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灶切除对Ⅳ期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08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首诊为Ⅳ期的132例乳腺癌患者分为原发灶切除组(85例)和原发灶未切除组(47例),分析原发灶切除、手术时机选择、淋巴结摘除与清扫、是否放疗对Ⅳ期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内脏转移是Ⅳ期乳腺癌患者原发灶切除的独立影响因素(OR=2.590,95% CI为1.090~6.15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原发灶切除是Ⅳ期乳腺癌患者预后改善的独立影响因素(OR=0.582,95% CI为0.400~0.847)。原发灶切除组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37.20个月,高于原发灶未切除组(24.10个月;χ2=8.108,P=0.004)。在年龄≥50岁的患者中,原发灶切除组和原发灶未切除组中位OS分别为39.30和23.0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91, P<0.001)。确诊至原发灶切除手术时间<6个月组(66例)和≥6个月组(19例)患者的中位OS分别为38.00和35.2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0,P=0.035)。单侧腋窝淋巴结清扫组与腋窝淋巴结摘除组患者的中位OS分别为45.37和33.4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32,P=0.005)。术后放疗组和未放疗组患者的中位OS分别为44.80和33.20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50,P=0.086)。结论部分晚期乳腺癌患者切除原发灶可延长其生存时间。

  • 标签: 乳腺肿瘤 晚期 原发灶切除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灶切除对Ⅳ期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08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首诊为Ⅳ期的132例乳腺癌患者分为原发灶切除组(85例)和原发灶未切除组(47例),分析原发灶切除、手术时机选择、淋巴结摘除与清扫、是否放疗对Ⅳ期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内脏转移是Ⅳ期乳腺癌患者原发灶切除的独立影响因素(OR=2.590,95% CI为1.090~6.15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原发灶切除是Ⅳ期乳腺癌患者预后改善的独立影响因素(OR=0.582,95% CI为0.400~0.847)。原发灶切除组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37.20个月,高于原发灶未切除组(24.10个月;χ2=8.108,P=0.004)。在年龄≥50岁的患者中,原发灶切除组和原发灶未切除组中位OS分别为39.30和23.0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91, P<0.001)。确诊至原发灶切除手术时间<6个月组(66例)和≥6个月组(19例)患者的中位OS分别为38.00和35.2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0,P=0.035)。单侧腋窝淋巴结清扫组与腋窝淋巴结摘除组患者的中位OS分别为45.37和33.4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32,P=0.005)。术后放疗组和未放疗组患者的中位OS分别为44.80和33.20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50,P=0.086)。结论部分晚期乳腺癌患者切除原发灶可延长其生存时间。

  • 标签: 乳腺肿瘤 晚期 原发灶切除 预后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的诊治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后的妊娠并发症及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诊治方法。患者35岁,孕2产0,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后3年,停经66 d,间断阴道流血20余天,血β-hCG水平升高,影像学检查提示子宫底壁肌层瘢痕周围囊性灶,考虑异位妊娠,予甲氨蝶呤(MTX)肌内注射及妊娠囊内注射治疗成功。妊娠囊内注射MTX后28 d血β-hCG水平降至正常。治疗后2个月月经恢复,复查影像学检查提示妊娠囊缩小。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后子宫瘢痕妊娠少见,MTX进行保守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根治性宫颈切除术治疗早期宫颈癌治疗总有效率、复发率及妊娠情况。方法:利用EndNote软件筛选2016-2019年有关根治性宫颈切除术治疗早期小病灶宫颈癌文献,符合调查标准的有13个文献。利用RevMan4.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选取具有典型特征的2组文献结果做对比,系统评价根治性宫颈切除术治疗早期宫颈癌治疗总有效率、复发率及妊娠情况。结果 与传统宫颈癌治疗手术相比,Dargent手术治疗效果是非常显著的,杨帆,王悦,赵超等对早期宫颈癌锥切治疗后肿瘤及妊娠结局的观察研究中,138例宫颈癌患者中,治疗总有效率为98.33%,患者复发率为1.33%,且患者经治疗后复发情况比较少。与沈铿,郎景和,杨佳欣等对腹腔镜阴式广泛性子宫颈切除术治疗早期子宫颈癌的临床分析结果相似,治疗总有效率为97.38%,患者复发率为2.01%。以上抽取典型的两个文献调查结果,通过对其他11篇文献进行详细的分析,得出了同样的结果,p

