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危重症患者颅内灌注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了2013年1月到2013年12月期间来我院接受脑部疾病治疗的27例病患,对本次参加实验的所有病患均进行常规的治疗,对其颅内压进行有创监测,即将微型的传感器植入病患颅内进行监测,分别使病患进行平卧,后将床头抬高,分别为10°、20°、30°、40°等进行监测。结果在床头处于0到40°之间时病患的颅内与床头的角度呈现负相关关系;病患的平均动脉压与床头的角度呈现负相关关系;当床头高度在0到30°时,病患的灌注有上升趋势,但床头高度超过40°时,成下降趋势。结论体位是影响危重症病患颅内灌注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将病患的床头抬高30°左右对于病患来说是非常适宜的体位,不仅可以有效的使颅内降低,同时还可以使得血压保持一个较为稳定的正常数值,避免供血不足等情况的发生,有效的降低病患在手术后由此可能产生的并发症等情况。

  • 标签: 危重症 颅内压 脑灌注压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体位对危重病人颅内灌注的影响。方法:选择了本院收治的17例神经内科危重病人,在临床中,病人采取了平卧位,将床头抬高0º、15º、30º和45º,并对病人的颅内灌注变化展开了观测和分析,以分析不同体位对病人颅内灌注变化的影响。结果:当当床头抬高0º、15º、30º和45º时,病人的颅内灌注压分别为1.64±0.71、1.32±0.61、1.04±0.59、0.96±0.54和9.96±1.23、10.34±1.41、10.76±1.43、10.97±1.52。并且,在不同的体位中,病人的颅内灌注的变化具有显著性,P

  • 标签: 体位变化 颅内压 脑灌注压 神经内科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体位变化对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颅内灌注的作用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7例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临床中以平卧位,分别将床头抬高0º、15º、30º和45º,同时对患者的颅内灌注变化进行观察分析,以分析不同体位对患者颅内灌注变化的作用影响。结果床头抬高0º、15º、30º和45º时,患者颅内灌注压分别为1.64±0.71、1.32±0.61、1.04±0.59、0.96±0.54和9.96±1.23、10.34±1.41、10.76±1.43、10.97±1.52,且不同体位患者颅内灌注变化差异突出,P<0.05。结论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床头抬高30º,既能够有效降低颅内,同时还能够避免供血不足和低血压情况出现,最为合适。

  • 标签: 体位变化 神经内科 颅内压 脑灌注压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体位护理干预对颅脑损伤患者应用意义,以为颅脑损伤患者护理干预提供有效参考。方法:分析我院58例颅脑损伤患者基础资料,研究时间段为2020年5月~2021年1月,按就诊顺序不同分以上例颅脑损伤患者为两组,对照组29例(应用常规护理模式)和观察组29例(在常规护理模式基础上配合使用体位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灌注和颅内、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护理干预前灌注(CPP)、颅内(ICP)水平变化不大(P>0.05)。观察组护理干预后CPP、ICP水平比对照组降低明显(P

  • 标签: 体位护理 颅内压 脑灌注压 肺部感染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安氟醚对颅内占位病变病人颅内(ICP)、灌注(CPP)和动静脉氧含量差(A-VDO2)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内幕上肿瘤行择期开颅手术病人。ASAⅠ-Ⅱ级、格拉斯哥评分15分。随机分为1%安氟醚(Ⅰ组)20例;2%安氟醚(Ⅱ组)20例和异丙酚组(Ⅲ组)20例。咪唑安定、哌库溴铵、芬太尼诱导氟管内插管,控制呼吸。保持PetCO2在4.0—4.4kPa。维持麻醉在Ⅰ组和Ⅱ组吸入安氟醚。Ⅲ组用微量泵持续翰注异丙酚5—8mg/(kg·h)。在显露硬脑膜前调整Ⅰ组和Ⅱ组的安氟醚吸入浓度.使Ⅰ组安氟醚呼出气浓度为1%.Ⅱ组安氟醚呼出气浓度为2%。显露硬脑膜后暂先不予剪开,由手术医生用22G穿刺针刺入硬脑膜下,连接压力换能器与监测仪.记录ICP数据,此为a时点。同时抽取桡动脉血和颈静脉球血各2ml,记录桡动脉平均(MAP)。继以每隔5min记录一次ICP、MAP和抽取桡动脉血和颈静脉球血各2m1.前后共三次分别记为b、c、d时点。各时点抽取的血标本分别进行血气分析;监测PaCO2、PO2、pH、SpO2、Hb;计算动静脉血氧含量(A-VD02);计算灌注(CPP)。结果:1%安氟醚组、2%安氟醚组和异丙酚组的ICP、CPP、A-VDO2的组内、组间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结论:吸入不超过2%的安氟醚对幕上肿瘤开颅手术病人的颅内灌注、动静脉氧含量差无明显影响.效果满意。

