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持续对于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治疗的实际意义。方法以我院2013年05月18日至2015年05月17日收治的106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53例(未应用监护组),实验组患者53例(应用监护组)。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预后效果。结果实验组的预后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组可以更加直观、更准确地了解患者脑脊液的变化情况,从而有效避免过渡使用脱水剂,有效降低病残率和病死率,对脑的继发性损害也得到有效减少,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预后,应大力推广。

  • 标签: 颅内压 丘脑出血 持续颅内压监护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持续监测在听神经瘤术后的应用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参照患者入院编号的单、双将60例听神经瘤术患者均分为对照、观察两组,术后均行持续监测,并分别予以常规护理与护理干预,对不同护理模式下持续监测的并发症情况与患者满意度差异给予比较,并经统计学处理。结果观察组的监测并发症发生率与患者总满意率分别为3.3%、96.7%,对照组的为23.3%、73.3%,两组对比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听神经瘤术后持续监测患者施以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提升患者满意度,对促进患者康复意义重大,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持续颅内压监测 听神经瘤术 并发症
  • 简介:【摘 要】目的:探究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行监护患者护理实践中使用的手段。方法:本实验的研究主体是我院收治的93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行监测患者,病例选取时间为2020年9月-2021年10月,根据双盲法将患者划分为两个组别,即A组(46例)与B组(47例)。B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对其展开常规护理,A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对其展开人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护理前后满意度评分。结果:经分组比较研究后发现,A组患者较之B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且护理后满意度评分更高,可示为P

  • 标签: 高血压 脑出血 颅内压监护 护理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是探究监测在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治疗中的运用成效。方法:随机选择来我院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40例进行分析,结合治疗方法的差异把其分成两类,A类和B类均有20例患者。A类患者术后采用常见的治疗方法,B类患者术后在监测背景下进行治疗,两类患者术后均入ICU监护治疗。然后对比两类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B类患者的治疗好转率明显比A类患者更高,患者的住院时间、甘露醇的运用时间和数量也比A类患者更低,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终得出结论:监测在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治疗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能有效控制患者的,缩短住院时间,提升治疗成效。

  • 标签: 重症颅脑损伤 颅内压监测 重症监护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降低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眼内增高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66例ASAI~П级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用Pono-Pen眼压计分别测量麻醉后5分钟,气腹后头低位15分钟,调高手术床背板,头垫高,滴噻吗心安眼药水5分钟,15分钟及气腹结束去枕平卧后5分钟,15分钟眼内(IOP),同时观测SBP、DBP、HR的变化。结果术中各时点SBP、DB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通过以上处理后IOP能降到气腹前水平,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调节上身及头高位并滴噻吗心安眼药水可以预防妇科腹腔镜IOP升高,预防视神经损伤。

  • 标签: 妇科腹腔镜 眼内压 麻醉处理
  • 简介:摘要感染是神经外科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一般情况下,由于血.脑脊液屏障的存在,感染的发生机会并不高,但由于外伤、手术等情况导致脑部保护环境破坏时,感染的概率就会增加。一旦感染,患者往往以病情危重、发展较快、治疗时间长和预后差等为主要表现,并且病死率在10%~15%,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及时诊断并合理的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 标签: 颅内感染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室外引流 护理
  • 简介:目的分析急性血肿清除术后继发对侧血肿的发生时间,形成原因及预防治疗.方法我们自1989年9月~2001年8月收集共9例,行血肿清除术.结果9例第一次手术回病房后,昏迷4例,手术对侧瞳孔逐渐增大24h再次CT复查,发现对侧血肿.另5例在第一次手术后48h复查CT,均提示手术对侧血肿,血肿量在30-80ml,其中5例为脑挫裂伤伴硬脑膜下血肿,中线结构移位明显,2例为颞枕部硬膜外血肿,2例为颞叶脑血肿.硬膜外血肿2例和颞叶脑血肿2例手术治疗,预后良好.5例脑挫裂伤伴硬膜下血肿立即行手术治疗,清除血肿,4例血肿清除后脑搏动较弱,5例均行硬膜减张缝合并去骨瓣.手术后死亡3例,2例手术后有偏瘫.结论一侧外伤性血肿在手术后继发血肿的发生率为0.8%~2.2%,多发生在48~72h之内[1].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急性增高引起的血管自主调节丧失,血管床扩张淤血,脑血管内外压力差增大可能也是重要因素[2].并且常在脑挫裂伤的基础上继发出血,亦可因过度换气,使用脱水降压剂及去骨瓣减压不当使骤降有关.

