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情况。方法将2015年7月份——2017年7月份收治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85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分别采用胸腔镜治疗和开胸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包括手术操作时间、手术中出血量、引流时间、淋巴清扫数量、住院时间以及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胸腔组患者手术时间较开胸组较长,输血量、引流时间、住院时间较开胸组都不同程度的减少,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淋巴结清扫数量比较基本无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胸腔组手术患者治疗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67%(3/45),较比开胸组17.5%(7/40)并发症发生率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与传统的开胸手术治疗淋巴结清扫数量基本无差异,治疗效果可以充分肯定;引流时间、输血量都较少,大大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并且避免传统开胸手术造成并发症,对于后期患者的放化疗耐受度提高,对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 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胸腔鏡下肺癌根治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对临床效果、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116例早期NSCLC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依据不同术式分成对照组(58例)与研究组(58例)。对照组行常规开胸肺癌根治术,研究组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淋巴结清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置放时间、术后24hVAS评分、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中,功能状况、情感状况、身体状况、社会/家庭状况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能提高早期NSCLC疗效,且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预后佳,具有临床推广及应用价值。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 并发症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小细胞肺癌的CT表现和分型以及诊断途径。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3年3月至2016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98例小细胞癌患者,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病理的观察和对照,分析诊断小细胞癌的CT表现和病理关系。结果肺门和纵隔淋巴结广泛肿大和肺内肿块,是小细胞癌的CT主要表现特征,CT诊断的准确率达到80%以上,再配合经皮穿刺活检可以提高到90%以上。结论CT螺旋扫描配合CT导向经皮穿刺活检和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是小细胞癌确诊的最主要手段之一。

  • 标签: 小细胞 肺癌 CT表现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肺癌患者行螺旋CT诊断的临床基本价值。方法此次研究所选择的对象为2015年5月-2017年5月来我院治疗的病患,共有61例,经手术切片与病理观察,所有病患均被确诊为肺癌病患,对所有病患实施螺旋CT进行诊断,分析此类检查方法的运用效果。结果对比螺旋CT检查结果与肺癌病患病理分型检查结果,经螺旋CT检查病理分型检查结果来看,结果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运用于肺癌的诊断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极高的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螺旋CT 肺癌患者 诊断价值 病理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手术期高危肺癌患者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高危肺癌患者52例进行观察,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经过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有效缩短住院时间以及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重症高危肺癌患者 围手术期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肺结核合并肺癌的临床特点,通过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诊疗经过来总结临床经验,探讨如何减少肺结核患者合并有肺癌的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断肺结核合并肺癌的46例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46例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中单个或者多个血清呼吸道肿瘤的有22例,单个呼吸道肿瘤有10例,多个呼吸道肿瘤标志物升高的例数14例。结论有长期吸烟史的肺结核患者容易合并有肺癌,肺结核患者出现胸痛、声嘶的症状,可提高临床医生对发现患者合并肺癌的警惕性,肺结核合并肺癌往往影像学上有肿块、阻塞性肺炎,肺不张表现明显

  • 标签: 肺结核 肺癌 肺组织检活检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对肺癌根治术患者行优质护理的可行性。方法80例接受肺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根据患者的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运用优质护理理念指导实施护理,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服务理念指导实施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结果观察组并发症3例,占7.5%,对照组并发症7例,占17.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满意度96.77%,对照组满意度70.97%,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在焦虑和抑郁评分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优质护理理念对肺癌根治术患者实施护理服务,可以改善患者的各项指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显著的安全性,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优质护理理念 肺癌根治术 护理服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癌患者热灌注治疗临床实践、术后护理。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来我院就诊64例肺癌患者的热灌注治疗案例,详细分析手术后患者的健康状况。结果64位患者中仅有5例患者效果不好,有多种并发症发生,92.18%的患者热灌注治疗效果明显。结论在对肺癌患者进行热灌注治疗的过程之中,医院护士在手术前应该熟悉热管转治疗的机理;手术中应该积极配合主治医师;手术后采取正确的护理方法,随时关注患者的术后情况,做好记录以便能够随时应对各种意外发生,例如术后的并发症现象。

  • 标签: 肺癌患者 热灌注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诊断肺结核合并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45例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临床确诊的45例单纯肺结核患者作为对照组,临床均进行CT扫描检查。观察两组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特征,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45例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中,结核病灶与肺癌病灶均多发于肺尖上叶后段和肺尖下叶背段,其中两者病灶位于同侧同叶位置的有34例(75.6%),位于不同侧叶位置的有11例(24.4%)。在CT影像学特征比较上,观察组在CT影像的分叶征、棘状突起、空泡征、毛刺征、肺炎合并肺不张、胸膜凹陷征表现发生率上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空洞表现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钙化、斑片条索影等发生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肺结核长期抗结核治疗效果不佳患者,提示并发肺癌的可能,临床应予以重视。CT检查对于肺结核合并肺癌的临床鉴别与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以及较高的准确性,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 标签: CT扫描 肺结核 肺结核合并肺癌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早期肺癌的首选治疗方式为外科手术治疗,肺叶切除结合淋巴清扫为其标准术式,但目前对淋巴结清扫的治疗作用还存在异议。本文从手术原则及手术方式等方面对非小细胞肺癌外科手术治疗进展展开综述。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外科手术 外科手术 微创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分层应用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治疗的意义及价值。方法接受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的晚期肺腺癌患者140例,根据患者是否行EGFR基因检测分为基因检测组70例(均为EGFR突变患者)和非基因检测组70例,口服吉非替尼250mg,每日1次,或厄洛替尼150mg,每日1次,连续服用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性的药物不良反应。分析比较2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基因检测组组mPFS为13.0个月,非基因检测组mPFS为5.0个月,两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检测组CR2例,PR36例,SD26例,PD6例,ORR54.29%,DCR91.43%。非基因检测组CR1例,PR10例,SD11例,PD48例,ORR15.71%,DCR31.43%。两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在一线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使用是安全的,但只有选择EGFR基因突变的患者,治疗的临床获益才能提高。