  • 标签: 二异丙酚 安氟烷 颇内压 脑灌注压 支静脉氧含量差 幕上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开颅术后不同时间段不同头高位对颅内灌注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15年4月—2016年6月行开颅术后安置ICP探头4~5天以上的70例重症患者在术后不同时间段分别取四种不同头高位进行观察,比较不同时间段不同头高位ICP、CPP的变化。结果开颅术后24小时内和24~72小时内床头抬高30°是最佳角度,术后72~96小时内床头抬高30°~40°均可。结论开颅术后不同时间段取不同头高位对颅内灌注有重要影响。

  • 标签: 开颅术 体位 颅内压 脑灌注压
  • 简介:白质颅内分布范围不同,病变后导致临床表现有很大差异。脑室周围白质病变多呈帽状、细线状或月晕状。较小的帽状或点状可无症状,进展较慢;深部白质病变多呈点状、片状或大片融合状。其病变后进展迅速,可产生认知功能障碍、情感波动异常、步态不稳、小便失禁等多方面临床表现,为日常生活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和家庭问题。

  • 标签: 脑白质病 进行性多灶性 高血压 高血糖症 血脂异常 血脑屏障
  • 简介:摘要目的尚未明确儿童神经监护中颅内(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升高和灌注(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降低的治疗目标。基于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制定的现有儿科指南建议目标ICP<20 mmHg且CPP最小值40~50 mmHg,CPP可能有年龄依赖性。本文旨在通过一项大型单中心儿童神经重症监护队列研究确认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ICP和CPP阈值。设计回顾性病例分析。场所一家四级医疗中心的PICU。对象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接受ICP监测的患儿。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ICP和CPP测量数据来自262例神经重症监护患儿(87例TBI,175例非TBI;男性63%;8.3±5.8岁;病死率11.1%)。平均ICP和CPP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s,AUROC)分别为0.75和0.64。CPP拐点随年龄升高而升高(<2岁=47 mmHg,2~8岁=58 mmHg,≥8岁=73 mmHg)。TBI子集中,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平均ICP和CPP的AUROCs分别为0.70和0.78。TBI CPP拐点随年龄增加(<2岁=45 mmHg,2~8岁=57 mmHg,≥8岁=68 mmHg)。平均ICP>15 mmHg,男性和TBI与院内病死率独立相关(OR 14.23,5.55~36.46;2.77,1.04~7.39;2.57,1.03~6.38;P均<0.05)。平均CPP<67 mmHg和TBI与院内病死率独立相关(OR 5.16,2.05~12.98;3.71,1.55~8.91;P均<0.01)。非TBI组平均ICP AUROC 0.77,ICP拐点为15 mmHg,而平均CPP不能预测院内病死率。结论本文利用ROC和回归分析确定了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平均ICP阈值,在TBI和非TBI患儿均低于目前基于指南的治疗目标;TBI患儿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年龄依赖的CPP阈值,高于现有基于指南的推荐目标。尚需远期研究明确因TBI或其他指征行ICP监测患儿的基于数据的ICP和CPP目标。

  • 标签: 颅内 高压 脑灌注压 儿童重症监护
  • 简介:摘要目的尚未明确儿童神经监护中颅内(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升高和灌注(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降低的治疗目标。基于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制定的现有儿科指南建议目标ICP<20 mmHg且CPP最小值40~50 mmHg,CPP可能有年龄依赖性。本文旨在通过一项大型单中心儿童神经重症监护队列研究确认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ICP和CPP阈值。设计回顾性病例分析。场所一家四级医疗中心的PICU。对象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接受ICP监测的患儿。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ICP和CPP测量数据来自262例神经重症监护患儿(87例TBI,175例非TBI;男性63%;8.3±5.8岁;病死率11.1%)。平均ICP和CPP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s,AUROC)分别为0.75和0.64。CPP拐点随年龄升高而升高(<2岁=47 mmHg,2~8岁=58 mmHg,≥8岁=73 mmHg)。TBI子集中,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平均ICP和CPP的AUROCs分别为0.70和0.78。TBI CPP拐点随年龄增加(<2岁=45 mmHg,2~8岁=57 mmHg,≥8岁=68 mmHg)。平均ICP>15 mmHg,男性和TBI与院内病死率独立相关(OR 14.23,5.55~36.46;2.77,1.04~7.39;2.57,1.03~6.38;P均<0.05)。平均CPP<67 mmHg和TBI与院内病死率独立相关(OR 5.16,2.05~12.98;3.71,1.55~8.91;P均<0.01)。非TBI组平均ICP AUROC 0.77,ICP拐点为15 mmHg,而平均CPP不能预测院内病死率。结论本文利用ROC和回归分析确定了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平均ICP阈值,在TBI和非TBI患儿均低于目前基于指南的治疗目标;TBI患儿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年龄依赖的CPP阈值,高于现有基于指南的推荐目标。尚需远期研究明确因TBI或其他指征行ICP监测患儿的基于数据的ICP和CPP目标。