  • 标签: 宫颈切除术 宫颈癌 安全性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外生型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的治疗中,使用经阴道剖宫产疤痕妊娠病灶切除术进行治疗,对其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如何行详细的观察,以此为参考依据。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外生型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的治疗中,使用经阴道剖宫产疤痕妊娠病灶切除术进行治疗,对其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如何行详细的观察,以此为参考依据。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腹部加压条件下金标引导的肝脏病灶立体定向放疗(SBRT)的移动度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6—2019年间结直肠癌肝脏寡转移及原发性肝癌患者20例,均在腹部加压条件下行SBRT。定位前于病灶周围2 cm内植入1~3枚金标,所有患者均采用4DCT模拟定位,根据呼吸信号重建出0%~90%呼吸周期CT图像,并获取每次放疗前锥形束CT验证图像。将肝脏分为3个部分:肝门静脉主干2 cm内、肝门静脉主干2~5 cm、肝门静脉主干5 cm外肝脏,评价不同部位病灶的移动度范围。结果整体肝脏平均分次内移动度在头脚、腹背、左右方向分别为(2.63±2.81)、(1.35±1.23)、(0.76±0.88) mm,平均分次间移动度分别为(3.45±3.06)、(2.64±2.60)、(2.23±2.07) mm,不管是分次内或分次间移动度均表现为头脚方向>腹背方向>左右方向(均P<0.001)。不同部位病灶移动度不同,距离门静脉越远分次内移动度越大,距离门静脉越近病灶移动度越小(均P<0.05)。为覆盖95%整体人群置信区间,内靶区(ITV)边界范围需在左右、腹背、头脚方向分别外扩3.9、5.2、7.9 mm;不同位置病灶外扩范围并不相同,距离门脉2 cm内分别外扩4.3、4.4、6.1 mm,距离门脉5 cm外分别外扩3.5、7.3、9.7 mm。所有位置病灶均以头脚方向动度最显著。同时病灶距离门静脉越远头脚方向外扩范围越大,门脉周围5 cm外病灶在腹背方向外扩范围也大于5 cm内病灶。结论不同位置的肝脏病灶ITV外扩边界不同,需个体化外扩ITV边界范围。

  • 标签: 腹部加压 金标 移动度 肝脏肿瘤/立体定向放疗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子宫肌腺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实验所研究的对象是2018年2月-2019年7月因子宫肌腺病入院进行治疗的患者,患者总数为102例,依照硬币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51例。对照组患者实行单一腹腔镜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腹腔镜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联合治疗的效果。结果:将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进行对比以后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也优于对照组,两者数据具有明显的差距,差异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

  • 标签: 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子宫腺肌病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人泡型棘球蚴病是由多房棘球蚴感染所致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主要累及肝脏,呈"恶性肿瘤样"浸润性生长。病灶的不同分型、临床分期、生物学活性、脉管侵犯情况、病理特点、患者的免疫状态等因素共同决定治疗措施的选择及相应预后或转归。然而,虽然目前存在多种分型方法,但仍缺乏公认的分型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规范诊疗。本研究系统回顾近20年内的国内外文献,重点分析了超声、计算机断层成像、核磁共振成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血清学和病理学以及部分新技术的分型方法,详细分析了各分型方法的优缺点和联系。同时提出了未来新分型方案的参照因素或理论依据,为尽早提出更优化的分型方案建立了基础。

  • 标签: 棘球蚴病,肝 超声 计算机断层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I引导下对仅MRI显示的乳腺病变导丝定位技术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在MRI引导下导丝定位手术切除活检病例127例共130个病灶。设备采用1.5 T MR扫描仪及特制的活检穿刺定位架。回顾性分析病灶的病理结果、影像学特征和定位的操作记录。结果定位切除活检恶性肿瘤53个(40.8%),高危病变(不典型导管增生) 6个(4.6%),其他良性病变71个(54.6%)。恶性肿瘤包括21个(39.6%)浸润性癌、29个(54.7%)导管内癌、3个(5.7%)导管内乳头状癌。41个(31.5%)病灶表现为肿块,87个(66.9%)表现为非肿块强化,2个(1.5%)表现为点状强化。常规MRI测量病变长径为(16±11) mm。术前导丝定位操作时间为(24±8) min。2例(1.6%)发生血管迷走反应。结论对于仅MRI显示的乳腺可疑恶性病灶,MRI引导下导丝定位是一种安全、准确、快速的诊断方法,有助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 标签: 乳腺介入操作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引导 导丝定位 导丝定位切除活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与MRI对于原发性肝癌病灶诊断效果。方法:选定本院于2017年9月到2019年11月收诊的7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等距抽样法分为对照组(39例,螺旋CT)与观察组(39例,MRI)2组,比较2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病灶总数、肝外病灶数、肝内病灶数、肝外灶阳性率及肝内灶阳性率。结果:观察组检测后的病灶总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出现远隔部位弥散受限病灶(R-DWILs)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金华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203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进入研究,根据是否存在R-DWILs将患者分为阳性组(39例)及阴性组(164例),分析阳性组患者R-DWILs基本情况并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随后将P<0.1的项目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导致R-DWILs出现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39例(19.2%)脑出血患者中共检测到55个R-DWILs,其中皮层-皮层下45个(81.8%),基底节区8个(14.5%),脑干1个(1.8%),小脑1个(1.8%)。病灶的直径为2~20 mm,呈圆形或椭圆形、片状、不规则形等。共计42个(76.4%)病灶在血肿的对侧半球,患者R-DWILs的数量为1~3个。阳性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空腹血糖均较阴性组患者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OR=1.632,95%CI:1.213~2.072,P=0.015)、中性粒细胞计数(OR=1.037,95%CI:1.019~1.581,P=0.042)及NLR(OR=2.151,95%CI:1.397~2.733,P=0.003)是R-DWILs出现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R-DWILs在脑出血患者中常见,以皮层-皮层下多见,且好发于血肿的对侧半球。空腹血糖、中性粒细胞计数及NLR偏高患者更易出现R-DWILs。

