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乳腺癌是危及妇女生命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乳腺癌预后较好,直径〈1cm的微小癌,其10年总生存率为90%~99%。而晚期乳腺癌5年生存率仅为33.3%~38.7%[1],因此,对乳腺微小病灶的早发现、早诊断、术前精确定位、术中精准切除在提升治愈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微小癌 三维定位 微小病灶 定位点 钼靶摄影 定位准确率
  • 简介:摘要 目的:对比定位法和盐水柱定位法在新生儿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的效果从而对其临床使用价值做出评估。方法:将在2018年8月-2020年8月期间就诊于XX医院并需实施PICC的150例新生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本组使用盐水柱定位法实施新生儿PICC。对照组:本组使用定位法实施新生儿PICC。观察两组的PICC尖端到位精准率和置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75例患儿的PICC尖端到位精准率为88.0%,对照组为76.0%,P<0.05。观察组75例患儿的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为5.3%,对照组为12.0%,P<0.05。结论:盐水柱定位法与定位法相比,盐水柱定位法在新生儿PICC中具有更高尖端到位精准率和更低的置管并发症发生率,可用于临床推广。

  • 标签: 导丝定位法 盐水柱定位法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I引导下对仅MRI显示的乳腺病变定位技术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在MRI引导下定位手术切除活检病例127例共130个病灶。设备采用1.5 T MR扫描仪及特制的活检穿刺定位架。回顾性分析病灶的病理结果、影像学特征和定位的操作记录。结果定位切除活检恶性肿瘤53个(40.8%),高危病变(不典型导管增生) 6个(4.6%),其他良性病变71个(54.6%)。恶性肿瘤包括21个(39.6%)浸润性癌、29个(54.7%)导管内癌、3个(5.7%)导管内乳头状癌。41个(31.5%)病灶表现为肿块,87个(66.9%)表现为非肿块强化,2个(1.5%)表现为点状强化。常规MRI测量病变长径为(16±11) mm。术前导定位操作时间为(24±8) min。2例(1.6%)发生血管迷走反应。结论对于仅MRI显示的乳腺可疑恶性病灶,MRI引导下定位是一种安全、准确、快速的诊断方法,有助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 标签: 乳腺介入操作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引导 导丝定位 导丝定位切除活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引导下定位联合纳米碳染色对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定位价值。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进行手术治疗的9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常规超声检查,检查过程中于患者病灶侧乳晕3、6、9、12点或肿瘤周围皮下组织内注射六氟化硫溶液,经淋巴管造影后明确前哨淋巴结具体存在位置,后进行定位,术前于肿瘤皮下组织注射纳米炭混悬液进行前哨淋巴结染色。术中对前哨淋巴结进行常规切除处理。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淋巴结数目、SLN转移率、定位率等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90例乳腺癌患者均顺利进行手术,完整切除病灶及定位,42例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共检出SLN 150枚,其中97枚SLN发生转移;转移淋巴结黑染率为88.66%(86/97),未转移淋巴结黑染率为91.87%(226/246),二者黑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患者定位率71.13%(69/97)明显高于淋巴结未转移51.03%(128/246)患者(χ2=5.218,P<0.05);超声造影引导下定位联合纳米碳染色对乳腺癌SLN定位的灵敏度为100.00%、特异性为97.47%、阳性预测值为98.34%、阴性预测值为100%,诊断效能较高。结论超声造影引导下定位联合纳米碳染色在乳腺癌SLN的定位中具有重要价值,其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及预后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乳腺肿瘤 淋巴结 超声检查 纳米管,碳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乳腺X线摄影引导下定位穿刺在乳腺簇状钙化病变的临床应用研究。方法乳腺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分类(BI-RADS)分类为Ⅳ类和Ⅴ类的簇状钙化病变的患者68例,采用乳腺X线摄影定位下穿刺的方法,留置于簇状钙化目标病变区,在引导下进行手术切检,切除标本再次钼靶摄片,确认钙化灶完全切除后,送至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乳腺钼靶摄片发现簇状钙化病变的68例患者均一次性定位成功,手术均完整切除。病理检查:恶性病灶52例,良性病灶16例;术前X线摄影对乳腺簇状钙化病变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62%、75.00%、91.67%和60.00%,与病理结果一致性Kappa值为0.549(P〈0.05)。结论乳腺X线摄影引导下定位活检技术不仅可以发现容易漏诊的乳腺不可触及病变,还可以明确簇状钙化病变性质,提高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是集诊断和治疗为一体的方法,该方法简单、准确,值得推广。

