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一.关于传统句读学人们常说,《马氏文通》以前,中国没有语法学,只有语法研究的“萌芽”。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按西方语言理论的标准,中国传统语言学对句、读、字的研究同西方语言学对词法、句法的研究,框架是颇不一样的。可是,经过前人和我们的大量的考察,我们...

  • 标签: 《马氏文通》 《文通》 马建忠 《助字辨略》 卢以纬 《语助》
  • 简介:<正>在《<马氏文通>评述》一文(载《中国语文》1984年第1、2期,以下称《评述》)中,对《文通》的句读理论作了概略评述,本文只是作些具体补充和阐发而已。《文通》例言说:"是书本旨,专论句读。"句读论在全书的重要位置于此可知。然而,正如《评述》所说,"句读论也许是矛盾最多。最不容易弄明白的部分了"。什么是《文通》的读?卷一界说二十三说:"凡有起、语两词而辞意未全者曰读。"(17,此数码指《文通》页码,以下仿此)卷十彖六说:"凡有起词、语词而辞气未全者曰

  • 标签: 起词 马氏文通 句读 接读代字 静字 评述
  • 简介:作为碑刻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墓志具有较高的文史研究价值.近些年出版的碑刻文献中收录了大量的唐代墓志材料,但是由于整理者文字释读不当、不明语法典故等原因,造成了这些材料在句读方面存在一些错误.本文试分类举例并进行订正,以便准确利用这份材料.

  • 标签: 唐代墓志 句读 勘误
  • 简介:本文是对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导言的一个句读,共分两段,第一段概述实践理性批判和纯粹理性批判的关系,说明纯粹理性批判一方面保留了"自由"概念的可能性,从而单凭纯粹实践理性自身就足以对意志进行规定;另一方面排除了一切经验运用于这个概念的可能性。这就为纯粹实践理性的运用提供了可能性和范围,并使纯粹实践理性成为对一般实践理性进行批判的准绳。第二段则由上述关系引出了《实践理性批判》的章节安排,它和《纯粹理性批判》的结构具有相同的要素,但次序是相反的。本文对该导言进行了逐字逐句的详细的解释。

  • 标签: 纯粹理性 实践理性 自由 理念 经验性
  • 简介:《论句读卷之十》是《马氏文通》的一个重点,是全书的出发点和归宿。正如作者在例言中所说:“是书本旨,专论句读,而句读集字所成者也。惟字之在句读也必有其所,而字字相配必从其类,类别而后进论夫句读焉。”①本卷概念术语很多,内容极为丰富,是最能体现作者的语言...

  • 标签: 《文通》 马建忠 层次分析法 “读” 《马氏文通》 “顿”
  • 简介:<正>中华书局分段校点出版的《史记》一书,自一九五九年问世,至一九七五年即印行七次之多,可见具受读者欢迎之深。这个本子博采诸本之长,进行了仔细校刊,堪称善本。特别是分段标点,对于一般读者,更非常有益。它的遗惠后学,无疑会是不可估量的。不过,正如一块宝玉,要使其洁白无瑕,则需要经过反复的切磋琢磨。《史记》校点本虽然瑕不掩瑜,小疵点还是难免的。本文打算根据一九七五年北京第七次印刷的版本,专就句读标点方面(注①)提出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进行探讨。如能起一琢一磨的作用,对加工这块白璧能有小补,则是作者预期之外的事。现仿王念孙《读书杂志》体例,分条列出,以期醒目。

  • 标签: 校点本 史记 索隐 王念孙 世家 秦始皇
  • 简介:已有两宋墓志录文存在较多断句标点方面的疏失,选择22条代表性句读错误,通过辨字形、审文义、明辞例,进行科学校理。校勘成果可为宋及近代文史研究提供更为可靠的同时资料,校勘方法、实践可为碑刻等出土文献的后续整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两宋 墓志 句读 勘误 碑刻文献整理
  • 简介:通过对古汉语中的虚词、连词、连动结构等重要语法现象的分析,重新厘定《老子》道经首章的句读,从而澄清老子哲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老子》道经首章中提出的主要哲学概念只能是"有"和"无",并不存在"有名"、"无名"、"有欲"、"无欲"之类的概念。如若强行依此断句,就会在语义上出现混乱,在逻辑上出现矛盾。