  • 标签: 脑出血 远隔部位病灶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颈部解剖结构针刺法病灶治疗颈源性痛疼的应用疗效研究。方法:行随机分组原则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本院收治的56例颈源性头痛患者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口服天麻素片及芬必得的单纯药物治疗,观察组则基于解剖结构行针刺法进行治疗。通过比较两组患者针刺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SA)自评分数进行应用效果评价分析。结果:两组经相应干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自评VSA(2.18±0.5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72±0.71)分,具有统计学意义(t=3.160,P=0.003)。结论:于颈部解剖结构基础之上行针刺病灶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疼疗效较为理想,缓解患者疼痛效果良好,可广泛推广于颈源性头痛临床治疗中。

  • 标签: 颈部解剖 针刺 颈源性头痛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颈部解剖结构针刺法病灶治疗颈源性痛疼的应用疗效研究。方法:行随机分组原则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本院收治的56例颈源性头痛患者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口服天麻素片及芬必得的单纯药物治疗,观察组则基于解剖结构行针刺法进行治疗。通过比较两组患者针刺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SA)自评分数进行应用效果评价分析。结果:两组经相应干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自评VSA(2.18±0.5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72±0.71)分,具有统计学意义(t=3.160,P=0.003)。结论:于颈部解剖结构基础之上行针刺病灶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疼疗效较为理想,缓解患者疼痛效果良好,可广泛推广于颈源性头痛临床治疗中。

  • 标签: 颈部解剖 针刺 颈源性头痛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在原发性胃癌病灶诊断过程中采用MRI与CT诊断技术的应用价值展开研究。方法:将2010年8月至2020年7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30例经手术证实且均行CT及MRI检查的原发性胃癌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对患者CT和MRI的诊断能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对比数据分析得出:MRI诊断技术显示病变范围、发现较小转移灶的能力较CT诊断技术更强,并且各对比数据之间差异显著,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原发性胃癌病灶进行诊断的过程中,采用MRI诊断技术进行病变范围呈现,以及发现较小转移灶的能力更佳。

