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5 个结果
  • 简介:对韩愈的名篇《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一段中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一句的解释,各家却有不同的意见。

  • 标签: 宾语前置句 《师说》 句读 名篇 小学
  • 简介: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对“‘夺去’类双宾语句是双宾语句”这个观点作了新的论证,第二部分讨论“给予”类和“夺去”类哪个是双宾语句式的原型。文章认为,关于此问题的争论源于对相关因素的不全面的认识。句式原型至少应包含如下四个特征:历史上出现在先;句式扩展上占优势;频率上占优势;理解上占优势。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给予”类的原型特征多于“夺去”类,应该视为句式原型。

  • 标签: 双宾语句 原型 给予 夺去
  • 简介:语法是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宾语从句则是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重点。是否教语法,怎样教语法一直是英语教学研究中的热点议题。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是英语语法教学中备受关注的两种方法。本文基于Schmidt的注意假说和Krashen的输入假说,以某初中八年级两个班级的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对比教学实验,探究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对初中生宾语从句学习的影响。通过借助SPSS16.0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研究发现显性教学更能有效促进初中生对宾语从句的学习,从而使其对英语句子结构有更清晰的认识,为以后的英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 标签: 显性教学 隐性教学:注意假说 输入假说
  • 简介:名动词宾语是汉语中比较特殊、也很重要的一类宾语。文章主要从自然语料和问卷调查两方面研究了这类宾语的习得情况。自然语料显示,留学生大多回避使用这类宾语;问卷调查显示,该类宾语的偏误率在各个水平段都很高,习得难度很大。据此,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名动词宾语应放在中级阶段来教;要进行集中专门的讲解,归纳总结,跟其他几类宾语形成一个语法系列;要讲清此类宾语与一般的动词宾语在语法、语用和语体上的不同之处,这样才能促进留学生对汉语名动词宾语的习得。

  • 标签: 名动词宾语 回避 偏误率 习得 难度
  • 简介:<正>动词不定式和动名词均可在及物动词后面作宾语,但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依照惯用法,agree,choose,decide,hope,fail,wish,refuse,

  • 标签: 惯用法 CHOOSE YESTERDAY LEAVE doing BEGIN
  • 简介:<正>词的搭配指词与词之间的横向组合关系,一些词经常与另外一些词搭配,结伴使用,人们感觉到能正常理解,符合共同使用的习惯,这种搭配是正常搭配。人们使用语言,不仅要求准确,还要求生动鲜明、表意深刻,这样,正常搭配往往不能满足特殊的表达要求,于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打破正常规律灵活搭配的现象也就相继出现了,我们称这种搭配为超常搭配,这种在一定语境中被允许的灵活搭配和正常的搭配构成了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只有两方面都注意到了,才能使我们的语言更加丰富多采,更富有表现力。

  • 标签: 超常搭配 形容词 宾语 正常搭配 修辞 表达要求
  • 简介:<正>所渭"带语法标志的宾语前置句式"是指在前置宾语与动词之间含有"是""之"一类虚词的句式。如:(1)秉国之均,四方是维,天子是毗,俾民不迷。(《诗·小雅·节南山》)(2)我楚国之为,豈为一人?行也!(左传·襄公28》)(3)朋酒斯饗,曰杀羔羊。(《诗·豳风·七月》)(4)赫赫南仲,(犭严)狁于夷。(《诗·小雅·出车》)(5)征伐(犭严)狁,蛮荆来威。(诗·小雅·采芑》)(6)此厥不听,人乃或诗张为幻。(《书·无逸》)

  • 标签: 语法标志 前置句式 左传 前置宾语 否定词 宾语前置
  • 简介:【摘要】:跨语言视角下双宾语结构的格理论分析是生成语法学在双宾语语法结构中的研究热点。对双宾语结构的格理论分析还在探讨阶段。本文试图从跨语言视角出发,结合多语言环境下的语言事实,研究与整理不同学者对跨语言视角下双宾语结构的格理论分析,以期找到破解这一研究难题的突破口。

  • 标签: 跨语言 双宾语结构 格理论
  • 简介:"宾语前置"在语法学界算得上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似乎没有讨论的必要.只是最近几年,在语法学界堪称异军突起的黄伯荣、廖序东先生在其主编的里,对"宾语前置"持否定态度,与传统观点相左,可以说是一个开拓性的改革,势必在语法学界引发争论.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试从传统观念、实践运用、理论根据三个方面对"宾语前置"的现象进行粗略探讨,旨在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与黄伯荣、廖序东二位先生磋商,以期引起学术上的交流、达成共识.