  • 标签: 后置定语 虚词 连动式 因果连词 “有”“无”
  • 简介:<正>例百十一召拜黯为淮阳太守黯曰臣常有狗马之心今病力不能任郡事(《汉书卷五十汲黯传》)杨先生不同意师古于“力”字断句,同意周寿昌、王先谦“力”字属下句读。振铎按:班固已改《史记》“臣常有狗马病力不能任郡事”为“臣常有狗马之心今病力不能任郡事”,故不能从《史记》之文解《汉书》之语。师古释:“力,甚也。”读成:“今病力”(新《辞源》力七甚,便作“今病力,不能任郡事。”)说出了病的严重程度,较“今病,力不能任郡事”为长,因为如以“力”属下读,实为辞费。例百十七商不尽忠纳善以辅至德知圣主崇孝远别不亲后庭之事皆受命皇太后(《汉书卷八十二王商传》)杨先生不同意师古断“远别不亲”为句,同意刘敞断“不亲后庭之事”为句,却未提出理由。

  • 标签: 校证 中华书局标点本 释例 今病 《韶》 《汉书》
  • 简介:文言文句读,究其根本而言,还在于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知晓文意,再结合语境、文章的体裁以及语言风格等综合考虑。备考中应该加强诵读(以正确的语气、语调及语速放声朗读),增强语感,辅之以一定量的实战训练,如此方能熟而生巧,从而提高我们的临场断句能力。

  • 标签: 整体感知 实战训练 文言文阅读 语言风格 文言虚词 语文科
  • 简介:<正>《画云台山记》是东晋顾恺之写的一篇山水画构思札记。全文可分三段,第二段又分三小段。今按我的分段进行句读考释。为考释方便,凡漏字用<>,衍文用[],错字更正用()。第一段:概说画《云台山》的总要求。

  • 标签: 云台山 判断词 《神仙传》 标点 形容词 顾恺之
  • 简介:列举了四例《新中国出土墓志》释文中的句读和理解的疏误,希望可以为本书的订补提供一些帮助,同时希望能为古代文化尤其是语言文字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 标签: 《新中国出土墓志》 释文 句读
  • 简介:一书,古奥艰深,是先秦古籍中较难解读之书.除了文辞,语法之繁难外,其句读存疑之处,亦有未能通读者.本文仅就其中二例歧异句读,提出拙见,以就正于方家.

  • 标签: 《荀子·修身篇》 标点符号 校勘 先秦古籍
  • 简介: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的纯粹实践理性的辩证论的第VI节中,对纯粹实践理性的三大悬设做了一个总体的概括,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关联,澄清了三者在理论上导致的幻相和在实践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最后再次重申了出于道德的考虑而在人的实践意图中建立这些悬设的必要性。该节的内容虽然在前面以及在《纯粹理性批判》中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但本节最简明扼要地展示了其中的脉络,值得逐句解读。

  • 标签: 康德 纯粹实践理性 悬设 道德法则
  • 简介:《马氏文通》是中国语法研究第一部专书,《论句读卷》的完成标志着汉语语法独立研究的开始。《马氏文通》揭示出汉语语法的基本规律,揭示出句法成分的基本关系:主动与被动、条件与结果、时间与空间等关系。当今语法学所说的句类体系在其中已见雏形,语法研究的“二分法”也来自于该书。马氏开创体系之不可殁,研究方法启人深思。语法研究必须牢牢依据汉语的特质来进行,这是马氏能够科学吸收西方理论、成功建立语法体系的原因所在。

  • 标签: 马建忠 《马氏文通》 本旨 句读 语法体系 系统观念
  • 简介:孙俪《唐韵》是陆法言《切韵》一个影响很大的重要增字加注本。孙俪所作序中“又纽其唇齿喉舌牙部仵而次之”的句读分析学者们意见分歧较大,而且对句意都有所误解。本文对其句读进行了辨正,并指出这句话是孙俪对《唐韵》增加字编排规则的一条重要说明。

  • 标签: 《唐韵序》 古代语音 标点呼号 校勘
  • 简介:中华书局本《白虎通疏证》白文句读存在诸多失误,我们冒昧逐条指出,以便学习者参考。

  • 标签: 《白虎通》 点校 句读 失误
  • 简介:什么是“精神现象学”?精神现象学按黑格尔自己的说法,叫做“意识的经验科学”,是专门谈意识的。在这里,意识是以“经验”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这里的“经验”(Erfahrung)有“经历”之意,也就是说,意识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但是,我们决不能把精神现象学单纯当作一门现实的历史科学,类似于人类从古到今的意识发生学。相反,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确是被当作一种哲学,它考察的是一般意识本身的层次结构。

  • 标签: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努斯 逻各斯
  • 简介:《南齐书》卷一六《百官志》,行文简省,句断不易。中华书局点校本已作了比较好的处理,但也存在不妥之处,影响制度理解。兹就点校本此卷中与“以下”语例相关的标点问题作一梳理,庶几可供修订者采撷。

  • 标签: 《南齐书》 “以下” 百官 中华书局点校本 句读
  • 简介:中华书局本《白虎通疏证》白文句读存在诸多失误,我们冒昧逐条指出,以便学习者参考.

  • 标签: 《白虎通》 点校 句读 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