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4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全麻诱导在剖宫产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足月妊娠行剖宫产产妇64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观察组采用氯胺酮联合丙泊酚全麻诱导,对照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记录并比较两组产妇术中各时间段SPO2、MAP、HR变化、ID和Apgar评分。结果两组产妇在切皮时及胎儿分娩时MAP、HR较术前上升,关闭腹膜时SPO2均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D低于对照组(P<0.05),Apgar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全麻诱导用于剖宫产术疗效较好,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剖宫产 氯胺酮 丙泊酚 全麻诱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氯胺酮在麻醉方面的作用与机制已经被广泛研究和报道。近年研究发现,氯胺酮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可作为炎症反应和应激诱导免疫紊乱的一种调节剂,在炎症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正负调节作用。文章主要针对氯胺酮在脓毒症及炎症性疾病中的抗炎、促炎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为氯胺酮的临床转化应用提供新的靶点、方法和策略。

  • 标签: 氯胺酮 免疫调节 炎症反应 脓毒症 中枢神经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当前盐酸艾司氯胺酮干预用于产科分娩镇痛后紧急剖宫产产妇的效果开展深入分析,判断盐酸艾司氯胺酮干预在临床上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2月到2021年9月产妇已行分娩镇痛(椎管内麻醉),胎儿出现宫内窘迫需行紧急剖宫产产妇50例设为研究对象,遵从“乱数表法”分配原则,将参与研究的产科紧急剖宫产产妇分配到参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比例1:1。研究组25例,给予艾司氯胺酮干预;参照组25例,给予常规干预。结果:参照组的镇痛时间低于研究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盐酸艾司氯胺酮干预 镇痛效果,镇痛时间 常规干预 分娩镇痛后紧急剖宫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宫腔镜手术麻醉中对患者给与酚复合艾司氯胺酮及舒芬太尼静脉麻醉的效果分析。方法:本研究主要采取分组对比的方式,选取100例在本院接受宫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据麻醉药物应用的不同进行分组,设置采取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用药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设置采取艾司氯胺酮联合舒芬太尼和丙泊酚用药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麻醉开始前(T0)、睫毛反射消失时(T1)、扩张宫颈时(T2)、手术结束时(T3)和术毕清醒时(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丙泊酚用量、 术后苏醒时间、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Ramsay镇静评分以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给于患者采取艾司氯胺酮联合舒芬太尼和丙泊酚麻醉用药的观察组患者T1、T2、T3、T4时MAP显著升高,T1、T2时SpO2、HR显著升高,(P

  • 标签: 宫腔镜检查 二异丙酚 舒芬太尼 氯胺酮 麻醉 静脉 麻醉和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联合丙泊酚在无痛胃肠镜中的效果 方法 选择本院2021年1月-6月行无痛胃肠镜检查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三组:对照组(C组),小剂量氯胺酮联合丙泊酚组(L组),高剂量氯胺酮联合丙泊酚组(H组),各30例。C组,静脉推注舒芬太尼0.1ug/kg;H组,静脉推注艾司氯胺酮0.5mg/kg;L组,静脉推注艾司氯胺酮0.25mg /kg,各组用药1min后推注丙泊酚2mg/kg,待患者睫毛反射及意识消失后行胃肠镜检查。麻醉维持由主麻医生根据经验采用丙泊酚4-6mg/kg/h静脉泵注,肠镜进至回盲部时停药。根据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追加麻醉药或血管活性药。记录患者诱导前(T0),胃镜置入时(T1),肠镜开始即刻(T2),肠镜经过肝曲时(T3),苏醒即刻(T4)的MAP,HR,RR,SpO2。记录麻醉诱导时间、检查时间、苏醒时间及出恢复室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T1-T3时,C组RR,SpO2较K组与L组低,C组患者术中体动呛咳、呼吸抑制及低血压发生率较K组和L组多,C组术中需要追加丙泊酚及血管活性药物的患者较K组与L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组与L组之间统计无差异。K组的苏醒时间及出恢复室时间较L组与C组长。内镜医生对K组及L组的麻醉满意度高于C组 结论 0.25mg/kg艾司氯胺酮联合丙泊酚可安全用于无痛胃肠镜检查,呼吸循环抑制小,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

  • 标签: 艾司氯胺酮 丙泊酚 不同剂量 无痛胃肠镜
  • 简介:氯胺酮用于扁桃体挤切术的镇静镇痛及遗忘作用明显,n=20)和B组(氯胺酮+枢丹组,B组术后呕吐少于A组

