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感音神经性聋是耳科临床常见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经济负担均有较大影响,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上仅能通过助听器、人工耳蜗植入等人工听觉技术帮助患者恢复部分听觉功能。研究表明哺乳动物可以在某些条件下实现耳蜗毛细一定程度的再生,本文就内耳毛细再生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耳,内 毛细胞 听觉丧失,感音神经性
  • 简介:<正>耳蜗毛细损伤是引起感音神经性聋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耳蜗毛细再生的研究对治疗感音神经性聋有着重要的意义。80年代末以来,国内外广泛开展了毛细再生的研究,且应用了许多新的生物学技术及方法。下面对毛细再生研究的现况作一综述。

  • 标签: 毛细胞再生 生毛细胞 耳蜗毛细胞 支持细胞 细胞增殖 感音神经性聋
  • 简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2.78亿人患有耳聋疾病。永久性听力损失是由于耳蜗内的毛细丧失了再生能力。目前恢复因耳蜗毛细丢失而引起的中重度听力损失的唯一方法是使用人工耳蜗或助听器直接刺激听神经。但其使用受限于复杂的听力损伤机制和组织损伤程度。理想的解决方案是用干细胞、基因、药物治疗阻止耳蜗毛细的丢失或再生耳蜗毛细和螺旋神经节神经元。本文对干细胞再生耳蜗毛细和螺旋神经节神经元作如下综述。

  • 标签: 内耳毛细胞再生 干细胞再生 螺旋神经节神经元 重度听力损失 世界卫生组织 耳蜗毛细胞
  • 简介:位于感觉上皮外的大上皮嵴细胞经诱导能产生大量异位毛细,这是毛细再生的一条新的途径,将来也许有助于感音神经性聋的治疗.本文概述了大上皮嵴中异位毛细的产生及其分子水平机制,最后介绍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将来的发展趋势.

  • 标签: 上皮嵴 分化再生 哺乳类耳蜗
  • 简介:目的观察高强度脉冲噪声暴露后豚鼠听功能及耳蜗结构的变化,探讨用于毛细再生研究的噪声性聋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健康成年白色红目豚鼠50只,雌雄不限,体重250~300g。随机分成2组,正常对照组10只,噪声暴露组40只。给予脉冲噪声(压力峰值为175.0dBSPL,脉宽0.25ms,间隔时间20秒)连续暴露200次。于噪声暴露前及暴露后1周、4周、8周检测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brainstemrespons,ABR),毛细计数及耳蜗铺片免疫组化观察耳蜗结构变化。结果高强度脉冲噪声暴露后1周,40只豚鼠中有21只(52.5%)双耳各频率ABR阈值≥95dBSPL。继续观察至噪声暴露后4周及8剧,ABR阈值没有恢复,1周、4周、8周各频率ABR阈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毛细计数结果显示,噪声暴露敛极重度聋后1周,内毛细平均缺失率为91.4%,外毛细平均缺失率为97.2%。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结果显示,噪声暴露致聋后1周,内、外毛细胞核大部分缺失,内毛细内侧及外毛细外侧的支持细胞的胞核存存。结论高强度脉冲噪声暴露可造成豚鼠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耳蜗毛细广泛缺失且无法内行恢复,而支持细胞夫部分仔留,是进行毛细再生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

  • 标签: 脉冲噪声 豚鼠 耳蜗 毛细胞 ABR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用琥珀酸脱氢酶染色法耳蜗软铺片和电子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量了豚鼠耳蜗基底膜的长度钩回为2.72±0.56mm,第一回7.67±0.53mm;第二回4.97±0.40mm,第三回4.74±0.52mm,第四回2.91±0.40mm。耳蜗基底膜的平均总22.04±0.93mm,内毛细总数为2228个,外毛细为7668个。毛细的数目和耳蜗基底膜长度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毛细的分布规律是耳蜗内外毛细各回的数目由钩回到第二回逐渐增加,而由第二回到第四回逐渐减少。外毛细自然缺失率由钩回到第四回分别为0,45%,0.26%,0.40%,0.50%,1.86%,内毛细自然缺失比较少见。

  • 标签: 耳蜗 毛细胞 基底膜 内毛细胞 外毛细胞 图像分析
  • 简介:摘要毛细性星形细胞瘤(Pilocyticastrocytomas,PA)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脑肿瘤,在脑胶质瘤中,毛细性星形细胞瘤具有独特的组织形态学以及生物学表现,肿瘤生长缓慢甚至可自愈,多数可以手术切除,预后明显好于其他类型胶质瘤,因此,正确地诊断毛细性星形细胞瘤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分子病理的研究进展发现,Braf基因突变等细胞遗传学异常被认为与毛细性星形细胞瘤高度相关,本文介绍毛细性星形细胞瘤中细胞遗传学的研究进展。

  • 标签: Braf基因 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 PA
  • 简介:颅内碰撞瘤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肿瘤在颅内混杂或相邻生长,肿瘤组织中不含脑组织。颅咽管瘤与毛细星形细胞瘤都是常见的颅内肿瘤,

