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患者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术中发生心室颤动的急救护理要点。方法303例急诊PC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中发生心室颤动18例,立即给予有效的电击除颤、心电监护、心外按压,保持呼吸道通畅,高流量氧气吸入,准确遵医嘱使用各种抢救药物,维持正常血压等一系列抢救措施。结果18例患者经及时积极抢救,17例获得成功并顺利完成冠脉介入治疗,1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在AMI患者实施急诊PCI的过程中,护士术前应充分准备好各种抢救器械及药品,术中密切观察心电监护及冠脉压力的变化,一旦发生心室颤动,及时采取准确有效的抢救措施,可大幅降低患者病死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室颤动 急救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梗并发室颤的抢救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45例急性心梗并发室颤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45例急性心梗并发室颤患者经全力抢救和精心护理,除1例在术中出现反复室颤导致衰竭死亡,其余44例经1次电击除颤后均恢复窦性心律,经抢救成功者均痊愈出院,治愈率为97.8%(44/45)。结论对急性心梗并发室颤患者进行及时积极的抢救,并结合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显著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 标签: 急性心梗 室颤 抢救护理
  • 简介:一、心室晚电位的概念心室晚电位(venlrieularlatepotentials)指发生在心电图上QRS波终末部并延伸到ST段内的延迟的心电活动。利用信息叠加技术(Signal—Add),用具有高分辨性能的记录器将晚电位记录下来,这种电位即称晚电位。

  • 标签: 心室晚电位 心电活动 QRS波 叠加技术 利用信息 电位记录
  • 简介:摘要总结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通过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使患者心肺复苏成功,通过有效合理的治疗与护理,提高了患者生存与生活质量,使患者最终康复出院。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室颤 溶栓 急救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发生室颤的抢救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了5例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中发生室颤的患者的抢救及护理措施,手术前准备好抢救药品和器械,手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特别是心电监护显示心电图及冠脉压力的变化。患者一旦出现室速、室颤,立即给予有效的电击除颤、心外按压、保持呼吸道通畅及高流量氧气吸入,维持有效的循环、呼吸及水电解质平衡。结果5例室颤患者中有4例经用200-360J心脏电除颤后恢复窦性心律,1例患者经电除颤后没有恢复窦性心律,发生心脏、呼吸骤停,经植入临时起搏器、上人工呼吸机及药物治疗后,心率、呼吸和血压趋平稳,继续完成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转CCU进一步监护和治疗。结论术前做好抢救药品、器械的准备,术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病情,提高室颤发生的预见性可迅速电除颤,尽快恢复窦性心律,提高手术成功率。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室颤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7岁,主因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28年,心慌10年,腹胀1年入院。心脏专科检查: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点位于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外0.5cm处,未见抬举样搏动。心前区未触及震颤,心率90/min,心房颤动,P2增强,胸骨左缘Ⅲ、Ⅳ肋间及心尖部可闻及Ⅲ/6级收缩期杂音。

  • 标签: 心电图 心室肥大 右束支传导阻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扑动与颤动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终止房扑最有效的方法是直流电复律。室扑和室颤应立即按心肺脑复苏的原则建立有效呼吸和人工循环,并尽快非同步直流电除颤

  • 标签: 扑动 颤动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回顾性观察60例住院心房颤动病例,探讨心房颤动发生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对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住院60例心房颤动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持续性心房颤动42人(70%)、阵发性心房颤动18人(30%);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心功能不全、风心病是引起房颤的主要病因(发病率分别是40%、26.7%、23.3%、10%、0.03%);左心房增大的36人(60%),左心室射血分数(EF)<50%的11人(18.3%)。42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者17例,仅有2例患者使用过华法林。12例患者发生脑栓塞,2例患者发生下肢动脉栓塞。结论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是引起房颤的主要原因,房颤患者脑栓塞的发生率较高,应加强防治。

  • 标签: 心房颤动 病因 抗凝治疗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治疗目前仍以药物为基础,近年来随着对其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发展,以节律控制、心率控制为基础加上抗凝防栓的治疗方法已大大提高了心房房颤治疗的成功率并显著减少了并发症。现就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心房颤动 药物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死率和致残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防治房颤的关键在于明确房颤发生和维持的机制。尽管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其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目前对其心房重构的发生机制研究较多,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的深入,房颤发病的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机制也逐渐得到揭示。同时也有证据显示炎症与房颤有关,现就以上领域的最新进展予以综述。

  • 标签: 心房颤动 心房重构 分子遗传学 炎症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房颤动心电图特征及临床类型。方法分析46例心房颤动心电图的f波、心室率、RR间距的变化范围及QRS形态。结果f波的粗细形态有助于评估转复窦性心律成功率的高低;房颤时发生宽大畸形的QRS波,可以鉴别是室上性搏动伴有室内差异传导或是心室的异位搏动;连续成串发生时,判断是室上性本质、抑是室性心动过速,根据心室率快慢诊断房颤的性质。结论应当重视心房颤动心电图所提供的各种心电现象,发挥其诊断和治疗决策中的重要价值。

  • 标签: 心房颤动 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房颤动患者的病因及年龄特点,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收集我院2010-2012年137例Af患者,分为50岁以下年龄组(A组)和50岁以上年龄组(B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岁以下年龄组,风湿性心脏病及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50岁以上年龄组,且女性明显多于男性。50岁以上年龄组中以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肺心病、老年性退行性心脏瓣膜病为主。结论通过Af的病因分析,有助于临床诊断治疗。

  • 标签: 心房 颤动 病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年龄对无冠心病证据高脂血症患者左心室心肌功能的影响。方法无冠心病证据高脂血症患者根据年龄分为两组年龄<40岁组(组1,n=30)和年龄>40岁组(组2,n=3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传统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脉冲波组织多普勒成像及背向散射积分检查。结果与组1比较,组2E/A、Ea/Aa比值明显降低(P<0.05),E/Ea比值增高(P<0.05);背向散射积分参数(循环周期变量指数)CV-IBS明显降低(P<0.05)。结论无冠心病证据高脂血症患者左心室心肌功能存在年龄相关性差异。

  • 标签: 高脂血症,彩色多普勒心肌成像,背向散射积分,年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