  • 标签: 临床观察 切术 扁桃体挤
  • 简介:目的:探讨高危人群中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的发病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强制戒毒所在押人员及招募长期单一吸食氯胺酮人群,采用自行改良设计的“药物滥用调查表”,对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及相关下尿路症状等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837人,其中单一吸食氯胺酮人群有效分析问卷199份,高危人群中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的发病率25.63%。其中人口学特征如:年龄、婚姻、学历、收入等与发病率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吸食时间、每次吸食量、每日吸食量和初次吸食年龄调查对象间的发病率比较发现,其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每日吸食≤2次vs.≥3次是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发生的危险性因素。结论每日吸食的次数是患病的危险因素,选择合适的干预及治疗方案可以有效的控制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的发生。

  • 标签: 氯胺酮 膀胱炎 下尿路症状 流行病学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开展无痛支气管镜检查时,应用不同剂量盐酸艾司氯胺酮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10月在我院进行无痛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选择丙泊酚联合0.2mg盐酸艾司氯胺酮麻醉,研究组选择丙泊酚联合0.3mg盐酸艾司氯胺酮麻醉。对两组不同时间的生命体征指标、麻醉效果、疼痛评分、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研究组T1至T4时的HR明显加快(P<0.05),MAP水平明显增加(P<0.05);在T0至T4时,两组的SpO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镇痛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开展无痛支气管镜检查时,应用0.3mg盐酸艾司氯胺酮能取得显著效果,不但能让患者生命体征保持稳定,让镇痛效果显著提高,而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 标签: 盐酸艾司氯胺酮 无痛 支气管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艾司氯胺酮PCIA对剖宫产术孕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椎管内麻醉下行剖宫产术的孕产妇300例,年龄25~35岁,BMI≤35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150):对照组(C组)和艾司氯胺酮(E组)。术毕行PCIA,C组药物配方:枸橼酸舒芬太尼50 μg+酒石酸布托啡诺12 mg+胃复安针20 mg,E组药物配方:艾司氯胺酮1 mg/kg+枸橼酸舒芬太尼50 μg+酒石酸布托啡诺12 mg+胃复安针20 mg,2组用0.9%生理盐水稀释至200 ml,背景输注速率4 ml/h,PCA剂量4 ml,锁定时间30 min,镇痛至术后48 h,维持VAS评分<4分。若VAS评分≥4分且患者连续按压PCA泵按钮2次无效时,口服对乙酰氨基酚0.5 g补救镇痛。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3、7、42 d时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EPDS评分≥10分为轻度抑郁症,EPDS评分≥13分为重度抑郁症,排除产前抑郁症的孕产妇。记录产后抑郁症发生情况和程度。记录术后0~6 h、6~12 h、12~24 h和24~48 h内补救镇痛情况及术后3 d内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E组术后3和7 d时产后抑郁症发生率降低且程度减轻,术后不同时段补救镇痛率降低(P<0.05),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用于剖宫产术后PCIA,在产生良好镇痛效应的同时,还可改善孕产妇产后抑郁症。

  • 标签: 氯胺酮 镇痛,病人控制 剖宫产术 抑郁症,产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氯胺酮对SD幼鼠认知功能和海马神经元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60只SD幼年大鼠按照数字表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氯胺酮组,氯胺酮组经腹腔注射氯胺酮50 mg/kg,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两组连续注射6 d。采用Morris水迷宫测试两组幼鼠学习记忆能认知能力;采用尼氏染色测定海马神经元数量;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Caveolin-1、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和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分析两组幼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比例;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对照组幼鼠第1天逃避潜伏期[(49.82±5.67) s]明显低于氯胺酮组幼鼠第1天逃避潜伏期[(71.45±8.09)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92,P<0.05)。对照组幼鼠第2天逃避潜伏期[(40.33±4.98) s]明显低于氯胺酮组幼鼠第2天逃避潜伏期[(68.91±7.85)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29,P<0.05)。对照组幼鼠第3天逃避潜伏期[(35.21±4.38) s]明显低于氯胺酮组幼鼠第3天逃避潜伏期[(69.44±7.81)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95,P<0.05)。对照组幼鼠第4天逃避潜伏期[(26.81±4.32) s]明显低于氯胺酮组幼鼠第4天逃避潜伏期[(66.96±6.39)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10,P<0.05)。对照组幼鼠穿台次数[(19.54±4.99)次]明显低于氯胺酮组幼鼠第4天逃避潜伏期[(9.20±3.31)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19,P<0.05)。对照组幼鼠海马神经元数量[(34.25±6.21)个/视野]明显高于氯胺酮组幼鼠海马神经元数量[(17.58±5.12)个/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92,P<0.05)。对照组幼鼠海马神经元凋亡比例[(2.01±0.91)%]明显低于氯胺酮组幼鼠海马神经元凋亡[(14.89±4.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1,P<0.05)。对照组幼鼠海马组织Caveolin-1、GAP-43和NCAM蛋白表达水平(1.28±0.17、0.98±0.11、1.15±0.13)明显高于氯胺酮组大鼠海马组织(0.69±0.09、0.43±0.10、0.61±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18、3.311、3.091,P<0.05)。结论氯胺酮可引起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引起神经元细胞减少,改变突触可塑性,进而影响幼鼠学习记忆能力。