  • 标签: 急性颅内血肿 清除术 继发对侧颅内血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病患损伤后,实行开颅手术之后非手术区延迟性血肿进行研究分析。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实行颅脑损伤清除血肿手术的120例患者,并从中随机选择70例病患的临床资料作为分析对象。结果通过对病患进行头部的CT复查,并进行血肿清除手术,较好地使病患恢复身体的健康。结论实行手术的减压之后,应该对远隔部位的血肿出现的现象进行预防,并做好早期的诊断以及二次手术的准备,有效地改善DTCH并发症的出现。

  • 标签: 颅内损伤术 非手术区 延迟性颅内血肿 分析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血容量状态下高压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猪模型,增加呼气末正压(PEEP)后,其血流动力学状态、(ICP)及脑氧分压(PtiO2)的变化。方法选取雄性14~16月龄巴马小型猪12头,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低血容量组和正常血容量组。建立ARDS和高压模型。自5 cmH2O(1 cmH2O=0.098 kPa)水平逐步增加PEEP 5 cmH2O,直至25 cmH2O。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并应用Sidak法进行多重比较和P值的校正。结果随着PEEP逐渐增加,正常血容量组ICP逐渐升高,而低血容量组ICP逐渐下降;当PEEP在5、10、15 cmH2O时,两组间ICP值分别为(25.83±1.47) mmHg(1 mmHg=0.133 kPa)比(27.00±1.63) mmHg、(27.33±1.75) mmHg比(27.67±2.21) mmHg、(28.83±1.72) mmHg比(27.5±2.06) mmH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93、0.227、0.906,P值均>0.05);当PEEP在20、25 cmH2O时,两组间ICP值分别为(31.33±2.07) mmHg比(26.5±3.35) mmHg、(31.67±2.94) mmHg比(25.83±3.67)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84、3.964,P值均<0.01)。随着PEEP逐渐增加,两组PtiO2均逐渐下降,其中低血容量组下降更明显;在各PEEP水平时,两组间PtiO2值分别为(19.83±2.64) mmHg比(14.33±3.50) mmHg、(18.67±2.50) mmHg比(12.33±3.88) mmHg、(17.67±3.88) mmHg比(10.67±3.88) mmHg、(15.33±2.34) mmHg比(9.17±3.54) mmHg、(13.67±3.61) mmHg比(6.67±2.73)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33、3.319、3.668、3.231、3.668,P值均<0.05)。结论PEEP对血流动力学、、脑代谢作用受不同容量状态的影响。低血容量状态下,PEEP逐渐上升,其心输出量、血压和PtiO2下降更明显。

  • 标签: 呼气末正压 血容量状态 颅高压 颅内压 脑氧代谢
  • 简介:简易定位器制作及定位方法自1999年,我们应用自制的简易定位器及YL-1型一次性血肿穿刺针治疗血肿及脓肿840例,均准确定位一将废弃的5F造影用导引导丝50-60cm,剪成8-11根长5cm的小段,间隔0.5cm排成栅栏状,连接在一根宽5cm.长60cm的钕紧带上,即制成简易定位器(图1)。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穿刺抽液术 立体定位技术 颅内出血 脑脓肿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行(ICP)监测对临床治疗的意义。方法对57例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入院后行监测,根据变化的水平调整治疗方案,对照组61例患者不行监测,根据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及CT检查,进行常规治疗。结果ICP监护组在疗效,预防并发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二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行监测对于降低并发症,改善预后方面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颅内压 中重型颅脑损伤 预后Application of 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 in treatment of acute moderate and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 简介:摘要目的尚未明确儿童神经监护中(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升高和脑灌注(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降低的治疗目标。基于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制定的现有儿科指南建议目标ICP<20 mmHg且CPP最小值40~50 mmHg,CPP可能有年龄依赖性。本文旨在通过一项大型单中心儿童神经重症监护队列研究确认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ICP和CPP阈值。设计回顾性病例分析。场所一家四级医疗中心的PICU。对象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接受ICP监测的患儿。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ICP和CPP测量数据来自262例神经重症监护患儿(87例TBI,175例非TBI;男性63%;8.3±5.8岁;病死率11.1%)。平均ICP和CPP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s,AUROC)分别为0.75和0.64。CPP拐点随年龄升高而升高(<2岁=47 mmHg,2~8岁=58 mmHg,≥8岁=73 mmHg)。TBI子集中,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平均ICP和CPP的AUROCs分别为0.70和0.78。TBI CPP拐点随年龄增加(<2岁=45 mmHg,2~8岁=57 mmHg,≥8岁=68 mmHg)。平均ICP>15 mmHg,男性和TBI与院内病死率独立相关(OR 14.23,5.55~36.46;2.77,1.04~7.39;2.57,1.03~6.38;P均<0.05)。平均CPP<67 mmHg和TBI与院内病死率独立相关(OR 5.16,2.05~12.98;3.71,1.55~8.91;P均<0.01)。非TBI组平均ICP AUROC 0.77,ICP拐点为15 mmHg,而平均CPP不能预测院内病死率。结论本文利用ROC和回归分析确定了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平均ICP阈值,在TBI和非TBI患儿均低于目前基于指南的治疗目标;TBI患儿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年龄依赖的CPP阈值,高于现有基于指南的推荐目标。尚需远期研究明确因TBI或其他指征行ICP监测患儿的基于数据的ICP和CPP目标。

