理措施,自行入院组患者由家属直接送入医院,统计两组患者预后结局及死亡率。结果院前急救组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明显短于自行入院组,P<0.05,并且院前急救组患者死亡率明显低于自行入院组,临床预后结局优于自行入院组,P<0.05。结论对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措施可有效节约患者抢救时间,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临床结局及死亡率,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 标签: 院前急救 急性出血性脑卒中 预后结局 死亡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将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98例随机分2组,对照组99例实施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术治疗,观察组99例实施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结果观察组腕关节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影像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与观察组预后密切相关的因素有年龄、AO分型、合并同侧其他骨折、术后开始锻炼时间。结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显著。年龄、AO分型、合并同侧其他骨折、术后开始锻炼时间均是预后的影响因素。

  • 标签: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 桡骨远端骨折 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术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认知行为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和对其生活质量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本次实验以我院收治的5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数字分组的形式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比较组和实验组各28例。其中给予比较组患者常规的护理,在此基础上给予实验组认知行为护理,对两组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在护理之后,实验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和运动功能评分较比较组更高,P<0.05。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认知行为护理后能够大大改善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

  • 标签: 认知行为护理 高血压 脑出血 预后 生活质量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4-0165-01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家庭式多种饮食调配对Ⅱ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Ⅱ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66例,随机分为两组,所有病例给予抗血小板凝集,改善循环,降血脂、降血糖等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的糖尿病饮食,研究组给予家庭式多种饮食调配。两组在治疗前和治疗三个月后对血糖水平,血脂五项(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脂蛋白a(Lpa)、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指标及脑卒中量表(CCS)对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分,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血糖水平、血脂五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式多种饮食调配可稳定及降低血糖水平,降低血脂指数,减少患者脑梗死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关键词饮食;Ⅱ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预后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急性重症脑出血患者预后和营养指标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急性重症脑出血患者15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前组应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后组应用常规补液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预后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前、后,观察组患者的前白蛋白(PA),血清白蛋白(ALB)和血红蛋白(Hb)水平无明显变化,而对照组变化明显。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预后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对急性重症脑出血患者予以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有效改善预后和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现象。

  • 标签: 急性重症脑出血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预后 营养指标
  • 简介:目的对该院糖尿病性脑梗塞患者和非糖尿病性脑梗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二者的病因与预后特点。方法糖尿病性脑梗塞组选择该院2005年1月—2015年1月确诊为糖尿病性脑梗塞的门诊及住院患者50例,非糖尿病性脑梗塞组选择该院同期收治的非糖尿病性脑梗塞患者50例,比较两组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病例数。非糖尿病性脑梗塞组采用抗凝药物、他啶类药物、抗血小板凝聚药物、甘露醇进行治疗,糖尿病性脑梗塞组基于非糖尿病性脑梗塞组的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降糖治疗。结果1非糖尿病性脑梗塞组治疗有效率达到90%,致残率为10%;糖尿病性脑梗塞组治疗有效率达到50%,致残率为50%。糖尿病性脑梗塞组治疗有效率明显更低,致残率明显更高,P〈0.05。2与非糖尿病性脑梗塞组对比,糖尿病性脑梗塞组患者肾功能衰竭、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脂异常、感染的病例数明显更多,两组数据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非糖尿病性脑梗塞组对比,糖尿病性脑梗塞组患者偏瘫、双瘫、意识障碍、失语、球麻痹的病例数明显更多,两组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案中,有效控制血糖是重点所在,尤其是餐后血糖务必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有利于减少糖尿病性脑梗塞的发生,促进预后情况的改善,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同时需要对患者的血压进行有效地控制,提高胰岛素敏感度,减少血液粘稠度,改善高血脂症,避免感染的发生,保护肾功能,有利于预防和治疗脑梗塞,这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糖尿病性脑梗塞 非糖尿病性脑梗塞 病因及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梗)与下壁心梗心律失常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98例心梗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患者按病发部位分为前壁心梗组(48例)和下壁心梗组(50例)。所有患者在100ml生理盐水中加入100万~150万U尿激酶,并在30min内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输入到患者体内。采用pm8000型参监护仪对患者的心律状况进行连续3d的监测。对比两组患者预后。结果前壁心梗组发现陈旧性心肌梗死14例,占29.17%;下壁心梗组发现陈旧性心肌梗死6例,占12.00%。前壁心梗组出现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下壁心梗组(P<0.05)。前壁心梗组出现28例心律失常现象,其中3例患者因心律失常死亡,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8.33%,死亡率为6.25%。下壁心梗组出现32例心律失常现象,6例患者因心律失常死亡,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4.00%,死亡率为12.00%。下壁心梗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均高于前壁心梗组(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梗与下壁心梗心律失常对预后有显著影响。