  • 标签: 颅内 高压 脑灌注压 儿童重症监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采用兔急性弥漫性颅高压模型,研究经颅多普勒(TCD)参数与颅内(ICP)和灌注(CPP)的相关性。方法新西兰兔20只,随机分组:A组(对照组)8只,枕大池穿刺后不注入林格氏液;B组(实验组)12只,枕大池穿刺后逐步持续注入林格氏液。穿刺前、穿刺后每隔15min监测ICP、HR、MAP、R及TCD各参数,并计算出CPP。结果A组各参数穿刺前后各时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随着ICP的升高,B组TCD各参数与ICP、CPP有密切线性关系;TCD的变化发生在生命体征改变之前,更早于Cushing反应;在濒死前期,TCD出现一“反跳”现象,出现“反跳”的兔83.3%死亡。结论TCD的变化能较早地反映ICP和CPP的变化,同时ICP增高晚期出现的特征性“反跳”现象提示预后极差。

  • 标签: 超声检查 多谱勒 经颅 颅内高压 脑灌注压
  • 简介:摘 要:目的:探究体位护理联合床头抬高角度干预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颅内灌注的影响。方法:抽选68例本院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行体位护理及床头抬高角度干预,分析患者颅内等变化情况。结果:在无其他因素的干扰下,床头角度抬至30°患者平均动脉压、颅内较低。结论:体位护理的效果较好,能够缓解患者的病情,改善其功能恢复情况,床头抬至30°能降低颅内,维持有效灌注,缓解患者在生理、心理上的不适情况,进而帮助患者维持住院护理期间的良好心理状态,有效减少护理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保障患者的健康与安全,进一步促进科室护理质量及医院整体治疗水平的提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重症颅脑损伤 体位护理 床头抬高角度 颅内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N2O(笑气)滥用所致血流量(CBF)的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8年10月间于中日友好医院就诊的24例笑气滥用患者[男9例,女15例,年龄18~32(24.0±8.9)岁]血流灌注显像图,计算各区(基底节、脑中央区、小脑、扣带回、额叶、内侧颞叶、枕叶、顶叶、颞叶)与后台软件数据库的同年龄段正常人相应感兴趣区(ROI)摄取的差异统计值。差异统计值>1.68为局部血流灌注升高;<-1.68为局部血流灌注减低。各区左、右双侧差异统计值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差异统计值与临床各指标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各区左、右两侧差异统计值均有相关性(r值:0.503~0.892,均P<0.05)。额叶、颞叶CBF降低比例较高,分别为62.5%(15/24)及70.8%(17/24);扣带回CBF增加比例较高(33.3%, 8/24)。额叶(rs=0.375)、脑中央区(rs=0.305)与笑气滥用时长有相关性(均P<0.05)。结论血流灌注显像有助于了解笑气滥用患者血流变化情况。

  • 标签: 氧化亚氮 脑血管循环 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单光子 半胱氨酸
  • 简介:摘要近年来,灌注成像作为一种新兴的检查技术应用于临床,而多种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相继被用于灌注成像,但不同的检查手段各有特点。本文对多种灌注成像技术的原理、临床应用及其特点进行综述。

  • 标签: 脑灌注成像 方法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梗死前期局部低灌注CT灌注成像表现。方法回顾分析20例局部缺血患者CT灌注成像临床资料。结果CT平扫、CT增强扫描未发现其他异常病灶。MRA显示大脑中动脉闭塞2例,左侧大脑中动脉变细2例,右侧大脑中动脉变细2例。CT灌注成像,7例I1期,8例I2期,5例II2期。结论CT灌注成像能及时发现患者组织局部血流动力学异常情况,区分低灌注局部微循环病理生理状态,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脑梗死前期 脑局部低灌注 CT灌注成像
  • 简介:慢性灌注与正常老龄化和Alzheimer病(AD)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有关。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2VO)大鼠慢性期的神经病理改变与人类老龄化和AD时慢性灌注很相似,被广泛用来研究慢性灌注对认知功能损害和神经变性疾病的影响。对近年来有关2VO模型研究成果与人类相关疾病的关系进行客观评价,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慢性灌注是神经变性疾病的原因"这一观点,有助于理解何以2VO模型为神经变性疾病以及神经保护机制研究合适的实验对象。

  • 标签: 慢性脑低灌注 实验研究 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
  • 简介:目前已有动物组织的常规灌注固定技术[1,2].陈浩宇等[3]又改进了组织的灌注固定技术,使固定组织的方法基本完善.由于组织耐氧能力很差[4],就要求尽可能早地开始固定组织,才能更好的保护好组织.为达此目的,对目前的组织局部灌注固定技术作了适当的修改,并对右心房流出的液体作了仔细观察,现介绍如下,以与同行商榷.