  • 标签: 颅内 高压 脑灌注压 儿童重症监护
  • 简介:摘要目的尚未明确儿童神经监护中(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升高和脑灌注(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降低的治疗目标。基于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制定的现有儿科指南建议目标ICP<20 mmHg且CPP最小值40~50 mmHg,CPP可能有年龄依赖性。本文旨在通过一项大型单中心儿童神经重症监护队列研究确认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ICP和CPP阈值。设计回顾性病例分析。场所一家四级医疗中心的PICU。对象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接受ICP监测的患儿。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ICP和CPP测量数据来自262例神经重症监护患儿(87例TBI,175例非TBI;男性63%;8.3±5.8岁;病死率11.1%)。平均ICP和CPP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s,AUROC)分别为0.75和0.64。CPP拐点随年龄升高而升高(<2岁=47 mmHg,2~8岁=58 mmHg,≥8岁=73 mmHg)。TBI子集中,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平均ICP和CPP的AUROCs分别为0.70和0.78。TBI CPP拐点随年龄增加(<2岁=45 mmHg,2~8岁=57 mmHg,≥8岁=68 mmHg)。平均ICP>15 mmHg,男性和TBI与院内病死率独立相关(OR 14.23,5.55~36.46;2.77,1.04~7.39;2.57,1.03~6.38;P均<0.05)。平均CPP<67 mmHg和TBI与院内病死率独立相关(OR 5.16,2.05~12.98;3.71,1.55~8.91;P均<0.01)。非TBI组平均ICP AUROC 0.77,ICP拐点为15 mmHg,而平均CPP不能预测院内病死率。结论本文利用ROC和回归分析确定了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平均ICP阈值,在TBI和非TBI患儿均低于目前基于指南的治疗目标;TBI患儿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年龄依赖的CPP阈值,高于现有基于指南的推荐目标。尚需远期研究明确因TBI或其他指征行ICP监测患儿的基于数据的ICP和CPP目标。

  • 标签: 颅内 高压 脑灌注压 儿童重症监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创监测治疗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患者采取监测方式而分为两组,即无创监测组30例,有创监测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监测结果。结果有创监测组和无创监测组脉搏、呼吸、收缩、舒张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监测可为医生判断病情提供可靠依据。而无创监测和有创监测的监测差异不明显,并且操作简单安全,可代替有创监测,推荐应用。

  • 标签: 无创颅内压监测 有创颅内压监测 重症颅脑损伤
  • 简介:目的探讨持续监测在小脑梗死手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小脑梗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脑室内监测,根据调节脱水剂的用量。结果监测5~15d,平均7.8d,无探头植入引起的大出血,1例发生感染,对症治疗后好转。经过术后3个月~1年的随访,根据GOS评分:良好7例,中残3例,重残2例。结论小脑梗死患者手术后持续监测,可指导降药物的实施,能及早、安全拔除脑室引流,对减少感染的发生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操作简单,值得推广。

  • 标签: 小脑梗死 手术 颅内压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监护联合强化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的临床护理意义。方法选择在我院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监护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监护组给予术后监护并加强护理。比较两组术后7天血肿情况。结果监护组26.7%的患者血肿清除率>90%,23.3%的患者>80%且≤90%,50.0%的患者为70%~80%;对照组16.7%的患者血肿清除率>90%,20.0%的患者>80%且≤90%,63.3%的患者为70%-8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护联合强化护理能够显著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血肿清除率。

  • 标签: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 高血压脑出血 颅内压监护 强化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应用博恩富克第三代无创脑水肿及检测仪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监测并与影像CT表现及临床表现进行比较分析,评估其在神经外科领域监测的价值。方法对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5个不同时间节点进行监测,并同时完善头部CT计分及临床表现GCS计分,通过比较值与CT计分、临床表现GCS计分证明其相关性,不同分组的、CT影像计分、临床GCS计分进行组间比较了解有无显著差异。结果ICP值与CT计分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R=0.856、P=0.008<0.05),与GCS评分之间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性(R=-0.675,P=0.015<0.05)。不同等级的ICP(正常、轻度增高、中重度增高)与不同等级的CT计分、临床表现GCS评分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无创脑水肿监测作为一种监测手段,能有效的反应变化,其简单、无创、价格便宜等优点对于神经外科患者的诊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无创脑水肿颅内压监测 颅内压 高血压性脑出血
  • 简介:由于颅脑外伤后脑受伤机制及机体反应的差异,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变化很大。近年来持续(ICP)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的指导意义显得愈发重要,通过严密监测并有效干预增高,维持恰当的脑灌注,已成为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自2004年11月-2006年1月,我神经外科急救中心对128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脑室内监测,根据变化予以相应的阶梯式治疗。

  • 标签: 颅内压 监测 阶梯式治疗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