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为了干预心肌缺血引起梗塞保护心脏,研究了许多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自由基清除剂、钙拮抗剂,但效果均不理想。近年来,人们发现心脏自身对心肌缺血再灌性损伤具有强大内源性保护作用,:如果心脏经历了短暂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对随后长时间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保护作用,并将这种现象称为缺血预处理(预适应)。预适应对心肌保护作用主要表现在缩小心肌梗死范围、抗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改善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等。但对心肌缺血预适应机制,仍不十分清楚:普遍认为:与内源性心脏保护物质释放以及膜受体信号传导通路有关。

  • 标签: 缺血预适应 阿片类物质 心肌缺血 高血压 信号传导 蛋白激酶
  •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急性心肌缺血对心脏神经节细胞表达P物质(SP)和乙酰胆碱(Ach)及其共表达特性影响.探讨心脏神经节在急性心肌缺血中病理生理学功能。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16只.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方法制备急性心肌缺血动物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手术对照组(Sham)结扎冠脉(CAO,30分钟)组。采用HE、NISSLbody染色.原位杂交免疫荧光方法.从心脏神经节分布和细胞形态观察急性心肌缺血对心脏神经节P物质和Ach表达影响。结果:心脏神经节主要存在于心房肌、心脏脂肪组织大血管周围.偶见散在于心室肌间;心脏神经节内存在SP和Ach共表达神经节细胞.在未缺血心脏中SP和Ach共表达细胞占观察神经节细胞65%.而缺血心脏中共表达细胞占76%。缺血心脏神经节细胞周围可见共表达SP和Ach卫星细胞。结论:结扎冠脉可诱发心脏神经节共表达SPAch细胞增加.提示心脏神经节细胞通过表达SP和Ach参与心肌缺血病理学过程。

  • 标签: 心肌缺血 P物质 乙酰胆碱 共表达
  • 简介:目的:观察P物质对离体大鼠心脏急性心肌缺血后心律失常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2只,体重250~300g,随机分为4组(n=8):对照组(Sham组).急性冠脉结扎(coronaryarteryocclusion,cAO)组(CAO组)、P物质(substancePSP)干颊组(SP-CAO组),P物质受体拮抗剂(D-SP)干预组(D-SP-CA0组)。麻醉后分离大鼠心脏.采用Langendorff装置灌流离体心脏.记录CAO前10minCAO后60min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次数。结果:离体大鼠心脏CAO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次数比手术对照组明显增多.且绝大多数集中在CAO后10-30min之间,SP可以显著降低cAO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次数。并且这种作用可被D—SP有效逆转。结论:SP可明显减少离体大鼠灌流心脏急性心肌缺血诱发室性心律失常。

  • 标签: P物质 急性心肌缺血 室性心律失常
  • 简介:目的:观察低温对脑缺血再灌注期间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和微管相关蛋白-2免疫活性影响,以进一步探讨低温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方法:采用沙土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常温组和低温组,后两组又分为再灌注6h、48h、96h三个亚组。采用本科组织化学染色结合计算机图象分析测定细胞色素氧化酶(CCO)活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计算机图象分析测定MAP2免疫活性,观察再灌注48h、96h海马CA1区存活锥体细胞数目。结果:再灌注96h时,低温组海马CA1区存活锥体细胞数目明显多于常温组(P<0.01)。常温组再灌注6h、48h和96h,海马CA1区CCO活性降至假手术组61%、48%和43%(P<0.01);低温组分别为假手术组81%、69%和51%(P<0.05或P<0.01),均明显高于常温组(P<0.05)。常温组再灌注6h、48h和96h,海马CA1区MAP2免疫活性降至假手术组81%、69%和51%(P<0.01);低温组分别为假手术组91%、86%和71%,均明显高于常温组(P<0.05或P<0.01)。结论:低温通过保护CCO活性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低温保护CCO活性作用与其抑制MAP2降解有关。