  • 标签: 脑组织 局部灌注 灌注固定 生理盐水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动脉自旋标记序列获取卒中后失语患者主要语言功能区的血流量来评估及量化语言损伤程度,使失语症评估更客观、精准,治疗更有效。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22例卒中后失语症患者作为病例组及同时段收集的无卒中或其他脑血管病疾病史的22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多模态磁共振扫描,并在病例组住院期间对其进行失语症量表评估。选取经典语言相关区和潜在语言相关区作为感兴趣区,提取局部平均血流量。对比两组间各区的血流量差异,并将各感兴趣区的血流量与多项语言量表子项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语言表达相关区中,病例组额下回盖部[AAL-11,(39.18±3.85) ml·100 g-1·min-1与(50.41±1.93) ml·100 g-1·min-1, t=2.605]和三角部[AAL-13,(39.90±3.29)ml·100 g-1·min-1与(47.86±1.93) ml·100 g-1·min-1, t=2.087]的血流量显著下降(均P<0.05);听理解相关区中,病例组的顶下回[AAL-61,(33.86±4.15) ml·100 g-1·min-1与(44.31±2.39) ml·100 g-1·min-1, t=2.179],缘上回[AAL-63,(36.49±4.40)ml·100 g-1·min-1与(50.17±2.26) ml·100 g-1·min-1, t=2.765],角回[AAL-65,(35.56±4.24) ml·100 g-1·min-1与(48.98±2.32) ml·100 g-1·min-1, t=2.777],Heschl回[AAL-79,(47.30±5.11) ml·100 g-1·min-1与(62.54±2.45) ml·100 g-1·min-1, t=2.689]及颞上回[AAL-81,(43.56±4.82) ml·100 g-1·min-1与(56.29±2.06) ml·100 g-1·min-1, t=2.429]的血流量亦呈不同程度的下降(均P<0.05);病例组左侧岛叶[AAL-29, (46.59±3.76) ml·100 g-1·min-1与(55.74±2.12) ml·100 g-1·min-1, t=2.120]及罗兰迪克岛盖[AAL-17,(39.71±3.81) ml·100 g-1·min-1与(52.48±2.01) ml·100 g-1·min-1, t=2.968]的血流量亦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左侧额下回盖部、额下回三角部、岛叶、顶下叶及双侧缘上回6个区的血流量值与语言量表命名子项分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血流量降低是卒中后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下降的潜在原因,额下回盖部、额下回三角部、岛叶、左右侧缘上回、顶下叶6个区的血流量的下降可作为反映命名功能水平的客观量化指标。

  • 标签: 失语 脑血流灌注 动脉自旋标记 相关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血氧摄取率(O2Ext)与动静脉血乳酸差值(AVDL)早期变化、及其与灌注(CPP)在脱水前后的变化的关系及评价它们反映全氧代谢改变中的意义。方法随机选择2007年12月至2011年7月本院重症医学科病房中急性重症颅脑外伤患者49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均给予脱水降颅等药物治疗。全部患者均监测伤后12h、24h以及其后4天内脱水前后的灌注(CPP)、动静脉血乳酸差(AVDL),氧摄取率(O2Ext);比较脱水前后各指标。结果1、脱水前后CPP、O2Ext、AVDL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5。2、AVDL在重型病人早期为负值,随时间变化呈正值。AVDL绝对值与O2Ext、CPP有相关性,P<0.05。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负AVDL是早期颅脑损伤病情极重的标志。颈内动静脉乳酸差监测全氧代谢变化有临床价值。

  • 标签: 重型脑损伤动静脉乳酸差氧摄取率脑灌注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有效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9月~2012年9月间收治的65例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诊断及治疗经验。结果本组65例高血压病患者经对症综合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均在3~48h内得到了显著缓解,血压也在预定时间内下降至安全范围,治疗后未出现损害等严重并发症,仅2例患者出现急性心力衰竭,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结论对于高血压病患者应在早期明确诊断,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个性化治疗方案,以提高临床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 标签: 高血压脑病 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