  • 标签: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吉非替尼 厄洛替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研究肺癌患者术后护理中的优质护理实施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86例肺癌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划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常规护理,研究组40例优质护理,对比分析不同方法实施护理后效果。结果研究表明两组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护理满意率比较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患者术后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减少并发症状,提高护理服务水平。

  • 标签: 肺癌 术后护理 优质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放疗联合化疗治疗肺癌局部复发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间我院收取的48例肺小细胞肺癌晚期局部复发的患者,按照入院治疗的时间分为两组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观察组采用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化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放疗联合化疗方法,对比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方法治疗后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总CR为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58.33%,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1年生存率70.83%明显高于对照组54.17%,,两组比较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结论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化疗治疗肺癌局部复发近期治疗效果明显、提高局部的控制率、耐受良好,对延长生存的时间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水平的意义尤为重要。

  • 标签: 肺癌局部复发 三维适形放疗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分析18例肺癌开胸术后并发心律失常房颤的原因与患者的年龄、吸烟史、术前合并其他心肺疾患、术后疼痛、缺氧、手术方式等因素有关,通过对患者术前做好并发房颤的危险因素评估,术后加强心电监护,病情观察及疼痛、心理护理,药物治疗等进行有效护理干预,是预防及治疗术后房颤发生的有效措施。

  • 标签: 心律失常 房颤 肺癌 开胸手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肺癌患者术后护理中的优质护理实施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的86例肺癌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划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常规护理,研究组40例优质护理,对比分析不同方法实施护理后效果。结果研究表明两组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护理满意率比较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患者术后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减少并发症状,提高护理服务水平。

  • 标签: 肺癌 术后护理 优质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癌介入性放射疗法治疗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60例肺癌患者。常规组实施基础护理。研究组实施综合性护理。结果两组患者在基本住院情况进行比较,研究组要优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在护理总满意率方面,研究组96.67%高于常规组73.33%(P<0.05)。结论肺癌介入性放射疗法实施护理干预,能消除患者内心焦虑、暴躁的情绪,提高机体康复速递,符合患者的护理需求,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值得推广。

  • 标签: 介入性放射疗法 肺癌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癌根治术患者应用优质护理理念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60例肺癌患者,按照患者的入院次序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实验组的患者在优质护理的理念下进行优质护理,对照组的患者只进行常规护理服务理念来护理,并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的并发症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高,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运用优质护理服务的理念对于肺癌根治术的患者进行护理服务;对于改善患者各项的生理指标,提升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等方面有较好的效果,有推广的价值。

  • 标签: 肺癌根治术 优质护理理念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2日至2017年1月22日我院收治的7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对7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将其磁共振成像检查的结果与CT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对于>5cm的肿瘤,采用MRI和CT对诊断病灶内的空泡、空洞及细支气管征无差异,对于肺癌周围型特征如棘突征、毛刺征及血管集束征的对比也无差异,P>0.05;对于3-5cm和<3cm的肿瘤,采用MRI和CT对诊断病灶内的空泡、空洞及细支气管征差异显著,对于肺癌周围型特征如棘突征、毛刺征及血管集束征的对比差异显著,P<0.05,而且CT的诊断价值明显高于MRI。采用MRI诊断胸膜、胸壁、胸椎及纵膈淋巴结浸润者明显要高于CT诊断结果,对比P<0.05。结论磁共振成像对周围型肺癌有很好的诊断价值,能够弥补CT检查的不足,对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均能提供重要的依据,值得在临床中借鉴使用。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周围型肺癌 CT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小细胞肺癌生存时间短,倍增时间快,且更早发生广泛转移,出现脑转移后更加缩短生存期,笔者观察治疗1例化疗结合中药,用中药吴茱萸做君药,以其温阳及引经报使作用,治疗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疗效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化疗 引经 脑转移瘤
  • 简介:摘要目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癌的临床特点进行研究。方法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癌患者中随机抽取8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观察组研究对象,于同一阶段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随机抽取8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照组研究对象,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各项临床症状发生人数均多于对照组,在咳嗽、咳痰、发热三项临床症状上,两组患者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在咳血、痰血、呼吸困难、胸痛、肺不张、声音嘶哑、胸腔积液以及消瘦等方面的临床症状上,组间对比P<0.05,差异明显;肺功能等级为为I级、II级和III级的患者均为观察组多于对照组,肺功能等级为IV级的患者对照组多于观察组,组间对比P<0.05,对比具有显著差异。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肺癌的临床症状具有较多相似之处,导致肺癌患者易被误诊和漏诊,但是肺癌的临床症状表现相对更加严重,所以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情加重,应给予重视。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癌 临床特点