  • 标签: 颅内肿瘤 碰撞瘤 毛细胞星形细胞瘤 颅咽管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毛细型星形细胞瘤的MRI影像学表现,提高该病临床诊断水平。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5例儿童颅内毛细型星型细胞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受试者手术病理资料以术前MRI诊断资料,分析MRI影像学表现。结果受试者中,肿瘤位于幕上者25.0%肿瘤位于幕下者75.0%均为良性。MRI常规扫描肿块周围水肿者2例,肿块囊实性构成比最高为70.0%(P<0.05);肿块囊性部分呈明显长T1、长T2信号,实性部分呈稍长T1、长T2信号,肿块均为DWI低信号或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显示明显强化的壁结节不伴囊壁强化占比(70.0%)最高(P<0.05)。结论颅内毛细型星型细胞瘤MRI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为临床诊断及手术治疗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 标签: 颅内 毛细胞星形细胞瘤 中枢神经肿瘤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成人幕上毛细型星形细胞瘤的MRI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病理证实的成人幕上毛细型星形细胞瘤的MRI影像资料。结果:16例中单发14例,多发2例。7例肿块位于脑表面者,相邻的颅骨均见弧形受压、变薄。肿块呈囊实性,椭圆形,境界清楚,无瘤周水肿,T1WI呈低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增强后实性部分呈多环状或不规则强化,囊壁强化或无强化。结论:成人幕上大脑半球毛细型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MRI可提示诊断和指导临床治疗。

  • 标签: 大脑半球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成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耳蜗基底膜毛细凋亡相关因子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表达的变化,揭示老年大鼠耳蜗毛细凋亡的信号通路。方法人选Fischer344大鼠27只.青年组12只,3-4月龄;老年组15只,20~27月龄。3种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荧光标记青年大鼠耳蜗各8个,老年大鼠耳蜗各10个。应用电位反应测听仪检测不同频率短纯音(5、10、20和d0kHz)诱发的青年和老年大鼠双侧听性脑干诱发电位反应阈值(ABR)。听觉功能测试后,用微量注射器分别将新鲜配制的3种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荧光染色液缓慢注入动物内耳,耳蜗内灌注后1h,动物断头处死。采用细胞核DNA荧光染料碘化丙锭(PI)染色耳蜗基底膜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月龄大鼠耳蜗基底膜毛细3种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荧光染色的变化。结果老年大鼠的不同频率听性脑干反应阈值均高于青年对照组(P〈0.05)。青年大鼠耳蜗毛细核周围未见3种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阳性荧光标记物,老年大鼠耳蜗基底膜以核固缩为特征的凋亡外毛细核周围存在caspases-3和caspases-9绿色荧光标记物,未见caspases-8标记物。以核肿胀为特征的坏死外毛细核周围未见3种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阳性荧光标记物。结论老年大鼠耳蜗毛细凋亡可能通过caspases-9相关的线粒体信号转导通路而不是easpases~8相关的死亡受体通路启动完成。

  • 标签: 老年 毛细胞 细胞凋亡 信号传导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
  • 简介:本文对3-3.5年老化豚鼠进行毛细和螺旋神经节细胞定量研究,并与1.5月龄青年豚鼠比较。结果表明:老化豚鼠外毛细损失率明显高于青年组(P<0.01),而内毛细损失率无明显差异。外毛细损失率OHC3>OHC2>OHC1。顶回和底回螺旋神经节细胞分别减少15%和19.81%。耳蜗中轴PAS染色,螺旋神经节细胞内大量脂褐素Lp增加,柯替氏器不同程度退变,血管纹及螺旋韧带萎缩程度轻,耳蜗神经纤维减少,但胶质细胞增加。讨论了老化豚鼠形态变化对听功能的影响。

  • 标签: 老化 毛细胞 螺旋神经节 脂褐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龄患者毛细型星形细胞瘤临床病理特点。方法组织学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支持毛细型星形细胞瘤的诊断,患者经随访预后良好。结论高龄患者可以发生毛细型星形细胞瘤,其形态学特点与年轻发病者有所不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及预后与年轻毛细型星形细胞瘤患者相同。

  • 标签: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高龄患者
  • 简介:如同成年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其他神经元一样,视网膜节细胞(以下简称节细胞)的轴突损伤后不能再生。其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缺乏促进神经生长的营养因子,并存在神经生长抑制因子。由于周围神经损伤后具有再生能力,因此可利用周围神经为中枢神经再生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众多研究人员已成功利用周围神经移植技术,诱发脊髓、脑干、丘脑、大脑皮质及视网膜中枢神经元的轴突再生。视网膜和视神经,已成为广泛应用

  • 标签: 视网膜节细胞 轴突再生 哺乳动物 神经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新霉素对小鼠听功能及耳蜗毛细形态学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C57BL/6小鼠16只在出生后第8天开始连续10 d皮下注射硫酸新霉素,对照组(10只)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停药后1、4、8、12 w进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测。每次ABR检测后,新霉素组随机取3只小鼠,对照组随机取2只小鼠,处死后,取耳蜗进行冰冻切片,用免疫荧光方法观察耳蜗Corti器及毛细形态学变化。结果新霉素可造成小鼠耳蜗毛细严重损伤,且小鼠ARB阈值显著增高,不可恢复;新霉素对耳蜗Corti器毛细的损伤顶圈最轻,中圈次之,底圈最重,且随着时间推移Corti器形态结构破坏逐渐加重且不可自我修复。结论硫酸新霉素造成小鼠Corit器毛细的损伤是不可逆的。

  • 标签: 小鼠 新霉素 诱发电位,听觉 耳蜗 细胞,听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