  • 标签: 乳腺疾病 钼靶 导丝定位 簇状钙化
  • 简介:艾谱力·鼻胃管选用的材质为聚氨酯,此种材质的胃管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无毒无害,柔顺性好,便于操作,留置时间长,使用中并发症少。而且,在胃管留置期间如胃管脱出也可根据胃管完好情况经重新消毒后反复应用,从而也为患者节省了医疗费用,现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在使用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胃管置人后拔出困难的问题,这不但给患者增加了重复置管的痛苦,也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在工作中我们尝试了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标签: 拔出困难 鼻胃管 导丝 组织相容性 留置时间 反复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临床触诊阴性乳腺病灶切除在超声引导下定位辅助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2年收治的触诊阴性乳腺病灶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同时在其中选取出100例患者作为案例,将其分为两组,一组是对照组(50例)采用的是传统药物治疗,另一组是观察组(50例)采用的是超声引导下定位辅助切除病灶治疗。根据两种不同治疗方法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研究比较可以得知,观察组患者实施的超声引导下定位辅助切除病灶治疗,其效果较为显著,并且与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性(P<0.05)。结论:在超声引导定位辅助诊断中,对触诊阴性乳腺病灶切除患者起到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且为其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值得临床对其作用进行推广和使用。

  • 标签: 超声引导下定位导丝 触诊阴性 乳腺病灶切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超引导下金属定位方法在临床触诊阴性乳腺病灶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我院32例临床触诊阴性但超声显示有乳腺病灶的患者,术前均行彩超引导下金属定位,手术切除定位病灶及周围1cm组织后送病理。结果所有定位病灶完整切除,其中恶性病例3例,良性病变29例。结论对临床触诊阴性乳腺病灶行超声引导下金属定位简便易行且定位准确,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临床实用性。

  • 标签: 不能触及乳腺病灶 定位 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定位法经皮腹膜外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9年6月行单孔腹腔镜经皮腹膜外结扎术的146例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改良双钩疝钩针实施手术78例(疝钩针组),采用定位法使用硬膜外穿刺针实施手术68例(定位组)。对比两种术式的操作要领、手术时间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146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并发症发生。定位组和疝钩针组手术时间在单侧疝分别为(23.57±5.49)min和(22.86±4.29)min,在双侧疝分别为(32.65±6.96)min和(30.98±5.67)min,虽前者均较后者延长,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24和0.198)。所有患儿均于术后1~4 d恢复正常饮食和活动后出院,其中导定位组和疝钩针组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3.50±0.56)d和(3.33±0.72)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定位组术后未出现并发症或复发病例,疝钩针组术后出现皮下线结反应1例。结论单孔腹腔镜定位经皮腹膜外结扎术安全、可行、有效,无须使用特殊器械即可完成单穿刺道腹膜外结扎,手术取材方便经济,更适合中国国情。

  • 标签: 疝,腹股沟 单孔腹腔镜手术 结扎术
  • 简介:摘要:本文研究的造影预成型为J型弯,不易进入分叉血管,且防止损伤血管内壁;J型弯可在弹簧圈护套受挤压时变成直型,便于造影进入配合器械;头端弹簧护套设计,提高术者触觉反馈;同时造影表面的亲水涂层提高了润滑性,易于到达血管目标部位。