  • 标签: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低温 细胞色素氧化酶 微管相关蛋白-2
  • 简介:P-15是15种普通氨基酸肽合成,属于类似人I型胶原蛋白a链细胞粘附领域材料。这是目前一个组织正在生产并使用作为表层无机骨材料(ABM/P15),在这种形式实验该材料具有增强细胞黏附能力,促进细胞分化、迁移和细胞生存。我们打算在体外培养进一步研究新细胞迁移试验和试管定量实验。我们还打算在小鼠模型体内研究探讨P15对于血管生成,软骨内成骨和骨形成影响机制。结论P15可以增强骨细胞粘附,促进细胞分化、迁移提高细胞存活率,重要是可以促进骨再生。

  • 标签: P1 5 骨质疏松 压缩性骨折 微创
  • 简介:目的:研究巴曲霉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方法:采用SD大鼠离体心脏Langendorff灌注模型,先用K-H液心脏灌注35min,全心缺血25min后,再灌注30min。再灌注期间K-H液中分别加入巴曲霉0.02Bu/ml,0.01Bu/ml和0.005Bu/ml。应用Maclab生理监护系统通过Macintosh微机记录分析心脏功能参数。结果:巴曲霉0.02Bu/ml显著降低LVEDP和LVSP(P<0.01)。再灌注末心脏组织中SOD活性显著升高(P<0.01),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虽然再灌注期间巴曲霉0.01Bu/ml和0.005Bu/ml也有改善心脏功能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巴曲霉0.02Bu/ml改善缺血再灌注心脏功能,SOD活性升高和MDA生成减少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 标签: 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 巴曲霉 心脏功能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 简介:目的:对比观察罗派卡分别伍用芬太尼和吗啡对上腹部手术后病人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效果。方法:41例择期上腹部手术。随机分为RM组和RF组,接受PCEA治疗。RM组为0.2%罗派卡加吗啡50μg/ml,RF组为0.2%罗派卡加芬太尼5μg/ml.每次启动PCA泵给6ml。结果:RM组和RF组均可提供满意术后镇痛.安静时RM组VAS评分波动于27~38mm之间,RF组为28-39mm,活动时RM组VAS为38~56mm之间。RF组兔36-58mm之间.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RF组罗哌卡用量显著大于RM组(P〈0.01),RF组与RM组出现单侧或双下肢麻木比例为5:1,恶心,呕吐、瘙痒.镇静评分术后排气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无一例呼吸抑制出现。结论:0.2%罗哌卡加小剂量吗啡或芬太尼对上腹都手术后PCEA效果相当,RM组可明显减少罗哌卡用药量。

  • 标签: 罗哌卡因 硬膜外 镇痛 病人控制 吗啡 芬太尼
  • 简介:临床工作中实施局部浸润麻醉时,常会在肌肉内注射一定量局部麻醉。然而不论是在动物实验中,还是在人体实验中,都有资料提示在临床常用浓度下,很多局部麻醉药都能产生明显肌肉毒害效应。罗哌卡是一种新型局部麻醉,其心血管和神经毒性都较低,但有关该肌肉毒性还鲜有报道。

  • 标签: 肌肉毒性 罗哌卡因 局部麻醉药 局部浸润麻醉 肌肉内注射 临床工作
  • 简介:目的:比较罹哌卡和布比卡硬膜外腔分娩镇痛对产程进展与分娩方式影响。方法:选择应用PCEA初产妇70例,分成雨组:0.1%罹哌卡+芬太尼2μg/ml组(R+F组,n=35)和0.1%布比卡+芬太尼2μg/ml组(B+F组,n=35);另外设置封照组(n=55)均为未接受PCEA初产妇。结果:两个镇痛组镇痛效果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产程在3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器械助产率和剖宫产率在R+F组明显低于B+F组和对照组(P<0.01);新生儿Apgar部分在3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硬膜外腔低浓度罹哌卡或布比卡辅以小剂量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都能取得满意镇痛效果,对产程进展和新生儿都无明显影响。采用罹哌卡PCEA者,其器械助产率和剖官产率最低,初步认为罹哌卡硬膜外腔分娩镇痛是较可取分娩镇痛方法。