  • 标签: 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循证护理与个体化护理对肝胆外科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64例肝胆外科患者进行研究。让患者自行进行抽签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个小组中都有32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个体化护理,而观察组则采用循证护理。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概率(腹痛、恶心呕吐、肝肾综合征)以及患者机体和功能的影响(躯体功能、整体健康、情感功能以及社会功能)。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概率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概率差异较小(观察组12.50%,对照组21.88%),P>0.05,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机体和功能的影响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即P<0.05,两个小组之间产生的数据差异较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循证护理以及个体化护理均可有效减少肝胆外科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概率,而循证护理能够帮助患者缓解情感功能以及社会功能等方面出现的障碍,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 标签: 循证护理 个体化护理 肝胆外科 预后影响
  • 简介: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与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107例SAH患者,根据GOS评分将病例分为预后良好组及不良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对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上述各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全部107例患者经单因素分析显示,诱因、动脉瘤大小、Hunt-Hess评分、脑血管痉挛与患者预后明显相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诱因(P=0.026)、动脉瘤大小(P=0.002)、Hunt-Hess评分(P=0.016)及脑血管痉挛(P=0.003)为影响aSAH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SAH患者的发病诱因、动脉瘤大小、Hunt-Hess分级和脑血管痉挛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预后 危险因素 多因素分析
  • 简介:目的:研究IL-22在肾透明细胞癌(clearcellrenalcellcarcinoma,ccRCC)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情况、临床意义及其在患者预后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68例ccRCC患者的血清,同时以30例健康志愿者血清作为对照。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对象血清IL-22的表达水平。生存分析探讨IL-22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情况的关系。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结果:ccRCC患者血清中的IL-22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对ccRCC患者随访5~63个月,平均(45±12.4)个月,IL-22高水平组的无进展生存率及总体生存率明显低于低水平组。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血清IL-22表达水平、肿瘤直径、肿瘤分化程度及肿瘤TNM分期是影响ccRCC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cRCC患者血清IL-22表达水平偏高,且IL-22高水平表达患者预后较差。血清IL-22表达水平在ccRCC患者的预后判断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肾透明细胞癌 IL-22 预后
  • 简介:目的对比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行经皮冠脉内支架植入术(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患者血小板聚集率、CRP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adversecardiaceventsMACE)差异.方法72例NSTEMI患者被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与氯吡格雷组.在行PCI术前,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分别口服负荷剂量的替格瑞洛及氯吡格雷,然后行PCI治疗,术后继续口服维持剂量的替格瑞洛及氯吡格雷.测定两组PCI术前和术后2h、24h及7d时血小板聚集率,观察两组30d内MACE及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两组PCI术后2h、24h及7d血小板聚集率较术前均明显下降,与氯吡格雷组比较,替格瑞洛组术后各时间点血小板聚集率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d内MACE(包括心源性猝死、非致死性急性再梗、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替格瑞洛组低于氯吡格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替格瑞洛组与氯吡格雷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NSTEMI患者行急诊PCI术应用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疗,能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冠脉内炎症,显著降低30d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 标签: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替格瑞洛 氯吡格雷 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血小板聚集率
  • 简介:目的探讨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漏的影响因素,分析吻合口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12年10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931例行直肠癌保肛术患者的临床资料。cT3—4期和(或)N1~2期患者行新辅助放化疗,新辅助放化疗结束后6~8周手术治疗。患者遵循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行直肠癌保肛手术,部分患者行预防性肠造口术。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吻合口漏情况。(3)影响吻合口漏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4)随访情况及预后分析。采用电话、信件、门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随访,术后2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术后第3年每半年随访1次,术后第4年后每年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体格检查、血CEA、CA19—9、肺部CT、腹部MRI及肠镜等检查以及术后辅助化疗情况。随访终点为发现肿瘤复发转移或患者死亡,随访时间截至2015年8月31日。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肘(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单因素分析采用方差分析最小显著性差异(LSD)方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失访患者作为删失值纳入生存分析。结果(1)手术情况:931例患者均行直肠癌保肛手术,其中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422例(开腹手术66例、腹腔镜手术356例),行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286例(开腹手术79例、腹腔镜手术207例),行直肠癌前切除术223例(开腹手术105例、腹腔镜手术118例)。931例患者中,78例行腹腔镜辅助括约肌间切除术。307例患者行预防性肠造口术,624例未行预防性肠造口术。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83±52)min

  • 标签: 直肠肿瘤 吻合口漏 多因素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血小板高反应性对冠心病不同临床表型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2013年于阜外医院行支架植入术且有术后12-72h血栓弹力图检测结果冠心病患者,其中2619例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987例为稳定冠心病患者。血栓弹力图最大凝块强度(MAADP)大于47mm定义为血小板高反应性。以是否存在血小板高反应性进行分组,探讨血小板高反应性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及稳定冠心病患者2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脑卒中的影响。结果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797(30.43%)例患者存在血小板高反应性,与无血小板高反应患者相较,2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无差别,分别为102(12.8%),206(11.3%),P=0.276。在稳定冠心病患者中,531(26.72%)例患者存在血小板高反应性,高反应组与非高反应组2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7(10.7%),166(11.4%),P=0.677,同样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无论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还是稳定冠心病患者,血栓弹力图检测所发现的血小板高反应性均不影响其临床预后

  • 标签: 血小板高反应性 血栓弹力图 急性冠脉综合征 稳定冠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