  • 标签: 氯胺酮 学习 记忆 凋亡 突触可塑性
  • 简介:摘要氯胺酮作为两种对映异构体(S-氯胺酮/艾司氯胺酮和R-氯胺酮)的外消旋混合物,是一种非竞争性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自1994发现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可以致发一系列精神活性反应以来,氯胺酮一直是精神障碍治疗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我们通过复习既往国内外的相关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综述了氯胺酮及其对映异构体治疗抑郁症的可能作用机制及其潜在的临床风险收益,以期为未来该研究领域的临床实践与下一步学研方向提供初步循证指导。研究发现,氯胺酮及其对映异构体发挥抗抑郁作用涉及多种受体和小分子系统,结合既往文献报道,推测氯胺酮及其对映异构体或通由某种网状受体关联系统发挥抗抑郁作用,也即前期研究中提出的级联效应假设。氯胺酮及其对映异构体可以快速有效地治疗抑郁症,并可快速消除多种精神障碍出现的自杀意念,短期安全性尚可,长期安全性欠缺高质量研究安全性数据的支持。氯胺酮及其对映异构体方向的研究亟待进一步开展,以有效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目前,大量关于氯胺酮及其对映异构体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正在开展中。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氯胺酮及其对映异构体仍会持续成为抑郁症治疗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 标签: 抑郁症 氯胺酮 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艾司氯胺酮混合氢吗啡酮用于腰椎手术后PCIA的改良效果。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腰椎内固定术病人96例,年龄18~64岁,ASA分级Ⅰ或Ⅱ级,BMI 18.5~29.9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8):氢吗啡酮PCIA组(H)和艾司氯胺酮混合氢吗啡酮PCIA组(S+H组)。术毕行PCIA,S+H组:氢吗啡酮0.05 mg/ml+艾司氯胺酮0.25 mg/ml;H组:氢吗啡酮0.05 mg/ml。2组镇痛泵参数设置:总量200 ml,背景输注速率2 ml/h,PCA剂量2 ml,锁定时间10 min。当NRS评分≥4分且患者连续3次按压PCA泵无效时,静脉注射氢吗啡酮0.2 mg补救镇痛。记录术后48 h内氢吗啡酮累计用量(镇痛泵用量和补救镇痛用量)和瘙痒、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嗜睡、头晕、头痛、幻觉、噩梦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后48 h病人镇痛满意度。记录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和术后24、48 h的恢复质量(QoR-15量表)。结果与H组比较,S+H组术后48 h内氢吗啡酮累计用量减少,病人镇痛满意度升高,首次排气时间缩短(P<0.05),术后24和48 h时QoR-15评分升高(P<0.05),术后48 h内补救镇痛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氢吗啡酮PCIA相比,艾司氯胺酮混合氢吗啡酮用于腰椎手术PCIA可减少术后氢吗啡酮用量,提高镇痛满意度,促进术后早期恢复。

  • 标签: 氯胺酮 氢吗啡酮 疼痛,手术后 镇痛,病人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剂量艾司氯胺酮在急诊老年非创伤急腹症(non-traumatic acute abdomen, NTAA)镇痛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8月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急诊科老年NTAA患者,通过静脉给予艾司氯胺酮0.3 mg/kg或吗啡注射液0.1 mg/kg进行镇痛,静脉注射时间15 min,记录注射开始后15 min、30 min、60 min、90 min时间点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呼吸频率、心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90 min时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评分以及两组间急诊期间补救镇痛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和镇痛后诊断正确率。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VAS评分和生命体征的差别,并进行多重比较。结果研究筛选老年NTAA患者137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艾司氯胺酮组(SK组)和吗啡组(M组),其中SK组68例,M组69例。排除脱落剔除患者后,最终纳入SK组39例,M组45例。SK组在给药后15 min时的VAS评分显著低于M组[(3.1±1.8)分vs. (4.8±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间及组内患者用药后各时间点生命体征及MMSE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SK组头晕发生率显著高于M组(61.54% vs. 31.11%,P=0.005)。结论相对于吗啡,尚不能认为静脉给予低剂量艾司氯胺酮能够更有效减轻老年NTAA疼痛。艾司氯胺酮在提供较满意镇痛的同时,苏醒时间短,可控性高,是值得推荐的急诊老年NTAA镇痛替代方案之一。

  • 标签: 艾司氯胺酮 老年 急诊 非创伤性急腹症 镇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