  • 标签: CT诊断 MRI诊断 原发性胃癌 诊断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侧前方入路和腰椎后路行腰椎感染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间通过侧前方入路及腰椎后路行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102例腰椎结核患者。有14例患者为非特异性腰椎感染,术后持续使用抗生素治疗4-6周,直至红细胞沉降率(ESR)、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正常后停用抗生素。结果:手术时间90-140Min,平均110Min,术中出血量210-620ml,平均350ml,7例患者术后送检病灶组织细菌、真菌及结核菌培养均未明确病原菌,病理结果提示慢性化脓性炎,术后抗感染治疗有效;病原学培养结果阳性7例,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沙门氏菌1例,马尔尼非蓝状菌2例,大肠埃希菌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脊柱结核患者椎间盘病灶组织中差异表达的环状RNA(circRNA)并分析其在脊柱结核发生发展中可能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脊柱骨科手术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3例作为实验组,腰椎间盘退变手术治疗的患者3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术中切除的间盘组织,利用Arraystar Human circRNA Array V2芯片检测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筛选出两组差异表达的circRNA;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差异circRNA可能靶向作用的微小RNA(miRNA);对差异表达的circRNA分子的亲本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生物学过程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脊柱结核患者的间盘病灶组织中差异表达的circRNA(差异倍数>2,P<0.05)共有1 396条,其中有757种表达上调,639种表达下调;hsa_circ_0031968、hsa_circ_0001806、hsa_circ_0077607、hsa_circ_0071312、hsa_circ_0062683表达显著上调;hsa_circ_0004183、hsa_circ_0000367、hsa_circ_0000691、hsa_circ_0006220、hsa_circ_0043278表达显著下调;对所有差异表达的circRNA的亲本基因进行GO分析发现其主要参与细胞蛋白分解代谢、三磷酸鸟苷(GTP)酶结合、组蛋白修饰、转录因子结合、蛋白激酶激活等过程;经KEGG通路分析发现其主要富集在内质网中的蛋白质加工、细胞凋亡、蛋白水解、环鸟苷酸-蛋白激酶G、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EB病毒感染等信号通路。结论脊柱结核患者椎间盘病灶组织中差异表达的circRNA可能与脊柱结核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 标签: 环状RNA 脊柱结核 基因芯片 功能注释 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初始病灶大小与淋巴结转移及复发的关系。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具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且有诊刮或宫腔镜检查前宫腔病灶超声检查资料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共385例,其年龄为(57±10)岁(范围:29~88岁);均于本院接受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子宫全切除+双侧附件切除术、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肿瘤细胞减灭术,其中334例行淋巴结切除术;术后复发28例。回顾性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初始病灶大小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一步对不同初始病灶大小(分为0~<2、2~<3、3~<4、4~<5、≥5 cm)及其不同截断值(分别为2、3、4、5 cm)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及复发率进行比较,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得出预测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及复发的最佳截断值。结果(1)38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初始病灶大小为(3.6±1.8) cm(范围:1~15 cm);其中,0~<2 cm 48例,2~<3 cm 78例,3~<4 cm 92例,4~<5 cm 73例,≥5 cm 9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初始病灶大小与年龄、绝经状态、术前血清CA125水平、有无分娩史、病理分化程度、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以及有无子宫颈间质受累、附件转移、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而与体质指数、有无高血压史及糖尿病史、病理类型、有无淋巴脉管间隙浸润无关(P>0.05)。(2)334例行淋巴结切除术患者中,淋巴结有转移45例(13.5%,45/334)。对不同初始病灶大小(分为0~<2、2~<3、3~<4、4~<5、≥5 cm)进行的分层分析显示,随着初始病灶的增大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及复发率均显著增高(P<0.05);再分别以2、3、4、5 cm为初始病灶大小的截断值进行分析显示,除截断值为2 cm时不同初始病灶大小(指≥2 cm与<2 cm)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及复发率分别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以外,其他各截断值下不同初始病灶大小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及复发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ROC曲线分析显示,初始病灶大小4.25 cm为预测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及复发的最佳截断值。结论初始病灶大小与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及复发相关,在手术范围及辅助治疗的确定时需考虑初始病灶大小的因素。

  • 标签: 子宫内膜肿瘤 淋巴转移 肿瘤侵润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电压纳秒刀消融大鼠肝泡型包虫对外周血中自然杀伤(NK)细胞、自然杀伤T(NKT)细胞及T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将32只10周龄健康雌性SD大鼠按每组8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低电压组(1 000V)、中电压组(1 500V)、高电压组(2 000V)三个模型治疗组。对4组大鼠采用选择性肝左门静脉注入浓度为500个/100 μl多房棘球蚴头节悬液100 μl,建立大鼠肝左叶泡型包虫病模型。建模3个月后对低电压组、中电压组、高电压组大鼠肝左叶泡型包虫病灶行不同电压的纳秒脉冲治疗。治疗后第3天采用流式细胞仪对4组大鼠外周血中CD3+T、CD4+T、CD8+T、NK、NKT进行检测,并计算CD4+T与CD8+T的比值。结果高电压组和中电压组大鼠外周血CD3+T细胞比例分别为(62.08±2.75)%和(63.84±7.73)%,均高于低电压组(55.19±8.55)%及模型组(54.76±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T细胞比例在高电压组为(43.70±6.51)%,高于中电压组(38.82±5.47)%、低电压组(37.31±6.96)%及模型组(38.12±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T细胞比例高电压组为(20.03±2.40)%、中电压组(21.22±1.74)%、低电压组(19.00±3.06)%、模型组(20.56±3.98)%,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电压组NK细胞比例为(6.49±1.60)%高于中电压组(3.02±0.32)%、低电压组(3.42±0.91)%及模型组(3.44±0.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KT细胞比例在高电压组为(1.53±0.16)%亦高于中电压组(0.82±0.09)%、低电压组(0.70±0.17)%及模型组(0.78±0.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T/CD8+T比值高电压组(2.26±0.65)高于中电压组(1.90±0.40)、低电压组(1.98±0.37)及模型组(2.06±0.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秒刀消融大鼠肝泡型包虫选用高电压(2 000V)较中电压(1 500V)、低电压(1 000V)可增加外周血中T、NK、NKT细胞,纳秒刀消融肝泡型包虫可能引起机体免疫应答反应。

  • 标签: 棘球蚴病,肝 纳秒刀 肝泡型包虫 免疫细胞 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