  • 标签: 硬膜外腔 罗哌卡因 布比卡因 分娩镇痛 产程 临床研究
  • 简介:为了比较罗哌卡与布比卡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疗效和安全性,探讨罗哌卡用于腰麻可行性,湖北省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肖少华等选择80例ASAⅠ~Ⅱ级行下腹部、会阴部或下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罗哌卡和布比卡,两种局麻药浓度均为0.75%、相对密度均为1.020。观察痛觉阻滞平面及其出现和消失时间、运动阻滞程度持续时间、血流动力学监测、并发症。

  • 标签: 罗哌卡因 布比卡因 蛛网膜下腔阻滞 对照组 治疗组 疗效比较
  • 简介:肌松是现代全麻重要组成成分,对几乎所有麻醉医生来观是“必不可少”药物。似乎,它为麻醉医生提供了“安全舒适”麻醉条件,但不见得其必然为外科医生带来更优越手术条件,同时也肯定为手术患者带来隐患。不用肌松实施全麻是天方夜谭吗?常规需要永远延续下去?打破常规利弊如何权衡?

  • 标签: 肌松药 黄金 麻醉医生 手术条件 组成成分 外科医生
  • 简介:1803年Henry提出惰性气体在各种物质溶解度概念。1891年Ostwald描述了分配系数(partitioncoefficient,λ)定义。麻醉分配系数是麻醉溶解度一种表示方法,其定义为在一定大气压和温度条件下,麻醉分子在两个物相间运动达到平衡,麻醉在两个物相间分压相等时浓度比值。

  • 标签: 麻醉药 分配系数 测定方法 惰性气体 溶解度 物相平衡
  • 简介:神经肌肉传递功能完全恢复全标准是TOF比值≥0.9,TOF值〈0.9可视为有术后残余肌松箭毒化作用(PORC),在临床工作中,全麻恢复期观察到有残余肌松阻滞,为了降低PORC发生率,使患者完全恢复骨骼肌收缩功能和反射活动,以抗胆碱酯酶作为拮抗剂拮抗残余肌松。但抗胆碱酯酶有术后恶心,呕吐,心动过缓等副作用,衡量肌松拮抗利弊,并做出合理决定,对麻醉医师来说尤为重要。本篇就术后肌松残余阻滞作用肌松拮抗应用方面的争议作一综述。

  • 标签: 术后残余肌松箭毒化作用(PORC) 拮抗 抗胆碱酯酶药 SUGAMMADEX
  • 简介:据以色列学者报道,某些麻醉可以增强对肿瘤细胞转移敏感性,其原因在于抑制了NK细胞活性其中,氯胺酮抑制作用最强,但是可以用β肾上腺受体阻滞剂和免疫增强剂预防。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MelamedR博士指出,术后免疫抑制一部分与麻醉有关,这种免疫抑制会减弱病人对感染和肿瘤转移抵抗力。为此,研究人员比较研究了不同麻醉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影响对实验性肿瘤转移抵抗力,并且研究了其可能机制和预防措施。

  • 标签: 麻醉药 术后 转移 NK细胞 肿瘤细胞 免疫抑制
  • 简介:为了研究硬膜外注入罗哌卡镇痛效果以及对应激反应影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金光浩等选择32例ASAⅠ~Ⅱ级子宫全切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生理盐水组(Ⅰ组,n=10):罗哌卡组(Ⅱ组,n=11);吗啡组(Ⅲ组,n=11)。术后分别经硬膜外分次推注生理盐水,0.2%罗哌卡和0.02%吗啡。注后2小时、6小时时用线性视觉模拟法(VAS)评定疼痛分数,同时测定血浆皮质醇,血糖以及胰岛素和血糖比值。

  • 标签: 罗哌卡因 硬膜外注入 应激反应 术后镇痛 吗啡 生理盐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