  • 标签: 宾语前置 句式
  • 简介:汉语在非领属性保留宾语句中,动词由达成范畴与致使范畴扩展,且由这两个功能范畴选择论元并指派题元角色。达成范畴的phi-特征集不完整,不能为名词性结果论元的格特征定值,名词性结果论元的格由毗邻的动词指派,获得固有格。为了让动词与名词性结果论元毗邻,可将致使范畴的语音形式实现为"把"以阻止动词移到致使范畴位置,或通过话题化或被动化等方式让役事移到更高位置。在别的相关句式中,名词性结果论元也可以通过毗邻的词汇核心获得固有格。

  • 标签: 汉语非领属性保留宾语句 功能范畴 论元 固有格
  • 简介:目前研究者多从语言学的语法、语义、语用、修辞等方面对"述宾式动词+宾语"现象规律进行探究,但他们的研究都是在各自理论系统内部进行,并没有对"述宾式动词+宾语"现象的来源、发展道路和流行趋势进行梳理并探究原因。对这种现象的流行原因从历史衍变、中外交流、现象本身的合理性几个方面进行系统探究。研究结果显示:这种结构古已有之,在当代这一结构受到语言接触影响,在结构内部通过语法化、名词后移、汉语词汇句型构造的过程获得了合理性,在结构外部通过新闻语体和焦点信息的作用,应用范围得以扩展。这一结构在现实使用中不断推陈出新,继续发展。

  • 标签: “述宾式动词+宾语”结构 流行原因 接受合理性
  • 简介:在英语中,有些及物动词后可接双宾语,即一个直接宾语(一般由事物充当)。和一个间接宾语(一般由人充当)。这些及物动词接双宾语时句子结构形式有以下几种。

  • 标签: 及物动词 双宾语 结构形式 初二 英语
  • 简介:文章认为“动宾+宾语”的语体功能一方面是由“动宾结构”在词和语两重特征的作用下无法实现其具体时空性造成的,双音节短语、离合词、双音节动词句法特征与此不同,语体功能有所差异;另一方面是“动宾结构”的核心移位降低了原来状语表处所、时间等将事件具体化的功能,进一步增强了泛时空性造成的,代体结构尽管也发生了核心移位,但其中的动词具有较强的具体时空性,故具有口语性。

  • 标签: “动宾结构+宾语”双音节动宾短语 离合词 双音节动宾式动词 代体结构 泛时空化特征
  • 简介:本文针对近年来汉语中出现的动宾式动词带宾语的用法逐渐增多的语法现象,提出了研究这一现象的5项基本原则,全面研究了《现代汉语词典》中的3018个动宾式动词,并对其中在中国内地已普遍可以带宾语的298个动宾式动词分5大类17小类进行了语义的和语用的分析研究,指出,这一用法目前在汉语社会中正逐渐用开来,并可能会依照语言的类推规律,逐渐会为汉语社会所普遍认可。

  • 标签: 动宾式 动词 宾语
  • 简介:宾语从句的众多引导词当中,that是一个使用频率最高,而又相当不起眼的词。对于其在宾语从句中的省略问题,英语的专家学者们的在著书立说中没有够全面地叙述,因而,它却往往被人们所视忽,也认为可有可无,那么它到底何时不可省略呢?本文就此问题作出更多的补充,并指出:这个词不可轻易省略,否则会产生语言的歧义。

  • 标签: that 宾语从句 引导词 英语教学
  • 简介:本文通过对普通话和新昌方言中宾语前置的比较,将新昌方言中的宾语前置结构分为四类:“宾语+动词+数量词+句末助词”“宾语+来/去+动词+去/来/掉”“宾语+叠动词(有有)+动词+过”和“宾语+动词+助词+处所名词+方位名词”,并对四个结构进行简要分析,简述该结构在不同交际场景中的语用功能。

  • 标签: 新昌方言 宾语前置 语用功能
  • 简介:"打碎了他四个杯子"之类结构和V索取+NP2+NP3结构是双宾结构,还是单宾结构?这两类结构因与典型的双宾语句形式相同而引起较大的争议.满在江(2003)认为:双宾语结构是基础生成的;间接宾语和直接宾语的格位分别由一个空介词和一个空动词赋予.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对上述两类同型结构进行了研究,认为:"打碎了他四个杯子"之类结构不是双宾语结构,该结构是语法化的结果;又从句法的角度,运用生成语法理论对索取类动词结构进行了分析和论证.通过与"给予"类双宾语结构的比较,本文认为V索取+NP2+NP3结构应被看作是单宾语结构,其在句法和语义上都有不同于典型双宾语结构的特殊性.

  • 标签: 双宾结构 汉语 间接宾语 直接宾语 生成语法理论 句法
  • 简介:在学习了V—ing形式的基本用法后,很多同学依旧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难以掌握。现将提出的典型问题总结出来,相信里面一定也有你想问的问题。

  • 标签: V-ING形式 定语 宾语补足语 名词 用法 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