  • 标签: 造影导丝 制备 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定位后手术切除不能触及的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超声特征及超声与钼靶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山西省肿瘤医院2011年3月至2018年10月经超声引导下定位后行手术切除的324例不能触及的乳腺结节患者,回顾性分析超声检查发现且不能触及的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超声及钼靶检查结果。结果58例恶性病变患者中浸润性导管癌33例,导管原位癌14例,小叶原位癌1例,浸润性小叶癌3例,浸润性导管癌合并导管内癌4例,黏液癌1例,髓样癌1例,浸润性导管癌合并浸润性小叶癌及导管原位癌1例。266例良性病变患者中纤维瘤167例,乳腺腺病61例,乳管内乳头状瘤31例,导管扩张5例,炎症性病变2例。边缘不完整、伴钙化这两个超声特征在判断不可触及的乳腺结节的良恶性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9.155,P<0.001;χ2=11.834,P=0.001)。以4B为良恶性的界值,超声的诊断灵敏度84.5%,特异度91.0%,阳性预测值67.1%;钼靶的诊断灵敏度77.6%,特异度93.2%,阳性预测值71.4%。钼靶和超声联合使用灵敏度93.1%,特异度86.8%,阳性预测值60.7%。结论不能触及的乳腺结节较难诊断,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超声诊断对不能触及的乳腺病变的灵敏度较高,钼靶的特异度较高,钼靶和超声联合使用能提高诊断灵敏度。

  • 标签: 乳腺肿瘤 超声检查 导丝定位 钼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定位法经皮腹膜外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效果。方法:2021年6月到2022年7月,选取70例小儿腹股沟疝进行临床研究,通过随机法分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式疝囊高位结扎术,观察组采用单孔腹腔镜定位法经皮腹膜外结扎术。结果:观察组五项手术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孔腹腔镜定位法经皮腹膜外结扎术可有效治疗小儿腹股沟疝,手术指标更好,术后并发症更少,值得推广普及。

  • 标签: 小儿腹股沟疝 手术指标 并发症率 传统开放式疝囊高位结扎术 单孔腹腔镜导丝定位法经皮腹膜外结扎术
  • 简介:目的探讨术前头部弥散张量成像(DTI)结合术中超声引导下定位技术,在功能区深部脑肿瘤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18年5月,给13例功能区深部脑肿瘤患者术前行头部DTI检查,根据DTI技术重建脑白质纤维三维图像,并与MRI图像整合,明确肿瘤与白质纤维束的三维空间结构关系。采用避开功能区皮层、尽量减少白质纤维束损伤的原则设计手术入路;并在术中超声引导下定位肿瘤。术后72h内复查头部MRI增强扫描评估肿瘤切除程度,术后4周采用KPS评分评估患者的身体功能状态。结果本组患者的肿瘤定位均准确,10例患者的肿瘤完全切除,3例患者因术中冰冻病理检查为淋巴瘤,仅取活检。术后病理检查示,胶质瘤6例,转移瘤4例,淋巴瘤3例。术后患者均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8例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较术前改善,5例患者的症状同术前。结论对功能区深部脑肿瘤采用术前头部DTI结合术中超声引导下定位技术,能精准定位肿瘤,并能够实时指引手术路径;在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的同时,又可有效保护神经功能;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辅助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脑功能区 脑肿瘤 弥散张量成像 术中超声 导丝定位
  • 简介:颈内静脉置管常用于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压监测、快速扩容、肿瘤病人的大剂量化疗和肠外营养治疗等.2001年至今本科采用引导颈内静脉置管运用于血液透析治疗10例,无1例发生空气栓塞、堵管、感染等并发症,且透析疗效好.现将操作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标签: 导丝引导 高位 颈内静脉置管 护理 血液透析
  • 简介:插胃管是护士经常性操作技术之一,只要掌握正确方法就能获得成功,但对某些病例插胃管不易成功,特别是对一些脑血管意外、假性球麻痹、不能吞咽的患者。近两年来我们对30例上述病例,采用了泥鳅插入胃硅管内以增加胃管坚挺的方法,均一次成功,现介绍如下。1、物品准备:取无菌胃管包,一次性胃硅管一根,另准备介入治疗后废弃的泥鳅一根(长120cm,直径0.8mm)。2、操作前准备:将泥鳅环形盘用2%戊二醛浸泡1小时,后用生理盐冲洗,擦干,用灭菌石蜡润滑,再取5ml注射器抽取石蜡润滑胃硅管的内管,将泥鳅尾端插入胃硅管的头端,但不能穿出胃硅管的头端,并用血管钳在胃管未端固定。

  • 标签: 导丝 插胃管 病例 假性球麻痹 吞咽 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